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分析預測 » 宏基資本股票分析
擴展閱讀
股票買比什麼意思 2025-09-16 21:12:12

宏基資本股票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9-29 20:08:11

① 宏基電腦是哪個國家產的

正常應該是宏碁 是中國台灣的
宏碁集團(acer)創立於1976年,是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品牌,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品牌。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3957.htm

② 上海二手宏基筆記本電腦回收

這個還是要看機器的新舊程度和配置而定的,可以參考網上一些二手平台價格。另外目前華碩也有以舊換新的活動。回收舊機(不限品牌)兌換華碩商城代金券與現金,代金券用於華碩商城購買商品的服務。

③ 紅籌股 有哪些

你好,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場,之所以稱為紅籌股,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相應地,香港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第二,紅籌股的由來還出於一個典故,在賭場上最大銀碼的籌碼為藍色,其次為紅色,因此,紅色便被選為代表實力較藍籌股稍有不及的股份。
具體如何定義紅籌股,尚存在一些爭議。主要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應該按照業務范圍來區分。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內地,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權益多寡來劃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或具有內地背景,也就是為中資控股,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才屬於紅籌股之列。1997年6月16日,恆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按照第二個標准正式推出「恆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亦稱紅籌股指數。
下面是一些港股紅籌股股票名稱:
越秀投資
金威啤酒
中國(香港)石油
招商局國際
深圳國際
駿威汽車
粵海投資
華潤創業
中化化肥
香港中旅
上海實業控股
北京控股
中國食品
深圳控股
中國海外發展
中國聯通
王朝酒業
華潤電力
天津發展
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網通
中國移動
中保國際
聯想集團
越秀交通
TCL多媒體
華潤置地
華晨中國
中遠太平洋
中信資源
中國電力

中國食品
深圳控股
中國海外發展
中國聯通
王朝酒業
華潤電力
天津發展
中國海洋石油
中國網通
中國移動
中保國際
聯想集團
越秀交通
TCL多媒體
華潤置地
華晨中國
中遠太平洋
中信資源
中國電力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

④ 如何查詢全國社保基金持股明細

牛散.搜索top100.刷新

趙建平
澤熙 何雪萍 徐開東 劉益謙 周信鋼 沈付興 施玉慶 劉芳 鄭素貞 周爽 吳鳴霄 李欣 千石資本-千紙鶴1號資產管理計劃
許磊 周晨 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澤熙6期單一資金信託計劃
徐翔 -昀灃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成碧娥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昀灃 淡水泉 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
錢小妹 施建剛 蔣政一 上海澤熙增煦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王亞偉 中央匯金 張利明 北京千石創富-光大銀行-千石資本-千紙鶴1號資產管理計劃
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澤熙1期單一資金信託
呂劍鋒 章建平 夏重陽 昀灃證券投資 葛衛東 趙吉 黃木秀 許喆 劉世強 上海旻傑投資 葉健顏 黃木順 沈建平 葉玉蓮 重陽 孫慧明 中央匯金投資有 赤子之心 何海潮 葉晶 中融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諶賀飛 蝶彩 林泗華 上海磐灃投資中心(
昝聖達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
蔡宏基 北京千石創富 陳小毛 矽谷天堂 李火根 國華人壽 林鴻斌 任向敏 魏滿鳳 徐柏良 張壽清 查根樓 陳建平 高春雷 黃小敏 景華 全國社保基金 社保 UBS AG hkscc nominees limited 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
匯添富 黎燕 林廣茂 時節好雨 王世忱 吳彩銀 周宇光 鄒瀚樞 國泰君安 何春華 胡關鳳 劉宗輝 孟國興 濮文 沈國英 孫煜 東方匯理銀行 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千紙鶴

⑤ 宏基是哪個國家的牌子

台灣啊
·1976年,宏碁創立,登記資本額為100萬新台幣,員工11人。
·1978年,成立「宏亞微處理機研習中心」,推廣微處理機應用。
·1981年,成立宏碁電腦公司。
·1983年,第一台與IBM兼容的XT個人電腦推出。
·1984年,明基電腦公司成立。
·1986年,成功開發32位元個人電腦。
·1987年,將品牌由Multitech更換為acer;並購美國康點電腦公司,邁出全球化步伐。
·1988年,宏碁電腦股票公開上市。
·1991年,在美國推出第二品牌Acros個人電腦;國際化並購遭遇失敗,創業以來首次出現赤字6億新台幣。
·1992年,推出多功能個人電腦acer PAC,集團總營業額突破300億新台幣。
·1994年,成立拉美總部,在拉美市場佔有率躍升為第一名;成為全球七大個人電腦品牌。
·1995年,推出渴望多媒體電腦,集團營業額突破1500億新台幣。宏碁在新加坡上市。
·1996年,宏碁拉美公司在墨西哥上市;明基電腦公司、宏碁科技在台上市。
·1997年,成為全球第六大筆記本電腦廠商。
·1999年,與IBM簽訂為期七年數百億美元的策略聯盟。
·2000年,宏碁集團轉型,業務劃分為研製服務與品牌營運,結束自有品牌和代工業務的沖突。
·2001年,宏碁電腦公司與宏碁科技公司合並。
·2002年,宏碁集團分割為acer宏碁電腦, Benq明基電通, Wistron緯創資通。
·2002年,再次結束虧損。發表Aspire第二代家用電腦;設立宏碁價值創新中心;推出全球第一台雙用平板電腦。
·2003年,宏碁筆記本電腦在西歐地區全年銷售排名第二。
·2004年,宏碁筆記本電腦取代惠普,成為歐洲第一筆記本生產商。
·2004年,宏碁個人電腦整體銷售位居全球第五,西歐地區躍至第一。12月底董事長施振榮退休。
·2005年,王振堂出任宏碁CEO,蘭奇升任宏碁總經理。宏碁成為世界第四大PC品牌,王振堂表示,將以歐美成功的管理經驗為基礎,將新經銷營運模式推廣到其他地區,希望約三年內讓宏碁躋身PC品牌世界前三。
·2005年,4月26日,總經理蘭奇首次訪華。
·2006年,宏碁推出體積僅3公升的Power 1000電腦,打破蘋果Mac mini保持的世界最小電腦主機紀錄。
·2007年,一季度,宏碁全球銷量431萬部, 市場份額6.8%,這也是宏碁首次升到世界前三位。
·2007年,宏碁宣布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電腦品牌Gateway(捷威), 收購後年度營收將超過150億美元,PC銷量超過2000萬台,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2007年,宏碁宣布以3100萬歐元(約4580萬美元)收購歐洲第三大PC廠商Packard Bell。從而使聯想爭購PB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2008年,宏碁宣布以2.9億美元的價格通過換股的方式收購PDA和攜帶型設備廠商倚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⑥ 如何縮短產品生命周期和成本的增加研發全球化力量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創新成本的大幅提高,全球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造成現有生產能力的過剩,迫使企業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通常在高成長時期,企業習慣於把握進入機遇、選擇進入領域,這固然是企業成功的要訣。但是,如何把握退出時機、選擇退出方式,同樣也是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瑟羅就把企業自覺的調整性退出比喻為「自我毀滅」,指出:「企業必須在依舊成功之際甘願自我毀滅,方能繼續成為成功的新企業。如果它們不自我毀滅,別人就會把它們毀滅。」
回顧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案例,對於進一步透析IBM通過資產剝離實施的退出戰略,具有很好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IBM出售PC業務案例背景
今年1月,記者在對彭明盛辭任IBM公司CEO之際的采訪中,提到了他所做的一連串輝煌業績。在此期間,IBM的股票市值上升了125%,銷售收入從2002年的810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070億美元,每股年收益從當時的3.07美元上升到現在的13.38美元。然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IBM成功地將其個人電腦部門出售給了中國聯想集團。
2004年12月8日,IBM與聯想達成了出售其PC業務部的協議,包括IBM所有筆記本、台式電腦業務以及相關專利、IBM深圳合資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產線),以及位於日本大和與美國羅利的研發中心;聯想可以在5年內使用IBM品牌,而IBM的全球金融部和全球服務部將分別成為聯想在租賃和金融服務、授權外包維護服務方面的首選供應商。根據協議,聯想向IBM支付12.5億美元,其中現金支付6.5億美元,另外6億美元則以聯想集團18.9%的股票作價。同時,聯想承擔IBM的5億美元債務,其實際交易額達到17.5億美元。2005年5月1日,聯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IBM漂亮轉身為IT行業軟體服務供應商。
IBM為何剝離PC業務?
事隔7年,彭明盛才向記者羅爾透露,當年他已看出IT行業將出現大的變化,如雲計算,未來的重點將是服務和軟體,而不是硬體。而從經營角度看,IBM的PC業務受到來自戴爾等強大的價格壓力,利潤已經趨薄。出於精細的戰略性考慮,彭明盛決定在其仍贏利的時候就將PC業務賣掉。
當時,「針對出售PC業務的內部爭議是激烈的,因為PC的出售會拖累其他產品,如果沒有PC部門強大購買力的支持,IBM大型計算機電子部件的成本將會上漲;更因為將PC和其他硬體部門出售,可能會使IBM失去排名第一的全球頂級技術公司,而由惠普公司取代。所以,這一出售的決策是極其困難的。實際上,惠普和戴爾也都在積極向軟體和服務邁進,而惠普也曾計劃將其PC部門出售,後因其總裁惠特曼躊躇而放棄。
「我已經認真傾聽了每一位人談的每一個觀點。」彭明盛說,「假設你決定要轉型到一個不同的空間發展,那裡有創新,你能夠做獨特的事情,並從那裡得到相應的報酬,而PC業務將無法提供這樣一個空間。」
對此,美國沃頓商學院操作和信息管理教授克萊門斯當時就評價指出,IBM對聯想的出售,結束了其數十年錯誤的決策,是藍色巨人對競爭失敗的承認。「這或許並不是壞的方案。既然IBM將不會再成為最低成本的製造商,那麼留下來還會得到什麼?」
華爾街分析師也贊同克萊門斯教授的觀點。「既然都已經明白了這些風險,我們同意IBM的決策。」美林證券公司分析師梅倫諾維奇說,「我們一直持有這樣的觀點,PC業務價值鏈中僅有的可持續利潤點屬於英特爾、微軟和戴爾」。
IBM出售PC的戰略收益
IBM決定剝離其PC業務後,其選擇合適購買者的標准絕不是出價最高者,而是更多地從其全球發展戰略出發。
沃頓商學院領導和變革管理中心主任尤西姆當時就曾猜測:「IBM之所以將其PC部門出售給聯想,更多地是加強藍圖巨人與中國政府的合作,而不是將資產賣個好價錢。」
彭明盛此番亦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IBM拒絕戴爾和其他私募投資公司的購買要求,而堅持將其PC部門出售給聯想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因為他看到了該業務部門未來的發展空間有限,尤其是在創新領域;第二,可以贏得進入前景廣闊中國市場的可靠支持。」
7年來,正如尤西姆當年所預測的那樣,這項交易取得了雙贏的效果。IBM將其大部分資源從製造和銷售計算機轉入到更多地提供與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上。同時,在中國市場上也獲得了更多提供服務和產品的機會。而聯想則大踏步地邁向了國際化。
IBM的退出決策是果斷的,並沒有像雅虎和惠普那樣優柔寡斷。如今彭明盛顯然對其戰略轉型感到自豪,他對羅爾說,「你已經看到了所做的選擇,以及由此產生的效益」。如果IBM繼續保留其PC部門,可能得到較少,但更多地會拖累了公司的利潤,而無法更多地聚焦投資雲計算、咨詢、數據挖掘和服務。現在,IBM的股票市場價值達到了2170億美元,已經超過陷入困境的惠普市場價值的4倍以上。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的銷售收入已經佔比四分之一。毫無疑問,IBM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同時,聯想已經通過各種重組和管理優化,實施新戰略,加速產品開發,已經於2011年超越戴爾和宏基,成為僅次於惠普的全球第二大PC公司。
2011年,IBM已經吸引到巴菲特的巨額投資,其對藍色巨人的戰略願景贊不絕口。
IBM把握退出時機的啟發
第一,資產剝離行為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復雜的動機,准確把握需要追蹤其完整的生命周期。通常有:1、通過資產剝離來籌集大量現金,有利於改善公司的流動性狀況,或者降低公司的負債水平。2、出售並不是核心業務的資產,使之更好地聚焦其專長的行業。3、通過剝離部分業務,產生協同效應,亦使其在其他領域更能發揮價值。4、迫於政府反壟斷的法規而剝離資產等等。
第二,要對退出戰略實施的難度和障礙有足夠的認識。其一心理障礙。企業的市場退出戰略系「自我毀滅」行為,對於企業在位的決策者(特別是該項決策的原制訂者),亦即意味著「自我否定」,其思想感情上可能更加難以接受。其二識別障礙。以輪胎製造業為例,子午線輪胎的進入市場意味著全世界輪胎產品必須削減三分之二,因其使用壽命將是舊式輪胎的3至5倍。如果企業只把這一現象視為暫時困難,沒有及時意識到退出的必要,甚至反而加大投資,那麼等到所有的公司都認識到需要退出時,就已經錯失了最佳時機。其三制度障礙。目前企業的退出,還只停留在行政性的「關、停、並、轉」上。資產市場、產權市場和資本市場尚在建設培育,人為加大了退出成本和壁壘。
第三,企業的退出戰略是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的,是根據企業總體發展的需要而
轉載,僅供參考,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

