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绿原
扩展阅读
爱普检测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资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绿原

发布时间: 2021-05-30 22:27:18

Ⅰ 诗人绿原的简历

绿原简历 绿原,生于1922年,曾就学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因“胡风案件”丧失过25年写作权。被囚7 年自学德语,重返社会后从事德语文学编辑工作。出版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另一支歌》、《我们走向海》、《绿原自选诗》等;译诗集:《请向内心走去》、《拆散的笔记簿》、《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文集:《寻芳草集》、《绿原说诗》、《半九别集》、《绿原文集》等;译文集:《德国的浪漫派》、《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等。诗歌创作获第37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C奖项,译著《浮士德》获“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Ⅱ 帮忙赏析一下诗歌《希望》 ——绿原

绿原,第一次听这诗人名字眼前便会豁然开朗;《希望》,第一次读这首诗就会印象深刻。
文字的巧妙常在于将抽象的形象。就像是这首诗,无形、无声、不可见、不可感的“希望”在诗人笔下可以有形、有声、可见、可感。
你把我引向了悬崖/说前面有狂欢的云霞
起笔似乎略显突兀。悬崖实则是濒临的绝望,而狂欢的云霞就在眼前,希望就在前方。绝望与希望同在,处绝望的人却怀揣着希望,辨证看待所面对的悬崖。
你叫我纵身一跳/说跳下去就是莲花/将把我浮向舍利塔
是“你”鼓励身陷绝望的“我”勇敢地挣扎、斗争,甚至是彻底摆脱绝望,也许这样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浑身颤抖/紧拽着你的手
尽管处于悬崖边上,陷入绝望之中,且这绝望的滋味很不好受,但“我”像是拽着救命稻草一般紧拽着希望的手。
万丈深渊直冲断桥冷笑/我听见千年绝望作狮子吼/却一步也不敢退缩
冷笑也好,绝望也罢,都吓不倒“我”。坚强不屈勇于生活的人们,虽然已经是浑身颤抖,却一步也不退缩。
这是对绝望的宣战,这是对希望的颂扬。
人的一生,并不都是充满浪漫的色彩、弥漫玫瑰的芳香。难免会身如在悬崖边,会如在万丈深渊旁,会有断桥,会有狮子吼。只是,我们不可以绝望,不能遗失希望,不要退缩。这就是这首《希望》以其独特的想像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Ⅲ 绿原诗歌

绿原的诗

绿原(1922- ),原名刘仁甫,出版的诗集有《又是一个起点》(1948)、《集合》(1951)、《人之诗》(1983)、《我们走向海》(1990)、《绿原自选诗》(1998)。

小时候 重读《圣经》 母亲为儿子请罪 憎恨 萤 过景山正门 访贝多芬故居,波恩 人淡如菊

(一)小时候

小时候
我不认识字,
妈妈就是图书馆。
我读着妈妈——

有一天,
这世界太平了:
人会飞……
小麦从雪地里出来……
钱都没有用……

金子用来做房屋的砖,
钞票用来糊纸鹞,
银币用来飘水纹……

我要做一个流浪的少年,
带着一只镀金的苹果,
一只银发的蜡烛
和一只从埃及国飞来的红鹤,
旅行童话王国,
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妈妈说:
“你现在必须工作。”

(二)重读《圣经》
——“牛棚”诗抄第n篇

儿时我认识一位基督徒,
他送给我一本小小的“福音”,
劝我用刚认识的生字读它:
读着读着,可以望见天堂的门。

青年时期又认识一位诗人,
他案头摆着一本厚厚的《圣经》,
说是里面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但不乏文学艺术最好的味精。

