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7N9禽流感病毒与所有人过去都很担心的H5N1病毒有何不同
记者:H7N9病毒和H5N1病毒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袁国勇院士:首先,H7N9和H5N1的感染者,在感染后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肺炎,全身多个器官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其次,H7N9和H5N1的感染者如果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都会在7至10天内发展为重症肺炎,从而导致死亡;第三,H7N9和H5N1的感染者,除了链嫌肺部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外,还会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导致多功能衰竭;第四,H7N9和H5N1的感染者中,有50%至60%的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第五,H7N9和H5N1的感染者在发病早期,都对奥司他韦(达菲)以及扎那米韦这两种抗病毒药物有敏感反应。但是这些药只能在发病早期使用,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记者:那么两种病毒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空晌袁国勇院士:在1997年,香港暴发轰动全球的H5N1禽流感。最早的时候,相关部门发现在某地有大量的鸡死亡,随后就出现一位3岁男童突发感冒症状,到医院治疗没几天就去世了。由染病至死亡历时只有十多天。当初香港卫生署经检验过后,仍然无法证实该名男童感染的是哪一类型的流感,遂将男童的血清样本送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及棚亏手荷兰实验室进行化验,最后得出惊人结果,证实该男童染上本应只会在禽畜之间传播的禽流感。该事件后,同年先后有18人感染该病毒,并造成6人死亡。另外,随着H5N1的出现,香港逾130万只鸡被活生生销毁。
而这次H7N9与当年H5N1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H5N1禽流感期间,香港有大批鸡、鸭、鹅等禽鸟死亡。而到目前为止,H7N9病毒感染还没有造成大批禽类死亡的现象。
B. 禽流感的英文缩写是AI还是H5N1
禽流感的英文缩写是AI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又称禽流行宽颂性感冒,是慎族郑由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穗仔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
C. 甲型流感的资料
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通过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个要素:型别/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份 (HnNn),其中对于人类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对于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亚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 (H1N1)表示的是核蛋白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离的以猪为宿主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号为15,这也是人类分离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
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禽流感)
[1]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5N1,记作A(H5N1)或H5N1),也称H5N1病毒、H5N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高致病性亚型,具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第5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H5N1病毒可以导致人和一些其他的动物死亡。
有一个在鸟类及禽类间传播的H5N1毒株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HPAI A(H5N1), highly pathogeni avian influenza virus of type A of subtype H5N1),这一毒株是H5N1流感的致病源。该病毒在鸟群中的传染性很强,发病突然、病症严重、死亡快速,死亡率可高达100%,因而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ighly pathogeni avian influenza)。这是一种动物流行病(不在人类间传播)和动物共患病,可在很多物种间传播。
H5N1病毒是1996年首次在中国广东的家鹅中明确发现。H5N1病毒主要感染鸟类并导致禽流感。1997年在香港传播时,很多农场的鸡受感染后都即时死亡,并引发首次报告了H5N1病毒感染人类的病例,使一名幼稚园学生死亡。截至2005年11月25日,全世界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32例人感染病例,其中68例死亡,死亡率超过50%;这些确诊的报告病例全部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柬埔寨、中国大陆)。2006年3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一个中国”原则将“H5N1禽流感全球及国家图”将台湾划为感染区。2006年3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10日公开说明,台湾没有任何人类或家禽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不是传染区。
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记作A(H1N1)或H1N1),也称H1N1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也是人类最常感染的流感病毒之一。一些H1N1的种类可以在人类间传播,包括1918年的流感大爆发,另一些可在雀鸟和猪之间传播。
H1N1新型流感(猪流感)原是一种于猪只中感染的疾病,属于A型流感病毒,常见病毒为H1N1、H1N2、H3N1与H3N2。美国疾管局资料显示,美国以前即曾有人类感染猪流感之病例。目前墨西哥与美国爆发的猪流感疫情,即为H1N1病毒所引起,但目前对此种结合猪流感、人类流感的新病毒型所知不多。
That the sub A type influenza virus H1N1 type (pig flu) occupies first place over the sub type influenza virus H1N1 type (write down doing A (H1N1) or H1N1) , also calls H1N1 virus, is a kind of A type influenza virus , is also one of the influenza virus that human being is affected with most often. A few H1N1 kind can thin out propagation in human being , flu including 1918 outburst , another a few may thin out propagation only in sparrow bird and the pig. The H1N1 new model flu (pig flu) plain is one kind of the disease being affected by among pig god of the earth , belong to the A type influenza virus, the common virus is H1N1 , H1N2 , H3N1 and H3N2. USA disease is in charge of bureau data display , USA is case of once had human being to be affected with pig flu previously. The pig flu epidemic situation that Mexico and USA break out at present, is to is aroused by H1N1 virus , what type knows is not at present many but to this kind of union pig flu , new human being flu virus.
