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加坡的传统服装(图片,具体描述)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着上有自己的特点。
马来人男子头戴一顶叫"宋谷"的无边帽,上身穿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衣服,下身穿长及足踝的纱笼;女子上衣宽大如袍,下穿纱笼。华人妇女多爱穿旗袍。政府部门对其职员的穿着要求较严格,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1)传统文化服装亚麻女式扩展阅读:
娘惹服饰
早年华人下南洋娶马来人为妻子,生下的女儿就叫娘惹,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娘惹服饰是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
娘惹装多为轻纱制作,颜色不仅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还有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而点缀的图案多为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或龙凤呈祥。
主要在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男的称为峇峇,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来自历史的某段时空,然后停格了,后来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
Ⅱ 怎样低调优雅的穿旗袍
旗袍可是最能代表中国女性优雅的单品了,旗袍发展至今,已经成了日常可以穿着的单品。走在街上,总能看到好看的小姐姐以现代旗袍造型轻松成为全街最靓的崽哦。旗袍本身就不是抢眼聚焦的单品,并不像其他礼服裙那样或大胆前卫,或性感迷人。旗袍本身就代表了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自然就代表了低调。所以,喜欢旗袍的各位,只要穿美就可以啦。
挽起头发
长款旗袍非常的温柔,小碎花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展示女性的柔美,小碎花也确实是非常适合做成旗袍的一款面料。把头发挽起来扎一个低的发髻也是优雅极了。
绸缎面料的旗袍显然更显档次,看起来更显女人味。把头发放下来做起编发,也显得更温柔些。
旗袍搭配外套也去非常的好看,在早晚都比较凉的地区也是十分的实用哦。搭配针织衫,西装,风衣都很好看。
穿多了长款的旗袍,可以试试短款的旗袍,更适合小个子,也更显腿长。
穿上旗袍裙可是更注重自己的体态了呢,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美的。
前言 挽起头发
发型很重要。穿旗袍最常的就是挽起头发扎一个较低的发髻。显 的干净利落能够很好的突出脸庞的轮廓。同时挽起头发也能够更好突出中国女人的温柔端庄优雅的特点。
好的风格
旗袍原本就是想要表现东方女人温柔尔雅
端庄的特点。 因此不需要过渡的浓妆艳抹,适当的淡妆即可。风格上旗袍一般都会选择以中国风为题材的设计, 更能显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选择好的面料
