㈠ 中南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1、左铁镛
1936年出生于北京,材料科学家、循环经济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左铁镛主要从事难熔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铝镁材料及其加工科技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陈志武
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早年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后专注于经济史与中国经济研究。
3、黄友岐
黄友岐教授1907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35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著名的老一辈神经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教育家黄友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10月5日上午10时10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4、王淀佐
辽宁省锦县人,中国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邓起东
湖南省双峰人。生于湖南双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1月6日,邓起东因病逝世,享年81岁。
㈡ 填空题:中南工大的三位校长是:1、王淀佐;2、( );3、黄伯云。
中南工业大学历任校领导
陈新民(1952-1957)
唐楠平(1958-1966)
罗拉(1978-1984)
王淀佐(1985-1991)
刘业翔(1991-1992)
何继善(1992-1997)
黄伯云(1997-)
㈢ 一九八二年中南矿业学院的校长是谁
1982年中南大学校长是罗拉。中南大学历任校长是陈新民、唐楠平、罗拉、王淀佐、刘业翔、何继善、黄伯云。
㈣ 中南大学研究生有哪些专业
有:金融、应用统计、保险、法律、社会工作、教育、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工程。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截至2020年1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19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6个,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57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8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
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何继善、左铁镛、古德生、钟掘、刘业翔、黄伯云、夏家辉、周宏灏、张尧学、邱冠周、桂卫华、田红旗、陈晓红、柴立元。
湖南省级教学名师:范学工、韩旭里、胡岳华、陈启元、高阳、罗学港、易著文、李建华、黄可龙、陈建宏、梁逸曾、徐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南大学
㈤ 从铝土矿到电解铝的工艺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我是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轻金属方向本科生,这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下
从铝土矿到电解铝分为两个大的工艺流程,氧化铝生产和电解铝的生产
一.氧化铝的生产
氧化铝现在普遍采用拜耳法,基本流程包括:矿石的粉碎与细磨,矿石溶出,稀释,分解,泥渣和氢氧化铝的分离洗涤,氢氧化铝的煅烧,碳酸钠的苛性化以及母液蒸发等过程。
具体如下:从从矿山运来的铝土矿经破碎后,与石灰和种分蒸发母液磨制成原矿浆,然后在高温下将矿石的氧化铝溶出,得到铝酸钠溶液和不溶残渣组成的溶出料浆。料浆用赤泥洗液进行稀释,再在沉降槽中将铝酸钠溶液和赤泥分离,赤泥经过洗涤后排往赤泥堆场。净化后的铝酸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铝种子就行分解,析出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与母液分离后,洗净煅烧既得成品氧化铝(流程表附不上,否则可以更直观些)
二 铝电解的生产
铝电解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电解,生产流程都是在铝电解槽中进行的,电解所用原料为氧化铝,电解质为熔融冰晶石,阳极为碳素阳极,阴极为石墨炭块。电解温度一般为940-960
流程为:氧化铝由输送系统供应到料箱,通过点式下料器打壳下料加入到电解质中,阴极上得到熔融铝,阳极析出二氧化碳,熔融铝由于密度大于电解质,会沉在电解质下面的阴极上。熔融铝定期由真空抬包抽吸出来,送往铸造车间,生产出成品铝锭。
(如需更详细资料,你得买参考书了,光铝电解方面,刘业翔院士就写了整整一大本书)
以上均为手打,氧化铝部分参考自 中南大学 杨重愚教授主编的《轻金属冶金学》
电解铝部分参考 中南大学 刘业翔院士编著的《现代铝电解》
如有转载,请附上资料出处为中南大学
㈥ 中南大学有哪些院士
中南大学院士如下:王淀佐、何继善、左铁镛、古德生、钟掘、刘业翔、黄伯云、夏家辉、周宏灏、张尧学、邱冠周、桂卫华等。
一、院士简介
院士是一些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学术头衔,通常是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指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选拔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落实院士退休退出制度。2021中国科学院院士联选结果于2021 11月18日公布,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84人。
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本博连读)的五所大学之一,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
㈦ 刘业翔的介绍
刘业翔(1930— ),湖北省武汉市人,有色冶金工业电化学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5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79-1982年留学挪威工业大学,其后分别在挪威工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挪威科技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特别是轻金属冶金及电化学冶金领域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高温熔盐电催化、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功能电极材料及冶金过程模拟、控制与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