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秋沙鸭的简介
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秋沙鸭族(Mergini)秋沙鸭属(Mergus)的几种鸟类。虽然大多生活於淡水,但与番鸭和金眼鸭一同归入秋沙鸭族(一个海鸭族)。秋沙鸭是体长、有冠的潜水鸟。肉味腥臭,故俗称废物鸭。特征是喙狭窄,锯齿状喙,尖端钩状,适於捕鱼。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鸭(M. octosetaceus)外,均栖息在北方地区。普通秋沙鸭(M. merganser)与绿头鸭大小相似,雄鸟无明显的羽冠;营巢於北温带至亚北极附近的树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红胸秋沙鸭(M. serrator)体型稍小,在地面营巢,分布区与上述种相同。在美国红胸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常称为shelck(翘鼻麻鸭)。北美洲温带的镜冠秋沙鸭(M. cucullatus)体小,营巢於水边林地的树上。斑头秋沙鸭(M. albellus)体小而壮,喙短;繁殖区自斯堪的那维亚到西伯利亚,南至突厥斯坦,越冬于南至地中海和中亚的河流、湖泊。
鸟纲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鸟类的通称。嘴形侧扁,边缘具锯齿;雌雄鸟均有羽冠;后趾具宽阔的瓣膜,后趾连爪较其宽度(连同瓣蹼)不超过3倍,甚至仅2倍;两性羽色不同。有7种。除非洲和澳大利亚外 ,在其余各洲均有分布。中国有4种,即斑头秋沙鸭、中华秋沙鸭、红胸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主要见于东部地区,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省。该属的代表种中华秋沙鸭为中国特产。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成双;雄鸟:头和上背均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皆白色;有白色翼镜;下体白,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头棕褐色;上体蓝褐色;下体白色。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游至隐蔽处。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4枚。卵长椭圆形,浅灰蓝色,遍布不规则的锈斑,重57.2克,大小63.7毫米×45.8毫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小兴安岭、镜泊湖、长白山繁殖;到四川以东的长江流域越冬。
B. 中华秋沙鸭的外形和食物
秋沙鸭嘴形侧扁,边缘具锯齿;雌雄鸟均有羽冠;后趾具宽阔的瓣膜,后趾连爪较其宽度(连同瓣蹼)不超过3倍,甚至仅2倍;两性羽色不同。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成双;雄鸟:头和上背均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皆白色;有白色翼镜;下体白,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头棕褐色;上体蓝褐色;下体白色。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游至隐蔽处。秋沙鸭是体长、有冠的潜水鸟。肉味腥臭,故俗称废物鸭。特征是喙狭窄,具齿状喙,尖端钩状,适於捕鱼。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鸭外,均栖息在北方地区。普通秋沙鸭与绿头鸭大小相似,雄鸟无明显的羽冠;营巢於北温带至亚北极附近的树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C. 普通秋沙鸭的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D. 普通秋沙鸭:体型最大的一种秋沙鸭擅长潜水觅食
普通秋沙鸭是秋沙鸭中体型最大的一个物种,体长最多可达68厘米,重量最多也能达到2公斤,相当于普通家鸭的体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嘴壳呈现红色,其中雄性普通秋沙鸭的头部泛有铜绿色的金属光泽,而雌性秋沙鸭的头部则呈现深棕色。
普通秋沙鸭的外形特征
普通秋沙鸭的颜色非常鲜艳,并且雌性和雄性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幼年和成年时也有着极为巨大的差异。其中雄性秋沙鸭就像雄性普通翠鸟一样,是家族中最为妖艳的,它的脑袋呈现深绿色,但是带有非常明亮的金属光泽,而其他的部分则呈现纯白色,背部也带有非常墨绿色的大片斑纹,并且嘴壳、脚蹼等部分都是亮眼的红色。
而雌性秋沙鸭也非常的美丽,它的头部主要呈现红褐色,嘴壳也是亮眼的红色,全身都是灰棕色羽毛,但胸腹部泛白,而最为特别的是,它的脑后羽毛非常的张扬,看起来就像梳了一个大背头。而幼年时期的秋沙鸭则像是雌鸟更多,只是它喉咙处的白色会更多一些。普通秋沙鸭属于体型最大的秋沙鸭物种,体长可达68厘米,相当于普通的家鸭,野鸭长到这个大小属实不错了。
普通秋沙鸭的生活习性
普通秋沙鸭和普通潜鸟一样,都有着极为特别的潜水觅食的习性,不过它的潜水能力并没有潜鸟那么厉害,也不会刻意的寻找,一般都是边游泳边将头探到水中摄食,食物也不是非常多,基本上都是甲壳类、小鱼小虾以及软体动物等。它们偶尔也会吃一些植物类的食物,每次潜下水后能保持25-35秒的时间。