衣服想要好看,好的面料肯定少不了。旗袍的 面料选择多以绸缎为主,看起来表面光滑,极富有高级感。切勿购买以布料为主的旗袍,这种旗袍展现不出来旗袍该有的气质。
最后再说一句
see you!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站c位的名星,今年春晚中十分出彩的舞蹈节目《晨光曲》,就演绎出了旗袍的精髓和魅力。民国时期,旗袍曾是女性的常服,它穿着普及,功能强大,既可装扮大家闺秀,也可装扮小家碧玉,既可打造身姿妖娆的交际花,也可打造清纯文雅的女学生,上至达官贵人和商贾女眷,下至平民妇女和职业女性,都是旗袍的推崇者和传承人。近几年旗袍回潮势头更盛,很多秀场上和隆重的场合里,都有身着旗袍的女性亮相。
要想低调优雅的穿旗袍,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旗袍的面料要优良有质感,细腻亲肤和光泽柔和的面料最好。光泽度高的面料就免了吧,不低调还显廉价。
二、旗袍的颜色要清雅,花纹要简单,萤光色和五颜六色的花纹就免了吧,不优雅还显艳俗。
三、旗袍的款式要简约有设计感,复古韵味和现代气息要兼有,过于繁杂的款式就免了吧,不实用还显拘谨。
四、穿旗袍的发式和妆容要相配,年轻人可选中长波浪发,中年和老年人可选盘发或短卷发。妆容要清淡,有妆似无妆。高马尾、极短发和浓妆艳抹就免了吧,不端庄还显轻佻。
五、穿旗袍的配饰颜色和款式要和谐精致,依然要贯彻全身色调不过三的原则。高跟鞋、小耳饰、手拿包和旗袍最配。款式和颜色夸张的配饰就免了吧,不精致还显粗糙。
我选了几款能够突显低调优雅的旗袍造型,大家可欣赏可评价。
这是一款棉和亚麻混纺的经典蓝同色提花旗袍,它的美仿佛宠辱不惊,沉静而安然,像走在时光深处的美人,让人一见倾心,久久不能忘怀。
这是一款前开衩的改良旗袍,有着影影绰绰的斑驳麻灰底色,催开了具有浮雕感的藏青色繁花。美的诗情,美的出尘。
这是一款棉和涤纶混纺的麻紫色绣花旗袍,它呈献了熏衣草般的自然之美,弥漫在光影里,高贵而优雅,神秘又梦幻。
这是一款亚麻和人棉混纺的印花旗袍,蓝灰的底色,青花瓷般的印花,染就了一身的芳华。看到它心已沉沦,仿佛只有穿上它才能获得救赎。
这是一款花呢大格纹短款旗袍,白色和湖蓝色相间大气又文雅,穿上它就像邻家小妹般甜美又亲切,那低头的一抹温柔,真是惊艳了时光。
这是一款设计感很强的改良旗袍裙,藏青底色加白色横花纹清幽隽雅,斜下摆拼接经典蓝色蕾丝百褶半下摆氤氲着时尚潮味,优雅又摩登的时代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款粉紫色的小格纹旗袍,暗红色的滚边和精致的花样盘扣最是动人,打造温婉的淑女形象就是它了,那淡淡的书卷气更让人陶醉。
这是一款聚脂纤维和粘胶混纺的竖条纹旗袍,暗红色的滚边和绊扣精致吸睛,黑色底和细条纹的碰撞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视觉,复古典雅的韵味诉说着一世风情。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请畅所欲言。
每个女人都有一个旗袍梦,不管是受影视剧的影响,还是被短视频所吸引,但亲身尝试过旗袍后才发现,花哨老气像广场舞大妈,根本不好意思穿出门。真正气质的女人,日常穿的旗袍都比较简约低调,既优雅减龄又不会太过张扬,润物细无声,气质由内而外散发。
1. 纯色改良旗袍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旗袍都经过了 时尚 的改良设计,不会像影视剧中的女主穿的旗袍那么古典,既简约 时尚 又更容易驾驭。省略盘扣、斜襟、包边等古典元素,极致的简约高级感,线条感却依旧延续了传统旗袍的曲线美。
