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酥油花的介绍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建了雍仲本教后改变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变了杀生祭神等等,而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减少了杀戮。这就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朵玛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传佛教的教派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1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
❷ 藏族工艺酥油花是怎么制作的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建了雍仲本教后改变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变了杀生祭神等等,而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减少了杀戮。这就是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朵玛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传佛教的教派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
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
❸ 酥油花学名是什么
金达莱,别名映山红、尖叶杜鹃、兴安杜鹃。
❹ 酥油花的制作方法
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项非常费力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用电动搅拌机配置。
由于砖茶含鞣酸多,刺激肠胃蠕动加快消化,单喝极易饥饿,必须加酥油或牛奶,蒙古人一般喝奶茶,西藏牦牛产奶量不大,普遍用酥油茶招待客人。酥油茶具有极高的热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顿爽。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鲜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酥油以夏季从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土活中的一种主要食品,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拌糌粑,酥油为主料之一。打酥油茶、炸面食也要用酥油。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为大茶和砖茶。砖茶为长方体,重约两公厅左右。既适合长途运输也便于外出时携带。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和露天甚至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这样,酥油茶便应运而生了。酥油茶有各种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砖茶或沱茶后加盖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为最佳。在这种熬成的浓茶里放进少许盐巴,就制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简易的酥油茶。但更为正统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浓茶滤去茶叶,倒入专门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这是藏区群众家里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生活工具,由筒桶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简口较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4个直径约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现在,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条件的藏族群众家里,则更多地是使用电动搅拌器,既方便快捷,又干净卫生),再加入酥油和适量食盐,用搅拌器在酥油茶筒里使劲搅打,使酥油、浓茶和食盐充分融台为一体,然后倒入锅或者茶壶里,放在火炉上加热,或马上饮用,或装入保温瓶中以备全天之用。如果在上述的基础上再打进鸡蛋、加入准备好的核桃仁、花生、芝麻等物搅打溶化,这就是更高级的酥油茶了。除了用酥油,有的藏族群众还用骨髓、牛奶、清油等打酥油茶,这类茶至今还在喝,同样芳香甘美,强身健体,御寒保暖,而旦还可以加工加料,把酥油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高级饮料。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润肺腑,还能产生较大的热量,所以特别适合藏族人民高原御寒的需要。另外,由于牧区群众的日常饮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为主,少食瓜果蔬菜,茶里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部分维持了人体营养的均衡。同时,饮茶还有助于消化和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因而酥油茶一经产生,便流传至今,并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礼节 酥油茶也是藏族群众祭神待客的礼仪物。敬神以酥油和茶为佳,待客则茶酒并重。待客时,全家排在门前,向来客敬一杯酒。献一条哈达,即是最高的礼节。而送别亲人时,则背着酥油茶送到车站亲人上车后,还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万事大音之意。在川滇藏区,酥油茶还是年轻人恋爱的介质,流行在该地区的“茶会”,可以说是一次公开的集体恋爱,最为农牧区的年轻人所喜爱。
❺ 酥油花这种雕刻艺术,为何成为一种宣扬佛法的宗教艺术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成的雕塑的一种特殊形式,幸饶弥沃如来佛永中儒学奠基后,祖先改变了许多原始信仰的方法,包括改变了杀手祭祀神等,并以几张线的形式取代了原著,剂和黄油制成的颜色可杀死的动物屠宰量减少了,这是朵玛和酥油花的原始起源。
在微妙而优雅的音乐中,展示了各种蝶形花雕塑组。 塔尔寺酥花是雕塑艺术的杰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大,内容丰富,酥油是和尚创造的具有独特东方特色的艺术品。有人说:您不能去敦煌或塔尔寺学习绘画。像敦煌的壁画一样,塔尔寺的酥油花是艺术灵魂,是每位画家的灵感来源。
❻ 酥油花在藏传佛教中有何意义
幸饶弥沃【雍仲本教创始人】如来佛祖创建了雍仲本教后改变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变了杀生祭神等等,而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减少了杀戮。这就是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朵玛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传佛教的教派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本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由此形成艺术传统。
❼ 酥油花是什么 酥油花的历史介绍
酥油花 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产生于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不久酥油花就传到这里,并在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从唐朝的都城带到了西藏小昭寺。当她泪湿衣襟、抑制不住思念亲人的苦痛时,就来到佛祖的像前,焚香跪拜,遥寄情思。后来,金城公主进藏后,将佛祖的塑像转移到金碧辉煌的大昭寺供奉。这一年的正月十五,信徒们向佛祖敬献供品时,排来排去,六色供品中独缺鲜花。于是决定,以家家户户都有的酥油为原料,制作与鲜花并无二致的奶油花。 历史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被迎送到拉萨时,带去了一尊释迎牟尼12岁等身像,后来将佛像供奉于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献了贡品。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已是草枯花逝之际无法采撷鲜花,只好甩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献于佛前。酥油花是一种油塑工艺品,以酥油为主要制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相传,宗喀巴大师有天晚上做一奇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醒后为了再现美妙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连同无数的酥油灯供奉佛前。 油酥艺术和十五花灯节传到格鲁派发祥地塔尔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起初,酥油花的内容单调,制作粗糙,后来相继建立了上下两个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酥艺僧。上下两花院的艺僧凭着对佛的虚诚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油塑技艺诸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花样年年翻新,内容题材不断变化。
❽ 酥油花的制作过程
1、制作酥油花有多道不同的工序,首先要扎骨架,就是指人们在想好做什么样的酥油花,以后可以根据自己所想表现的内容,用柔软的草束,麻绳,小木棍等材料制成它的骨架雏形。
2、做好出行以后,就要对她进行下一步的塑造,可以使用以前的陈旧酥油花材料,用草木灰反复的抽打,把它们制成韧性比较强的油泥,再把它们我在自己制好的酥油花雏形上,这时就能看到酥油花,一个比较好的造型,它的具体做法就接近于其他地区常见的面塑或者泥塑。3、酥油花在作出大底轮廓来以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塑造,再进一步塑造的时候,需要把酥油融化成液体状,加入各种矿物质颜料,调成自己需要的油素原料,再把制好的原料均匀的涂抹在制好的酥油花雏形上,在对酥油花进行精细的塑造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的控制,如果温度过高,容易让做好的酥油花变形,所以最好在温度处于零度左右的寒冷环境中进行。
4、酥油花在做好以后,最后的步骤就是把它安装到位,固定在特殊的木板或者盆里,然后把它展示在高空处,供人们观赏,也可以把它们安放在特有的花架上。酥油花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它的存在吸引了中外画家和艺术家不断去观赏学习,大家按上面的制作方法只能做出简单的酥油花,如果想做出精美高端的酥油花必须进行系统学习和多次练习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