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碎片化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碎片化其实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经常会听到“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的时间”等类似的说法。但到底什么是碎片化的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从4月29日到到今天,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家附近的一公里左右,因为再往远走一走,可能就会有被居家隔离的风险。所以当每天的生活切除通勤的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一天变得很长,特别是早上早起晨练开始后,连早晨都变得很长。虽然一天依旧是24小时,但是我们在24小时里可以做的事情突然就变得多了起来。践行了“碎片化”的说法。
今天突然读到一句话:要在碎片化的时间做完整的、有意义的事情,而不要在完整的时间做碎片化的、无意义的事情。其实这句话里有几个概念:碎片化、完整、有意义。完整和有意义因人而异,但是碎片化基本都是大家的共识。懒惰是人的本性,勤快是反人类的。但是当养成勤快的习惯、当社会的意识战胜生物本能意识之后,其实人就完全社会化了,这可能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克服人的本性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创造卓越的过程。
一天的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段:早中晚。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通常是人状态最好的时候,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人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元气满满。所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让身体进一步唤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六点到八点,我们如果选择睡觉,可能就是一睁眼一闭眼的事情,但是如果选择运动一小时、看书一小时,我们就能切实的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所以在我看来,早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是用来做事情的最好的时间段。在跑步的过程中听书或者听de,是我最近一周养成的习惯。可能两三公里在真正长跑的人看来,连热身都算不上,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只是想锻炼一下,所以三公里够了,循序渐进的让自己慢慢适应,不强求自己去做事情,好像才会更有力量,就像写。所以一周下来,身体渐渐的适应了这个节奏,而且对这段时间的充分利用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因疫情居家带来的某种焦虑和恐慌。所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自己认为是完成的且有意义的事情,足矣。
上午的时间通常是用来工作的,而且是整理性的工作,因为从早上九点到上午十一点半或十二点左右,这段时间很短,当然拿来做专注的事情无可厚非,但是也要因人而异,我个人的习惯是上午做一些整理性的工作以及需要短暂的聚焦的工作。会根据已经沉淀在脑子里的工作事项进行重点内容的汇总以及要点事项的简要沟通。因为前端时间的人员变动,导致了工作量的成倍增加,1:6:X的沟通模式,的确有点吃力,所以排列组合的优先其次显得特别重要,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均衡用力。
中午半个小时的午休是很有必要的,是确保下午有充足的精力在某些重要工作上聚焦的保障。所以下午我习惯于做一些高强度聚焦且精细化程度较高的事项。最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下午六点多会稍微运动一会儿,跳绳之类的,因为发现i经过一下午的“静坐”和“冥想”之后,运动是可以让自己脱离这种状态、让自己放松的很好的方法,而且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十几二十分钟刚刚好。所以在下班后的这点碎片化的时间里,依旧是可以拿起来的。
晚上晚饭后,我喜欢在饭后两小时转个呼啦圈,可能对我而言是一种心理安慰,能够让自己觉得晚饭没吃(当然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但是转呼啦圈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无感运动,半个小时基本是没有感觉的状态,就像打了个扑克牌。喜欢睡前看半个小时书,虽然就只有半个小时,但是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话,一年的时间其实会很长的。
零零总总,碎片化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会定义和归集碎片化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生活和工作中时间分配的主次管子,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同时,针对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方式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切勿一刀切。
❷ 信息碎片化到底什么意思
信息碎片化:
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其主要特征为推演过程的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本身不全面、内在逻辑不完整。
因为新的商业环境源于全新的社会形态,人们通过快餐式媒体理解世事,通过消费抚慰心灵,通过无所不在的娱乐释放压力,通过虚拟的网络建立与世界的真实联系,来自于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虚拟与现实的种种碰撞交融,使整个商业环境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碎片化。
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但是,这也令年轻人关注公众话题的方式转变了。以社交网站来说,许多年轻人不是依靠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例如媒体、学者、官员等来关注公众话题,而是靠社交网络中的朋友,互联网能急速激发情绪,年轻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也会很高。这种情绪化使网络上的言论带有一定的“虚假性"。