纯色旗袍最是干净纯粹,选对了颜色就成功了一半,一般来说,浅色系的旗袍清新减龄,可以提亮视觉,看起来更显年轻。如果觉得纯色太过单调,可以选择小范围的刺绣花点缀,精致典雅,还可以选择真丝面料的旗袍,光泽感华美,更显高贵的气韵。
经典的阴丹士林蓝色旗袍,在过去几乎人手一件,当时的印花和染色技术都还不够发达,阴丹士林蓝色旗袍颜色比较亮,简约又质朴,非常适合日常。而经过改良后的阴丹士林旗袍,短款的设计更加减龄娇俏,花苞袖的设计也更显甜美 时尚 感,上身文艺范十足。
2. 几何花旗袍
相比纯色的单调感,几何花的旗袍没有那么单调,但依旧不会太过花哨,静静地散发着知性优雅的女人味,日常穿比较合适。
立体的竖条纹旗袍富有肌理感,同时竖条纹还能修饰身材曲线,相对来说,细条纹比粗条纹更加显精致感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外层薄透搭配吊带内裙的旗袍,朦胧性感又不张扬,气韵上依旧很内敛,品味高级,只要外层旗袍的颜色清新减龄,完全不用担心会显老气。
如果是深色系的几何印花旗袍,则看起来要深邃得多,也更容易显大妈感。所以在剪裁上要选择更加新颖的设计,短款的设计更加娇俏灵动,还可以借鉴下胸前薄纱拼接的设计,朦胧透肤也更具造型感。
3. 印花旗袍
印花旗袍看着就比较明艳花哨,气质上也更加显成熟的女人味,想要达到减龄不老气的效果,就要在面料上多参考一下。
轻盈飘逸的雪纺印花旗袍,因为雪纺的浪漫减龄效果,可以很好的中和明艳的印花带来的艳丽感。同样也可以借鉴下外层薄透搭配里层吊带裙的设计,此外在外层旗袍底色的选择上,浅色系温润恬静,看起来也更加的温柔。
雪纺轻薄透气,尤其适合夏天,其次中长款的旗袍典雅又不失灵动感,比长款旗袍也更显年轻态。日常穿的旗袍立领没有影视剧中的那么高,女主们穿的旗袍都是透过屏幕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日常穿太过束缚,这也是个小诀窍。
4. 旗袍+针织开衫
旗袍与针织开衫是经典的搭配,端庄娴静的气质,夏天搭配的针织衫更多的是起到装饰的效果,而不追求御寒的作用。
当下的旗袍和针织开衫也更加的 时尚 ,尤其对于身材上有缺陷的女子来说,这样的搭配可以很好的修饰身材和身高。撞色的针织开衫增添了层次感,又能收敛身材,修饰手臂,如果身材不高的女子穿,还能分割身材比例,整体看起来更显高挑感。
镂空的针织开衫精致透气,不同剪裁造型的针织开衫,给人的气质也不同,硬朗廓形的针织开衫知性文艺,慵懒的针织开衫更加随性。春秋时节穿的针织开衫还可以选择长款或者更加细密的针织纹理,起到保暖的效果。
大众对于旗袍的印象,都来自于旧时光的美人们,特别是民国时期大上海的女人们。似乎旗袍就是婀娜和妩媚的,从一开始便是女性曲线美的最佳诠释。
可是,穿旗袍并不符合中国女性传统的着装习惯,日常的穿衣搭配还是以衣裙为主。
因为旗袍太过于强调女性身形之美,A字型轮廓和小立领,加上手工扣子,如果作为日常的穿着,想要低调地穿出去总是没那么容易,因为它太特别,太独特、太吸引人目光了。
下面推荐的低调优雅的穿着方法,仅供参考:
1、旗袍搭配长款风衣和双面尼大衣:
旗袍最大的优点就是体现女性优雅,所以,不管怎么穿,优雅肯定会有的。但是,如果单穿,就会太显眼,完全没办法低调。但是,只要您外搭一件长款风衣或者双面尼大衣,即露出了旗袍特有的小立领和开衩裙摆,又不会太过于张扬,就非常低调优雅了;
2、在颜色的选择上:
选择灰色格子或者浅色系的面料的旗袍,光泽度高的面料就不推荐了。面料细腻,颜色柔和的旗袍穿起来会非常有知性美,会更加低调优雅哦!