[甲型H1N1流感的基因特性
在1918年、1957年和1977年,这三次流感都很少是只有一波,一般都是两波,有的甚至三波。我记得1957年时我正是大二,全班320多人,150多个都病了,我也病了。现在看起来,这次甲型流感基因型有5个片段是猪流感,1个片段是人流感,1个片段是禽流感,是一种新型流感。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目前它的毒性和传染性都不是特别强。如果传染性强的话,那患病人数应该是呈几何基数增加,是一传十,十传百地增加,而不是像现在报道的一天增加十几例、二十几例。
[编辑本段]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率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死亡率高达60%。在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但禽流感病毒迄今只能通过禽传染给人,而不能通过人传染给人,甲型H1N1流感却能人传人。甲流感死亡率仅为0.677%,远远低于禽流感感染死亡率1%。钟南山认为,目前甲型流感的致死率没有精确计算,从现在的流行病学估计是1%-1.5%,这并不比一般的流感病死率高太多。流感每年发病数是300多万人,死亡人数大概是20万到30万,也就是1%左右。
简单介绍下甲型流感病毒的传染发病特征
易感人群: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甲型H1N1流感实际上是由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引起的,人们以前不可能感染这种病毒,身体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能够抵御这种病毒侵袭的抗体。正因为如此,对甲型H1N1流感而言,男女老少都是易感人群,都有可能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发病。流行病学家对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了调查,目前的报道患者以青壮年为主,但在老人和儿童中也有发病的。
潜伏期:估计1~7天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并不会立即发病,而是会有一段“平静”的时期。当然在这段时间里,已经侵入身体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点没有“安静”下来,它正在忙着在身体里的健康细胞中不断地复制和繁殖,产生更多的病毒。从病毒侵入机体后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人们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潜伏期尚不十分清楚,估计在1~7天后可能发病,更有可能是1~4天。因此和患者密切接触的人要医学观察7天。
传染期:发病前1天到病后7天
我们知道,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在一段时间里会向外界排出病毒,如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从而导致其他健康人被传染,这段时间我们称作“传染期”。
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很短,几小时到数天,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天。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40.3℃~41.5℃,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从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时带血。病猪挤卧在一起,难以移动,触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现膈肌痉挛,呼吸顿挫,一般称之为打嗝儿。如有继发感染,则病势加重,发生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母猪在怀孕期感染,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断奶前后死亡。
病理变化猪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
D. 1997年在香港首次发现h5n1禽流感会致命地传染给人说明文
