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里头遗址在哪里二里头遗址为什么被认定为夏朝国都
二里头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重要遗址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六大都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的偃师区境内,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二里头身份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在二里头发现了什么足以一锤定音的证据,证明了其夏朝都城的地位。而是因为偃师商城的发现。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同样是国家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偃师商城的年代推测在3500年至3300年左右,时间上紧挨着二里头。而且偃师商城只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所在同样在洛阳偃师与二里头的距离不过二十里。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二里头是早期的商都的话,那么当时的商人为什么会舍弃二里头又在如此之近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都城。
偃师商城的发现更加接近于历史中商代都城,而且其文物也与后续的商代文化传承性更强,所以其商城的地位越发固定。而两者位置的高度接近,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此处拥有商代的两座都城,于是二里头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起来。偃师商城如果是商都那么二里头是什么,比早期商都更早的,自然就是夏都了,于是二里头的地位就这么被大多数的考古学家认定了下来。然而因为二里头没有发现任何的文字记载的信息,所以二里头到底是夏朝晚期还是商朝早期的都城,或者有其他的身份,仍然有部分的考古学界提出质疑。
二里头考古发掘的主持者许宏自己都认为,二里头的身份如今就认定还为时过早,就如同当初将其定位商都一样,就目前而言不论是商都还是夏都其实都缺乏足够的支持与证据,唯一无可置疑的是二里头是我国早期的一处王朝都城。
㈡ 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是什么
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
年代约为公元前1800~前15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西部和晋南地区,已发现遗址三百余处。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四期),被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发现过程: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学术界开始把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兴的近现代考古学上。
1950年代,商文化二里岗期遗存和郑州商城的发现,使学界对早于安阳殷墟的商文化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李学勤、安志敏、石兴邦等根据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提出介于商代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之间的“洛达庙期”遗存(即后来所称的“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值得注意的线索或对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二里头文化
㈢ 二里头遗址的意义是什么
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水、洛水之间的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堪称“华夏第一王都”。
伊、洛二水都是中华文明中著名的两条河流,其间流淌的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传说很早以前,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那孩子自己说他母亲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诉母亲:“臼水出而东走。”
母亲睁开眼就见臼水出来了。告诉邻居们快走,大家走远了,回头再看村子已经被水淹没。他母亲化为空桑树,自己就在其桑树中了。莘氏女收养了婴儿,长大后非常有贤德,称之伊尹。
洛水悠悠,弥漫神秘色彩。周公制礼作乐大功告成后,曾率群臣在洛水边摆曲水之宴。他让群臣沿水边席地而坐,将叫做觞的木质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觞在何处羁绊打旋,离着最近的人就要饮酒一杯。据说,“滥觞”一词就源于此。
二里头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是当时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里头遗址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
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
墙外有环城大路,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
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
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
同时,二里头遗址内的墓葬有几十座和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
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有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器物全长超过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很小。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绿松石片,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而现在无法辨认。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
龙形器的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我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
而二里头的青铜器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晚期的文化层还有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画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里头遗址,让夏朝从传说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信史二里头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早在1899年和1928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此后,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建议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
㈣ 二里头遗址在哪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引自网络
现在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年代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大部分史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处于夏朝中后期时代的文明遗址,二里头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三星堆遗址大致处在同一时代,是我国现在挖掘出来最古老的文明遗址之一,证明了夏朝时期的璀璨历史文明,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已经具备了冶炼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手段。这些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被陈列于各大展览馆中,我们能够从这些文物深深感受到夏商周时期悠久辉煌的文明。
一些历史学家曾经怀疑夏朝的存在,我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世,现在唯一没有历史间断的国家,5000年的历史文明传承到现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曾经有大型的宫殿和建筑,扫除了史学界所有的质疑声音。意味着可以从二里头遗址摸索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㈤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二里头遗址在哪里呢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遗址上最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其历史大约在3800年至3500年前,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朝和商朝。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北临漯河市。根据放射性碳素测定,二里头文化积累于公元前1900~1500年。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升在河南西部调查时发现了它。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一直持续到今天。赵志全主持了这次发掘工作。
内容十分丰富,有宫殿、陵墓、房屋、道路、水井等,在这里还发现了铸造铜器的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证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在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两座大型宫殿的遗迹。在后期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制品,包括琮、圭、璋和其他礼器。还有更多的陶制品,包括乌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雕刻的双体龙蛇纹、龟纹和人像。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以及古代洛阳人的智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㈥ 问:二里头遗址是什么时期的
二里头遗址是夏中晚期和商初期。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发掘历史: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二里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