3、在鞋子的搭配上:
恨天高的高跟鞋就不要选择了,否则,你穿旗袍搭配恨天高会吸引到一大片目光的,太过于张扬,是没办法低调的。所以,选一双中跟或者低跟的鞋子搭配,一样能穿出优雅来。
穿旗袍不能画很浓的妆,要抬头挺胸,才能有气质
穿了旗袍么手里拿块手帕,走一步屁股扭三扭,看见男人手帕朝他们挥挥手,本来没有低调了没有男人注意到你的。
长款高开叉旗袍怎么穿都漂亮迷人,短款旗袍厨房里的工作服适合做饭穿,
身材好的穿旗袍才能更自信!个人感觉上海女人穿旗袍的姿态特别优雅
保持身材。
Ⅲ 中世纪欧洲贵族的服饰是怎样的
欧洲中世纪拜占庭样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又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并以丝绸为贵为尚。
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人们开始反对封建神学,反对教会的禁欲,提倡个性、人性解放,这些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对服装产生了重大影响。
服装开始改变了用符合人体的自然形态来表现服装的做法。越来越无视人体,走向极端的追求服装个性造型美道路。
从中世纪对女性美避而不谈的宗教禁欲阴影走出来的女人们为了突出自己的曲线美,开始让坚硬的紧身胸衣和庞大裙撑组合来完成自身的曲线美。
巴洛克,中世纪欧洲广泛流行的一种艺术样式,特点是宏大、绚丽、夸张、激情、宗教感。这一时期服装充满生气和律动,强调装饰性。
男装不再像之前那么短,并且前襟有很多排扣。繁多装饰性的排扣密密麻麻的从上打到下,装饰也颇为华丽,外套的扣子只扣上面几个,剩下的都为装饰用。
(3)传统文化服装亚麻女式扩展阅读:
贵族,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只是,其中以调侃与误读居多。在欧洲,贵族群体虽已逐渐没落,但贵族文化却沉淀下来,尤其是贵族服装对艺术圈的影响,至今仍在。
从西欧4世纪末开始,日耳曼民族大迁移,低文化的日耳曼民族终于灭掉高文化的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为形成近代欧洲文明打下了基础。
古代日耳曼民族生活环境地处山洪排水道口处,由于环境恶劣,造就了这个民族深思熟虑的头脑,他们不得为了生存而拼命干活。
可能是由于为了自身行动方便,他们慢慢脱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 文化,顺应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那种自然发生的四肢分离的体型服饰。而这种服饰就是现代西欧服装的基础。
Ⅳ 中国传统服饰有哪些特色
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样
中国传统服饰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前开衣最早起源于中国,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演变过程,古希腊的服装是披裹式,古罗马到中世纪,服装的式样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公元四世纪,日尔曼民族南下,日尔曼民族的四肢分离的体形型服装逐渐渗入到欧洲服装的基本样式中,从13世纪开始至今,体形型服装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为上下连属的裙装。
二、外形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亚洲许多国家的服装都有类似特点。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是比较肥大的,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自然修长的服式使男性显得清秀,使女性显得窈窕。同时,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三、结构特征
从结构特征看,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西方服装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立体裁剪方法视人体为多面体至少是四面体,细心对待人体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各个方面的凸凹起伏关系,利用打褶和省道处理等服装工艺手段,最终取得与三维人体相吻合的具有立体效果的服装。
有人说中式服装像平面的绘画,西洋服装像立体的雕塑,这种感觉大体是对的。中式服装表现两维效果,忽视侧面结构设计。西式服装强调三维效果,适合人体结构特点并适应人体运动规律,既合体又实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青睐。
四、局部结构特点
从服装的局部特点看,中式服装的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两侧开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后左右开四衩,以及衣服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东方特色的局部细节,常被设计师用作表现中国服装趣味的处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领和衣服下摆两侧开衩更为典型。
西洋服装的袒领和轮状褶领(像扇面一样环绕脖颈)运用较为广泛,轮状褶领连续的褶裥是用布料上浆后熨烫成形,有时需用细金属丝做支撑。服装造型喜用填充物衬垫或支撑,如垫肩、垫胸、垫袖、垫臀、裙撑等。由于西式服装不是连袖而是装袖,所以肩饰造型多样。袖子款式变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装饰