其实早在九六年,广东省便率先在一个农场饲养的鹅身上发现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及至翌年四月,香港流浮山一带也有大批活鸡染上了这种病毒。一个月後,也就是香港主权交给中国前夕,一名三岁男童感染这种病毒後身亡,成为全球首宗H5N1禽流感传染人类的个案。不过当时卫生署查不出男童的死因,只好把样本送到美国化验。直到八月份,专家才确定禽流感变了种--过去只在禽鸟之间互相传染的H5N1病毒,开始传染人类。到了十一月,也就是新政府成立四个多月,再有小童受感染,於是事情闹大,公众惊觉香港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疾病。接下来的一个月,政府陆续公布染上禽流感的个案,连街市售卖的活鸡身上也发现这种病毒,使得刚在金融风暴中捱过国际炒家第一轮冲击的特区政府,转眼间便要接受另一挑战。
最初政府尝试安抚大众,卫生署长陈冯富珍甚至说:「我天天吃鸡」,以示安全。可是群众并没有因此而放心,因为数天之後,她自己推翻吃鸡很安全的说法,突然下令家禽批发市场停止运作三天(十年後陈冯富珍说她不後悔当年说了这句话,因为此乃事实,她真的天天在吃鸡)。其时(十二月十九日)香港已有十人证实或怀疑感染禽流感,包括两名死者,香港大学(港大)的学者也在警告禽流感可能变种为人传人。加上部份病人不曾触碰活的禽鸟,亦没有去过街市,结果还是中招,在这情形下,市民难免有点担心。唯独董建华却觉得这种事不值得大书特书,公开抱怨记者大事渲染。适逢传媒揭发卫生福利局长霍罗兆贞(亦即杨永强的前任)放了大假,不理禽流感事宜,而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为了保护下属,声称无人需要为这事而辞职,两人均惹来公众口诸笔伐。
到了最後,政府听从专家的建议,把措施逐步升级。先在平安夜(十二月廿四日)停止输入来自中国大陆的活家禽,数天之後,官员更决定宰杀所有本地农场饲养的一百三十万只活鸡,并延长「禁鸡令」至九八年初,使人们无法在春节用活鸡来祭祀,「拜神唔见鸡」。一个多月後,禽流感总算告一段落,共有十八人证实感染,其中六人病逝。
事後世卫对杀鸡行动赞不绝口,颂扬特区政府成功阻止禽流感蔓延开去。可是香港人却质疑公务员的办事能力,异口同声责难官员欠缺危机感,而陈冯富珍还因为天天吃鸡的言论,换来「鸡珍」的诨号。再者,政府前线人员杀鸡时的狼狈、把鸡杀光的造孽,皆令市民不满,为董建华日後改行高官问责制埋下其中一条伏线(详见第一章)。值得留意的是,禽流感一役可说是沙士前的一次「演习」。在这期间,卫生署要追踪病人亲属,官员则要学习在前所未见的传染病爆发後,怎样向市民交代,如何跟专家合作等。不幸的是,政府没有完全汲取这次经验--陈冯富珍在禽流感时,跟港大教授袁国勇曾意见不合,沙士时她和杨永强依旧拒绝聆听中大教授的忠告;九七年公众批评官员「缺乏危机感」,O三年人们则认定政府做事「慢半拍」,评价没有两样;至於在禽流感爆发时曾有追踪病人亲属经验的卫生署,在沙士时竟然要在新加坡和加拿大政府反覆提点下,才惊觉刘剑伦和京华酒店的关系,难怪立法会在调查报告里,点名批评他们的追踪工作。当然禽流感爆发的规模跟沙士不可相提并论,染上禽流感的人数那麼少,群众也就处之泰然,没有阻碍他们在圣诞佳节涌到戏院,使电影《铁达尼号》创下香港史上最高票房纪录的热情,跟沙士时戏院零票房、满街萧杀的情景有天壤之别。不管怎样,「保皇党」在沙士期间民怨高涨时,以「沙士是新病毒,官员没有经验」来为董建华政府开脱,实在欠缺说服力,也太善忘了。
E. H5N1是什么样的病毒
H5N1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腊由两睁笑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悉袭含为植物血凝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N分禅行9个亚型。 具体参考http://ke..com/view/74903.htm
F. 请问禽流感最初是从哪里暴发的
近几年的是2003年2月 香港 两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一人死亡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资料,已过去的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主如备要流感类型有以下的一些:
1918年“西班牙流感”(与猪流感病毒类似的H1N1病毒)。可能来源于感染突变H1N1病毒的猪或禽类,大流行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
1957年“亚洲流感”(H2N2)。起源于亚洲的一只动物同时感染了人H1N1病毒与禽H2N2病毒株,造成重大流行,之后H1N1病毒消失。
1968年“香港流感”(H2N2)。很可能起源于亚洲的一只动物交叉感染了人H2N2病毒株与禽H3Nx病毒株。造成重大流行。之后H2N2病毒消键毁失。
1977年“俄罗斯流感”(H2N2)。起源不明,但是病毒与1957年流行的病毒特征完全相同,几乎在中国和俄罗斯同时再现。造成恶性流传,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从1977年起,H1N1病毒与H3N2病毒一直共存。