⑦ 關於acer電腦品牌

【關於宏碁集團】
acer創立於1976年,是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品牌,擁有國際化運作的經營團隊,秉持"創新關懷"的企業理念,主要從事自主品牌的筆記本電腦、台式機、液晶顯示器、伺服器及數字家庭等產品的研發、設計、行銷與服務,持續提供全球消費者易用、可靠的資訊產品。近年來,個人電腦產品的出貨成長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年合並營收達140.6億美元, 目前全球員工總數5,300人,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 acer所獨有的新經銷模式,以及所代表的關懷科技和關懷文化,已經成功地將acer品牌的質高價優、易用可靠、值得信賴的形象廣布全球並深植到消費者心中。
注: 英文:acer 中文:宏碁(碁讀音qi,二聲,不是基礎的基)
【宏碁電腦(上海)有限公司 】
acer於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總部位於北京,2005年遷往上海,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沈陽、西安、武漢、成都等內地七家分公司和香港公司、220名員工,負責acer品牌在國內和香港地區的行銷與服務。
【關懷科技及新經銷模式 】
acer以"打破科技與人的藩籬"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堅持以人性化設計為本,持之以恆地開發「Empowering Technology」關懷技術,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易用、可靠的產品,特別針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成功開發出更多簡易方便的操作介面,提供多種實用的電腦設定選項,讓使用者可以輕松的駕馭機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樂趣、從而提高生活品質。
acer憑借30年來在IT業界的豐厚積累,其產品技術、產品質量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2003年推出的Aspire第三代家用電腦產品,將家用模式提升到新高峰;針對筆記本產品,acer繼續強化"超薄超輕是主流」的發展趨勢,從1元硬幣到5角硬幣產品厚度的變化,體現acer"分毫必爭」的精神和時時領先的技術實力。2007年,acer捕捉到消費者的新需求:家用與商用筆記本市場分隔日益明顯,特別從外觀上進一步細分了家用和商用筆記本產品,真正滿足了消費者的新需求,並且以嶄新的形象引領了科技新時尚。
2005年下半年,acer中國追隨全球的腳步,開始採用新經銷模式,引入英邁國際和神州數碼兩家全國性分銷商,將銷售、物流、資金流全部交由渠道夥伴打理,自身只專注於產品研發設計、品牌行銷及售後服務。與之配合的是在渠道、IT賣場的強力品牌推廣以及針對廣大消費者的高效務實的品牌行銷策略。
【專業貼心的售後服務 】
acer中國售後服務管理總部設於上海,下轄區域管理中心為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成都、沈陽、西安、香港,共有321家服務站,分布在中國的216個城市。具有國際管理經驗和本土運作技能的管理團隊帶領著近百名資深工程師隊伍,透過遍布全國的服務網路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 "專業、貼心、及時" 的優質服務及解決方案,包括產品硬體保修、技術支持、台式機上門維修、組件銷售、網上e化服務、服務熱線、ITW(國際旅行者保修)等。
acer期待通過對服務網路卓越的管理,為中國客戶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達成最佳的客戶滿意度並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關懷文化,回報社會 】
歷年來,acer(中國)不僅注重自身發展,更重視將己所得回饋於社會。對於教育事業、體育事業、環保事業均格外關注。
1996年,acer向全國4所交通大學各贈120套電腦,同時成立宏碁電腦培訓中心,改善其電腦設備老化、教學用機不足的狀況;
1997年,acer成為第二屆世界女子乒乓球賽的主要贊助商,提供8萬美元以表彰為中國乒乓球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運動員;
1998年,與亞委會簽約,贊助第13屆曼谷亞運會,提供大會所有電腦及信息管理系統的整合,僅軟硬體設備費用就超過1000萬美元。
1999年,acer出資數百萬美元贊助中國足球運動;
2000年,acer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攜手舉辦"保護母親河,種植公益樹」活動,向綠色希望工程捐款超過100萬元,在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樂山地區,捐種"宏碁萬畝世紀林」;
2001年2月,為大力支持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奧申委贊助100萬元;
2003年,贊助皇家馬德里與中國龍隊的足球比賽;
2004年,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之際, 團中央拍攝鄧小平少年赴法留學並參加革命的歷程,全劇拍攝過程中所使用的電腦,由acer提供贊助;
2006年,為慶祝長征勝利七十周年,中央電視台拍攝大型紀錄片〈長征〉,拍攝過程中所用的筆記本電腦,由acer提供贊助;
2006年,資助貧寒學子,acer Care 關懷計劃正式啟動;第一期共資助北京、上海、廣州六所院校的90名大一新生;
2007年,在北京密雲水庫植樹,建立acer關懷計劃認養園;
2007年,先後向上海兒童福利院、廣州良典養老院捐款捐物。
【宏碁集團成員包括】
宏碁、展碁、第三波、建智、網際威信、樂彩與宇瞻等公司,全球員工總數為6,590人。宏碁公司是一家專注於信息產品行銷服務的國際化企業,主要從事自有品牌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液晶顯示器及數位家庭(digitalhome) 等產品之研發、設計、行銷與服務,並發展通路事業與微巨電子化服務事業。現階段目標在以歐美成功的管理經驗做基礎,將新經銷運行方式推廣到其他地區,希望約三年內讓acer躋身世界前三大PC品牌。 在企業持續強化「創新關懷」的服務文化下,2004年宏碁合並營收達70多億美元,產品行銷全球100多個國家。2005年,宏碁躍升為世界第四大個人電腦品牌。尤其是筆記本電腦成長飛快,2005年第四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筆記本品牌,在全球17個國家都排名第一,包括:歐洲地區-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丹麥、俄羅斯、捷克、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烏克蘭和葡萄牙;亞太地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宏碁還於1999年起連續7年榮獲讀者文摘亞洲最佳電腦品牌。
主營業務:主要從事自有品牌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液晶顯示器及數位家庭(digital home) 等產品之研發、設計、行銷與服務,並發展通路事業與微巨電子化服務事業。
【宏碁收購Gateway捷威】
2007年8月28日,宏碁公司宣布,將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PC製造商Gateway(捷威)。宏碁表示,將以每股1.9美元收購Gateway,比Gateway上周五收盤價溢價57%。
收購完成後,新公司年營收將超150億美元,年PC出貨量將超過2千萬台。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宏碁將以每股1.90美元現金收購Gateway全部股份,總計需要支出約7.1億美元。這一交易已經獲得了宏碁和Gateway董事會的批准,預計將於12月份完成。
如今的個人電腦行業已經被幾大廠商所掌控,把Gateway納入懷中的acer將有實力與其它一線廠商一較高下的實力,這一交易完成之後,acer的年度營收將超過150億美元,PC銷量超過2000萬台。acer將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Gateway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最知名的電腦品牌之一,這次出售表示Gateway公司承認在同美國其它大品牌競爭的過程中落敗,不過有acer高層表示,acer將會繼續使用Gateway品牌。
最新消息,Gateway公司10月8日宣布已經與法國知名PC製造商Packard Bell達成正式收購協議,協議全部內容將會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完成。至此可以說,宏碁成功的通過Gateway進一步打開了歐洲市場的大門,同時也徹底的斷送了聯想計劃通過PB擴張歐洲市場的美夢。
【宏碁收購Packard Bell】
宏碁電腦周四宣布,以3100萬歐元(約4580萬美元)收購歐洲第三大PC廠商Packard Bell BV母公司75%的股權,從而使聯想爭購PB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歐盟委員會2008年2月27日公布,批准中國台灣宏碁電腦股份有限公司(acer)收購歐洲知名電腦製造商帕卡德-貝爾電子公司(Packard Bell)。
該收購將通過旗下子公司Acer Europe B.V.及Gateway來完成。
【宏碁收購倚天信息】
宏碁公司2008年3月2日,計劃以2.9億美元的價格通過換股的方式收購PDA和攜帶型設備廠商倚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432)。
根據雙方協議,宏碁擬以股份轉換方式取得100%倚天信息之股權,從而倚天資訊成為宏碁旗下全資子公司,雙方股權轉換之換股比例為倚天信息普通股一點零七股換發宏碁公司普通股一股 (1.07:1),總交易金額預估達新台幣九十億元,倚天信息股東所持股份將占宏碁發行總股數約6%。
倚天資訊為台灣知名智能手機製造商,主要產品是智能手機。此前,宏碁曾小試智能手機產品,由於研發、市場的限制而緊急剎車。此次收購正式拉開了宏碁大舉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序幕。「
【宏碁與奧運會】
2001年2月,為大力支持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奧申委贊助100萬元。
2009年起宏碁將接替聯想成為奧運會全球頂級TOP合作夥伴計劃,涵蓋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與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2009年1月1日生效。
宏碁公司2007年12月6日宣布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簽訂協議,將從2009年開始,成為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及2012年倫敦奧運計算機設備(Computing equipment)的合作夥伴。
根據這項協議,宏碁公司未來將是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與2012年倫敦奧運的全球合作夥伴(Worldwide TOP Partners)。
由於宏碁已經並購美國捷威公司(Gateway,Inc.),因此宏碁從這項合作案的獲得的權益,也將包括Gateway品牌在內。
盡管宏碁方面並未透露此次贊助金額,但是預計按照每屆奧運會TOP贊助費增長10%~20%左右的費用計算,宏碁贊助費用約在8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
【宏碁與體育】
〖宏碁與法拉利〗
acer自2003年起成為法拉利車隊的官方信息產品供應商,並成為第一個登上法拉利車隊的華人高科技品牌。多年來,acer與法拉利車隊共同分享一種酷愛新挑戰的精神,並在各自不同的產業中不斷地追求卓越。
acer公司從2006年起繼續強化與法拉利F1車隊的合作關系,從該車隊的供應商進一步成為贊助商(Sponsor)。
acer長期以來投入許多資源在運動行銷方面,希望藉由支持體育活動,將運動強調的活力、卓越、敏銳、完美等特質,成功轉移至企業與產品上。特別是一級方程序賽車與信息業都著重科技、創新與集體主義,支持世界級的法拉利車隊將有助於強化acer的領先形象。
acer總經理蔣凡可 蘭奇(Gianfranco Lanci)表示,法拉利車隊堅持目標、追求第一、不畏競爭的精神,與acer的企業觀念高度契合,因此,今年acer更進一步加強與法拉利車隊的合作關系,希望藉由法拉利車隊的高知名度,持續強化acer品牌在全球市場上領先的地位。
acer與法拉利 產品包括:
Ferrari 1000 筆記本電腦
Ferrari 1100 筆記本電腦
Ferrari 4000 筆記本電腦
Ferrari F-19 液晶顯示器
Ferrari F-20 液晶顯示器
acer 500 掌上電腦PDA
〖宏碁與足球〗
1999年,acer出資數百萬美元贊助中國足球運動
2007年,宏碁與歐洲冠軍杯衛冕冠軍巴塞羅那隊,簽署了一份價值數以百萬英鎊計的贊助合同。這份為期2年的合同使宏碁可在諾坎普球場邊上的廣告牌,及賽後采訪區的牆壁上做廣告。宏碁還將成為俱樂部的IT供應商,其名字也將出現在球場的各個角落和球員休息室里。不過巴塞羅那的球員球衣上只能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名稱。
宏碁還與義大利甲級隊國際米蘭,及F1賽法拉利車隊簽署了贊助合同。
【宏碁大事記】
〖宏碁·世界〗
·1976年,宏碁創立,登記資本額為100萬新台幣,員工11人。
·1978年,成立「宏亞微處理機研習中心」,推廣微處理機應用。
·1981年,成立宏碁電腦公司。
·1983年,第一台與IBM兼容的XT個人電腦推出。
·1984年,明基電腦公司成立。
·1986年,成功開發32位元個人電腦。
·1987年,將品牌由Multitech更換為acer;並購美國康點電腦公司,邁出全球化步伐。
·1988年,宏碁電腦股票公開上市。
·1991年,在美國推出第二品牌Acros個人電腦;國際化並購遭遇失敗,創業以來首次出現赤字6億新台幣。
·1992年,推出多功能個人電腦acer PAC,集團總營業額突破300億新台幣。
·1994年,成立拉美總部,在拉美市場佔有率躍升為第一名;成為全球七大個人電腦品牌。
·1995年,推出渴望多媒體電腦,集團營業額突破1500億新台幣。宏碁在新加坡上市。
·1996年,宏碁拉美公司在墨西哥上市;明基電腦公司、宏碁科技在台上市。
·1997年,成為全球第六大筆記本電腦廠商。
·1999年,與IBM簽訂為期七年數百億美元的策略聯盟。
·2000年,宏碁集團轉型,業務劃分為研製服務與品牌營運,結束自有品牌和代工業務的沖突。
·2001年,宏碁電腦公司與宏碁科技公司合並。
·2002年,宏碁集團分割為acer宏碁電腦, Benq明基電通, Wistron緯創資通。
·2002年,再次結束虧損。發表Aspire第二代家用電腦;設立宏碁價值創新中心;推出全球第一台雙用平板電腦。
·2003年,宏碁筆記本電腦在西歐地區全年銷售排名第二。
·2004年,宏碁筆記本電腦取代惠普,成為歐洲第一筆記本生產商。
·2004年,宏碁個人電腦整體銷售位居全球第五,西歐地區躍至第一。12月底董事長施振榮退休。
·2005年,王振堂出任宏碁CEO,蘭奇升任宏碁總經理。宏碁成為世界第四大PC品牌,王振堂表示,將以歐美成功的管理經驗為基礎,將新經銷營運模式推廣到其他地區,希望約三年內讓宏碁躋身PC品牌世界前三。
·2005年,4月26日,總經理蘭奇首次訪華。
·2006年,宏碁推出體積僅3公升的Power 1000電腦,打破蘋果Mac mini保持的世界最小電腦主機紀錄。
·2007年,一季度,宏碁全球銷量431萬部, 市場份額6.8%,這也是宏碁首次升到世界前三位。
·2007年,宏碁宣布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電腦品牌Gateway(捷威), 收購後年度營收將超過150億美元,PC銷量超過2000萬台,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2007年,宏碁宣布以3100萬歐元(約4580萬美元)收購歐洲第三大PC廠商Packard Bell。從而使聯想爭購PB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2008年,宏碁宣布以2.9億美元的價格通過換股的方式收購PDA和攜帶型設備廠商倚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宏碁·中國〗
·1993年:acer在蘇州成立明基電腦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在新區設立外設生產廠,後又增資至上億元;同年9月,在北京成立中國總部宏碁訊息有限公司。
·1993年:acer將全球著名的矽奧專利技術(單晶元升級)帶到大陸市場,使中國大陸用戶第一次領略到「用最少的投入,享受最新技術」消費新概念的魅力。
·1994年:acer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全球第一台64位元專業伺服器acerAltos7000。
·1995年:acer領先其他廠商推出低於20000元的奔騰技術電腦,業績呈現100%的增長勢頭。
·1996年:4月,突破傳統設計的acer Aspire(渴望)多媒體產品在業界颳起一股綠色旋風,墨綠色圓弧型外觀革命性的改變了以往死板的外型。9月,acer與聯想合作共同推出「好用、夠用、適用」的低價全民電腦,以不同於NC及PC的全新概念,提供給用戶最經濟實用的電腦產品。
·1997年:推出低於12000元的低價超值筆記本acer Extensa355。
·1998年:相繼推出低於20000元的PentiumII筆記本電腦Extensa700,打破筆記本產品高價壁壘。
·1999年:acer以「超輕超薄是主流」的行銷理念,率先推出重1.8公斤、厚2.35厘米的輕薄精品TravelMate330系列,同時在商用市場隆重推出經濟型產品acer Power Se。
·2000年:acer PC產品極大豐富,台式機、筆記本、伺服器3個產品線有近40種規格的產品,其中包括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普及型產品acer Power Se/Sx,率先採用Intel815e晶元組架構的高端商用產品Veriton7100,獲多家媒體好評的超薄超輕代表產品TravelMate340及4路高級企業級伺服器acer Altos22000。
·2001年:acer率先推出國內第一款基於13.3」LCD屏的最輕最薄的筆記本電腦TravelMate350系列,2.1厘米厚度,1.8公斤,帶有Smartcard、來電顯示鍵等六項獨創技術,使筆記本設計達到極至。
·2002年:acer推出Aspire第二代產品G600。Aspire G600改變了家用電腦的基因,集成了電視、錄像機、CD機、VCD、DVD機之功能,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
·2005年:宏碁總部由北京遷往上海。
【最新數據及新聞】
王振堂披露宏碁2008年三大動向
2月13日消息,據台灣媒體報道,全球第三大PC廠商宏碁(acer)董事長王振堂近日對外公布了其2008年的三大新方向,包括正式進軍日本市場、第2~3季度推出超便攜筆記本及GateWay團隊操盤宏碁全球台式機業務。
08年正式進軍日本市場
王振堂透露,宏碁已經在日本市場找好了代理商,2008年將正式進軍日本市場。王振堂認為,目前不少品牌退出日本市場,但他久的這正式宏碁切入的最佳時間點。他說,宏碁競爭優勢是數量,預計2008年將在日本市場銷售上千萬台筆記本電腦,如果成功拿下日本市場,宏碁在亞太的增長幅度將很驚人。
事實上,宏碁收購的美國GateWay公司此前已經在日本市場有所斬獲。IDC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GateWay在日本的PC銷量為6.2萬台(台式機佔3.4萬台),市場排名第10名,與第9位松下的6.3萬台相差無幾。
此外,宏碁在2008年也將更積極的發力中國大陸及印度市場。此前,宏碁為了站穩歐洲及美洲市場,在產品缺貨時,中國大陸市場讓位於歐美,使得大陸一些型號缺貨嚴重,隨著2008年產品線的完整,宏碁在中國大陸與印度地區將發力。
第2~3季度宏碁超便攜低價筆記本上市
據此前媒體報道,宏碁即將推出的超便攜低價筆記本採用8英寸或9英寸的屏幕,價格與目前熱賣的華碩易PC相當,但其屏幕比華碩易PC的7英寸要大。據悉,宏碁的超便攜低價筆記本將由Wistron公司代工,LCD面板從AUO公司采購。
王振堂透露,宏碁將在今年2~3季度推出超便攜低價筆記本。對於此類筆記本的兩大關鍵賣點——超便攜與低價,宏碁的選擇將是主推超便攜賣點。因此,分析人士猜測,宏碁的超便攜低價筆記本在設計上可能比華碩易PC更輕更薄。
GateWay團隊操盤宏碁全球台式機業務
王振堂指出,2008年,宏碁對台式機業務有更高的期望值,GateWay團隊對台式機又有較強的研發及市場經驗,因此,決定由GateWay公司的團隊操盤其全球台式機業務。
王振堂說,宏碁不只會靠收購提高業績,更重要的是吸取有更豐富經驗的人一起打市場。
宏碁取代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
市場研究公DisplaySearch報告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宏碁超越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商。
根據DisplaySearch的數字,在2007年第四季度,惠普產量為6660萬台,宏碁產量為5250萬台筆記本電腦,戴爾產量為4640萬台。
在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上,2007年全球筆記本電腦銷售量增長了41%。惠普的市場份額為20.1%,宏碁的市場份額為15.9%,戴爾的市場份額14%,接下來依次是東芝(8.6%)、聯想(8.2%)、富士通-西門子(4.9%)、索尼(4.8%)、華碩(4.7%)、蘋果(4.1%)。
宏碁取代聯想成為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
2008年1月17日,來自權威調研機構IDC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全球PC出貨量為2.69億台,同比增長14.3%。
其中,惠普的PC出貨量為5050萬台,市場份額為18.8%,繼續高居榜首。戴爾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14.9%;宏碁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7.9%;聯想降至第四,市場份額為7.5%。
另據Gartner的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PC出貨量為2.712億台,同比增長13.4%。其中,惠普的市場份額為18.2%,戴爾為14.3%,宏碁為8.9%,而聯想為7.4%
IDC和Gartner都認為惠普在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為19%,銷售量增長23%。同期戴爾的市場份額為14.6%(IDC)和14.5%(Gartner),銷售量增長17%。
宏碁超過聯想成為第三大電腦生產商,根據IDC的數據,宏碁的市場份額為9.6%、聯想為7.5%。Gartner的估計是,宏碁的市場份額為9.5%、聯想為7.7%。
兩家調查公司都將日本的東芝列為全球第五大電腦生產商,其市場份額約為4%。
展望未來,IDC預計2008和2009年全球PC市場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漲幅,但增長幅度將有所降低。