我一生不相信任何宗教,
也不擅长有滋味的诗人。
惭愧从没认真读过一遍,
尽管赶时髦,手头也有它一本。

不幸“贯索犯文昌”:又一次沉沦,
沉沦,沉沦到了人生的底层。
所有书稿一古脑儿被查抄,
单漏下那本异端的《圣经》。

常常是夜深人静,倍感凄清,
辗转反侧,好梦难成,
于是披衣下床,摊开禁书,
点起了公园初年的一盏油灯。

不是对譬喻和词藻有所偏好,
也不是要把命运的奥秘探寻,
纯粹是为了派遣愁绪:一下子
忘乎所以,仿佛变成了但丁。

里面见不到什么灵光和奇迹,
只见蠕动着一个个的活人。
论世道,和我们的今天几乎相仿,
论人品(唉)未必不及今天的我们。

我敬重为人民立法的摩西,
我更钦佩推倒神殿的沙逊:
一个引领受难的同胞出了埃及,
一个赤手空拳,与敌人同归于尽。

但不懂为什么丹尼尔竟能
单凭信仰在狮穴中走出走进;
还有那彩衣斑斓的约瑟夫
被兄弟出卖后又交上了好运。

大卫血战到底,仍然充满人性:
《诗篇》的作者不愧是人中之鹰;
所罗门毕竟比常人聪明,
可惜到头来难免老年痴呆症。

但我更爱赤脚的拿撒勒人:
他忧郁,他悲伤,他有颗赤子之心:
他抚慰,他援助一切流泪者,
他宽恕、他拯救一切痛苦的灵魂。

他明明是个可爱的傻角,
幻想移民天国,好让人人平等。
他却从来只以“人之子”自居,
是后人把他捧上了半边天。

可谁记得那个千古的哑谜,
他临刑前一句低沉的呻吟:
“我的主啊,你为什么抛弃了我?
为什么对我的祈祷充耳不闻?”

我还像马丽娅·玛格达莲致敬:
她误落风尘,心比钻石更坚贞,
她用眼泪为耶稣洗过脚,
她恨不能代替恩人去受刑。

我当然佩服罗马总督彼拉多:
尽管他嘲笑“真理几文钱一斤?”
尽管他不得已才处决了耶稣,
她却敢于宣布“他是无罪的人!”

我甚至同情那倒霉的犹大:
须知他向长老退还了三十两血银,
最后还勇于悄悄自缢以谢天下,
只因他愧对十字架的巨大阴影……

读着读着,我再也读不下去,
再读便会进一步堕入迷津……
且看淡月疏星,且听鸡鸣荒村,
我不禁浮想联翩,惘然期待着黎明……

今天,耶稣不只钉一回十字架,
今天,彼拉多决不会为耶稣讲情,
今天,马丽娅·马格达莲注定永远蒙羞,
今天,犹大决不会想到自尽。

这时“牛棚”万籁俱寂,
四周起伏着难友们的鼾声。
桌上是写不完的检查和交待,
明天是搞不完的批判和斗争……

“到了这里一切希望都要放弃。”
无论如何,人贵有一点精神。
我始终信奉无神论:
对我开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

1970

(三)母亲为儿子请罪
——为安慰孩子们而作

对不起,他错了,他不该
为了打破人为的界限
在冰冻的窗玻璃上
画出了一株沉吟的水仙

对不起,他错了,他不该
为了添一点天然的色调
在万籁俱寂时分
吹出了两声嫩绿色的口哨

对不起,他错了,他不该
为了改造这心灵的寒带
在风雪交加的圣诞夜
划亮了一根照见天堂的火柴

对不起,他错了,他糊涂到
在污泥和阴霾里幻想云彩和星星
更不懂得你们正需要
一个无光、无声、无色的混沌

请饶恕我啊,是我有罪——
把他诞生到人间就不应该
我哪知道在这可悲的世界
他的罪证就是他的存在

1970

(四)憎恨

不问红花是怎样请红雀欢呼著繁星开了
不问月光是怎样敲著我的窗
不问风和野火是怎样向远夜唱起歌……

好久好久
这日子
没有诗。

不是没有诗呵
是诗人的竖琴
被谁敲碎在桥边
五线谱被谁揉成草发了。

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
没有晚祷!
愈不流泪的
愈不需要十字架;
血流得愈多
颜色愈是深沉的。

不是要写诗
要写一部革命史啊!