1976年“猪病毒”(H1N1),美国新泽西。这种地方性病毒至少从1930年开始在美国猪群中出现,在军事营地局部暴发,有一例死亡病例。发生于局部地区,传染给人类的病例少。
1986年H1N1,荷兰。猪病毒源于禽类,一位成年人患恶性肺炎。
1988年“猪病毒”(H1N1),美国威斯康兴。来源自猪病毒 ,一孕妇在接触到病猪后死亡。
1993年H3N2,荷兰。由猪将“古老”的人H3N2病毒与禽H1N1重新组合,有2个儿童轻度染病。怀疑其父亲与猪有接触造成传染。
1995年H7N7,英国。鸭病毒,一成人患结膜炎。
1997年“禽流感”(H5N1),香港。禽类,确认有18例感染稿橡备,6例死亡。
1999年H9N2,中国内地和香港。鹌鹑类流感病毒,2例轻微感染。
G. 关于H5N1的资料
禽鸟中的疾病
禽流感是禽鸟中由A型流衫简感病毒菌株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发生。尽管认为所有的禽鸟均易感禽流感病毒,但是很多野生鸟类带有这些病毒却没有明显的受害迹象。
其它鸟类,包括家禽,当感染禽流感病毒时发生疾病。在家禽中,病毒产生两种显然不同的疾病类型 — 一种为常见和轻型,另一种少见但死亡率很高。轻型的疾病迹象可能只是竖起羽毛,产蛋量减少,或呼吸系统有轻微影响。疾病暴发可能非常轻,除非经常检验病毒,否则它们不易被察觉。
相反,第二种和很不常见的高致病型却很易察觉。1878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特点是突然发生严重疾病、迅速蔓延,死亡率可在48小时内达到100%。在这种类型的疾病中,病毒不仅如同轻型病症一样侵犯呼吸道,而且也侵害多个器官和组织。疾病造成大量内出血使其获得 “鸡埃博拉”的名字。
已知流感病毒的所有16 HA (白细胞凝集素)和9 NA (神经氨酸苷酶)均能感染野生水鸟,从而为在野生鸟类中持续不断地循环传播的流感病毒提供了广泛的储主。在野生鸟类中,常规检测几乎总是能发现一些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大多数是无害的。
迄今为止,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均由H5和H7亚型病毒引起。高致病性病毒具有一个信号基因“商标”或标志 — 在HA的切割位置有一组特殊的基本氨基酸 — 这使它们与所有其它禽流感病毒不同并使它们特别具有毒性。
并不是所有的H5和H7亚型病毒菌株均具有高致病性,但是大多数被认为有成为高致病性的可能。最近的研究表明H5和H7低致病性病毒在家禽群中短期传播一段时间之后可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大量的间接证据长期表明,野水鸟将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给家禽,但是不携带或直接传播高致病性病毒。然而,这种情况在最近可能发生了变化:至少有几种迁徙水鸟目前被认为带有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并将其传播给其飞行沿途的新地理区域。
禽流感病毒除了在禽类中具有高度传染性之外,它们也易于通过活禽、人(特别是当鞋和其他衣服被污染之时)、污染的车辆、设备、饲料和圈养笼在农场之间传播。高致病性病毒能够在环境中长期生存,特别是当温度很低的时候。例如,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在鸟粪中能够在低温(4℃)下生存35天。如果温度稍高(37℃),H5N1病毒也能在粪便标本中生存6天。
对于高致病性疾病来说,最重要的控制措施是迅速扑杀所有受染或被接触的滑备禽鸟,妥善处理尸体、隔离和严格消毒农场、以及实施严格的卫生或“生物安全”措施。另外一项重要的控制措施是限制国内或国家之间活禽的交流。对于大量在屋内圈养的禽类、通常处于严格的卫生控制环境中的大型商业农场来说,建议的控制措施后勤工作最为简单。家禽生产系统的控制工作困难得多,在这种系统中,大多数家禽被圈养在整个农村或郊区散在庭院的小型信塌毁饲养群中。
当扑杀患病家禽 — 控制疾病暴发的第一道防线 — 失败或经证实不可行时,作为一项补充紧急措施,可为高风险地区的家禽接种疫苗,但条件是使用有质量保证的疫苗并严格遵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建议。使用劣质疫苗或与传播的病毒菌株不匹配的疫苗可能加速病毒的突变。劣质动物疫苗可能也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为它们可能使受染禽鸟看起来似乎没病,但却在传播病毒。