⑧ 案例:如何評價聯想收購INM PC業務的

聯想2007年的困惑
聯想能否像當年的三星那樣,幡然醒悟,勵精圖治,沖破大企業內派系斗爭和平衡的桎梏,恢復現代公司作為「公器」的本來面目,是聯想到底能夠應時進化還是平庸下去的根本所在。

由於收購IBM PC,聯想贏得了世界級的榮譽。2006年8月,《福布斯》雜志中文版公布的「中國頂尖企業榜」中,聯想高居榜首。而2004年8月,《福布斯》中文版主動約我寫作《就要失去聯想》(刊登在《福布斯》中文版2004年第9期)。當時,聯想多元化與國際化均遭遇失利,一時跌入戰略騎牆的尷尬狀態。並購IBM PC,讓聯想的整個棋局頓時活躍起來。2004年12月,柳傳志興奮的對外宣布,「收購IBMPC,產品、品牌、技術、研發、渠道全有了!」那是怎樣一幅激情澎湃的景象!2年過去了,聯想一如既往的高調,年初發布了洋洋1萬多言的《新世界新聯想 聯想集團2006總結》,楊元慶則在成都對經銷商發表了激情演說:「無限風光在險峰」。
看來,楊元慶沒有登山的經驗。頂峰無景!王石登上珠穆朗瑪峰,稀薄的空氣、刺骨的寒冷、霧蒙蒙的天際,什麼景象也看不到,甚至他都沒有拍一張證明他登頂的照片給世人展示。現實中的聯想,與登頂的王石之切身感受差不多。
聯想整合IBMPC的現實並不樂觀。美國市場出現了從盈利到虧損的轉換,使得聯想不得不裁員1000人。春節前IBM拋售聯想股票兌現10億港元,表達了IBM一種急於套現的心情。3月份又不得不宣布在全球召回20.5萬塊筆記本電池。聯想第一天發布消息,股價當日跌幅達4.0%。而電池提供商三洋第二天就聲稱,導致聯想主動召回筆記本電池的事故,起因在於一個特定機型的筆記本電腦的電池組受到了猛烈的外力撞擊。三洋只部分承擔召回的成本。聯想一反常態保持沉默。聯想的物流不是生產廠家把部件送到聯想的生產基地,而需要聯想全球采購、入庫、轉庫、內外運輸等環節才能抵達車間。在這一系列環節上,出現的事端都屬聯想內部問題。
局外人很難看到真實的棋局。柳傳志春節前接受熟悉的記者采訪,個人色彩的問題和對話也多一些。可以讓我們透視更多的真情。柳傳志現在代表大股東在聯想集團行使「非執行董事」的權力。他說,「聯想連著我的身家性命。之所以在退出聯想集團決策層後著力發展培植另外三家子公司,也是基於分散風險的現實考慮,起碼內心不再那麼緊張和焦慮了。」正因為並購有那麼多緊張和焦慮纏繞著聯想,才使得柳傳志一改先前的樂觀:「到現在為止,不得不承認,並購IBM PC業務,聯想冒了很大風險」。
當現實與自我評價相背離的時候,一般也是危機敲門的時候。全球化3.0的推動商業環境劇變,公司物種正在發生一場大變革。一已經踏上全球化軌道的中國公司面臨不容迴避的選擇:是認真研究時局圖尋找公司進化的契機,還是蒙上眼睛固守公司曾經的榮耀?
柳傳志最放不下的仍然是聯想集團
在聯想的長篇總結報告中,非但感受不到高處的寒冷,相反會給人一種鶯歌燕舞的景象。而早於聯想從事收購的TCL與在聯想之後收購西門子手機的明基,卻預示著中國公司收購式全球化捷徑,正在演化成一種全球化陷阱。
一個處於沖鋒狀態的少年,突然背負養家的重任,而把它可貴的創造時光,投放在並不屬於他這個年齡段的守成之中。沖鋒年齡,本來應該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可是卻負重累累。這是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更無法挽救過時的榮譽。少年中國公司買下西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公司後,大都有一個覺醒的過程。
反思最為徹底的是明基的李焜耀。他經歷了一個嚴酷的幻滅。先前曾寄厚望於西門子的研發能力和先進文化,可是並購後他發現,這個架構已經徹底老舊了。以明基的活力絕對不足以把這個老的架構重新激活,於是在賠了8億歐元之後,他情不得已,宣布德國西門子破產而擺脫這個惡夢。
TCL的李東生先前很少論及湯姆遜與阿爾卡特的弊端,歲末年初與李焜耀接連在不同的論壇上同時登台,李焜耀的深刻反思打動了他。在2007年1月作客中央電視台《對話》節目時,他開始稱呼阿爾卡特與湯姆遜為「老舊的機器」,要讓舊機器重新工作不是簡單上上油就行了,還必須早一點對它重新架構。阿爾卡特因為問題暴露早,早作了大調整,現在就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候。而湯姆遜彩電則由於早先的歌舞昇平,延誤了調整的時機,錯過了平板電視革命性的技術進步。2006年10月,TCL不得不停止在歐洲的品牌電視機業務(不包括OEM),因為收購法國湯姆遜的電視機業務,兩年累計虧損20多億港元。
聯想集團的宣傳機器永遠都是把差距當潛力,把危機當機會,把困難當創造的契機。然而,在柳傳志、楊元慶、馬雪征、劉軍等高管不同場合的答記者問中,才透露出個中隱情。把這些散亂的思索匯總起來,可以大致勾畫出聯想當下的困境。
收購完成時,柳傳志曾經興奮地宣稱,「聯想集團要邁向國際化,需要的是品牌、市場規模和技術專利,這三點在並購IBM PC業務後都擁有了!」可是,在2006年12月份柳傳志答美國《商業周刊》記者問中則表示,盡管沒有出大事,但是最危險的時期還沒有過去。在另一個訪談中則更為直接:「今天誰也怨不著,他們(指楊元慶等新一代聯想高層)當時都是最主張收購的,所以現在的煎熬必須認了。」 1月26日柳傳志坦言,聯想控股旗下的五大板塊,「最放不下的仍是聯想集團」。
楊元慶的「險峰」說,也不是毫無來歷。在2007年1月答《中國經營報》的記者問中,楊元慶坦言,「我們很清楚,進一步的改善將不再來自於簡單的像協同效應、減員增效這樣的手段。新的變革是痛苦的,需要耐心的過程。」這個痛苦的需要耐心的過程,在楊元慶的口吻中,短則3-5年,長則5-10年。投資者會否有這般耐心,不得而知。李焜耀之舍棄西門子,部分原因是出於抗不過投資者的壓力。
首席財務官馬雪征,看上去憂心忡忡。她直言不諱:「美國的形勢最令人擔心。我們在這個市場面臨強大的價格壓力。我們多次提到的供應鏈問題使情況更為復雜——我們創造了需求,但卻未准備好去滿足這種需求。」 馬雪征抓住了關鍵問題:冷落消費者,會使消費者很快離你而去。他們已經對你的說法心存戒備,你的各種說法今後很難在他心目中有位置。這樣的感知觀念對品牌是災難性的。
先前統籌聯想全球供應鏈建設的劉軍一番話,驗證了馬雪征判斷的嚴酷。年輕的少帥在離任前表示,整合聯想與IBM PC供應鏈的困難比想像的要大得多。他說:「過去的半年是我職業生涯里最刻骨銘心的半年。」2006年9月份,劉軍就以脫產進修的名義而讓出了執掌供應鏈的帥位。
聯想集團領導層對遭遇困境的反思,並不偶然。跨國並購的確是一條荊棘叢生的路。
聯想覺醒中的遺憾
在現實的摩擦中,聯想在不斷修正著對IBMPC的認識,在修正著對IBM文化的膜拜心理。過去2年有三個標志性事件,既可以視作聯想的覺醒,也顯然帶有遺憾。
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改組經營團隊。
聯想於2005年底用戴爾的威廉•阿梅里奧換掉IBM的CEO斯蒂芬•沃德。接著於2006年8月幾乎在同時引入5名戴爾的高管擔任聯想全球高級職位。以全球化的團隊改組IBMPC團隊,這是聯想運作的特色。改組經營團隊實際上是對市場運作和效益的渴望壓倒了對技術官僚的敬畏。與其繼續擺放著一個美麗的技術花瓶,還不如把真正懂市場的人請進來。而且,改組也是一箭雙雕。既可以抵消IBM文化的影響,又可以把戴爾的底細摸清楚,以便今後跟這個行業老大展開肉搏。在歐美市場上戴爾還沒有把聯想當作真正的對手,但是這並不妨礙聯想以戴爾為假想敵。引進戴爾的人才不是要放棄自我,是在近期通過引入新的人才引入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同時發覺和找到戴爾的軟肋。
楊元慶解釋,「並購之後由於有了兩種不同的企業文化,因此在某些問題上內部依然有觀點不統一、質疑的時候,但第三種力量(戴爾文化)出現之後,很多工作做起來卻更容易了。因為在三種做法裡面如果有兩個成功的企業都這么做,那麼反對者就不能再說什麼了」。看上去有點像小孩子過家家,整合者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和說服力,只能引進第三種力量來置股子。這對強權柳傳志的聯想來說,還真是新鮮事。看來,全球化真讓聯想取得不少進境。包括容忍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管理模式,這或許就是柳傳志告誡楊元慶要知道妥協的結果。即便這樣,聯想的容忍也必定是有限度的,聯想文化使然。
第二個標志性事件是提前終止IBM品牌的借用,直接推廣Lenovo品牌。
在都靈冬奧會上獲得了試驗,緊接著在全球市場上推出了lenovo品牌電腦系列。這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聯想回到PC市場的本質上來了。這不是個高端客戶高端價值的市場,而是一個大眾消費品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有著IBM所不曾接受的文化和特質。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電腦市場,交易型佔71%、關系型只佔29%。而聯想並購的原IBM全球PC業務的銷售結構卻是75%為關系型客戶。在INM,電腦只是實現IBM高端服務的一個載體,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行當來對待。這就給聯想把PC作為大眾電子消費品來發展留下了空間。
打造lenovo品牌,有著重要的意義。此前,對IBM高品質高端存在迷戀,楊元慶當時曾說,「我們將堅持IBM高價值高端品牌的原則。對此,我們毫不妥協。」現在,楊元慶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放棄IBM品牌,「是遲早要做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永遠躺在IBM的品牌上做事。聯想自己品牌建設的確還有一個段比較長的路要走,要做到聯想在中國這樣的知名度,那絕不是一兩年的事情,也許要5到10年」。不再寄希望於馬到成功,看來聯想成熟了。
但是,從聯想對品牌的運作上看,則依然沿襲了最早在中國起家使得做法:即無孔不入的廣告宣傳。繼做2008年奧運會頂級贊助商後,聯想又於2007年2月2日宣布,作F1賽車的頂級贊助商,為了在車身上印個聯想的字型大小,一年要花費4000萬美元。而與此同時,同居全球前四位PC商的戴爾、惠普和宏基,則走上了一條針對性很強的敏捷供應鏈和自主創新板塊的推陳出新。兩相比較,立見高下。
第三個標志性事件是聯想宣布要在全球復制聯想中國的業務模式。
