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技巧 » 新上市股票第一天就可以買嗎
擴展閱讀
登記日買股票有分紅 2025-09-17 13:09:51
破發行價格股票 2025-09-17 12:34:10
哪些基金持有國葯股票 2025-09-17 11:58:03

新上市股票第一天就可以買嗎

發布時間: 2021-06-04 18:51:43

❶ 新上市股票在上市當天可以"當天買當天賣"嗎

當天賣了股票的資金可以馬上再買股票.
當天買了股票不可以馬上再賣這支股票.要第2天才能交易.

新股也一樣~

❷ 第一天上市的股票是不是可以當天買當天賣

第一天上市的股票不可以當天買當天賣。而且當天也買不到。
上海證券交易所新股上市首日交易規則
一、新股上市首日,投資者的申報價格應當符合以下要求,超出有效申報價格範圍的申報為無效申報:
(一)集合競價階段,有效申報價格不得高於發行價格的120%且不得低於發行價格的80%;
(二)連續競價階段,有效申報價格不得高於發行價格的144%且不得低於發行價格的64%。
有效申報價格範圍的計算結果按照四捨五入的原則取至0.01元。
集合競價階段未產生開盤價的,以當日第一筆成交價格作為開盤價。
二、新股上市首日連續競價階段,盤中成交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超過10%的,本所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盤中成交價格較當日開盤價上漲或下跌超過20%的,本所不再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
因前款規定停牌的,停牌持續時間為30分鍾,如停牌持續時間達到或超過14:55,當日14:55復牌

深圳證券交易所新股上市首日交易規則
一、股票上市首日全日投資者的有效申報價格不得高於發行價的144%且不得低於發行價的64%,超過有效申報價格範圍的申報為無效申報。
有效申報價格範圍的計算結果按照四捨五入的原則取至0.01元。
二、股票上市首日開盤集合競價階段有效競價范圍為發行價的上下20%。
超過開盤有效競價范圍,但未超過有效申報價格範圍的申報不能參加開盤集合競價,暫存於交易主機,當連續競價成交價波動使其進入有效競價范圍時,交易主機自動取出申報,參加連續競價。
集合競價階段未產生開盤價的,以當日第一筆成交價作為開盤價。
三、股票上市首日連續競價階段出現盤中成交價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10%的,本所對其實施盤中臨時停牌,臨時停牌時間為30分鍾。
臨時停牌期間,投資者可以申報,也可以撤銷申報。復牌時,對已接受的申報進行復牌集合競價。
盤中臨時停牌具體時間以本所公告為准,臨時停牌時間跨越14︰57的,於14︰57復牌並對已接受的申報進行復牌集合競價。
四、股票上市首日14︰57至15︰00採用收盤集合競價,收盤價通過集合競價的方式產生。
收盤集合競價階段不允許撤銷申報。
五、股票上市首日連續競價、盤中臨時停牌復牌集合競價、收盤集合競價的有效競價范圍為最近成交價的上下10%,但不得超過全日有效申報價格範圍。
六、股票上市首日不接受市價申報。

❸ 請問高手,當天剛上市的股票可以買得到嗎有什麼辦法

新股上市,普通的股民是可以進行申購的。對於普通股民來說資金問題會比較多,新股申購有最低申購股數,還有申購上限,所以要做好資金准備。

買當日上市股票方法

1、多關注網站。很多網站都有最新上市公司的消息。

2、上市公司的票等到當天買的的時候已經漲了很多,要想成本低要提前申購。

3、錢越多,申購時中標的機會就越大,中簽機會一般只有1-3%。

(3)新上市股票第一天就可以買嗎擴展閱讀

新股K線形態分析

新股開盤前半個小時,能夠直觀、有效體現主力動向的莫過於5分鍾K線組合。當五分鍾K線組合出現以下技術形態時,新股當天的走勢較好。

雙長或中陽組合形態。為二根中長陽k線組合,此類新股為主力高舉高打,是新股吸籌時最強勢的一種,說明主力介入態勢堅決,不計較短線成本,因此換手率也較高。此類新股經整理後走勢會相當好,在回調過程中是介入良機。

新股上市首日主力手中無籌碼,無法人為地影響盤面走勢。因此,新股上市當日的K線形態是最真實可靠的。經過了一天的交易,技術形態已相當明了,投資中也比較容易作出決策。一般短線表現較好的新股常見的有以下三種走勢:一飛沖天型、蓄勢待發型、V型反轉型,或者是這幾種類型的變種。

❹ 新股上市當天可以買進嗎

可以買入。首日上市新股的確難買入,成交量稀少,一復盤就到上限,但仍舊有許多買單在後面排長隊。這可能與新規有關:新股上市首日,開盤9:25集合競價成交價上限是發行價+-20%,連續競價9:30成交價上限是發行價+-10%,就會臨時停牌1小時;到10:30復牌。復牌後,如盤中成交價再次上漲達到或超過開盤價+-20%時,則該股票將被臨時停牌至14:57撮合成交一次,並以14:57的最近成交價為定價,進行一次性集中撮合直到收市。如果說想買入,就在9:30以開盤價*1.20委託買,參與排隊行列,但風險與收益並存。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