除了难以控制之外,在庭院饲养禽类中疾病的暴发增加了人类接触和感染的危险。这些禽鸟在觅食时通常自由行动并经常与野生鸟类混在一起或共用水源。这种情况产生了大量使人类接触病毒的机会,特别是当家禽进入房屋或在不利的气候下被赶进房屋,或当它们进入儿童游玩或睡觉的地方时。贫困加剧了这一问题:在不能浪费主要食物和收入来源的环境里,家庭经常食用死亡或有生病迹象的家禽。这种做法在宰杀、拔毛和为烹煮家禽作准备工作时具有很高的接触病毒风险,但是这种做法很难改变。此外,由于在庭院禽类中家禽的死亡很常见,特别是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家禽主人可能不认为禽类中的死亡或生病迹象是禽流感的信号及向当局报告的原因。这种趋势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农村地区该病的暴发潜伏未被发现达数月之久。经常缺乏对销毁家禽的农民给予补偿进而不利于自发报告疾病暴发的情况,还有可能促使家禽拥有者在宰杀行动期间将其家禽隐藏起来。
候鸟的作用
2005年期间,一条另外和重要的国际传播鸟中病毒的来源首次变得明显,但是对它的了解甚少。科学家们越来越相信,至少目前一些迁徙水鸟携带有高致病性H5N1病毒,有时候它们长距离地飞行,将病毒传给其飞行沿途地区的禽类。如果候鸟的这一新作用在科学上得到证实,它将标志着H5N1型病毒与其自然野生鸟类宿主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2005年中期出现了支持这一变化作用的证据,这一证据自那时起得到加强。2005年4月末在中国中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发生的6 000多只候鸟因感染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而死亡的事件是极不寻常而且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事件之前,野生鸟类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情况罕见,通常作为孤立的病例在禽类疾病暴发飞行距离之内发生。对比禽鸟中各种暴发病毒的科学研究发现,来自近期位于候鸟迁徙路线受染国的病毒几乎与从青海湖死亡候鸟身上提取的病毒相同。从土耳其最初两例致命性的人类病例提取的病毒实际上也与青海湖的病毒相同。
受禽鸟疾病暴发影响的国家
2003年中期在东南亚开始发生且目前已传播至欧洲一些地区的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的暴发是有记载的规模最大和最严重的暴发。迄今为止,已有9个亚洲国家报告了疾病暴发(按报告顺序列示):韩国、越南、日本、泰国、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和马来西亚。其中,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已经控制了暴发,目前被视为无疫情。在亚洲其它地方,该病毒已在几个最初受染的国家中流行。
2005年7月末,该病毒超出其原先在亚洲的聚集点,使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邻近地区的禽类和野生鸟类受染。几乎在同时,蒙古报告在野生鸟类中发现了高致病性病毒。2005年10月,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也报告了病毒的出现。2005年12月初,乌克兰报告了其在家禽中的首次暴发。大多数的这些新暴发均被迅速发现和报告。然而,预计该病毒将沿野生水鸟的迁徙路线进一步传播。而且,鸟类的迁徙是反复发生的事情。位于来自中亚的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国家可能面临着病毒向家禽群体传播或反复传播的持续风险。
在目前的形势之前,禽类中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事件罕见。不算目前因H5N1型病毒所致的暴发,自1959年以来全球只记载了2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其中,14起发生在过去10年中。大多数显示出有限的地理扩散,有几起仅限于一个农场或一群禽鸟,只有一起在国际上传播。所有较大型的暴发均对农业部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且难以控制。
人患疾病
历史和流行病学。流感病毒一般具有很高的非特种性,即侵犯一个物种(人类、某些种类的禽鸟、猪、马和海豹)的病毒“忠实于”该物种,仅在罕见的情况下超越范围使其它物种受染。自1959年以来,人类感染一种禽流感的病例只记载了10起。在上百种A型禽流感病毒菌株中,已知只有4种使人类受染,即H5N1、H7N3、H7N7和H9N2型。一般情况下,感染这些病毒的人只有轻微症状,重症很少,而只有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显然是个例外。