(五)萤

蛾是死在烛边的
烛是熄在风边的

青的光
雾的光和冷的光
永不殡葬于雨夜
呵,我真该为你歌唱

自己的灯塔
自己的路

(六)过景山正门
——想起了那株老槐树

你真运气
眼见了一个皇帝的颤栗

你真达观
忍看一个皇帝投环

你真罪大恶极
胆敢吊死一个皇帝

你真是敢作敢为的好汉
一名决不逃跑的钦犯

(七)访贝多芬故居,波恩

踏着咯吱咯吱的地板,
走进一间坡顶的小阁楼,
就会听见一阵婴儿的啼哭——
那啼哭是恼怒的,
它在以生命抗议
光太暗,
空间太小,
周围太嘈杂。
于是它饱含着热泪
在室内回旋,回旋……
穿过一座古旧低哑的小钢琴,
变成一个个音符,一阕阕乐章
冲出了窗口,向四方飞翔;
飞到花园,教玫瑰低头,
飞到街头,教马车停步,
飞到维也纳,教绅士淑女惶惑,
飞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教一切受难的心得到抚慰……
但它的最后一个音符
仍然是恼怒,仍然是抗议
光太暗,
空间太小,
周围太嘈杂。

(八)人淡如菊

1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望得见吗?它在
哪里?咳,慢说那个
港口望不见,连明天也
远在天地。明天的太阳
又亮又暖,可惜现在
照不到我们,我们必须
等待它,甚至没有时间
来等待。我们只看得见
今天,我们只有
今天。我们只能为
今天而发愁而喘息
而存在而狂欢——
今天就在眼前,我们必须
先对付它,那么,让我们
先到八塘去——
唱着歌,一支灵魂之鸟的歌
先到八塘去!
你说那里有——
可别骗我,是不是真有
一顿丰盛的晚餐?

2

紧紧抓住了今天
我们不过是诗人:
诗人不过是昆虫,二者
最懂实用主义。
昆虫有千种万类
诗人的种类还要
多得多:让我们两个
且做两个
除了自己别无同类的
会写诗的昆虫吧,

靠露水
活着,否则
吃自己的尾巴
活着,再不济
吃诗活着——
我们边写边吃
一首首像一颗颗
从天上掉下来的诗
一首首像一粒粒
比冰凌更甜的诗
一首首像一枚枚
五颜六色如毒菌
好看不好吃的诗

于是我们饥饿
我们恐怖
并在饥饿与恐怖的
交迫中玩着
诗人的游戏:
要从
火坑里栽出
一盆水仙来!

3

刚学过三次
拿大顶,就变成
一个荒诞派;
刚听过两回
十面埋伏
就自以为懂得
人生的险恶和
拼搏的悲壮;
就急于去
实现幽默命运
用以诱人又
不许人有的
梦想——
可笑我更幼稚到
骄傲生活如
风景:第一,
走在阳光的踪迹里;第二,
大声讲话;第三,
写着诗……
想不到转眼风景
一块块破裂
如彩色的玻璃
一股股凉下来
如热的血
一串串醒来远不是早晨
如噩梦……

4

难怪昨夜
落星如雨
荆棘在燃烧
呼啸的火光照出
人心一颗颗蹲着,如一座座
饰彩的地狱
天真的歌手昏厥
于温柔的冰窟
迷途的候鸟退飞而
撞死在透明的岩壁上
冤魂在沸水中
如鸡蛋在哭泣……
我不得不和你
分手,从咫尺一步走到
天涯,天涯就是
天之涯,我才知道
什么叫做
别离;两颗曾经
以Y字形光痕邂逅
于太空的陨石而今
呈V字形流散
然后是黑暗——
我如一个盲人
凝视空洞而坚实的黑暗

达二十年……

5

……你终于从黑暗中
浮现出来,如几亿光年以远
越远越暗越恒久的
一颗重新被发现的彗星
恍如隔世又
风采依然
还是那样凝重
那样潇洒,那样富于
令人燃烧的大笑
从你身上找不到
一粒昨日的尘埃
然而,情更真
诗更纯,文则
脱尽铅华,素净如
白云,透明如
秋水,严谨如
落日下的孤城——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城徽:
悬崖边的一株树,一株俯览
深渊万丈,又仰望
霜天万里,经雷殛而
未倒的神木,你就是……
咦,剑风又起,是你的
剑?你又找到从你(手边)
飞走多年的剑?
——握着剑
站在悬崖边
作为百年痛苦的征服者
你不就是那株
令人惊诧
令人成熟
令人充满活力的
神木么,上面正刻着
芝麻 的秘诀好为
命运之门 ?

