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转折中的小邓平电视剧中陶铸妻子由谁办演
网络一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上面有演职人员介绍的
Ⅱ 陶铸的老婆是谁
陶铸的夫人是曾志
曾志(1911年4月4日——1998年6月21日),陶铸夫人,原名曾昭学,湖南省宜章县人。1923年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0月入党。
在战争年代,先后任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郴州中心县委秘书长,郴州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厦门、福州中心市委秘书长,闽南特委组织部部长,福安中心县委委员,闽东特委组织部部长,福霞中心县委书记,湖北临时省委妇委书记、汤池农村合作训练班党支部书记兼教员,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书记,中央妇委秘书长,沈阳市委委员,铁西区委书记,辽吉省委委员,辽吉一地委副书记、五地委副书记,沈阳市委常委、职工部部长,沈阳市工会、妇联筹备处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武汉市军管会物资接管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局工业部副部长兼广州电业局局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临时党委副书记。
她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她还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Ⅲ 谢小梅的陶铸夫人牵线搭姻缘
谢小梅还在石码镇工作时,经常有地下党人到她家里开秘密会议。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高高瘦瘦的陌生男子,身上有伤,发着高烧。小梅负责照顾他。
第二天,这个男子烧没退,却执意要走。他说,“组织上让我在这住一天,我就只能住一天。”这句话,烙在少女小梅的心底——这个男子,叫罗明,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时任福建省委书记。
女儿谢小玲说,1931年初,经陶铸夫人曾志牵线搭桥,不满18岁的谢小梅与罗明在厦门结为伉俪。此后谢小梅追随罗明在闽西开展游击斗争,却没料想,一场厄运降临了。
1933年1月,罗明彻夜写出《对工作的几点意见》,谢小梅帮忙抄正,以书面形式向省委报告。罗明在这个报告中总结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经验,分析斗争形势和任务。报告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写的,与当时王明的“左”倾路线格格不入。中央局随之发动了所谓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
一夜之间,罗明从声名赫赫的福建省委代理书记,跌落成党内被批斗的对象。
在反“罗明路线”的斗争中,有的受到打击党员的妻子选择了离婚。谢小梅却还是坚定地与丈夫站在一起。她跟随罗明调到瑞金中央党校工作。
Ⅳ 董必武孙子董绍新简历
董永生 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5月入党,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密山市兴凯湖乡党委书记,拟任密山青年水库主任。父母亲均是革命功臣,母亲是名老军医,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养女,陶铸夫人曾志是其姨母。他幼时受到革命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心灵上注入了公平、正义、勇敢、无私做人原则的基因;少年时期因家庭原因又遭受了很多磨难;青年时期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一直做教育工作。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
董先生现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将军书画院河南分院院长、中南海书画院副秘书长、天然书体研究员、井冈山书画院特约画家、董必武学会研究员。
Ⅳ 对陶铸夫人曾志的再了解多了什么
上周有机会去了一趟井冈山,感受很多,收获很大。不仅仅是住在省部级干部学习的干部管理学院里面,而是有些东西过去多年后,还是无法释怀,那就是爱国爱党,特别是对革命家的崇尚。这也算对自己的再了解吧。 在参观的过程中,服务人员无意间介绍说给我们开车的驾驶员(请原谅我的习惯,觉得叫司机不尊敬开车的人)是陶铸夫人曾志的孙子,这让我们很惊讶,因为我们清楚曾志没有儿子,怎么会有孙子,按照我们这些俗人的习惯理解,她有孙子也不应该在这里开车呀。经解释后才知道,曾志共有三次婚姻,这个孙子是与她第二个丈夫所生的后代。当时因为实在战争年代,生下来就给了老乡,当她随红军下了井冈山后,就失去了联系,直到解放后经多次寻找才找到,这个男孩就此人该驾驶员的父亲。最感动人的就是,找到后也没有利用权力把自己的儿子安排工作,还一直在家务农,可见老一代革命家的胸襟和无私是多么感人。这件事情对我们随行人员触动不大, 相视一笑而过,但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不断教育自己,主动提出与他合影留念。为什么?人永远不要把自己太当个东西。 感触还在继续。随行中有一位老人,已经进八十岁了,革命的后代,在延安时与李敏在同一个幼儿园,当得知是是曾志的后代时,非常激动,老泪纵横。提及到井冈山有曾志的事后,她提出一定要到目前去看看,给曾志鞠躬。 车行少许,落轿徐行,斜晖小径引路,越过小溪拱桥,攀土路上山,来至幕前,虽不是很大,也没有恢宏的墓志铭,但透出庄严肃穆,我等众人集体三鞠躬,表达对老人的敬意,也是对革命前辈的尊敬。曾志的孙子说,是老在生前有遗言,希望死后把她分别葬在广东和井冈山,因为这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如果你没有去过,我建议你去走走,景色很美,如果让你失望的话,也算是对老区人民的赞助吧。