每天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我们在各个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电视,在坐公交车时用手机上微博。信息量如此之多,我们获取信息如此容易,乃至我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文档超过20页,我们就没有耐心看完。
我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非常多的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回想起来,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是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将再由技术推进信息的整合。更强的信息整合是未来我们需要的。而我们本身需要做的,则是适应信息碎片化时代,从碎片信息中系统地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而不是被太多碎片转移注意力。
❸ 什么是信息碎片化,什么是碎片化信息
信息碎片化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每天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
信息碎片化=信息时代,当我们面对巨量信息,通过“订阅”,“算法推荐”,“朋友转发分享”等手段,没什么卵用的信息被不断地送到我们面前。
信息碎片化就是我们面对信息过载,为自己的逐渐肤浅,和在无用信息上浪费太多时间,为自己找的替罪羊,这也适用于娱乐信息,比如抖音。
碎片化的信息,在信息洪流荡涤过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让你的大脑和精神感到过载疲惫的肤浅,泛娱乐化,不促进思考的信息。
❹ 对碎片化的理解
在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平台,我都常能看到“碎片化”这个词,也常听身边人说起。
浅显地能明白这个词的大致含义,直到今天,从一个碎片化信息平台上,我仿佛对这个词多了一点理解。
今日发生在我心中的认知转变,要从与碎片化相对应的词说起——系统化。
自幼上学,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我们都是有针对性,规范化的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肯用功,我们至少能系统性的学到一门学科的最基础的知识。这样长久而有节奏的学习,能让我们学到新的,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知识。而碎片化的知识,知识含量低,理解起来简单,对成年人甚至学生来说除了关注一些社会热点之外,并不能吸收到什么专业方向上有价值的东西。
试想一下,上学时期反复背诵、反复考试所获得的知识,现如今尚且大部分还给老师。那碎片化的信息,看过,读过,笑过,不过如此,其中的内容有怎么能真正地引发自己思考,去追寻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所以,经典的书,纸书,yyds!!
决定从后面开始,认真看书,坐看书笔记。争取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和真正感兴趣的学科知识!
❺ 教学碎片化的意思
教学碎片化的意思: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把一个完整的事物分解成许多微小的部分,然后按照严格的课时安排由教师去讲解,再找出部分之间的联系。比如说要想让学生学习和感知大象,我们是先学习大象的各个部分,结果是当大象来到学生身边的时候,学生却不知道这个庞然大物是大象。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碎片化教学方式,或者说是元素化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没有遵循人们真实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往往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学碎片化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教师说课时不够用。原因就是我们的碎片化教学造成的。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由教师按部就班的去讲解,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喂给学生食物,先由教师咀嚼了,然后吐给学生,有的学生接受咀嚼的食物也不知道二次咀嚼就生吞活剥的咽下去,结果吃了许多夹生饭。
要想由碎片化教学走向整体化教学,就必须对学科教材进行整合,然后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以一个个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带有整体性的功能,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去探索知识,寻找方法,借助同学帮助,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自然形成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教学
❻ 碎片化时间是什么
碎片化时间是工作生活所呈现出的零碎时间段。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如今,“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
时代背景
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描述自己十几年前的媒体接触方式,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但是,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
报纸定位变“泛众传播”为“分众传播”。平面媒体常常开始围绕着“读者关心的是什么”来做文章,习惯于思考整个报纸定位的问题。然而,在碎片化时代,报纸要“包揽天下”的操作难度很大,而要办一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的报纸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看到读者的反馈信息,编辑记者们常常哀叹“众口难调”。
传统报业虽然在自身定位和读者定位方面有专门的选择和设定,但相对来说,大部分报纸的受众群体定位较广,属于泛众传播的类型。而现今受众人群不断呈现出分众化的趋势。“多种媒体,一个声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