從2006年准備放棄IBM品牌開始,聯想就宣布要在全球復制聯想的雙業務模式。在楊元慶看來,「聯想將從經營理念的轉變入手,在全球范圍內,就組織結構、人員、業務方面做出徹底的變革。作為重要的一環,『中國模式』將加速向全球市場推進。」聯想的雙業務模式是聯想的核心競爭力的思想,反映在了《新世界新聯想 聯想集團2006總結》中:「聯想的交易型模式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而且這部分市場正是決勝未來增長的制高點所在,也將是聯想未來全球業務拓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所謂的「雙業務模式」,是聯想針對大客戶與中小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的不同,採取的不同通路政策。交易型模式的核心是針對客戶的共性需求,整合4P(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資源,打通整體價值鏈,面向最終客戶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而關系型業務模式,則是指大客戶的量身定製一類的服務交易。這種原本很簡單的兩種通路策略,被聯想上升到了核心競爭力的高度,還是有點讓人驚訝。
全球化3.0的推動商業環境劇變,公司物種正在發生一場大變革。當局者很容易會洞悉一種公司器官的不適應,並且會從「往昔之井」中挖掘出一個過硬的器官,來倉促對接。聯想正面臨著這樣的困局而不自知。那個自以為是的判斷,還有待於得到新環境變化的驗證。因此,需要我們往深處去省察事物的本質。
楊元慶的誤區
「不只是要照菜譜做菜,更要自己寫菜譜」。柳傳志的比喻左右著楊元慶的思維,使他對一些拿捏不準的事情有了一個尺度。靠分銷起家的楊元慶,貿然宣布在全球復制聯想中國模式的判斷,離不開他的「往昔之井」。
中國市場是楊元慶的福地。當年起家在這里,於今全球並購的勝負手還在這里。面對對聯想雙業務模式質疑的記者,楊元慶侃侃而談:如果每家企業都可以在全球去調用、去配置,那麼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同處在哪兒,競爭力在哪兒?我告訴你,就在於他的業務模式。未來的創新,對於企業來說不僅僅在技術、產品,更重要的還在於自己的業務模式。「聯想剛剛並購IBM PC部門時,我還不知道海外市場的底細,也不敢肯定交易型模式一定會在海外成功。購並完成後,我們先在印度做了試點,很成功,接著聯想又選擇了德國,本季度,聯想在德國的總體增長達25%,交易型業務增長40%。現在,我可以肯定地說,聯想會在法國、義大利乃至美國市場以後會實現類似的增長」。
這個判斷過於大膽。楊元慶所理解的業務模式,很難說就是核心競爭力。業務模式充其量僅僅是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構成部分,絕對不能說是核心部分。作為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卓有成效而且不易被其他公司復制的東西。聯想的交易型業務模式,是否具備其他公司不可復制性?是不是真正能夠固化為聯想的核心競爭力?是不是可以把簡單的行銷常識說成是聯想的獨門法器?並且能在世界范圍內行之有效的東西?聯想交易型業務模式,在印度和德國小試見效,但是卻抵不過宏基在歐洲的渠道經營,比不下惠普在印度的專賣店,更無法撼動戴爾在美國的零庫存直銷模式。口號化的提法一直左右著聯想的神經。概括出一些別人一時搞不清的口號,轉口就說這是核心競爭力,這是一種習慣性思維模式。企業家當具有充分的警惕,要警惕事物曇花一現的本質。否則,只能是一廂情願的自娛自樂。
戴爾模式在業界獨享盛名,可是沒見到哪一個戴爾高管把戴爾模式宣布為核心競爭力。與那些一人定乾坤的傳統公司不一樣,戴爾既像一個盤根錯節的組裝商,又像一個體系廣布的渠道商,又像一個產品線廣闊的投資銀行,還像一個具有全球化視野的設計師,但是這些都不是戴爾獨一無二的東西,因此也都算不上戴爾的核心競爭力。據我觀察,戴爾模式起作用的是巨大的體系,是一個可以保證戴爾做到零庫存的敏捷供應鏈。
PC產品走過了產品、價格、產能、服務等的數量比拼,正走向敏捷供應鏈的角逐。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產品競爭,也不僅僅是產品加服務的競爭,而是敏捷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單體企業的一體化供應鏈已經不夠,上下游資源納入一系列相關的聯盟體的敏捷供應鏈正取得勢頭。戴爾的敏捷供應鏈,支持了戴爾的敏捷製造、敏捷物流、敏捷設計等等,是戴爾模式的重點所在。不從這樣的高度,而僅僅區分兩種業務模式,怕是聯想乏力的根本所在。
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產品競爭,也不僅僅是產品加服務的競爭,而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更確切地說,是敏捷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一體化供應鏈建設,一般多停留在單體企業生產要素組織整合的概念上,而敏捷供應鏈則是組建一個虛擬大企業,把不同的廠商納入到以一家公司為盟主的供應鏈聯盟體中;單體企業一體化供應鏈整合把社會優勢資源為我所用,而敏捷供應鏈打出的旗幟是讓所有相關利益者資源共享與價值共享,由盟主確定中間商的服務價值。
聯想CEO阿梅里奧與楊元慶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IBM的業務模式,還是聯想的業務模式,都是需要打破重來,組建新的供應鏈。聯想供應鏈與IBM供應鏈是兩個不搭界的鏈條,一個是產品銷售為導向的供應鏈,一個是服務為導向的供應鏈。現在要建立以歐美大賣場、最終客戶為主供的供應鏈,兩者都不合適,需要一條敏捷供應鏈的體系。
聯想2006財年第四季度公布了裁員1000人的計劃,主要是適應供應鏈建設的需要。聯想還在更早的時候,一下子在全球招收了2400名員工。現在又要裁減人。一般裁減IBM 的一個老員工需要50萬美元的花費,現在裁減1000人需要1億美元,說明所裁減的人員,不全是IBM 老員工。這樣,邊招聘邊裁人,聯想的整合有許多無用功。
看來,聯想高層還沒有對當下緊迫要做的事情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聯想敏捷供應鏈的危機
一個公司能否整合成一個全球有競爭力的敏捷供應鏈,是關系競爭能力核心的東西。
聯想內部一直對戴爾的供應鏈效率艷羨不已。戴爾的核心供應商均在其廈門電腦生產基地旁邊建廠,聯想卻需要在全球范圍進行采購。現在中國以外的聯想客戶下訂單需要8天才能到達生產地點,而戴爾僅僅需要1小時。數據顯示,並購前,聯想產品的庫存天數是22.7天,已經接近全球平均PC庫存水平。並購後,供應鏈成本占聯想總成本的6%左右,而並購前聯想只有1%多一點。戴爾敏捷供應鏈是聯想無法望其項背的。
聯想計劃在全球設三個供貨中心: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個供貨中心的設立,是一個很大的決策。在這方面明基和TCL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明基有許多錯誤,其中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西門子製造和研發基地競爭力。結果導致了8億歐元的虧損。TCL李東生沾沾自喜的地方,就是沒有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生產基地。甚至研發基地TCL都在快速中國化。這也是中國公司經理幻滅以後的自我保護。而聯想可謂勇氣可嘉。遺憾的是,先前IBMPC沒有什麼現成製造基地可供選擇,要另起灶爐。現在我們知道聯想在北卡羅來納州獲得了一塊享受政府補貼的土地。
在北卡羅來納州,能否形成一個敏捷供應鏈的氣場,很值得懷疑。北卡羅來納州會提供便宜的土地,但是卻提供不了有競爭力的供應商群落。聯想貪圖得了便宜,就要為便宜付出代價。北卡羅來納州特徵有二:第一,農業方面,煙草產量每年可達七億磅,在各州中,列第一位。第二,棉織工業為各州冠。以沙洛特Charlotte為中心,周圍有許多的小型紡織工業都市。哈伯特島肯制淡水工廠。本州主要作物是煙草、棉花、大豆及玉蜀黍。火雞、肉雞、乳牛、肉牛之畜養亦盛。本州出產雲母,產量為各州之冠。要在一個農業大州建立消費電子產業群落,談何容易。
戴爾的美國基地不一樣。那是經過了20多年的積累,核心供貨商紛紛跑到製造基地去開辦工廠。這樣,戴爾就沒有必要像聯想一樣到全球去采購,而是全球的供貨商王戴爾的生產基地匯集。這也就是單體供應鏈建設與敏捷供應鏈建設的最大區別。
感受到聯想供應鏈的不和諧或落後的,不只是馬雪征。一位聯想高層主管抱怨,「我們後端經常遇到某個主板斷貨幾星期的情況,各個分區客戶經理都在搶貨、屯貨」。究其原因,她認為有幾方面,一是上游廠商Intel和AMD打價格戰導致整個產業出現振盪;二是聯想內部的一套「商機預測」機制對下一個季度的預測失准,前後端相互責怪;三是零部件全球采購工作做的確欠佳;四是聯想的產品線深度細分導致零部件需求復雜化。這個高管的分析,直戳聯想供應鏈的心臟。這不是個內部IT技術和流程的問題,這是個更長期的積累和建設問題。
2006年,英特爾和AMD都推出了雙核以至四核CPU,使CPU不再像原來只強調高主頻,由於兩大CPU廠商的競爭加劇,使PC廠商在技術研發上變得越來越難以應付。新的CPU出來後,主板得換,軟體得重寫,所有的應用得重測,甚至機架、機箱結構都得重新設計,使PC廠商這一年下來非常勞神。而上游廠商的價格戰和產業震盪,應該是對所有PC生產廠商都有影響,為什麼戴爾感覺不到,而聯想則反映過敏呢?後三個問題是關鍵。
聯想內部的一套「商機預測」機制,是一個沒有敏捷供應鏈機制下面的補償機制。既然當自己需要貨的時候,供應商並不是優先滿足自己。同時招標也需要時間。因此對「商機預測」成為重要的彌補手段。也就是需要不斷預測市場,提前進行招標,滿足供貨需求。但是,商機預測本身就難以准確。預測不準有客觀不能避免的原因,而更加可能的原因是,市場端的信息和生產端的信息共享不夠,由此導致全流程各個環節相互責怪和整體效率不高。
前端震盪和商機預測機制失靈,使得零部件全球采購工作欠佳。壓縮成本基本上有兩條,或是通過內部管理的提升,或是壓縮外部采購成本。2006年,聯想決心裁員1000人,表示了壓縮成本的決心。而壓縮采購價格,莫過於將供應商的備件市場變成競爭市場,不斷進行招標,每次選擇價格最低的合作夥伴。公開招標是柄雙刃劍,在可以有限度壓價之外,也就很難給供貨商建立合作夥伴的觀念,同時可能導致供應商市場預測紊亂,打亂供應商的全盤市場計劃。最後導致供應商付出的成本最終要轉移給聯想。故此,在備件緊缺的時候,供應商先供誰就不是個簡單的采購問題了。持續招標采購,使得供應關系沒法穩定,一旦供貨吃緊,供應商首先剔出聯想這種利潤微薄的客戶,在所難免。
聯想的產品線深度細分,對信息分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做不到產品線之間信息共享、經驗共享、設計共享以及零部件共享,就會導致零部件需求復雜化和紊亂。聯想因此庫存管理成本提高,單品采購規模降低采購價格上升,久經考驗的設計不能共享導致新推出的系統穩定性和其他性能降低。最終導致不僅質量下降而且成本上升。這個問題,只有深知製造業的精髓和長期積累的公司才能夠完全掌握。中國公司在把握工業經濟的精髓方面都不夠。離虛擬大企業(無邊界組織)的差距就更加遠了。

