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了封王

了封王

发布时间: 2023-01-21 14:29:00

㈠ 明朝的所有的封王都有谁

一、明朝的异姓王总共有:

扬王陈公:逸其名。明太祖朱元璋母淳皇后之父(即朱元璋的外祖父),洪武二年追赠扬王。

徐王马公:佚其名。明太祖朱元璋妻马皇后之父。洪武二年追赠徐王。

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之一。封魏国公,追赠中山王,谥“武宁”。

开平王常遇春:洪武二年卒于军,追封王,谥“忠武”。

岐阳王李文忠:初封曹国公,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宁河王邓愈:追封岐阳王,谥“武顺”。

东瓯王汤和:初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追封王,谥“襄武”。

黔宁王沐英:初封西平侯,追封王,谥“昭靖”。

定远王沐晟:初袭侯,永乐六年七月以征安南功进封黔国公,正统四年卒,追封王,谥“忠敬”。

东平王朱能:靖难第二号功臣。永乐元年九月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平阴王朱勇:朱能之子。永乐六年七月袭成国公。正统十四年没于土木堡,追封平阴王,谥“武愍”。

定襄王朱希忠:朱勇玄孙。嘉靖十五年袭成国公。万历元年卒,追封定襄王,谥“恭靖”。十一年追夺王爵。

河间王张玉:靖难功臣之一,战死于东昌,追封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追封河间王,改谥“忠武”。

定兴王张辅:张玉之子,靖难功臣之一。初封信安伯,进封新城侯,再晋英国公。正统十四年殁于土木,追封定兴王,谥“忠烈”。

宁阳王张懋:张辅之子。景泰元年袭爵。正德十三年卒,追封宁阳王,谥“恭靖”。

忠勇王金忠:本名也先土干。永乐二十一年以其部属归附,封王,赐姓名。宣德六年八月卒。

宣平王朱勇: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二年袭伯爵,成化三年二月进封侯,成化十五年进封公,弘治九年二月卒,追封宣平王,谥“武庄”。

二、以下是同姓王:

秦愍王朱_朱元璋、嫡二子1370年—1395年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藩西安府。二十八年薨。

秦隐王朱尚炳朱_、一子1395年—1412年洪武二十八年袭封。永乐十年薨。

秦僖王朱志_朱尚炳、一子1412年—1424年永乐十年袭封。二十二年未娶薨。

秦怀王朱志均朱尚炳、庶二子1424年—1426年初封渭南王,永乐二十二年进封。宣德元年未娶薨。

秦康王朱志ᐤ朱尚炳、庶三子1428年—1455年初封富平王,宣德三年进封。景泰六年薨。

秦惠王朱公锡朱志ᐤ、嫡一子1458年—1486年天顺二年袭封。成化二十二年薨。

秦简王朱诚泳朱公锡、庶一子1488年—1498年成化四年封镇安王,弘治元年袭封秦王。十一年薨。无子。

秦安王朱公铭追封

秦庄王朱诚_追封

秦昭王朱秉_朱诚_、庶一子1501年—1502年初袭临潼王,弘治十三年嗣封秦王。追谥其祖公铭为安王,父诚_为庄王。十四年薨。

秦定王朱惟焯朱秉_、庶一子1510年—1544年正德四年袭封。嘉靖二十三年薨。无子。

秦恭王朱诚润追封

秦顺王朱秉_追封

秦端王朱惟_追封

秦宣王朱怀_朱惟_、子1548年—1566年初封镇国中尉,嘉靖二十七年嗣封秦王。追谥其曾祖镇国将军诚润为恭王,祖辅国将军秉_为顺王,父惟_为端王。朱诚润,安庶二子也。四十五年,宣王薨。

秦靖王朱敬_朱怀_、庶一子1569年—1576年初封隆德王,隆庆三年袭封。万历四年薨。

秦敬王朱谊_朱敬_、嫡一子1581年—1586年万历三年封世子,九年袭封。十四年薨。无子。

秦肃王朱谊漶朱敬_、嫡三子1587年—1594年前万历十三年封奉国中尉,十四年加封紫丨阳王,十五年进封。

秦景王朱存机朱谊漶、庶一子1594年后—1626年后天启年间封郡王,不知何年袭封。薨。

秦王朱存枢朱谊漶、子?年—1643年不知何年袭封。崇祯十六年降李自成,十七年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薨。