6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唉,真不信一生如此短暂
既然一天如彼漫长
你浑然依旧
除了几处泄密的创伤
故乡就在你心里
又何须回头遥望

可记得
在八塘路上
我们一无所有
除了那颗青色的心
我们还不满足
总想用最简便的手法
把自己打扮得
与众不同
才到处拾
荒——

而今依然
一无所有
除了还是那颗
虽然已经苍老的心
我们却够了够了
只因我们学会
抛弃,抛弃
一张张废纸
一枚枚伪币
一件件不合身的春装
连同越写越晦涩的诗
和当年穷得白手做不出一个
还得靠人施舍的
梦……
抛弃!
抛弃就是遗忘:
只有遗忘才回得了
故乡

7

于是你又大笑起来
又把我燃烧成
一支跟着你大笑的火把

你说:没有诗
你会匮乏
没有梦
你会孤独
何况怎么少得了
本来属于你而
你竟想抛弃的
这两项天赋

我说:不
我不怕匮乏
我不怕孤独
——只要
八塘路上的
灵魂之鸟和
它的歌还在,只要
故乡还在,只要
故乡还在我心里
亲爱的朋友
即使我一贫如洗
我仍觉富垺王侯

8

一天如彼漫长
一生如此短暂
故乡在哪里?
故乡在你的心里

原来不过是
两条清浅的小溪
从荒凉的山脊流出
在细窄的流程里
快乐地流着,流着又
唱着,唱着
远大的海和它
壮美的波——
不料前面是陡坡
陡坡变成绝壁
绝壁下面是深谷
于是歌声跌得粉碎
飞溅到半空
化为被透析的泪雾
又徐徐坠落而汇成
一片缄默的深邃的湖

我们终于重逢
不是在大海而是
在湖边,我们终于发现
宁静,那一阵战栗之后的
宁静,像沸腾自昼之余的
斜阳一样清醒的
宁静,最深幽也最昂贵的
宁静——正是它才使
惨淡的回忆生光,才使
漫漶的苦难移情,才使
人乐于抛弃,善于遗忘而
变得美丽,变得充足
我们不再唱
不再奔跑
不再寻找
不再讲昆虫的实用主义——
故乡就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流连忘返于湖边
湖水粼粼,隐约回响起
那支久已失落的
灵魂之鸟的歌
歌浓如酒而
人淡如菊