流行于禽类中的所有流感病毒中,H5N1型病毒之所以在目前引起对人类健康的极大关注是出于两个主要原因。第一,H5N1型病毒至今已造成患有非常严重疾病的最多人类病例,并造成最多的死亡。它跨越了物种屏障,在最近几年至少有三次感染人类:1997年在香港(18人患病,6人死亡)、2003年在香港(2人患病,1人死亡)以及于2003年12月开始并于2004年1月首次得到确认的最近的暴发。
第二个对人类健康更为关注的影响是,如果H5N1型病毒获得足够的机会,它将具备为发起另一场流感大流行所需的特点。这一病毒已具备了除在人类中有效和持续传播的能力之外的发起一场大流行的所有必备条件。虽然H5N1型目前是最令人关注的病毒,但是已知感染人类的其它禽流感病毒引起一场大流行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病毒可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提高其在人中的传播能力。第一种是发生“重新排列组合”,在一个人或猪合并感染期间,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材料互换。重新排列组合可能产生一种全面传播大流行的病毒,显示迹象是病例突然增多并具有爆炸性传播速度。
第二个机制是一个更加渐进的适应性突变过程,借此,在随后人类感染的过程中,病毒增加了对人类细胞的结合。适应性突变的发生表现为起初有少量人类病例显示出人间传播的迹象,这种情况如果得到及早发现,可能给全球留有一些时间采取防御行动。
首次有记载的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H5N1型病毒人类感染暴发期间,有18例人类病例正好与在家禽农场和活动物市场由实质上同一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同时发生。对人类病例的广泛研究确认,与病禽的直接接触是感染的来源。在病人的家庭成员和社会交往人员、对其提供护理的卫生工作人员以及禽类屠宰人员中开展的调查发现病毒在人间的传播迹象即便是有,也非常有限。在迅速销毁(3天内)香港约为150万只所有家禽以后,人类的感染停止发生。一些专家认为那场猛烈的行动可能扭转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
迄今的所有证据表明,与死禽或病禽密切接触是人类感染H5N1型病毒的主要原因。确定的特别危险行为包括宰杀、拔毛、以及为食用受染禽类进行准备工作。在少数情况下,当儿童在家禽经常自由活动的场所玩耍时接触鸡粪被认为是感染的原因。在丢弃受染死禽的尸体或被受染鸭子或其它禽类粪便污染的水体中游泳可能是另一个接触渠道。在一些情况下,调查不能判明具有说服力的接触来源,这表明一些涉及病毒污染的尚不知晓的环境因素可能与少数病例有关。提出的一些解释包括准家养禽类(例如鸽子)所起的作用,或使用未经处理的禽类粪便作为肥料。
目前,H5N1型禽流感仍在很大程度上是禽类的一种疾病。物种屏障具有很大意义:病毒不易跨越禽类传给人类。尽管自2003年中期以来在广大的地理区域内有成千上万的禽类感染,但是经实验室确证的人类病例还不到200例。出于尚不知晓的原因,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圈养小型禽群的农村和郊区的家庭中。也是出于尚不得知的原因,在认为高风险的人群中,例如商业性家禽从业者、活家禽市场的工作人员、屠宰人员、兽医以及未适当配置防护装备看护病人的卫生工作人员中发现的病例极少。对于病例都集中于原先健康的儿童和青年的问题也缺乏解释。急需开展研究,以便更好地详细说明接触的情况、行为,以及可能增强人类感染可能性的基因或免疫方面的因素。
对可能病例的评估。 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开展的对最近确认的人类病例的调查确定直接接触受染禽类是最可能的感染源。在评估可能的病例时,对于显示出类流感疾病的病源,特别是有发烧和下呼吸道症状,而且曾经在被确认发生过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的地区密切接触过禽类的人,在临床上应对他们提高警戒程度。接触可能曾被受染禽类粪便污染的环境,尽管并不常见,却是人类感染的第二个来源。迄今为止,不是所有的人类病例均起源于接触死亡或明显有病的家禽。2005年发表的研究表明,养殖鸭群可排泄大量的高致病性病毒却看不出患病的迹象。一个曾在受染国食用家禽的人,只要食品经过透彻烹煮,而未参与食品制备,则不存在风险。由于目前没有在任何地方发现病毒在人间有效地传播,因此,如果旅行者不访问活的或“活”家禽市场、农场或其它可能发生病禽接触环境的地方,他只是前往正在暴发禽类或存在人类病例的一个国家,也不会增加感染危险。
