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摊余成本法
扩展阅读
中药郁金的功效与作用 2025-05-12 12:24:58
603300 2025-05-12 12:22:19
老板电器的股票价格 2025-05-12 11:51:40

摊余成本法

发布时间: 2023-01-19 18:06:06

① 摊余成本法会出现亏损吗

摊余成本法不一定会出现亏损。

所谓“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目前债券基金的估值方法主要有三种可以选择:成本法、市价法和摊余成本法。成本法主要为用于银行间债券投资的估值,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基金净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市价法则主要用于交易所债券,不过,由于收盘价格可能异常且波动频繁,该方法容易降低基金净值的稳定性,不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理性的投资。

摊余成本法的前景展望

对于基金投资者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而言,“摊余成本法”是一个颇为熟悉的专用名词,投资者不仅在货币市场基金,在中短债基金甚至债券基金的基金合同中,都经常看到这个名词,看上去这一估值方法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方法。

有会计界人士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品种其流动性很高,可视同现金,其成本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偏离,在这个时候采用摊余成本法并辅以影子定价是可行的。而中短期债的久期是三年以下,其成本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距会比较大,采用摊余成本法就显然不合适。

② 什么是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本期摊余价值=上期摊余价值+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现金流出或流出[应付性质的为减已付或应付,应收性质的为减已收或应收,到期一次还息的为0]-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③ 成本法与摊余成本法的区别在哪里

1、成本法是当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经营活动无影响能力时采用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即投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按原始取得成本入账后,始终保持原资金额,不随被投资公司的营业结果发生增减变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成本法(costapproach)是房地产估价方法之一,指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成本法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但投资公司无法在账面上反映其在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益中所占份额,因此成本法只适用于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份额不足以适用对被投资公司经营决策、理账决策等施加重大影响的情况。

2、摊余成本法则是在买入成本法基础上考虑了买入时候的溢价或者折价,在持有期间进行摊销,“相比”成本法更加公允一点,但使用摊余成本的前提是购买的债券要持有至到期,因为摊余成本是把买入的溢价或者折价在持有期间摊销掉。

④ 什么是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对比差异:

货币市场基金采用的摊余成本法与市场法的差异为:摊余成本法来计价主要反映了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工具主要是短期的。它的这种收益主要体现在这种短期利息的收入方面,它的资本增值方面应该很少,获益的渠道不是资本增值的收入。所以在这个方面,摊余成本计价可能更有利与该品种的发展,而且投资者也一目了然。

摊余成本法配合影子价格的使用是当前市场环境下最优的债券基金会计核算原则,而使用公允的影子价格,并严格执行偏离度调整策略,是使用摊余成本估值方法的必要保障措施。




⑤ 摊余成本怎么理解通俗

1、摊余成本法指的就是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在经过下列调整以后的结果:
2、扣掉已经收回或者偿还了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掉金融资产已经发生的减值损失。
3、一般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来进行计算利息,投资成本减去利息之后得出的金额。计算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⑥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
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基金,净值波动很小,走势平稳。而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基金,其净值波动相对较大。
市值法是指依照市场交易价格来计算的估值方法,能够准确地反应基金的当前市场价值,如果债券在市场上价格大涨,基金净值会跟着大涨,如果债券在市场上价格下跌,基金净值也会跟着下跌。
摊余成本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计算公式为:溢价发行:每期摊销额=票面面值×票面利率-实际成本×实际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摊销额=初始实际成本-累计摊销额;折价发行:每期摊销额=实际成本×实际利率-票面面值×票面利率;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摊销额=初始实际成本+累计摊销额。
拓展资料
成本法也叫做摊余成本计量法,简单来说就是把理财产品持有到期之后的整体收益分摊到每一天中来计算利息回报,按照实际的利率来计算,这种计量方式具有确定性。
市值法就是采用市场估值的方式,我们除了考虑实际的利率回报,还有把市场的价格和价值波动的损益情况,计算进去得出动态的市场估值回报。
从两种估值方式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成本估值法,虽然有确定的预期利息回报,但是却不能反映市场真实的价值变化,而市值估值法,能够反映银行理财产品真实的回报情况。
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而采用市值估值法,更符合当下的资格新规和理财产品和打破刚兑的趋势。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新规采用市值估值法,意味着理财产品走向净值型理财模式,结束刚性兑付。
过去银行虽然也要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但是很多都是采用成本法计量的,给出的预期利息回报,也往往会默认刚兑,但这种模式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也会让储户失去基本的风险评估意识。
而采用市值估值法,意味着我们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走向市场化,变成净值型的理财产品,跟着市场机制走,从而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
同时让投资者形成风险意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必然匹配市值估值法,也是对银行资管能力和理财能力的优化,更加接近市场,也能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通过银行理财子公司,让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更多回报空间。
对于个人和家庭理财来说,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根据个人实际风险承受度,做出合理的理财规划。
目前来说银行常见的固定收益型存款理财,主要就是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而其他的则是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而不同的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也都有对应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
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经验,选择合适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于保守型和稳健型的储户和理财群体,在配置存款类产品,国债之外,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选择可以是中低风险的定期银行理财产品,要避开中高风险的信托和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
随着刚兑的时代结束,净值型理财时代到来,银行理财市场风险和机会同时放大,而我们无论何时都要遵循本金安全第一,适度收益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