秦王朱存朱谊漶、四子1649年弘光元年五月,孙守法奉其起兵,封汉中王。永历三年,赵荣贵奉其为秦王,攻阶州,败投紫水河死。

永兴国

永兴懿简王朱尚烈朱_、嫡二子1403年—1418年永乐元年封。十五年薨。

永兴恭宪王朱志㙸朱尚烈、庶一子1423年—1454年永乐二丨十年袭封。景泰五年薨。

永兴昭僖王朱公_朱志㙸、庶一子1455年—1488年景泰六年袭封。弘治元年薨。

永兴荣惠王朱诚澜朱公_、嫡一子1492年—1507年弘治四年袭封。正德二年薨。二子俱夭。

永兴庄定王朱秉榉朱诚?、子1512年—1533年朱诚澜从侄,正德六年以奉国将军嗣封。嘉靖十二年薨。王以从侄由将军进封,据例为冒。

永兴恭定王朱惟_朱秉榉、庶一子1540年—1573年嘉靖十七年袭封。万历二年薨。王自首冒封,不再袭,除。

附永兴国宗理[1]

永兴府宗理朱怀填朱惟_、子1575年—?年初封辅国中尉,万历四年二月命管理府事。

保安国

明朝保安国诸王永乐元年(1403年)封

保安怀僖王朱尚煜朱_、嫡三子1403年—1410年永乐元年封。七年薨。

保安悼顺王朱志垌朱尚煜、庶一子1422年—1436年永乐十九年袭封。正统元年薨。

㈡ 中国古代封王的规则有哪些

一、王主要分两种,这两种分别俗称“一字王”和“二字王”,其中一字王地位要比二字王尊贵得多。我们实际可以这样理解:一字王的地位是“国王”(实际叫“亲王”),二字王的地位是“郡王”。

二、最开始封王都有实际封地,封地上的出产、税收、军政都是封王所有,中央只有监察权,但汉朝藩王作乱,削藩后,就很少给“王”实际封地了,只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体现工资水平。这些王要么住在中央,享受荣誉称号和俸禄,要么住在封地,但是对地方没有管辖权,反而要受到地方官的监控,防止作乱(如明朝):

1、一字王,书面叫亲王。大多是以古周的国名为号,表示尊周礼(封建社会基本都这样),比如秦王、吴王、晋王、燕王、辽王、代王、蜀王等。

2、二字王,书面叫郡王。大多以郡名为号,比如兰陵王(封地在兰陵)、襄阳王(封地当然在襄阳了)、延平王(封地肯定是延平啦)。其实他们的封号准确地说应该是四个字,应该喊兰陵郡王、襄阳郡王、延平郡王才是准确的。

3、当然,封王也有特殊情况:

(1)以军功为号,如平西王(吴三桂)。

(2)寄托祝愿,如明朝末年被李自成干掉的那个“福王”。

(3)以德行为号(这个主要在清朝,但是平时就把中间那个“亲”字喊出来的),如雍亲王(胤禛),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在当皇子的时候性格是很冷静、从容的,所以得了个“雍”字,再如怡亲王(胤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性格很随和,平易近人。尽管,这些可能都是他们在皇帝面前表现出来的面具。

4、中国皇帝

(1)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2)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帝制朝代。

㈢ 古代封王

古代的王爷命名体制都是不一样的 清代以前是以封地为称号 清代以后取消了封地 ,就用果啊 忠孝节义这些词代替。你要命名的王爷要设定在哪个朝代。

古代王爷只是一个封号,代表一定尊贵的地位,并不是官职,光王爷这个封号并不能管辖事务,但却有一定的朝廷奉禄。王爷的等级还有一定区别,如亲王,郡王。亲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亲,郡王比亲王低一级,只封皇帝的表亲。但个别有大功的臣子也会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封王制度在各个朝代有很大变动,拿唐代打个比方,一字王都是亲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齐王等;二字王则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汉代就不是这样。清代皇族按地位从高到低称乎一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王爷这个封号虽不是官职,并没有实质管辖权力,但做王爷的人都有一定的官职。是王爷就有一个起始官职,也就是当皇族子北封王那一天,就按其地位等级封一个最低限度的官职,之后就全凭自己了,能力强的可以继续往上爬,能力差的也有个最低权力保障,一些犯重罪的皇族,也有可能被免官。这个最低限度,不同级别的王爷在不同朝代也不一样,拿唐代来说,亲王的起始官职是正四品。也就是说王爷是个封号不是官职,但做王爷的人往往兼任官职。官职大小跟他的王爷地位没有绝对关系,只有最低限度,能力大的人官位可以无限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为秦王(亲王),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最多时曾兼任七个官职,从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