从装饰特点看,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刺绣用于服装历史久远,发展到后来,甚至“衣必锦绣”。运用平面刺绣方法装饰服装表面空间,是中式服装设计的惯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丝绸面料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
除刺绣外,镶、滚工艺在中式服装上运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缘处镶、滚装饰,女子衣缘越来越阔,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
西洋服装是立体构成设计,表现三维效果,所以装饰与整体结构造型相对应,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装饰手段是借助各种立体物如穗饰花结、荷叶边、金银丝带、褶裥、切口等点缀服装表面。最初,花朵、花边等只是少量装饰服装表面,丰富表面效果。到了罗可可时期,某些礼服竟是用立体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装采用立体装饰有其精采之处:一是立体装饰与立体结构造型相呼应,天然谐调;二是装饰效果符合审美心理,因为凡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单调感觉,而层次丰富、虚实搭配、重叠穿插的表面空间有耐人寻味的效果,易于激起观赏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图案
从服装面料看,中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茎皮纤维加工制成的。苎麻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欧洲人称之为“中国草”,大麻被称之为“汉麻”。中国享誉世界的服装面料是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纺织服装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人穿棉布较晚,棉花是从印度引进的,到元明之时,棉布才成为人们普遍穿着的衣料。
从服装色彩看,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黄为贵”的传统观念。黄色成为帝王的专用色,隐喻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
传统服饰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从配色方法看,高艳度、强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在金、银、黑、白等中性色的缓冲配合下,使服装洋溢着富丽堂皇、浑朴大方的气氛。
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容易谐调,可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
中式传统服饰的图案纹样丰富多采,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的绸缎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团鹤仙寿、福禄寿喜、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图案重视标识作用,明清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为走兽图案。皇帝的龙袍象征真龙天子,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华虫”取其文丽;“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洁净;“粉米”取其滋养;“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装的面料、色彩、图案的运用同东方传统存在差距。
古希腊、古罗马的服装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古希腊人喜爱白色,古罗马服饰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征高贵,白色象征纯洁、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亚麻天然的原色,很朴素。
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当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欢迎,织锦缎和天鹅绒中还织进了闪闪发光的金银丝线。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银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特别是黑缎子和黑天鹅绒常是贵妇的首选。迷人的黑色衬着白种女性白皙的肤色,非常炫目。
西欧传统服饰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纹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罗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涡旋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园花草纹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以星系、宇宙为主题的迪斯科花样,利用几何错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用计算机设计的电子图案等。