普通秋沙鸭相较于家鸭来说,也有着一定的飞行能力,因为在冬季的时候它们也会迁徙,不过飞行的高度并不高,都是贴着水面直飞,翅膀拍打的时候会发出呼呼的响声,需要在水面上拍打助跑一阵才能真的飞起来,累了就会找一处河流边的沙滩休息一下。
E. 中华秋沙鸭连续16年现身龙虎山,中华秋沙鸭与与普通秋沙鸭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区别是外观不同。
虽然中华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同属鸭科秋沙属,血缘关系很近,但依然是两种不同物种。两者最大区别就是外观不同,可以通过外观进行区分。并且中华秋沙鸭是濒危动物,受到相关条例保护,不得随意捕杀。具体来说,两者区别是:外观不同,分布不同,食物不同。以下笔者将详细解释这些内容。
第三、中华秋沙鸭连续16年得以现身,它与普通秋沙鸭区别是食物不同:中华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在饮食特性也有很大不同,中华秋沙鸭主要以鱼类为食,普通秋沙鸭以灌木丛浆果为食,中华秋沙鸭平时就潜水捕鱼,普通秋沙鸭平时就在灌木丛中漫游,获取浆果。所以两者区别是食物不同。
F. 鱼鸭子是什么
鱼鸭子:
【基源】
为鸭科秋沙鸭属动物普通沙鸭,中华秋沙鸭。
【形态】
普通秋沙鸭雄性:头、上颈黑,具绿色金属光泽,下颈、翅上覆羽、下体余部纯白;上背及肩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灰色,外侧腰羽白,杂以黑色细斑;初级飞羽黑褐色,刺激飞羽白,位于内侧的外羽有黑色狭缘,尾羽灰褐色。雌性:头和颈棕栗,颏和上喉白色,有棕栗色点斑;下颈深灰,羽端白色;背肩石板灰,有黑褐色轴纹;腰尾上覆羽及尾羽浅灰,有黑色轴纹;两翅似雄鸟,内侧次级飞羽为灰色;下体自喉以下均为白色,两胁有灰色点斑及虫囊状细纹。嘴橙红色,喙甲及嘴峰色暗。脚为橙红色。
【生境分布】
多成群栖息于湖泊、池塘和河流中。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功效】
滋补强壮,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镇痉。
【主治】
肺结核,肢体肿胀,小便不利,发热头痛,痉挛抽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适量。
G. 中华秋沙鸭的外形特征是什么样子
特征:
雄鸟:体大(58厘米)的绿黑色及白色鸭。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肋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有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
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虹膜为褐色;嘴为橘黄色;脚是橘黄色。
H. 中华秋沙鸭是不是保护动物吗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于鸟纲(Aves),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别名鳞胁秋沙鸭、油鸭、唐秋沙;是第三纪孑遗物种,距今已生存了一千多万年,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是雁形目中唯一一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与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中国国宝,并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动物红皮书(IUCN)和国际鸟类保护联合会濒危鸟类名录(ICBP)。中华秋沙鸭繁殖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极其稀少。
中华秋沙鸭主食鱼类,善潜水。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白天活动时间较长,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中华秋沙鸭的觅食方式主要有两种,当在岸边或浅水处觅食时,它们会将头部伸进水里直接进食。而在深水处觅食时,则会全身潜入水中取食。我见到的最长潜水时间大约40秒钟,最长的潜水距离有15米远。潜入水中后,出水的方向不定,这主要是因为秋沙鸭潜入水中捉鱼,必须跟随鱼逃走的方向游动。捕食时,经常出现整个家族或者是家族中的几个个体同时潜入水中的场面,这很可能是集体协同捕食。
识别特点:
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体形稍小于绿头鸭。雄性成鸟头和颈的上半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反光,冠羽长,黑色,上背黑色,下背、腰与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有白色翼镜。下体白色,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的头棕褐色,上体蓝色,下体白色,本种无严重分化。
雄鸟体大(58厘米)的绿黑色及白色鸭。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
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虹膜-褐色;嘴-橘黄色;脚-橘黄色。
叫声似红胸秋沙鸭。
其他方法:
全长约58-63厘米。头至上颈发绿金属光泽的暗绿色,冠羽明显。后颈、背墨绿色,两侧白色。前颈下部、胸以下白色,胁具鼠灰色鳞状纹。雌鸟头至颈栗褐色,具冠羽。背鼠灰色,腹白色,翼镜白色。
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它们的原产地是中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布范围狭小,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所以才改称它为中华秋沙鸭。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 生活习性: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据在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 0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善潜水。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白天活动时间较长,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I. 鸳鸯与秋莎鸭的区别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英文名: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
普通秋沙鸭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秋沙鸭族(Mergini)秋沙鸭属(Mergus)的几种鸟类。虽然大多生活於淡水,但与番鸭和金眼鸭一同归入秋沙鸭族(一个海鸭族)。秋沙鸭是体长、有冠的潜水鸟。肉味腥臭,故俗称废物鸭。特征是喙狭窄,具齿状喙,尖端钩状,适於捕鱼。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鸭(M.octosetaceus)外,均栖息在北方地区。普通秋沙鸭(M. merganser)与绿头鸭大小相似,雄鸟无明显的羽冠;营巢於北温带至亚北极附近的树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红胸秋沙鸭(M. serrator)体型稍小,在地面营巢,分布区与上述种相同。在美国红胸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常称为shelck(翘鼻麻鸭)。北美洲温带的镜冠秋沙鸭(M. cucullatus)体小,营巢於水边林地的树上。斑头秋沙鸭(M. albellus)体小而壮,喙短;繁殖区自斯堪的那维亚到西伯利亚,南至突厥斯坦,越冬于南至地中海和中亚的河流、湖泊。
J. 普通秋沙鸭是几级保护动物
普通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在东亚其他国家只有零星分布,数量极其稀少,有“鸟类中的大熊猫”之称。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Ⅰ级保育类。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10)普通秋沙鸭扩展阅读:
普通秋沙鸭(学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54-68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千克。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而具绿色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头颈显得较为粗大。下颈、胸以及整个下体和体侧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镜,特征亦甚明显,容易鉴别。常成小群,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北美北部和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越冬在繁殖地以南,几乎遍及整个北半球。
常成小群,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偶尔也见单只活动。游泳时颈伸得很直,有时也将头浸入水中频频潜水。休息时多游荡在岸边或栖息于水边沙滩上。飞行快而直,两翅扇动较快,常发出清晰的振动翅膀声。起飞时显得很笨拙,需要两翅在水面急速拍打和在水面助跑一阵才能飞起。潜水亦很好,每次能在水中潜泳25-35秒。也能在地上行走,不甚怕人,时常出现在城市公园、湖泊中,但甚警觉,人难于靠近。叫声相当安静。雄鸟求偶时发出假嗓的uig-a叫声,雌鸟有几种粗哑叫声。
繁殖期5-7月。通常呈小群到达繁殖地。对的形成多在冬季和春季迁徙的路上,亦有在到达繁殖地后才形成对。到达后不久,群即逐渐分散,成对进到富有鱼和水生动物的林中溪流觅找巢位。通常营巢于紧靠水边的老龄树上天然树洞中,也在岸边岩石缝隙、地穴、灌丛与草丛中营巢。每窝产卵8-13枚,卵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4-75毫米×37-51毫米,重75-98克。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不久即离开雌鸟,与别的雄鸟一起到僻静处换羽,孵化期32-3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了绒羽,出壳后的第二至第三天即从巢洞中出来进到水中,即能游泳和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