但他的许多没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终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古代封王制度和官职制度很复杂,不同朝代的规矩不同。

㈣ 古代封王什么王最大

历代的封王制度是有等级的,那你知道古代封王什么王最大么?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揭晓吧。

唐代

爵位等级分得比较多,但大多只代表一个贵族身份,并不具备实际的权力和经济利益。唐代的最高爵位是亲王,一般只授予皇子,亲王爵位的对应品秩是正一品,与朝廷当中的“三公”品秩相同;其次便是郡王和国公,从一品。一般宗室和一些归附的割据势力能够获得郡王的爵位,而一般功臣的爵位上限便是国公。这两个爵位品秩一样,但是排班的时候郡王在前,国公在后.

宋朝

只有皇子、皇兄弟(其实也是皇子,只不过是先皇的儿子)封王者才是亲王,后代只能称嗣王或降为郡王、国公等。 相关介绍如下: 宋代爵制分十二等。

一、王。皇子、兄弟封亲王。

二、嗣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

三、郡王。宗室近亲继承亲王者,特旨封郡王。

四、国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五、郡公宗室近亲多封此爵。

六、开国公。

七、开国郡公。现任或前任宰相食邑万户

八、开国县公。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

九、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上,封侯

十、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上,封伯

十一、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以上,封子

十二、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以上,封男

明朝

王爵为皇族专享(开国诸大将死后有追封郡王者),皇族封爵均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由于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导致后来出现举国一岁之入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远支宗亲将军、中尉甚至有故意犯罪入狱求饱者。另有公、侯、伯三等爵专授功臣,三等爵只能世袭,也有终身者。

清朝

顺治六年(1649)、康熙二十三年(1684)都对清代宗室的封爵有所规定,在乾隆十三年(1748)增定为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部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固公、不入八分镇田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图将军、奉囤将军、奉恩将军。这里的“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固山”有时当“旗”讲,这里是美称,“多罗”为一角,“和顶”为一方。清代王爵还有“铁帽子王”的说法,即清初开国的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诸王爵世袭罔替,雍正年间增加了怡亲王,同治年间增加了恭亲王,光绪年间增加了醇亲王、庆亲王,一共十二家王府。除了“铁帽子王”以外,一般的王爵都是“世降一等”,降至镇国公或辅国公再世袭。清初,皇子长到十五岁,由有关方面请封,康熙二十七年(1688)又改为二十岁

㈤ 古代是如何封王的

1、古代封王的王号来源各个朝代都不一样。

早期王朝,如西汉,王爵是有实际封地的,封地名称就是王号。

后期王爵不再有实际的封地,如明朝王爷只有居住地,所以居住地就是王号。

封建社会中期,王号有“一字王”和“两字王”之分,“一字王”的地位高于“两字王”,“一字王”一般以古代诸侯国命名,而且越是功劳大、越是与皇帝亲近,则王号优先采用古代大诸侯国名来命名,如秦王、齐王、楚王、赵王、晋王等等,这些称号要比宋王、郑王更加尊贵一些,比“两字王”,如济阳王、淮阴王等等更加高级一些。

清朝时期不再采用古代诸侯国号作为王号,一般是皇帝选择吉祥一些的字作为王号。

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王爵只授予同姓的 皇族子弟,个别时候可能 出现异姓王,但都不是常态。

2、万户侯一说主要在西汉,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3、关于苏州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来到江南,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
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吴国的都城于公元前561年正式迁至苏州,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

㈥ 封王是什么意思

“封王”封为国王,古代封王都习惯地采用东周时的国名。其中历代封王中,以“晋、秦、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晋王”最尊,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