⑨ 【跪求】計算機行業調查報告

看了下面的文字,你就大概知道了:

1 行業發展回顧與展望
1.1 2001年及2002年上半年行業發展回顧
1.1.1 2001年國內計算機市場延續了平穩增長態勢,但總體增長幅度開始回落
20世紀90年代後,我國計算機市場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隨著信息化建設的啟動和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在1991年至1997年間的平均增長速度高達56.9%。1998年,由於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出現通貨緊縮等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增長速度有所下降。
2001年,隨著全球網路經濟泡沫的破滅,美國的新經濟神話走下神壇,美國經濟增速減緩並陷入衰退,歐洲經濟增長放緩,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經濟蒙上了厚重的陰影。全球經濟環境惡化導致IT產業與市場遭遇寒流ˉ全球PC銷售量首次出現負增長;股票下跌、緊縮開支以及裁員風潮席捲世界各大IT企業。
雖然全球經濟不景氣,但是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已開始進入實施階段,金融、電信、教育、政府、社保等行業的信息化建設繼續深入。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工程繼續實施,這對計算機市場的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與西部大開發相關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設施建設也對IT市場的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01年,良好的國內經濟環境使中國計算機市場繼續保持平穩的增長。中國計算機工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約3400億元,比上年增長21.4%;計算機市場實現銷售額2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4%。2001年中國計算機市場延續了幾年來的平穩增長態勢,但總體增長幅度開始回落。整個硬體產品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軟體和信息服務的增長幅度:台式PC增長緩慢,伺服器增長相對穩定,筆記本電腦市場銷量呈現了快速增長勢頭,網路及部分外設產品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2001年,在中國計算機市場總銷售額中,硬體市場取得了13.5%的增長,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分別比上年增長23.9%和25.5%;同時,軟體與信息服務在計算機市場中的份額繼續增加,由2000年的25.6%提高至2001年的27.4%。這進一步說明,在中國政府有關政策的鼓勵和大力扶持下,軟體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拉動中國計算機市場持續增長的巨大動力。
1.1.2 2002年上半年中國計算機市場處於相對平緩的增長期
進入2002年,美國經濟第一季在美國政府為了反恐戰爭的巨額財政和軍事開支的刺激下,同時利率降至歷史低位,出現了5.6%的高成長,正當人們認為美國經濟已見底並將帶動世界經濟走向復甦時,接連出現的美國公司財務丑聞導致美國股市大幅下挫和美元的下跌,投資人信心大受傷害,而美國經濟的第二季數據之差表明美國經濟的全面復甦遠未來臨,並很有可能陷入二次衰退之中。
美林公司對全球計算機市場的前景預測認為,2002年企業在技術方面的投資將僅增長4.6%,比2001年的增長率略高一點點。美林的研究小組認為,技術投資在近期不會有大幅度的增加。他們還指出,盡管大多數用戶認為技術投資不會進一步地減少,但40%的接受調查的人士表示可能減少在技術方面的投資。 而中國整個國民經濟在出口高速增長和國債項目帶動的強勁內需增長下,GDP的增長在上半年達到了7.8%,另外,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的第一年,大量的外資開始湧向中國,特別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向中國大量地轉移,導致利用外資和電子信息產品出口方面增長相當迅速。
2002年上半年,中國計算機市場實現銷售額1312.5億元,比2001年同期增長15.8%,低於2001年17.9%的增長率。其中,硬體市場實現銷售額955.6億元,同比增長12.8%;而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分別實現23.5%和25.6%的增長,使得軟體與信息服務市場的份額持續擴大,已分別由2001年的10.2%和15.0%上升到10.9%和16.3%,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的快速成長,成為IT產業關注的焦點,推動國內計算機市場結構的日趨軟化以及IT企業的業務轉型,也推動著國內IT產業結構的優化。由於上半年電信、金融等主要行業信息化建設采購力度增幅減緩,其它傳統行業如教育、建築、醫療等采購力度雖有較大增長,但其市場規模不大,對整體市場影響較小,因此,中國計算機市場處於相對平緩的增長期。
2001-2002年上半年中國計算機市場規模與增長 (單位∶億元人民幣)
產品 2001年上半年 2002年上半年 增長率
硬體 847.4 955.6 12.8%
軟體 116 143.3 23.5%
信息服務 170 213.6 25.6%
總計 1133.4 1312.5 15.8%
1.1.3 2002年上半年中國計算機市場運行的特點
1)上半年在計算機硬體市場方面,PC產品總計銷售410.8萬台,實現銷售額334.5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7.2%和11.3%。其中,筆記本電腦增長最快,銷量增長達44.3%,在PC市場中的份額也由2001年上半年的7.2%迅速上升到8.9%,成為PC市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各主要外設產品銷量均比2001年同期有一定增長,其中磁碟存儲系統增長率達33.3%;但各產品銷售額的增長遠遠低於銷量的增長,其中顯示器的銷售額甚至出現了下降。這表明,在目前國內計算機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下,硬體產品銷量的增長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增長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價格的持續下滑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推動硬體產品銷售的必要條件。
2)2002年上半年,各種軟體產品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其中中間軟體和應用軟體的增長速度均高於平台軟體的增 長,這使得中間軟體和應用軟體在軟體市場中的份額持續增加。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在計算機產品應用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市場應用需求的重心正在逐步由新系統的建設為主轉向現有系統應用水平提高為主的變化過程。
3)在計算機服務領域,服務已經成為用戶新的需求熱點,也成為廠商業務拓展的重要方向。聯想以5500萬現金以及聯想原有的IT咨詢業務注入漢普國際咨詢有限公司,「科技聯想」邁開了向「服務聯想」轉變的步伐。用友、金蝶等軟體公司,紛紛提出服務標准化和產業化策略等等;金融、保險、電信、製造、服務等領域的各類企業紛紛簽約IT服務,許多IT企業紛紛轉向IT服務行業,中關村數據、世紀互聯等熟悉或陌生的IT公司,也紛紛逐鹿IT服務市場,表明信息服務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PC製造業,成為新世紀中國計算機廠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4)價格競爭仍然是廠商之間競爭的重要手段。盡管渠道和服務競爭日益引起廠商的重視,但隨著計算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同時由於國內計算機製造處於整個行業產業鏈的低端,各廠商在產品的特性上的缺失,國內計算機市場基本上陷入了價格競爭的泥潭。這與上游廠商處理器晶元和內存的大幅降價有關,同時也反映出廠商和渠道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得不採用微薄利潤的無奈。
5)行業與企業用戶成為計算機市場的主要消費者。國家「十五」規劃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以及金融、電信等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深化,不但帶動了伺服器、存儲設備以及網路設備等產品市場需求的增長,同時也加大了管理軟體、行業應用軟體和解決方案應用的市場需求,在保持國內計算機市場持續穩定增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家庭數字消費概念備受關注,隨著台式PC、筆記本電腦、列印機、掃描儀等計算機產品不斷進入家庭用戶,家庭消費市場也日益成為計算機企業關注的焦點,寬頻技術的普及和網路服務內容的豐富更加快了家庭信息化的進程。包括數碼相機、PDA在內的家庭數碼產品逐步成為家庭信息消費的又一個熱點。
1.2 2002年下半年展望
1.2.1 全球IT市場在今年四季度會有較大的反彈
從國際市場看,盡管全球經濟復甦的形勢依然不是很明朗,但是普遍認為全球IT市場在今年四季度會有較大的反彈,今年企業對計算機軟體、硬體、服務的投資將略高於去年。
Forrester分析公司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今年北美的企業在信息技術上的投資將比去年高出2.3%。這也將是該地區的信息技術投資在經歷一年多的負增長後首次出現增長。 預計投資增長的領域包括基礎性的硬體產品,例如存儲系統和伺服器,以及與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相關的項目,與能夠將信息由數據倉庫中傳遞給決策者的系統相關的領域都會出現增長。
IDC發布的一份全球市場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由於今年第四季度用於IT領域的消費將出現激增,預計全球2002年信息技術領域的消費支出將超出2001年的水平。今年IT領域的消費增長將集中的體現在第四季度--傳統的消費購物季節,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它們都將一年的購物計劃定在了此間。去年第四季度的黃金購物季節遭受了「911恐怖襲擊」事件影響,眾多公司的購買熱情一落千丈。IDC稱,與2001年IT領域的消費低迷相比,2002年的IT消費將顯得格外強勁。盡管2002年的IT領域消費將得到全面反彈,但並非計算機全部領域都將受益,IDC稱,電腦硬體消費預計將比去年下降4%。
1.2.2國內市場計算機及相關設備製造業保持20%增長,軟體及信息服務約增長25.3%
在國內市場上,由於出口形勢依然是謹慎樂觀,全年GDP增長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水平,完成年初制定的7%的增長目標應該沒有問題。下半年我國經濟繼續穩定的增長,擴大內需的工作方針以及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保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高技術產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重大裝備國產化,以及西部大開發過程中通信、交通、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廣播電視、教育等行業的現代化發展步伐的加快,這些都將為我國信息產業穩定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以微型機生產為主體,在主機、外設、應用產品、網路產品、零配件與耗材等5大類硬體產品方面,具有大規模生產配套能力的工業體系,在某些計算機產品領域如顯示器等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同時由於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加入WTO後由於政府市場准入承諾的履行而導致外國直接投資的急劇增加,全球IT業持續不景氣和大規模裁員導致大量技術和管理人才成為「海歸派」,為國內電子信息業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但由於缺乏像『千年蟲』或是網路泡沫那樣的強大的市場推動力,而短時期內國內廠商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不足,依然以內需為主,所以計算機和相關設備製造行業在下半年不會出現2000年那樣的高速成長,有可能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高於去年的成長率。
下半年軟體產業將繼續高速增長,應用軟體仍將扮演主力軍角色。企業信息化、社會生產信息化加快、政府政策支持、互聯網下的以多媒體為載體的教育、影像、游戲等軟體市場需求擴大,以上多種因素都為中國軟體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據估計,2002年中國軟體市場銷售額預計達到357億元,增速為25.3%。
我國的IT服務市場將面對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是大量湧入的外企急需組建在中國的信息化管理中心,而更大的市場則來自國內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這表明中國的服務市場增長潛力巨大。同時,我國的IT服務市場日益成熟。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專業化分工的趨勢使傳統企業無暇、無力也不願意再為IT建設耗費更多的精力,將企業的IT需求整體外包成為了一種趨勢。他們不再關心具體的產品和技術,而更注重IT應用的具體效果。他們希望專業的IT服務商能滿足他們從前瞻性業務咨詢、IT戰略規劃、IT架構實施到系統管理維護與技術支持的立體化需求,再加上用戶服務消費觀念的進步,增值服務意識的從無到有,中國IT服務市場的前景非常誘人,預計今年增長幅度會高於2001年,約為26.8%,且在行業中的比重將繼續提高。
總的來看,2002年,我國計算機總體市場規模預計可達3300億元,比2001年同期增長22.2%。
2002年我國IT產品市場預測