Ⅵ 关于等待的小故事。
1、尾生抱柱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
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
2、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来就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从师必须尊师。
3、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在战败的情况下被迫到吴国当奴隶,在吴国,勾践受尽了耻辱,但在许多羞辱面前,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直起反抗,只是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
终于有一天,吴王看到了勾践忠诚的表现,而释放他回到越国。被释放的勾践下定决心,重整旗鼓,重拾旧河山,他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回到越国用了十年之久壮大人口,富国强兵,壮大军队,最终灭掉了吴国。勾践正是因为抓住了这次机遇,才使得自己报仇雪恨,灭掉了吴国。
4、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5、普雅花的开放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米多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一种花,名字叫普雅花。普雅花的花期仅有两个月,开之时极为美丽,花谢之时也是整个花株枯萎之时,谁能想到,普雅花为了两个月的花期竟等了100年。
用100年等待一次花开,等待一次两个月的美丽,神奇的普雅花也许从来不曾思考这个问题。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高原上,默默地用叶儿采集阳光的芬芳,默默地用根儿汲取大地的养料,默默地营造自己的花事,默默地等待了100年,只是为了用百年一次的花开来证明生命的美丽与价值。
Ⅶ 你知道陶铸夫人一口气吃多少煮鸡蛋吗
他们是在战斗年代结成的夫妇
都吃不多
更何况那是煮鸡蛋也没有多少呀
是很珍贵的
Ⅷ 陶铸的老婆是谁
陶铸的夫人叫:曾志。
希望采纳
Ⅸ 贺子珍的个人生活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带兵走上了井冈山,由此引出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井冈之恋”。当贺子珍等人在指挥永新暴动的时候,毛泽东正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塘边村遇险后,贺子珍与毛泽东的感情迅速升华。毛泽东温存地对贺子珍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就这样,“湖南佬”和“江西妹”他们俩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热心的“红色土匪”袁文才做了几个好菜,大家热闹一下,就算喝了喜酒。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从大革命年代的“井冈之恋”,到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夫妇”,贺子珍和毛泽东二人在政治风雨中荣辱与共,在长征路上艰苦相依,却没想到会突然发生婚变,贺子珍在延安窑洞“神秘失踪”。从此,一对患难中的革命夫妻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彼此分离。
毛泽东撤离了瓦窑堡来到保安后没几天,贺子珍就分娩了,
她生了个女孩。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里,有贺子珍、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等等32位女性。她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摸爬滚打、风餐露宿。她们有男儿一样钢铁般的意志,也有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共同走过漫长的长征路的女战友们知道贺子珍快要生产了,都来看望。她们刚走到窑洞门口,就问笑眯眯的毛泽东:“生了没有?”“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毛泽东一副高兴的表情回答说。
战友们走进窑洞,看到贺子珍身边放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婴儿。邓颖超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怜爱之情,她轻轻地把婴儿抱起来,仔细地端详着,说:“真是个小娇。”娇娇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47年娇娇从苏联回国,毛泽东给她取了个学名: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从长征时期,贺子珍就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并照顾主席的起居生活。1937年在延安,她和毛主席住着一幢一溜三孔相通的砖窑,这种一明两暗的住室布局,有卧室和会客室,毛主席也有办公的地方。贺子珍这人性子很急,她说话快,走路也快,那个刚直、爽快劲,在女同志中是很少有的。她常跟毛主席吵架,有时吵得很凶,她生气时也常把负责警卫的同志找去诉说不平,为她评理。