4、两年前,阿尔塞斯和强大的阿努巴拉克在前往冰封王座的时候曾途经此地。

5、只听得忽喇喇的衣袂飘风声传来,在三位长老面前齐刷刷的出现了七位渡劫期的高手,每一位都气势凌厉,散发着强大的威压,看起来丝毫不弱于那些封王级高手。

㈦ 唐朝开国封王了吗都有谁

封了的 第一名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有诗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杀。 第二名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624年)灭辅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没妻、子。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玄武门之变后,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第四名 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 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义村人。唐代开国功臣。 长孙皇后的舅父,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贞观十二年(627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恭(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显庆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第八名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将领,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后来归顺唐朝,擅长行政,被李渊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挤。 第十名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第十一名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荫为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第十二名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雍州长安人。 第十三名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第十四名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李渊女婿,少有侠名,娶平阳公主,参与统一战争中的大部分战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灭最后一个反王梁师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劳。此人将在四十章以后出场,也是个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时和刘弘基一起招募兵马。攻打长安时任先锋,抓获屈突通。参加玄武门之变,后因贪污被贬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贱外恭内诡——勋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第十七名 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第十九名 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邢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第二十三名 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第二十四名 马槊英雄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 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㈧ 洪秀全为何要一口气封了三千多个“王”,看似十分荒唐,有什么玄机

在经历了”天京事变“后,洪秀全的封王举动,可以说是异常频繁,这就导致了太平天国到灭亡的时候,先后有2700多个王。根据史料的相关描述,这些王的诞生大多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1859——1861年,这段时期内洪秀全虽然进行了封王,但是王侯的数量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而到了1861年之后,太平天国王爵的数量则以倍数级别迅速增长,以至于到天京陷落时候,数量则达到了顶峰3000多人。

总之,“天京事变”后直到灭亡时,洪秀全分封的诸多王中,鲜有能人的存在。这些王中,要么就是如幼西王、幼南王这样的幼年孩子,要么就是许多有功无功的将领,至于其他人则大多数属于贿赂而得的王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太平天国财政被极大的浪费。同时,这也使得太平天国陷入了指挥系统失灵的困境中。或许这所有的一切,正应了李秀成自述中的话语“国破,实洪姓之自害。”

㈨ 被皇帝封了“王”后有什么权力

各个朝代的情况不一样。比如汉朝初年的异姓王和刘氏诸侯王及一些侯爵什么的都有领土封地,都可以世袭爵位。拥有军队,立法权,设立官员。但是推恩令实施后,王的权利大大削弱,根本威胁不到中央政权。但是王的权利大大削弱也有不利于王朝的一面。比如王莽趁着汉朝宗室力量的薄弱篡汉。到了东汉时期此时的汉朝中央政府对诸侯的管辖就更严格了,王没有什么权利,对于朝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国魏文帝对于王的权利限制也很大,以至于王非王,而为民,地位低下。以至于司马氏专权。
晋朝也许是吸取前朝教训,对于诸侯的权利一再提高,但是这直接威胁到中央,以至于天下大乱,出现割据局面。而到了东晋,王的权利也是大不如以前。
南北朝时期王的权利也是时大时小,各国情况不同。
隋唐之时,王基本上是摆设,前期也有封地,但是很小,处处受限制,后期中央干脆把他们都养了起来。比如唐玄宗建了个“十六宅”,就是防止藩王作乱。
到了五代十国,王的权利就是类似南北朝了。
宋朝的王和唐朝到类似,跟本起不到作用。
元朝还可以,王的还是拥有军队,土地,实力强大。
明朝是仿造汉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制度。明初藩王权利很大,不用详细介绍。这对防治北部边患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明成祖削藩之后,明藩王实力下降,但是仍不能忽视,他们仍拥有护卫军。后来的南明能够存在一段时间与藩王也有很大关系。
清朝除了铁帽子王爵位世袭,其它的亲王后代地位一直下降。
【每个王朝封王都是为了笼络人心,维护王朝统治什么的。那些王都有共同点,就是“世袭”,清朝的列外。】

㈩ 古时候的封王到底是个怎样的官位

封王,顾名思义就是高中历史说的 分封制,周王按照 四大关系 封的诸侯,可以说相当于地方的皇帝吧。权力很大,但前期受周幽王管辖,后来大家都就谋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