七、审美文化
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点。
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饰形制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困难。
西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
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现女性的第二性征,如露颈、露肩、露背、半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现代模式是以简约的形式表现人体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紧身为现代时髦。
中国文化漠视“性”的存在,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备感官刺激要素,宽衣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中式传统服饰的美学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和文化征貌。中国人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闲适、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体的精神意蕴。中式女装严密包裹人体,使人难窥其详,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装严整修长,洋溢着中和之美。皇帝的礼服,宽博繁复,辉煌壮观。皇帝的礼服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审美观的表现。
Ⅳ 从汉服中提取灵感,古典韵味十足的马面裙,你觉得美吗
汉服和洛丽塔的融合并不少见,洛丽塔服装设计经常从汉服中汲取灵感,比如裙子会用汉服普通亚麻裙的颜色和图案,让搭配看起来经典魅力十足,大家随口感叹,马面裙原来这么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发展,汉元素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汉族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古色古香的图案或古老而精致的制作方法,除了编织方法,它可以让人联想到中国风格。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汉服的优势,图案最好选择文言元素的图案,比如常见的牡丹或山水画图案,既能突出汉服的特点,又能显出雍容华贵,如果中国元素马面裙的图案是甜美的或者欧式的,这不仅不会凸显汉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设计优势,还会让穿搭的定位不清晰,选择经典的图案,既能突出汉服的优点,又能将洛丽塔和汉服完美融合,两者各有特色,但并无矛盾感,中国元素马面裙出现在洛丽塔服装中,所以服装不仅要表现出温柔和端庄,还要表现出少女感,马面裙的颜色最好选择鲜艳的颜色,如常见的红色、淡粉色、蓝色、橙色等,这样不仅会让人眼前一亮,还能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
Ⅵ 中式婚礼有哪些礼服款式 龙凤褂秀禾服最受欢迎
龙凤褂
龙凤褂分上褂下裙两个部分,一般都呈直筒状,不过随着当下审美的发展,上褂一般都会做一定比例的收腰设计,以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传统的中式服装可以凸显新娘特殊的东方魅力,加上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穿着龙凤褂出嫁。
秀禾服
橘子红了这部电视剧让很多人认识了秀禾服,张雨绮在婚礼上穿着的就是秀禾服,这样让更多女生期待着在自己的婚礼上也能穿这样一件传统的礼服。秀和服对人的身材要求不高,身材略显丰满的人穿上可以很好的掩饰身材上的缺点,而本身身材纤瘦的人穿起来,更显高挑和苗条。
旗袍
中式旗袍的古典韵味更能凸显新娘的完美曲线,穿出东方韵味儿。选择一款亮眼的旗袍,显出新娘的稳重大方,而且红色有提亮肤色的作用,会显得气色更好哦,旗袍看起来不仅仅是一件嫁衣,更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呢。
汉服
汉服的款式繁多复杂,玄色的可用黑纱深衣配红色中单来体现,附加以蔽膝、佩玉、玄色舄,采用流线型剪裁和束腰设计能够扬长避短很好地修饰新娘体型,凸显女性曲线;宽大衣袖与明黄色丝线祥云刺绣古朴而典雅,为新娘气质加分。
Ⅶ 中国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亚麻,黄麻,苎麻
丝制:绡、纺、绉、绸、缎、锦、绢、绫、纱、罗、绨、葛、绒、呢
棉:分平纹,斜纹,锻纹
汉族的传统服装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回族的传统服装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Ⅷ 古代西方婚礼什么服装
古代西方婚礼是白色的服装。
在古代埃及和希腊时期,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新娘包裹着白色亚麻质地的多层细褶长裙,这种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婚纱的雏形。14 世纪以来,紧身且带裙拖紧身的柯特哈蒂裙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婚纱。
