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是什么意思
翻译: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萧关逢候骑扩展阅读
《使至塞上》作者写作背景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❷ 萧关逢候骑读音 萧关逢候骑的意思
1、萧关逢候骑的读音:xiāo guān féng hòu jì。
2、萧关逢候骑意思是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出自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译文: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❸ "萧关逢候骑
“萧关逢候骑”的“骑”字读:“ jì”。
一、读音
“骑”在古代用作名词时读jì,意为“骑马的人,骑兵”。但在现代汉语中,“骑”只有qí一种读音,所以有的字典也注为hòu qí。
二、解释
1、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 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2、又如:候馆(用以了望的高楼);候楼(用以了望的楼);候遮(侦探敌情);候徼(在国境线上巡察警戒);候车(侦察敌情的战车)
(3)萧关逢候骑扩展阅读
骑:
qí,
1. 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马。~射。~兵。~者善堕(经常骑马的常会掉下马来;喻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2. 兼跨两边:~缝盖章。
jì
1. 骑的马或乘坐的其他动物:坐~。
2. 骑兵,亦泛指骑马的人:轻~。铁~。车~。
3. 一人一马的合称:千~。千乘万~。
❹ 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赏析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4)萧关逢候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