2002年我國IT產品市場預測

市場構成
銷售額(億元)
增長率(%)

硬體
2380
19.6

軟體
400
33.3

信息服務
520
26.8

合計
3300
22.2

1.3 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
1.3.1強大的社會內需將拉動著中國IT市場的快速穩定增長
預計在未來幾年中,國際經濟將逐步走向回升,國際電子信息產業呈現緩慢復甦的勢態,在加入世貿的推動下,中國IT市場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國家發展戰略的貫徹執行,電子政府、企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著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加速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在未來5年內,中國將以發展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帶動經濟增長,以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的預期目標,強大的社會內需將拉動著中國IT市場的快速穩定增長。
1.3.2中國IT市場的巨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的各行業信息化水平較低,中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個人電腦普及率不到30%,全國則不足10%,Internet的普及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加速都對計算機產品產生持續的市場需求,中國計算機市場仍是世界上潛力最大的市場。今後若干年內,面對世界跨國企業進入中國的挑戰,國內金融、保險、電信以及一些傳統行業將會加快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大在IT設備上的投入,以盡快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增強競爭力;西部大開發計劃已逐步進入實施階段,國家也繼續在政策上向其傾斜,西部地區通信、交通、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廣播電視、教育等行業的現代化發展都將為IT產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同時2001年中國北京申奧成功,今後5-6年內,北京市將會投入巨資改善基礎設施,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IT業的增長。
1.3.3我國IT製造方面的優勢明顯
經過20年的發展,PC正從一個技術主導型產業走向一個消費主導型產業,其中一個基本的特點是生產和技術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重很小,而產品銷售成本佔到總成本的60%~70%,這種成本結構與店鋪經營、脆弱的家電業成本結構非常相似,這也意味著用家電模式做PC具有可行性。從我國家電產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在世界格局中有不可動搖的優勢,這也是國外一些IT巨頭紛紛將生產製造中心轉移到中國的主要原因了,目前在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形成了IT產業的聚集效應,IT製造產業的規模不斷發展,並將帶動上游和下游產業以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年增長率將保持在18%以上。
1.3.4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將將繼續保持30%左右的增長率
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將繼續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長率,未來幾年仍將成為中國IT市場的強勁拉動力。中國政府在去年6月向全國各地區政府布了「18號文件」,即《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主要內容是著眼於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將人才培養與國產軟體的開發作為重點,爭取到2005年達到2500億元的產業規模,實現軟體出口20億美元,培養出100個以上的軟體品牌,有80萬名人員從事開發工作。從發展來看軟體技術,目前正處在逐漸地走向大眾化時期,應該說較硬體發展的較慢,信息服務的成熟將會滯後於硬體和軟體的發展,目前軟體產品的技術大眾化趨勢還不明顯,而軟體產品市場會由導入期走向成長期,由於內需的不斷拉動,整個軟體和信息服務市場,未來幾年仍將快速增長。
根據賽迪顧問依據數學模型對今後幾年中國計算機市場的規模的定量預測,表明在2002-2005年,中國計算機市場銷售額將以22.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快速的增長態勢。從各種產品來看,計算機硬體市場復合增長率為19.6%,而軟體和信息服務增長率分別為27.3%和27.7%。2002-2005年中國計算機市場規模預測(單位∶億元)
產品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年均復合增長率
硬體 2080 2497 3074 3719 19.6%
軟體 360.2 460 583 748 27.3%
信息服務 501 639 822 1070 27.7%
計算機市場 2941 3596 4479 5537 22.0%
2 行業投資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和預測來看,我國的計算機製造和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前景相當看好,按照賽迪顧問的預測,計算機硬體市場復合增長率為19.6%,而軟體和信息服務增長率分別為27.3%和27.7%,而按照業內某些專家的預測軟體和信息服務增長率將高達30%,前景更是誘人,但具體到在滬深上市的相關公司上,其發展態勢卻要具體分析。
2.1計算機類上市公司的行業代表性不太夠
按2001年末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數據,信息技術類上市公司占整個信息技術行業的比重同其他行業相比處於中等水平,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所佔比重為13.89%, 凈資產總額所佔比重為26.73%, 利潤總額所佔比重為11.14%, 資產總額所佔比重為22.33%, 固定資產凈值總額 所佔比重為15.9%,而從公司的收益能力等指標來看,上司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 銷售利潤率、 成本費用利潤率均比全行業要低,這些數據表明上市公司的行業代表性不太夠,而且行業中還有更好的公司沒有在上市公司之列,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行業中百強企業是新技術產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市場認可及股份制改造還需進一步成熟,規模企業發行上市還需逐步進行。
2.2 計算機類上市公司二級市場的表現落後於大盤
計算機類上市公司近兩年的二級市場的表現落後於大盤,從2000年開始基本上是以下跌為主,大部分公司的跌幅在50%以上,主要原因是在1999年的科技股革命和2000年的網路熱潮中計算機類公司的漲幅過大,而且許多的計算機公司通過借殼上市,使許多的績差的公司『烏雞變鳳凰』,但重組和借殼上市後公司的資產質量並不好,資產凈值不高,原來的歷史包袱很重,因此在高位產生了較多的套牢盤後,走上了漫長價值回歸之路。從根本上也反映了這些公司的成長性被市場透支炒作,而且反映出計算機行業從高速成長轉入了相對穩定的成長期。
從計算機類公司2001年的業績和2002年中期業績預告來看,軟體公司的每股收益、凈利潤率、主營收入增長率等三項主要指標均是硬體類公司的一倍以上。從產業發展狀況來看,2001年我國計算機PC硬體銷售增長16%,低於前年34%增速,而軟體產業銷售增速仍接近28%,高速增長態勢依舊。考慮到我國軟體與服務市場份額僅佔全球軟體銷售市場的1.5%左右,以及軟體市場佔到計算機總體銷售的20%,與全球軟體占計算機總體50%比例相比,國內軟體產業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從今年一季度季報情況看,計算機板塊主營收入繼續增長,但板塊盈利能力繼2001年滑坡之後仍處在較快的下降通道之中。平均主營收入為2.32億元,與去年同季度相比增長12.48%。平均凈利潤450萬元,同比下降34%,下降速度在加快,平均凈利潤僅佔2001年度凈利潤的8.5%。
2.3 硬體類的上市公司利潤率還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但還有發展空間
對於硬體類的上市公司來說,由於受到來自國內的強敵如聯想公司等和來自國外的IT巨頭如戴爾和IBM等公司的激烈競爭,經營壓力相當大,利潤率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對於銷量在30萬台以下的公司來說,虧損將不可避免。有業內人士指稱目前的計算機製造業的狀況正如前兩年的家電行業,而有關PC市場衰退的傳聞不斷。但是宏基 、浪潮、四通、長城等一批企業重新殺回PC市場;不僅如此,新的投資者也不斷湧入,新的細分市場催生了筆記本、移動PC、平板PC等形態各異的產品,表明市場前景並非一片黑暗。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和行業的利潤的下降,由於在PC產業鏈條上,中國在製造環節仍然具有相當的優勢,計算機製造業將如同我國的家電行業一樣走向復甦,這已經可從IBM公司放棄在機器製造方面同國內企業的競爭,而專著於品牌的開拓和信息服務領域看出端倪,而且隨著國內公司注重品牌的經營和國際市場的拓展,相信在幾年後會看到計算機硬體出口的大增,並在穩定增長的國內需求支持下走向新的快速成長。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市場排名居前的龍頭公司如方正科技、清華同方、長城電腦、實達電腦和清華紫光等。
2.4 軟體和信息服務類公司前景較好
2.4.1競爭加劇導致行業利潤下降
在軟體和信息服務類方面,國內軟體企業相對規模較小,與國際知名企業存有較大差距,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產品,主要以內需為主,軟體和服務的出口所佔比重很小。目前大部分軟體上市公司主要業務是系統集成,核心競爭力並不突出。各公司為了保持業務增長,營業費用增長迅速,隨競爭加劇,行業平均利潤逐步下降。
2.4.2面對跨國公司加快在中國軟體市場的本地化進程的壓力和機遇
從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IBM 、微軟、Oracle、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紛紛加快在中國軟體市場的本地化進程。這些本地化工作表現在其產品本地化、服務本地化,以及人員管理的本地化。上演「本地化」大戰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加入了WTO、中國經濟持續不斷地快速增長、國發[2000]18號文件對軟體發展的支持等等,使軟體在中國具有越來越好地發展環境;未來2008年北京數字奧運、現在中國政府采購的實施將給軟體帶來無限商機。特別是政府采購,它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本地化」大戰的發生。
中國加入WTO後,國內軟體企業與跨國軟體企業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競爭時,由於資金不足、人才匱乏、沒有核心技術讓許多企業處於下風。但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軟體市場,將使中國軟體產業真正融入國際軟體產業,從而擁有了發展成為現代軟體產業的機會,中國軟體企業由此也有機會加入到全球軟體產業鏈條中。跨國公司本地化開發、采購更會帶動中國軟體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國軟體企業在華投資、建立合資企業、本地化采購,還會引起經濟上的連鎖反應,拉動軟體出口,給中國軟體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軟體企業在面對新一輪的「本地化」浪潮時,可以採取三種策略:一是在合作中共生,如聯想、中軟、用友等企業就是採用這種做法;二是尋求成為跨國公司分工體系中的一員,中小企業多採取此策略;三是在競爭中成長,如中科紅旗、金山等軟體企業。
2.4.3 國內軟體企業在行業應用軟體和ERP類軟體市場發展看好
在中國軟體市場,國外品牌的產品仍然占據高端系統軟體、資料庫軟體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並占據中間件、行業應用軟體、ERP軟體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國內品牌產品則在ERP和財務管理軟體、防殺毒軟體、中文信息處理軟體及部分行業應用領域占據優勢。
在今後幾年,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的不但深入,行業應用軟體和ERP類軟體的需求發展勢頭很猛,主要表現在政府的電子政務,電信業的計費、容災、安全需求,銀行業推進網路化和銀行卡通用,證券業的集中化和網上交易的發展,能源業加快電子商務進程,社保業的應用和解決方案,交通業從硬體轉向軟體和應用采購,教育業的校園網和教育信息服務,從目前來看金融和電信行業是主要的市場,這從上半年兩大行業由於種種原因減少和推遲某些項目的投資,使得一些相應的行業軟體公司業績下滑,但從下半年來看相關項目的推出會使情況有所好轉。目前國內軟體企業紛紛向行業應用軟體和ERP類軟體方向轉型,這也是各公司的財務費用上漲較快的原因。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國內企業在這個方面發展較好,據有關統計,用友軟體在國內ERP市場的份額已排在了第一位。此外,進軍金融類行業的億陽信通,進軍社保行業的東軟股份、創智科技、浙大網新等公司值得關注。
2.4.4 面向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而北京軟體出口聯盟下設的方正軟體產品出口聯盟的成立,表明我國軟體企業充分認識到軟體「單打時代」已成過去,只有聯合起來參與國際軟體市場競爭,才能具備承接大型國際軟體開發項目的能力,企業才有更大的發展機會。象東軟股份、浙大網新等建立大型面向出口的軟體園,未來發展前景較好。
2.5計算機類公司存在下列一些投資機會
1) 隨著國際IT製造業中心向中國轉移,和中國加入世貿後國際市場的開拓,目前在行業中排名靠前的,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的公司,在將來有穩定成長的潛力,如清華同方、方正科技、實達電腦、長城電腦、清華紫光等公司。
2) 在上市的軟體類公司中,僅有中軟股份、東軟股份、用友軟體、億陽信通、宏智科技等少數公司以IPO形式上市,其餘公司通過借殼上市,而借殼上市的炎黃在線、新宇軟體、浪潮軟體等每股資本公積金、每股凈資產較低,而以高價首發上市的用友軟體、億陽信通和曾高價增發的托普軟體等每股資本公積金高,有能力採用轉增股本方式迅速擴張,而從這些公司的定位來看,目前市盈率也相對高於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但是考慮到未來軟體市場的高速成長性,建議關註上市後未進行過大比例送配的公司,如中軟股份、用友軟體、億陽信通和宏智科技。同時,從公司經營的穩健性和發展方向上,建議關注東軟股份和浙大網新。
3) 從計算機類公司的二級市場表現來看,目前基本上處於較低的位置,考慮到同其他行業相比,行業的成長速度還是較快的,而且加入WTO後,國際IT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目前的上市公司面臨著很多的重組和整合的可能,而且既有來自國內行業內外的公司,也包括國外的大型IT公司,可關注新太科技等。