临床特点。感染H5N1型病毒发病的很多患者的病程不同寻常地快速发展,迅速衰竭,致死率很高。如同大多数新出现的疾病一样,对人类H5N1型流感知之甚少。1997年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目前的暴发开始描绘了这一疾病的临床特点,但是尚需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此外,如果这种病毒具有迅速变异和不可预知的倾向,目前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普通季节性流感的潜伏期大约为2至3天,而H5N1型禽流感的潜伏期比它要长。目前对H5N1型感染所具有的资料表明潜伏期为2至8天,也可能长达17天。然而,对病毒多次接触的可能性难以精确地判明潜伏期。世卫组织目前建议采用7天的潜伏期进行现场调查和监督病人的接触。
初期症状包括高烧,通常在38℃度以上,以及类流感的症状。一些病人的早期症状还报告有腹泻、呕吐、小腹疼痛、胸疼和鼻子与牙龈出血。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相比,无血的水性腹泻似乎在H5N1型禽流感患者中更多见。然而,临床症状可能包括的范围更广,而且不是所有的确诊病人均伴有呼吸症状。越南南部的两个病人的临床症状是急性脑炎;任何一个病人均未出现呼吸症状。泰国的另一个病人出现发烧和腹泻,但是没有呼吸道症状。所有这3个病人均有最近直接接触受染家禽的历史。
很多病人的一个特点是患病早期下呼吸道出现症状。很多病人在第一次进行治疗时即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目前的迹象表明,在出现第一次症状之后的大约5天内出现呼吸困难。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以及在吸气时发出声响。痰液情况不一,有时带血。最近,在土耳其观察到血样呼吸道分泌物,几乎所有病人均发展为肺炎。在香港暴发该病期间,所有重症病人均具有原发性病毒肺炎,而且抗菌素对其不起作用。最近暴发中有限的病人资料显示在H5N1型病毒感染中出现原发性病毒肺炎,通常没有细菌性上部感染的微生物迹象。土耳其的诊所也报告了肺炎是重症病例一个持续的特点;如同其它地方一样,这些病人对抗菌素的治疗不产生反应。
在感染H5N1型病毒的病人中,临床症状迅速恶化。在泰国,从发病到发生急性呼吸道窘迫大约为6天,幅度为4至13天。在土耳其的重症病例中,临床医师观察到症状开始之后的3到5天出现呼吸衰竭。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多器官功能紊乱。常见的实验室异常包括白血球(主要是淋巴球)减少,轻度至中度的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以及一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
有限的证据表明,一些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奥斯他韦(商业上称为达菲)如果在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服用可缩短病毒复制时间并提高生存的期望。然而,在土耳其该病暴发之前,大多数病人到发现和治疗均为疾病晚期。因此,有关奥斯他韦疗效的临床数据有限。此外,奥斯他韦和其它抗病毒药物是为治疗和预防季节性流感而研制,这种流感是病毒复制持续时间不太长的一种不太严重的疾病。必须紧急审议有关H5N1型禽流感使用的最佳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以及在儿童中使用的建议,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开展这项工作。
应尽快对疑似病例使用奥斯他韦(最好在症状出现之后的48小时内),以便尽可能发挥它的疗效。然而,鉴于H5N1型感染目前极高的死亡率以及该病所显示的病毒复制期的延长,也应考虑对病程较晚时出现症状的病人使用该药。
在生产厂家网址上的产品信息中可查询目前建议的治疗流感使用奥斯他韦的剂量。治疗成人和13岁以上青少年流感使用的奥斯他韦建议剂量为每天150毫克,1天两次,每次75毫克,连续服用5天。奥斯他韦不适宜治疗1岁以下的儿童。
由于在H5N1型感染的病例中,病毒复制的持续时间可能延长,临床医师应考虑将没有临床反应病人的治疗持续时间延长为7至10天。在H5N1型病毒重症感染的病例中,临床医师可能需要考虑增加建议的每日剂量或延长治疗的持续时间,同时要注意每天超过300毫克的剂量可能会增加副作用。对所有进行治疗的病人,应考虑连续采集临床标本供随后的化验,以监测病毒含量的变化,评估药物的敏感性和药量。这些标本的采集只有在具备妥善的感染控制措施的情况下进行。
对H5N1型重症病人或具有严重肠胃道症状的病人来说,药物吸收可能被削弱。在处理这些病人时应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在最近的暴发中具有人类病例的国家