Ⅳ 绿原的《诗人》如何理解

简而言之,诗人借奴隶诗人与战士诗人不同的表现,并对此加以评价。意指要奋斗而不屈服。

Ⅳ 从绿原《我怎么学的德语》一文谈起

绿原先生和钱春绮先生,一北一南,是我国译介德国诗歌的两大巨擘。两人都译了德国经典巨著歌德的《浮士德》,也都译过席勒、海涅等人大量诗篇。两人都具有诗人才华,各有独特风格,译著可谓各有千秋。我自己过去也译过几部德国文学作品,但由于意趣芜杂,近年更多关注的是英语文学。虽然如此,我对德国文学并未忘情 绿原年轻时就开始写诗,崭露才华,20岁第一部诗集《童话》问世;自上世纪40年代中起,陆续翻译发表文学艺术作品,跃登文坛;全国解放后曾在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任职。1955年厄运临头,因胡风反革命案陷身缧绁。经过一年左右审讯和调查,事实本已查清,原来假定的罪名并无根据,却未获释放。从此一关7年,在囹圄中捱过漫长岁月。但他并未颓唐萎靡,而是以坚毅精神应付逆境,用了6年时间,学习德语。释放后,能以之为工具,译介德语诗歌,焕发异彩。读了绿原的这篇自述,最令我佩服的当然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但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写下来,供关心知识分子命运的人和我一同思考。 感慨之一是从绿原的遭遇想到"文革"结束前我国知识分子经受的苦难。我自认为比较幸运,虽然历经运动总是心惊胆战地踩一段钢索,但没有被打翻落马,直到"文革"前乌云已经遮盖住半天,才开始受到冲击,一直延续到横扫大地的暴风雨彻底过去。几年前,在我原单位召开的一次退休人员的会议上,一位曾当过我的领导的党员同志当众表示,过去对我的待遇是不公正的。我很感谢这位领导说的公道话,我相信也是她的真心话。但是,建国后近20年知识分子(我指的是整体知识分子)的遭遇又岂止是"不公正"三个字所能概括?开除、放逐、劳改、下牢,多少人在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下,才华逐渐丧尽,生命也随着岁月消逝,即使侥幸活过来,失去的永远无法挽回了。如果把话说得坦诚一点,或者说苛刻些,当年长期执行的知识分子政策实在是叫人丧失自信、自尊,把黎民视同草芥,"高贵"同"愚贱"完全倒置的政策。绿原在囚禁中仍获准读书并掌握了一门知识,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例。他的自强奋斗精神固然令人佩服,但如果不是被囚禁在--用绿原自己的话说--"首善之区",又怎能受到这种"宽容"?当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被押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地进行改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而在某些人思想中,改造思想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异于寻常的繁重体力劳动。在"改造"中除了至高无上的"宝卷"外,又岂能读杂书、学外语?当然,事情也还有另外一面,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监管制度不尽相同,又由于时间悠长、政情变化,对待服刑人员的规定、政策也时宽时紧,因之,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犯人或许也能偷闲看点书。但在那个时代,只能说是个例或特殊情况。总的说来,读业务书是违禁的。不要说在监狱,就是在"牛棚"或五七干校,看闲书也与改造相违(在五七干校收尾阶段,管理松懈,例外。)是否允许看书,看似制度或规则,实则关系到几乎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我在这里不妨举一个最近读到的事例。 赵俪生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晚年在兰州大学(一度并归西北师范大学)执教,"反右"运动中不幸罹祸。1958年,他被补划为右派分子,罚去河西走廊山丹县师大农场劳动。那是一个距离饿死上万人的夹边沟不过百十里的地方。赵俪生教授之所以能活着回来,是因为小女儿登山遇难(女儿名赵纪,死时年仅18岁)被宽大释放。至于在劳改中,为何没被饿死,教授后人解释说,可能是因为他体质孱弱,消耗热量很小。另一不能不提的原因是,赵俪生不论白天牧马,夜卧地铺,手中总不离一本《国语》或《左传》。我虽然不相信读书可以疗饥,但确信读书多少可以分解一些精神重压。我想,大多数下放劳动和在干校中改造过思想的人都会有此同感吧。绿原在他的那篇文章里也说:"为了不让自己精神失常,给淹死在里面,才不得不学阿Q,把'适者生存'的原则庸俗化",读一些书。这一梦魇时代终于过去了,但它留下的阴影恐怕至今仍在缠绕着一些过来人吧! 读绿原自述文章的第二点感触是,惊叹我国知识分子思想如何单纯。这一问题要从绿原最后选择德语自修说起。自从监狱准许读书后,他先读了家人送来的本已收藏在家的外文书。但是以后读什么呢?他听从尼赫鲁自传中的教导不读小说,因为小说"挑逗感情",不利保持平静心态。他决定要读一些使心灵"单纯化、机械化、以至枯槁化"的东西,以承受徒刑的压力。那该是什么书呢?读数学,循序渐进的课本难找,担心半途而废。他要学外语,而且要学一门难度大、过去没沾染过的外语。经过一番试探,最后决心学德语。原因呢?引证绿原自已的话说:"把陌生的德语学好,认真读几本马克思经典著作,也好明白自己究竟是怎样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上失足的。"我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是,绿原虽然使用了"失足"两字,认为自己有错,但真实思想是想认真把事情的是非曲直弄清楚,是他误解或歪曲了马克思的话呢,还是批判他的人假借马克思理论对他打击、诬陷,或者也可能是翻译者误译了马克思的话才叫他受了不白之冤吧。这些都需要首先读懂原著,看看马克思究竟是怎么说的,才能明白,否则一切都是一笔糊涂账。我看绿原先生想用书呆子的办法去解决政治上的是非问题,未免太天真了。想当年一个人的思想指挥全国几亿人头脑,一个人的意念决定的大小方针政策,哪里是讲道理、辨是非的时代?胡风上书表白自己的文艺观点却被诬为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连累了数百人受罪,明明是个冤案,却需要将近30年等待才能平反,当时谁敢为他说句公道话?写到这里,我倒真想起另一个戆大,一个令我肃然起敬的老知识分子――著名的美学家和翻译家吕荧。 在批判胡风的一次大会上,人人高呼打倒反革命,只有吕荧一个人为胡风申辩,认为胡不过是文艺思想的错误。在胡风已经被定性为暗藏反革命分子后,也只有他一个人敢去看望。这样一个公然违逆时潮的人,自然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结果"文革"乍起,他就作为"不安定分子"押赴农场,先在天堂河,后转茶淀,强制劳动。吕荧又一次显示了他的不识时务的憨直,别人押去劳改随身带的是衣物、食品,他去农场却抱着一台英文打字机和翻译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了去农场继续他的文化大业,为防停电,他还带了几大包蜡烛。不难想象,这样不合时宜的人落在茶淀会是什么下场--葬身荒郊。1969年,茶淀西荒地坟茔里又多了一个土丘,他死时年仅55岁,真令人痛惜。 钱春绮先生一样也做过不识时务的傻事。他本在医界立足,有一份稳定工作,只因对德国文学过分痴迷,沉浸于翻译诗歌中无法自拨,于60年代初竟脱离本职,自愿转为一名自由职业翻译工作者。结果"文革"一来,他视为拱壁的文化遗产一下子变为粪土,翻译外国文学成为宣扬封资修毒素的罪行,不仅再无翻译好做,而且就连生计、养活一家老小也难维持了。"文革"结束后不久我去上海,曾专程到南京西路钱先生家中拜访。谈到过去10年的艰辛遭遇,他表示自己当初因一念之差,连累全家受难,为之唏嘘不已。 我有时候想,这些在业务专长上表现了极大智慧,做出卓越成绩的人为什么"大事糊涂",在政治上落后于形势呢?同在知识界,为什么有些人脑筋转弯比较快,能够比较容易地参加了时代大合唱,而有些人的步伐却总不合拍呢?再往深里探索一下,我发现这些"时代落伍者"(这个名称并不恰当,姑且这样叫吧!),早年间大多也是"先行者",属于进步的"左派",有的甚至参加过革命。绿原解放前在重庆读书期间,就因参加进步文学活动被迫离校。吕荧与革命关系更深,30年代在北京就参加了一二