⑩ 宏基筆記本公司1.簡介2.市場概況3.產品形象4.品牌5.代言人6.廣告分別是

【關於宏碁集團】
acer創立於1976年,是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品牌,擁有國際化運作的經營團隊,秉持"創新關懷"的企業理念,主要從事自主品牌的筆記本電腦、台式機、液晶顯示器、伺服器及數字家庭等產品的研發、設計、行銷與服務,持續提供全球消費者易用、可靠的資訊產品。近年來,個人電腦產品的出貨成長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年合並營收達140.6億美元, 目前全球員工總數5,300人,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 acer所獨有的新經銷模式,以及所代表的關懷科技和關懷文化,已經成功地將acer品牌的質高價優、易用可靠、值得信賴的形象廣布全球並深植到消費者心中。
注: 英文:acer 中文:宏碁(碁讀音qí,二聲,不是基礎的基)
【宏碁電腦(上海)有限公司 】
acer於1993年進入大陸市場,總部位於北京,2005年遷往上海,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沈陽、西安、武漢、成都等內地七家分公司和香港公司、220名員工,負責acer品牌在國內和香港地區的行銷與服務。
【關懷科技及新經銷模式 】
acer以"打破科技與人的藩籬"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堅持以人性化設計為本,持之以恆地開發「Empowering Technology」關懷技術,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易用、可靠的產品,特別針對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成功開發出更多簡易方便的操作介面,提供多種實用的電腦設定選項,讓使用者可以輕松的駕馭機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樂趣、從而提高生活品質。
acer憑借30年來在IT業界的豐厚積累,其產品技術、產品質量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2003年推出的Aspire第三代家用電腦產品,將家用模式提升到新高峰;針對筆記本產品,acer繼續強化"超薄超輕是主流」的發展趨勢,從1元硬幣到5角硬幣產品厚度的變化,體現acer"分毫必爭」的精神和時時領先的技術實力。2007年,acer捕捉到消費者的新需求:家用與商用筆記本市場分隔日益明顯,特別從外觀上進一步細分了家用和商用筆記本產品,真正滿足了消費者的新需求,並且以嶄新的形象引領了科技新時尚。
2005年下半年,acer中國追隨全球的腳步,開始採用新經銷模式,引入英邁國際和神州數碼兩家全國性分銷商,將銷售、物流、資金流全部交由渠道夥伴打理,自身只專注於產品研發設計、品牌行銷及售後服務。與之配合的是在渠道、IT賣場的強力品牌推廣以及針對廣大消費者的高效務實的品牌行銷策略。
【戴爾惠普的噩夢 宏碁首登全球筆記本銷量榜首】
宏碁2008年9月的筆記本銷量達到了360萬台,這是宏碁品牌創立32年以來,其筆記本銷量首次登上全球榜首,這同樣也是宏碁在筆記本銷量上首次超越惠普、戴爾。
據最新的調研數據顯示,宏碁今年9月的筆記本銷量達到了360萬台,這是宏碁品牌創立32年以來,其筆記本銷量首次登上全球榜首,這同樣也是宏碁在筆記本銷量上首次超越惠普、戴爾。此前,宏碁希望2011年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銷量第一的廠商,這距離預期目標提前兩年零三個月。
【專業貼心的售後服務 】
acer中國售後服務管理總部設於上海,下轄區域管理中心為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成都、沈陽、西安、香港,共有321家服務站,分布在中國的216個城市。具有國際管理經驗和本土運作技能的管理團隊帶領著近百名資深工程師隊伍,透過遍布全國的服務網路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 "專業、貼心、及時" 的優質服務及解決方案,包括產品硬體保修、技術支持、台式機上門維修、組件銷售、網上e化服務、服務熱線、ITW(國際旅行者保修)等。
acer期待通過對服務網路卓越的管理,為中國客戶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達成最佳的客戶滿意度並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關懷文化,回報社會 】
歷年來,acer(中國)不僅注重自身發展,更重視將己所得回饋於社會。對於教育事業、體育事業、環保事業均格外關注。
1996年,acer向全國4所交通大學各贈120套電腦,同時成立宏碁電腦培訓中心,改善其電腦設備老化、教學用機不足的狀況;
1997年,acer成為第二屆世界女子乒乓球賽的主要贊助商,提供8萬美元以表彰為中國乒乓球事業作出貢獻的優秀運動員;
1998年,與亞委會簽約,贊助第13屆曼谷亞運會,提供大會所有電腦及信息管理系統的整合,僅軟硬體設備費用就超過1000萬美元。
1999年,acer出資數百萬美元贊助中國足球運動;
2000年,acer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攜手舉辦"保護母親河,種植公益樹」活動,向綠色希望工程捐款超過100萬元,在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樂山地區,捐種"宏碁萬畝世紀林」;
2001年2月,為大力支持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奧申委贊助100萬元;
2003年,贊助皇家馬德里與中國龍隊的足球比賽;
2004年,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之際, 團中央拍攝鄧小平少年赴法留學並參加革命的歷程,全劇拍攝過程中所使用的電腦,由acer提供贊助;
2006年,為慶祝長征勝利七十周年,中央電視台拍攝大型紀錄片〈長征〉,拍攝過程中所用的筆記本電腦,由acer提供贊助;
2006年,資助貧寒學子,acer Care 關懷計劃正式啟動;第一期共資助北京、上海、廣州六所院校的90名大一新生;
2007年,在北京密雲水庫植樹,建立acer關懷計劃認養園;
2007年,先後向上海兒童福利院、廣州良典養老院捐款捐物。
【宏碁集團成員包括】
宏碁、展碁、第三波、建智、網際威信、樂彩與宇瞻等公司,全球員工總數為6,590人。宏碁公司是一家專注於信息產品行銷服務的國際化企業,主要從事自有品牌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液晶顯示器及數位家庭(digitalhome) 等產品之研發、設計、行銷與服務,並發展通路事業與微巨電子化服務事業。現階段目標在以歐美成功的管理經驗做基礎,將新經銷運行方式推廣到其他地區,希望約三年內讓acer躋身世界前三大PC品牌。 在企業持續強化「創新關懷」的服務文化下,2004年宏碁合並營收達70多億美元,產品行銷全球100多個國家。2005年,宏碁躍升為世界第四大個人電腦品牌。尤其是筆記本電腦成長飛快,2005年第四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筆記本品牌,在全球17個國家都排名第一,包括:歐洲地區-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丹麥、俄羅斯、捷克、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烏克蘭和葡萄牙;亞太地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宏碁還於1999年起連續7年榮獲讀者文摘亞洲最佳電腦品牌。
主營業務:主要從事自有品牌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液晶顯示器及數位家庭(digital home) 等產品之研發、設計、行銷與服務,並發展通路事業與微巨電子化服務事業。
[【宏碁收購Gateway捷威】
2007年8月28日,宏碁公司宣布,將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PC製造商Gateway(捷威)。宏碁表示,將以每股1.9美元收購Gateway,比Gateway上周五收盤價溢價57%。
收購完成後,新公司年營收將超150億美元,年PC出貨量將超過2千萬台。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宏碁將以每股1.90美元現金收購Gateway全部股份,總計需要支出約7.1億美元。這一交易已經獲得了宏碁和Gateway董事會的批准,預計將於12月份完成。
如今的個人電腦行業已經被幾大廠商所掌控,把Gateway納入懷中的acer將有實力與其它一線廠商一較高下的實力,這一交易完成之後,acer的年度營收將超過150億美元,PC銷量超過2000萬台。acer將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Gateway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最知名的電腦品牌之一,這次出售表示Gateway公司承認在同美國其它大品牌競爭的過程中落敗,不過有acer高層表示,acer將會繼續使用Gateway品牌。
最新消息,Gateway公司10月8日宣布已經與法國知名PC製造商Packard Bell達成正式收購協議,協議全部內容將會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完成。至此可以說,宏碁成功的通過Gateway進一步打開了歐洲市場的大門,同時也徹底的斷送了聯想計劃通過PB擴張歐洲市場的美夢。
【宏碁收購Packard Bell】
宏碁電腦周四宣布,以3100萬歐元(約4580萬美元)收購歐洲第三大PC廠商Packard Bell BV母公司75%的股權,從而使聯想爭購PB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歐盟委員會2008年2月27日公布,批准中國台灣宏碁電腦股份有限公司(acer)收購歐洲知名電腦製造商帕卡德-貝爾電子公司(Packard Bell)。
該收購將通過旗下子公司Acer Europe B.V.及Gateway來完成。
【宏碁收購倚天信息】
宏碁公司2008年3月2日,計劃以2.9億美元的價格通過換股的方式收購PDA和攜帶型設備廠商倚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432)。
根據雙方協議,宏碁擬以股份轉換方式取得100%倚天信息之股權,從而倚天資訊成為宏碁旗下全資子公司,雙方股權轉換之換股比例為倚天信息普通股一點零七股換發宏碁公司普通股一股 (1.07:1),總交易金額預估達新台幣九十億元,倚天信息股東所持股份將占宏碁發行總股數約6%。
倚天資訊為台灣知名智能手機製造商,主要產品是智能手機。此前,宏碁曾小試智能手機產品,由於研發、市場的限制而緊急剎車。此次收購正式拉開了宏碁大舉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序幕。「
【宏碁與奧運會】
2001年2月,為大力支持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奧申委贊助100萬元。
2009年起宏碁將接替聯想成為奧運會全球頂級TOP合作夥伴計劃,涵蓋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與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2009年1月1日生效。
宏碁公司2007年12月6日宣布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簽訂協議,將從2009年開始,成為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及2012年倫敦奧運計算機設備(Computing equipment)的合作夥伴。
根據這項協議,宏碁公司未來將是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與2012年倫敦奧運的全球合作夥伴(Worldwide TOP Partners)。