迄今为止,7个国家报告了人类病例,大多数在亚洲: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泰国、土耳其和越南。在近期暴发中越南报告的第一例病人于2003年12月出现症状,但是直到2004年1月11日之前未确认为H5N1型感染。泰国于2004年1月23日报告了第一例病例。柬埔寨于2005年2月2日报告了第一例病例。其后报告病例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它于7月21日确诊了首例感染。中国于2005年11月16日报告了首两例病例。土耳其继伊拉克在2006年1月30日报告了其首例病例之后于2006年1月5日确认了首例病例。所有人类病例均与禽类中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的暴发同时发生。迄今为止,越南是受染最严重的国家,病例数目超过90。
总而言之,实验室确认病例的一半以上均为致命性的。人类中的H5N1型禽流感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是必须给以密切注意和研究的严重疾病,特别是因为这一病毒的演变方式可能引发大流行。
H. H5N1的病毒起源
流感病毒起源早于脱氧塌租山核糖核酸。在30—40亿年前就存在核糖核酸世界(由核糖核酸司职遗传的世界),有一种学说认为,流感病毒是那个时代产生的化石级产物。不过据说当下流行的流感病毒源是鸭子,出现于200—300年前。与其类团中似的病毒在蚯蚓身上也存在,在自然界更是广泛存在。它在最初的宿主体内还相安无事,一旦超越种类感染其他宿主,它便突然具有强毒性,开始作恶。
H5N1型病毒已在鸡群中流行,如果它感染猪或人,其繁殖速度将迅速变快。
图为H5N1型禽流型改感病毒(金黄色)在MDCK细胞(绿色)培养液中的活动状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一张未标明日期的彩色电子显微照片。)
I. H5N1与H1N1
编号不同,对应病毒的特征不同具体表示什么不清楚,但是禽流感是H5N1亚型(亚洲型)病毒
J. H5N1的病毒病例
1.1997年8月,香港报告了全球首个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死者是个3岁男孩;在那次的禽流感爆发中,共有18个人受到传染,6人死亡,香港杀鸡150万只;
2.2003年2月,香港再次出现H5N1病毒,两人受到传染,一人死亡;
3.2003年12月,越南培罩握出现第一个人感染H5N1病毒死亡病例,死者是个8岁女配庆孩。至今越南已经有92人受到传染,42人死亡,是所有受影响国家里受传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
4.2004年1月,泰国报告第一个禽流感死亡病例,死者是个六岁男童。泰国共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20例,死亡13人;
5.2005年7月,印尼出现首个人感染禽流感死亡,死者是一个38岁的男子、以及他的两个分别为1岁和9岁女儿。印尼至今已经有9个受感染病例,5个人死亡。
6.从2004年12月,柬埔寨报告了四个人受感染的病例,四人死亡。
7. 2012年9月,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生1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病鸭14050只,死亡6300只,对67500只家禽全部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8. 2013年5月20日,韩联社援引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朝鲜中央兽医防疫所和农业科学院兽医学研究所等于2013年5月7日查明,平壤斗团养鸭场由于鸭子和染病闷燃的候鸟接触而发生了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疫情。朝鲜已通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机构,并屠宰了超过16万只鸭子。报道指出,朝鲜媒体报道相关事实还是首次。
9. 2016年1月13日夜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该省成都市确诊1例H5N1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该病例发病前有活禽接触史。患者病情极其危重,四川省相关专家组正在全力抢救。该名患者为男性,2015年12月27日开始出现发热等症状,2016年1月2日,因病情加重,紧急转入成都市内某综合医院救治,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
北美现首例H5N1禽流感死亡病例
加拿大卫生部部长罗娜·安布罗斯8日证实,加拿大艾伯塔省一名居民因患H5N1型禽流感3日死亡。这是北美地区首例H5N1型禽流感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