Ⅵ 绿原的主要著作

绿原在平反后重新发表诗歌,出版有诗集《人之诗》、《另一只歌》等,并担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1987年获全国第3届优秀新诗奖,1998年获马其顿第37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其它作品还有:诗话集《与蜜》,散文集《离魂草》、《非花非雾集》等;翻译作品《叔本华散文集》、《黑格尔小传》和《德国的浪漫派》等,1998年因翻译歌德巨著《浮士德》,获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
1981年,绿原与另一著名胡风分子诗人牛汉合编的前七月派诗人选集《白色花》,他的序言最后一句表达了这些久经磨难者的心声:作者们愿意借用这个素净的名称,来纪念过去的一段遭遇:我们曾经为诗而受难,然而我们无罪!
他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七月派”诗人,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他第一本诗集《童话》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不断自我超越之路,他把战斗的情思与艺术的独创性结合起来,把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西方诗歌的现代手法结合起来,在中国的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他一生历经磨难,解放前曾遭遇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在大学即被通缉而不得不离校逃亡;解放后又被诬为“国民党特务”和“胡风分子”,蒙难二十五年。但他始终珍惜与诗神相遇合的缘分,生平著作等身,著有《童话》、《集合》、《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人之诗续篇》、《另一支歌》、《我们走向海》、《绿原自选诗》等诗集;《绕指集》、《非花非雾集》、《苜蓿与葡萄》、《再谈幽默》、《寻芳草集》、《半九别集》、《绿原说诗》等文集。其主要译作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请向内心走去》、《拆散的笔记簿》、《日安课本》、《德国的浪漫派》、《现代美学析疑》、《叔本华散文选》、《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莎士比亚新剧《爱德华三世·两个贵亲戚》等。2007年武汉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六卷本的《绿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