由於宏碁已經並購美國捷威公司(Gateway,Inc.),因此宏碁從這項合作案的獲得的權益,也將包括Gateway品牌在內。
盡管宏碁方面並未透露此次贊助金額,但是預計按照每屆奧運會TOP贊助費增長10%~20%左右的費用計算,宏碁贊助費用約在8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
【宏碁與體育】
〖宏碁與法拉利〗
acer自2003年起成為法拉利車隊的官方信息產品供應商,並成為第一個登上法拉利車隊的華人高科技品牌。多年來,acer與法拉利車隊共同分享一種酷愛新挑戰的精神,並在各自不同的產業中不斷地追求卓越。
acer公司從2006年起繼續強化與法拉利F1車隊的合作關系,從該車隊的供應商進一步成為贊助商(Sponsor)。
acer長期以來投入許多資源在運動行銷方面,希望藉由支持體育活動,將運動強調的活力、卓越、敏銳、完美等特質,成功轉移至企業與產品上。特別是一級方程序賽車與信息業都著重科技、創新與集體主義,支持世界級的法拉利車隊將有助於強化acer的領先形象。
acer總經理蔣凡可 蘭奇(Gianfranco Lanci)表示,法拉利車隊堅持目標、追求第一、不畏競爭的精神,與acer的企業觀念高度契合,因此,今年acer更進一步加強與法拉利車隊的合作關系,希望藉由法拉利車隊的高知名度,持續強化acer品牌在全球市場上領先的地位。
acer與法拉利 產品包括:
Ferrari 1000 筆記本電腦
Ferrari 1100 筆記本電腦
Ferrari 4000 筆記本電腦
Ferrari F-19 液晶顯示器
Ferrari F-20 液晶顯示器
acer 500 掌上電腦PDA
〖宏碁與足球〗
1999年,acer出資數百萬美元贊助中國足球運動
2007年,宏碁與歐洲冠軍杯衛冕冠軍巴塞羅那隊,簽署了一份價值數以百萬英鎊計的贊助合同。這份為期2年的合同使宏碁可在諾坎普球場邊上的廣告牌,及賽後采訪區的牆壁上做廣告。宏碁還將成為俱樂部的IT供應商,其名字也將出現在球場的各個角落和球員休息室里。不過巴塞羅那的球員球衣上只能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名稱。
宏碁還與義大利甲級隊國際米蘭,及F1賽法拉利車隊簽署了贊助合同。
【宏碁大事記】
〖宏碁·世界〗
·1976年,宏碁創立,登記資本額為100萬新台幣,員工11人。
·1978年,成立「宏亞微處理機研習中心」,推廣微處理機應用。
·1981年,成立宏碁電腦公司。
·1983年,第一台與IBM兼容的XT個人電腦推出。
·1984年,明基電腦公司成立。
·1986年,成功開發32位元個人電腦。
·1987年,將品牌由Multitech更換為acer;並購美國康點電腦公司,邁出全球化步伐。
·1988年,宏碁電腦股票公開上市。
·1991年,在美國推出第二品牌Acros個人電腦;國際化並購遭遇失敗,創業以來首次出現赤字6億新台幣。
·1992年,推出多功能個人電腦acer PAC,集團總營業額突破300億新台幣。
·1994年,成立拉美總部,在拉美市場佔有率躍升為第一名;成為全球七大個人電腦品牌。
·1995年,推出渴望多媒體電腦,集團營業額突破1500億新台幣。宏碁在新加坡上市。
·1996年,宏碁拉美公司在墨西哥上市;明基電腦公司、宏碁科技在台上市。
·1997年,成為全球第六大筆記本電腦廠商。
·1999年,與IBM簽訂為期七年數百億美元的策略聯盟。
·2000年,宏碁集團轉型,業務劃分為研製服務與品牌營運,結束自有品牌和代工業務的沖突。
·2001年,宏碁電腦公司與宏碁科技公司合並。
·2002年,宏碁集團分割為acer宏碁電腦, Benq明基電通, Wistron緯創資通。
·2002年,再次結束虧損。發表Aspire第二代家用電腦;設立宏碁價值創新中心;推出全球第一台雙用平板電腦。
·2003年,宏碁筆記本電腦在西歐地區全年銷售排名第二。
·2004年,宏碁筆記本電腦取代惠普,成為歐洲第一筆記本生產商。
·2004年,宏碁個人電腦整體銷售位居全球第五,西歐地區躍至第一。12月底董事長施振榮退休。
·2005年,王振堂出任宏碁CEO,蘭奇升任宏碁總經理。宏碁成為世界第四大PC品牌,王振堂表示,將以歐美成功的管理經驗為基礎,將新經銷營運模式推廣到其他地區,希望約三年內讓宏碁躋身PC品牌世界前三。
·2005年,4月26日,總經理蘭奇首次訪華。
·2006年,宏碁推出體積僅3公升的Power 1000電腦,打破蘋果Mac mini保持的世界最小電腦主機紀錄。
·2007年,一季度,宏碁全球銷量431萬部, 市場份額6.8%,這也是宏碁首次升到世界前三位。
·2007年,宏碁宣布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電腦品牌Gateway(捷威), 收購後年度營收將超過150億美元,PC銷量超過2000萬台,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
·2007年,宏碁宣布以3100萬歐元(約4580萬美元)收購歐洲第三大PC廠商Packard Bell。從而使聯想爭購PB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2008年,宏碁宣布以2.9億美元的價格通過換股的方式收購PDA和攜帶型設備廠商倚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宏碁·中國〗
·1993年:acer在蘇州成立明基電腦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在新區設立外設生產廠,後又增資至上億元;同年9月,在北京成立中國總部宏碁訊息有限公司。
·1993年:acer將全球著名的矽奧專利技術(單晶元升級)帶到大陸市場,使中國大陸用戶第一次領略到「用最少的投入,享受最新技術」消費新概念的魅力。
·1994年:acer在中國大陸市場推出全球第一台64位元專業伺服器acerAltos7000。
·1995年:acer領先其他廠商推出低於20000元的奔騰技術電腦,業績呈現100%的增長勢頭。
·1996年:4月,突破傳統設計的acer Aspire(渴望)多媒體產品在業界颳起一股綠色旋風,墨綠色圓弧型外觀革命性的改變了以往死板的外型。9月,acer與聯想合作共同推出「好用、夠用、適用」的低價全民電腦,以不同於NC及PC的全新概念,提供給用戶最經濟實用的電腦產品。
·1997年:推出低於12000元的低價超值筆記本acer Extensa355。
·1998年:相繼推出低於20000元的PentiumII筆記本電腦Extensa700,打破筆記本產品高價壁壘。
·1999年:acer以「超輕超薄是主流」的行銷理念,率先推出重1.8公斤、厚2.35厘米的輕薄精品TravelMate330系列,同時在商用市場隆重推出經濟型產品acer Power Se。
·2000年:acer PC產品極大豐富,台式機、筆記本、伺服器3個產品線有近40種規格的產品,其中包括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普及型產品acer Power Se/Sx,率先採用Intel815e晶元組架構的高端商用產品Veriton7100,獲多家媒體好評的超薄超輕代表產品TravelMate340及4路高級企業級伺服器acer Altos22000。
·2001年:acer率先推出國內第一款基於13.3」LCD屏的最輕最薄的筆記本電腦TravelMate350系列,2.1厘米厚度,1.8公斤,帶有Smartcard、來電顯示鍵等六項獨創技術,使筆記本設計達到極至。
·2002年:acer推出Aspire第二代產品G600。Aspire G600改變了家用電腦的基因,集成了電視、錄像機、CD機、VCD、DVD機之功能,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
·2005年:宏碁總部由北京遷往上海。
[編輯本段]【最新數據及新聞】
王振堂披露宏碁2008年三大動向
2月13日消息,據台灣媒體報道,全球第三大PC廠商宏碁(acer)董事長王振堂近日對外公布了其2008年的三大新方向,包括正式進軍日本市場、第2~3季度推出超便攜筆記本及GateWay團隊操盤宏碁全球台式機業務。
08年正式進軍日本市場
王振堂透露,宏碁已經在日本市場找好了代理商,2008年將正式進軍日本市場。王振堂認為,目前不少品牌退出日本市場,但他久的這正式宏碁切入的最佳時間點。他說,宏碁競爭優勢是數量,預計2008年將在日本市場銷售上千萬台筆記本電腦,如果成功拿下日本市場,宏碁在亞太的增長幅度將很驚人。
事實上,宏碁收購的美國GateWay公司此前已經在日本市場有所斬獲。IDC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GateWay在日本的PC銷量為6.2萬台(台式機佔3.4萬台),市場排名第10名,與第9位松下的6.3萬台相差無幾。
此外,宏碁在2008年也將更積極的發力中國大陸及印度市場。此前,宏碁為了站穩歐洲及美洲市場,在產品缺貨時,中國大陸市場讓位於歐美,使得大陸一些型號缺貨嚴重,隨著2008年產品線的完整,宏碁在中國大陸與印度地區將發力。
第2~3季度宏碁超便攜低價筆記本上市
據此前媒體報道,宏碁即將推出的超便攜低價筆記本採用8英寸或9英寸的屏幕,價格與目前熱賣的華碩易PC相當,但其屏幕比華碩易PC的7英寸要大。據悉,宏碁的超便攜低價筆記本將由Wistron公司代工,LCD面板從AUO公司采購。
王振堂透露,宏碁將在今年2~3季度推出超便攜低價筆記本。對於此類筆記本的兩大關鍵賣點——超便攜與低價,宏碁的選擇將是主推超便攜賣點。因此,分析人士猜測,宏碁的超便攜低價筆記本在設計上可能比華碩易PC更輕更薄。
GateWay團隊操盤宏碁全球台式機業務
王振堂指出,2008年,宏碁對台式機業務有更高的期望值,GateWay團隊對台式機又有較強的研發及市場經驗,因此,決定由GateWay公司的團隊操盤其全球台式機業務。
王振堂說,宏碁不只會靠收購提高業績,更重要的是吸取有更豐富經驗的人一起打市場。
宏碁取代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
市場研究公DisplaySearch報告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宏碁超越戴爾成為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商。
根據DisplaySearch的數字,在2007年第四季度,惠普產量為6660萬台,宏碁產量為5250萬台筆記本電腦,戴爾產量為4640萬台。
在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上,2007年全球筆記本電腦銷售量增長了41%。惠普的市場份額為20.1%,宏碁的市場份額為15.9%,戴爾的市場份額14%,接下來依次是東芝(8.6%)、聯想(8.2%)、富士通-西門子(4.9%)、索尼(4.8%)、華碩(4.7%)、蘋果(4.1%)。
宏碁取代聯想成為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
2008年1月17日,來自權威調研機構IDC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全球PC出貨量為2.69億台,同比增長14.3%。
其中,惠普的PC出貨量為5050萬台,市場份額為18.8%,繼續高居榜首。戴爾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14.9%;宏碁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7.9%;聯想降至第四,市場份額為7.5%。
另據Gartner的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PC出貨量為2.712億台,同比增長13.4%。其中,惠普的市場份額為18.2%,戴爾為14.3%,宏碁為8.9%,而聯想為7.4%
IDC和Gartner都認為惠普在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為19%,銷售量增長23%。同期戴爾的市場份額為14.6%(IDC)和14.5%(Gartner),銷售量增長17%。
宏碁超過聯想成為第三大電腦生產商,根據IDC的數據,宏碁的市場份額為9.6%、聯想為7.5%。Gartner的估計是,宏碁的市場份額為9.5%、聯想為7.7%。
兩家調查公司都將日本的東芝列為全球第五大電腦生產商,其市場份額約為4%。
展望未來,IDC預計2008和2009年全球PC市場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漲幅,但增長幅度將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