有一天,贺子珍和毛主席又吵起来了,主席很生气地指着她说:“我们不能再吵了……这三间窑洞,咱个人住个人的,你走你那边,我走我这边,谁也不见谁,这样总可以不吵了吧!”又说,你嫌这里不好,你想学习,可以到红大(即抗大前身),也可到公大(即陕北公学),也可到苏联去……
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录,内中有一段曾志与毛泽东的对话,可印证史沫特莱和斯诺所叙述的故事。当曾志在延安问毛泽东为什么贺子珍要离开他时,毛说:“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不懂事,不顾影响,她不服,为此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
1937年,贺子珍同毛泽东怄气,伤病体弱的她到西安养病,又辗转随共产国际的代表从新疆去了苏联,没有理会毛泽东的召唤和中央的指示……母女俩和杨开慧所生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真情相处,享受着异国的一份亲情欢乐。
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一桩接一桩地降临到她的头上。1938年,贺子珍在莫斯科生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那个男孩,只有俄文名字廖瓦,在十个月时染上肺炎夭折。
当贺子珍悲痛欲绝地告诉岸英岸青哥俩时,他们也禁不住泪如泉涌,同时抱着贺子珍劝道:贺妈妈,您别难过了,您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呐!我们也是您的儿子呀!贺妈妈,贺妈妈…… 这时,本来还是痛哭失声的贺子珍突然一把搂住岸英、岸青。“妈妈、妈妈”,“儿呀,儿呀”,三人哭作一团。几年来,这还是哥俩第一次向贺子珍喊出“妈妈”,这样的亲情悲情,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贺子珍正沉浸在相继失去了五个儿女的哀痛中,一个更让她痛苦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同江青结婚了。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失去了儿子,失去了丈夫,还有比这更大的打击吗?她为自己的行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此饮恨终生!
得知婚变的情况非常偶然:1939年的一天晚上,八部的学员们在俱乐部大厅听翻译读塔斯社记者在延安采访毛主席的报道:“夜深了,我们告辞,毛泽东和她的妻子送出来,在月光照耀的山坡上,我们边走边谈……”全场包括贺子珍在内,都没有料到,大家久久沉默着,贺也不作声。她非常镇定,直到读完报,大家散去,她也没有眼泪和悲诉。一段时间后,她才向其他红军中的女同志略略说了一些她的家庭生活——贺子珍就是这样默默咽下了苦水,去忍辱负重,保持自己苦涩的尊严。
后来,到苏联来的周恩来同志给她带来了一箱书、一封信。1940年初冬,毛泽东送女儿娇娇(李敏)去苏联看望母亲,同去苏联的孩子还有朱德的女儿朱敏以及罗亦农和王一飞烈士的儿子罗西北、王继飞。
1948年深秋,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沈阳。困苏十年贺子珍带着岸青、娇娇回归故国迁到了沈阳。在这里,贺子珍与分别了十三年之久到东北来疗养的妹妹贺怡重逢了。
Ⅹ 董必武孙子董永生简介
董永生 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5月入党,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密山市兴凯湖乡党委书记,拟任密山青年水库主任。
父母亲均是革命功臣,陶铸夫人曾志是其姨母。他幼时受到革命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心灵上注入了公平、正义、勇敢、无私做人原则的基因;少年时期因家庭原因又遭受了很多磨难;青年时期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一直做教育工作。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
成就荣誉:董先生自幼年时期就对艺术类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变迁,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相声、小品等众多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拜著名书法家陈天然老先生为师,研习天然书体,
董先生性格豪放不羁,崇尚心灵之自由,对于坏人坏事、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敢于直言不讳,给予最强烈的抨击。他在研究、探讨艺术的同时,还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他待人热情,朴素大方,平易近人。与同行交往中,谦虚让人,敢当绿叶。其操行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董先生现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将军书画院河南分院院长、中南海书画院副秘书长、天然书体研究员、井冈山书画院特约画家、董必武学会研究员。
(10)陶铸夫人扩展阅读:
爷爷董必武的个人履历:
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
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
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
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
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
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