这时期起确立了现代婚纱的典型特征——裙拖,柯特哈蒂裙用蕾丝装饰表面,贴体或是膨大的袖子,在袖子开裂的地方,露出带有裙拖的衬裙。欧洲中世纪的人们认为绿色意味着恋爱的五月,更用它来代表婚姻和家庭生活。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束胸、裙撑、填充物等新型材料的使用,服装面临横向扩张,人体的动作对服装基本影响不大,服装的静态美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个时期婚礼服的概念逐渐清晰化,主要表现形态为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出现并广泛地得到使用。
同时,这一时期的婚礼服多有奢侈化的倾向,17-18 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风靡欧洲,不同程度上地影响服装文化的变化,婚礼服风格也受其影响。婚礼服上半身上使用紧身胸衣勾勒身材,下半身采用夸张的裙撑表现,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人类体型的不完美,但也显得有些过于浮夸,也推动了华丽、富贵的礼服风格的形成。
现代发展
现代婚纱的雏形是1840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举行婚礼时所穿的白色礼服,维多利亚女王大婚时佩戴的白色头纱带动了它的潮流,也开创了白色婚礼服的基调。20 世纪初期,随着对女性审美特征的回归,婚礼服逐渐开始人性化,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臀围、胸围及身材曲线,新娘手捧一大束盛开的花朵,并在其上面悬挂缎带和蝴蝶结,成为了婚礼的标准搭配。
到了 21 世纪,“开放”、“高雅”的风气逐渐解脱女性,部分婚纱抛弃了裙撑设计,婚纱的主要特征是上身贴体,下身蓬松。婚礼服主要向个性化表达方向发展,人们更加追求舒适、自然、性感等穿着效果。
Ⅸ 马来西亚人穿什么衣服
马来西亚四季如夏,基本都是穿夏装。
丰富多彩的亚洲传统服装
从远古部落以树皮裹身和头插羽毛,到古代皇室身披织金锦缎,马来西亚的传统服装和面料五光十色、缤纷绚烂。
远古时代的原住部落身披树皮,佩戴珠串。古王国出现后,马来皇室开始使用手纺布料和精美的马来蜡染布。随着对外贸易的兴起,国外的服装和布料开始传入马来西亚,例如中国丝绸、印度 pulicat 或格子纱笼,以及阿拉伯的 jubbah(一种宽袖长袍)。
今天,穿着马来卡巴雅 (Baju Kebaya)、印度纱丽 (Saree)、中国旗袍等传统服装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马来
直到 20 世纪以前,马来女性在公共场合仍然穿着 Kemban——只在齐胸处系一个纱笼 (Sarong)。随着伊斯兰教的普及,她们开始穿着更现代也更优雅的 【Baju Kurung】。Baju Kurung 是一种及膝长的宽松女式上衣,一般罩在长裙的外面,两边有褶。它也可以搭配传统布料,例如织金锦缎或蜡染布。这些传统服装通常配以 Selendang(披巾)或 Tung(头巾)。
马来的传统男装是【Baju Melayu】。Baju Melayu 是一种宽松的束腰外衣,罩在长裤外面。它通常是搭配 Sampin — 一种罩在髋部的短纱笼。
中国
中国旗袍也叫“长衫”,穿在身上既舒适又优雅,备受当代女性的青睐。旗袍一般是高领,纽扣或扣眼位于肩膀附近,腰部收窄,一侧或双侧开叉。它的面料通常是亮滑的丝绸、绣花绸缎或者能展示性感的其他面料。
印度
纱丽是举世闻名的印度传统服装。纱丽的宽度一般是 5-6 码,配以类似色调的衬裙,以及同一色调或反差色调的短袖衫。一般是将它裹在身体上,让 Pallau (有绣花或印花的末端) 从左肩垂下。衬裙的穿法是刚好露出或遮住肚脐,作用是托住纱丽。纱丽的面料、材质和款式多种多样,极具异域情调。
印度北部的女性喜欢穿 Salwar Kameez (旁遮普套装) — 笼在长裤外的长罩裙,同时配以披巾。
男士在正式场合的传统服装是无领长袖衫 (Kurta)。它长度及膝,面料一般是棉布或亚麻。
峇峇娘惹
与马来人结婚的中国移民穿着可巴雅 (Kebaya),一种传统高档时装。
它采用轻薄透明的面料,以精妙的技艺手工裁制而成,精美的刺绣可与最漂亮的威尼斯蕾丝相媲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称作 Tebuk Lubang (字面意思是打孔) 的刺绣技术。这是指在面料上绣出花纹的轮廓,然后裁掉内侧。如果方法正确,最后在衣领、翻领、袖口、褶边和两块三角形前幅 (从髋部垂下,称作 Lapik)上,会呈现出蕾丝一样的绣花。
葡裔欧亚人
马六甲的葡裔欧亚人是 16 世纪葡萄牙定居者的后裔,他们的传统服装带有自己的文化血统。他们的服装以红黑两色为主,男士穿夹克衫和长裤,配以腰带,女士穿多层前摆的宽松长裙。
砂拉越
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州,砂拉越有许多族群,其部族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Orang Ulu (上游部落) 的服装款式多样、花色各异,常用的材料有手织布、树皮、羽毛和珠串。砂拉越的特色服饰有伊班 (Iban) 部族的编织布 (Pua Kumbu)、砂拉越马来人的织金锦缎 (Songket)、彩色珠串饰品、传统珠宝首饰和头饰。
沙巴州
和砂拉越一样,沙巴州也是多族群混居。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服装、头饰和个人饰品,其形式、花纹和色彩搭配均带有各自部落和地区的特色。不过,有些部族虽然文化不同但比邻而居,他们的传统服饰可能很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帽子和头巾,例如卡达山杜顺族女子的草帽、巴瑶族编织的 Dastar,以及罗笃族(Lotud) 男子的头巾——折多少个角,就表示有多少个妻子。
原住民 (Orang Asli)
马来半岛的原住民原本住在丛林深处,穿的衣物全部采自大自然,例如木菠萝(Terap) 树皮和草裙。饰物方面,有用蕨类或棕榈的叶片精心编制的发带,其花式非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