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薛生白的介绍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
『贰』 中国古代10大名医
中国古代10大名医:
一、扁鹊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他本名并不叫片却,是因为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人们用上古神话中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在中国十大名医中,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中医典籍《难经》、《扁鹊内经》、《外经》由他所著。
『叁』 清朝有哪些名医_
清朝名医有:许思文、李茂盛、王三祝、叶天士、薛生白等等。
1.许思文
许思文,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歙北许村人,他幼读轩黄之书,克承家传,立志济世活人。成年后,长期行医于长淮之间,是一个能使染上霍乱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名医。
2.李茂盛
李莪华(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东寿光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于寿光九巷。生于清康熙末世,自幼无意仕途而立志为民造福。随父精研岐黄之术,医术精湛,尤长外科。尤其令人敬仰的是他医德高尚,口碑留芳于民间。
李莪华先生凭高尚的医德、精妙的医术行医民间,不知救活了多少濒临死亡的伤病者,所以他名垂千古,迄今人们还怀念他,尊之为神仙,世代祭祀,香火不绝。
李莪华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四方传抄,远及邻县,惜今已散佚无存。
3.叶天士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王三祝
王三祝(1798——1882年),字道馨,号贞一子,安宁区孔家崖真乐庄人。清代兰州名医、诗人。
13岁中秀才,熟读四书五经,此后,废举业而致医道,以行医为生。他为人豪爽,重义气,轻财物,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乡里敬如父母。
王不仅是著名的中医,而且是爱祖国、爱家乡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先后著有《达雅堂诗》、《验方集》等数卷。
他一生笃信理学,以理为贵,倡孔孟之“正学”,以“仁”为本。一生清贫,为人耿直,不求权贵,勤于著述,医术精,医德高尚,深受后人推崇。
参考资料网络-薛生白
网络-叶天士
网络-王三祝
网络-李茂盛
网络-许思文
『肆』 古代中医名人
古代中医名人具体如下: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卒于赧王五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伍』 明清温病四大家是那些
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清代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家是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后人称之为温病四大家。
清代温病学家很多,在温病学派形成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有叶桂、吴瑭、王士雄、薛生白。
一、叶桂,字天士,著有《温热论》,他的主要贡献是为温病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辨证基础。他首先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观点,概括了温病的发病途经与转变,成为外感温病的纲领。
他根据温病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在诊断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的方法。
二、吴瑭,字鞠通,著有《温病条辨》。他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述温病的证治,并根据叶天士经验,提出了清络、清营、育阴等各种治法,使温病学更趋于系统和完整。
三、王士雄,字孟英,著有《温病经纬》。他以《内经》《伤寒论》等有关温病的条文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说为纬。
除引证历代医家见解,阐明温病的病源、症状、诊断及治疗的原则外,他还结合临证经验,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邪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对温病学说作了发挥和总结。
四、薛生白,字雪,著有《温热条辨》。他的书论火湿合化,客于募原,对湿温病的证治分析甚为详尽,为后学所重视。
(5)薛生白扩展阅读:
温病学派是吴门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优势的一大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吴门医派主流。明清时期达鼎盛阶段,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继明末清初吴有性著《瘟疫论》(1642)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不同后,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1667—1746)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又有在学术上毫无门派之见的吴鞠通(1758—1836),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肺与心)、中焦(胃与脾)、下焦(肝与肾)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
温病学说是历代人民和医家同传染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保障我国劳动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