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投資技巧 » 高瓴資本買阿里股票
擴展閱讀
股票漲跌價格如何計算器 2025-07-28 14:37:17

高瓴資本買阿里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7-28 04:14:16

① 高瓴資本的張磊有沒有投資阿里巴巴或者馬雲的什麼項目

投了啊,高瓴出了季度建倉報告,阿里還增持了呢。張磊剛開始投了強東,京東第一大股東,京東上市之後他一直減倉改投阿里了,14年就開始投,投到了現在。

② 高瓴資本的張磊有沒有投資阿里巴巴或者馬雲的什麼項目

投了啊,高瓴出了季度建倉報告,阿里還增持了呢。張磊剛開始投了強東,京東第一大股東,京東上市之後他一直減倉改投阿里了,14年就開始投,投到了現在。

③ 高瓴資本是外資控股嗎

高瓴資本有外資存在。高瓴資本是國內的一家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公司,由張磊建立於2005年,在北京、紐約、香港、新加坡多地設有辦事處。高瓴受託管理的資金主要來自於目光長遠的全球性機構投資人,包括全球頂尖大學的捐贈基金、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及家族基金等。
【拓展資料】
高瓴資本發展歷程
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是耶魯大學基金在中國的entity的名字,負責管理耶魯大學基金的投資。耶魯大學基金這些年來業績不俗,取得了較高的平均年回報率。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國也屢屢出手,是國內知名社區籬笆網以及遠洋地寶馬等公司的投資人。
2013年,高瓴與騰訊、及印尼最大的媒體集團公司GlobalMediacom宣布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印尼發展微信業務。該合資公司的首批產品之一,印尼版微信,已成為目前印尼國內最受歡迎的移動社交網路平台
2010年,當劉強東需要7500萬美元融資,但高瓴告訴劉強東,要麼投3億、要麼不投。然後在投資後的第二周,高瓴就介紹劉強東參觀沃爾瑪、大潤發,全面學習零售業、供應鏈管理。2014年,高瓴還拉著騰訊投資京東。
2015年1月,高瓴資本宣布與美國梅奧醫療集團共同合資設立惠每醫療管理有限公司,將通過專家互訪、技術合作、人才交流、教育培訓和管理咨詢等方式,全面引進並本土化梅奧的醫療技術、管理經驗和培訓體系。
醫葯行業方面,高瓴2015年參與了葯明康德從紐交所退市的私有化運作,當時的私有化成本大約33億美元。原料葯和制劑CRO服務的分支整合為合全葯業放上新三板,現市值180億元;把生物葯技術平台業務整合為葯明生物,放上港股,市值約750億元;把實驗室研發業務整合為葯明康德,在A股上市,目前市值910億元。三者合計共1840億,對比3年前私有化時的33億美元,有了近10倍的增長。
2015年起,高瓴就不斷減持京東股票。3年時間,從1.5億股下降到不足2000萬股,退出了前五大股東的行列。京東雖然與騰訊結盟,但一直都只是維持在第二大電商的位置,並沒有更上一層樓。
2017年,高瓴主導了百麗531億港元私有化退市的操作,獲得了私有化之後百麗的控股權,私募機構直接介入經營管理。加上手握阿里、京東、騰訊的股份,它可以選擇通過對百麗投入財務和運營資源,嘗試新的線上零售;或者分拆出售運動服飾業務與女鞋業務來賺取收入。而在私有化物流倉儲巨頭普洛斯的操作中,高瓴還一步到位完成了790億元的私有化和再出售給萬科的運作。這兩筆私有化交易,在中概股回歸受限的背景下,是私募機構退出投資的新方式,而且它們也都是服務和消費領域的公司。
2017年二季度,京東在電商行業的市佔率還有32.9%,而在今年二季度,市場份額下降到26.2%。而阿里的電商、物流、金融、雲計算、廣告等業務的增長依然很快。這也促使高瓴今年共買入價值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高瓴總共持有約價值12億美元的阿里股權,是其最大一筆股權投資。
2018年9月21日,高瓴資本募集了新一期基金,規模高達106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史上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主要投資科技、醫療、消費、服務業。

④ 新勢力越過生死線了嗎

文|?Karakush

京東圖書熱賣榜金融投資類現在排名第一的書是《價值》。

作者是高瓴資本的張磊。主題是他一直信奉的「長期價值」。

他在自序里寫道:

真正的投資,有且只有一條標准,那就是是否在創造真正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否有益於社會的整體繁榮。堅持了這個標准,時間和社會一定會給予獎勵,而且往往是持續、巨大的獎勵。

這本書出版的六天前,小鵬汽車上市。

此前不久,高瓴參投了小鵬5億美元的C+輪融資。小鵬上市首日股價漲超41%,據悉讓高瓴本筆投資回報率超過20倍。

理想上市前,高瓴也參與了認購,金額不明,但從之後的股價漲勢來看,想必也是獲得了「持續、巨大的獎勵」。這就是前後腳的事。

而更早一些,蔚來便開始拉出一條又長又粗的大陽線。這本該是高瓴的豐收之地,不過高瓴沒掙上。它曾是蔚來在李斌和騰訊之後的第三大股東,但在19年三季度大幅減持,到四季度清盤。當時蔚來的股票表現差,投資回報低,李斌非常缺錢,然而高瓴還是撤了。

網路當初因為對小鵬和理想提出了嚴苛的競業條款,投資便沒有了下文;最後投了全盤接受的威馬。在不少人看來,似乎有些為了趕上賽道,才只得將就選擇了沒有想像力的那個。沒人關心網路的意圖,其實就想大力推廣自己的Apollo,從投資的角度,它或許失去了掙錢的機會,從戰略的角度,它獲得了一個可控的汽車製造夥伴,能完全展示它想要呈現的網路車載能力。

而對於威馬來說,這個賦能或許也是一條通路。實際上,在最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威馬一直在頭部三家之中的。它被擠下的問題就是,缺乏長板地均衡全面發展,而逐漸在市場上失去聲量。明年或許就不同了。

屆時,誰又能保證,由巨頭提供軟體引擎、新勢力作硬體基底,不會是一種業內新的長期價值模式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Moka融資B輪融資3億人民幣,是什麼個水平

36氪獲悉,「Moka」近日完成B+輪過億元人民幣融資,由知名風險投資基金領投。本輪融資將用於人才引進、產品創新及業務拓展。
Moka的上一輪融資為去年3月宣布完成的1.8億元B輪融資,由高瓴資本領投,襄禾資本、GGV紀源資本、金沙江創投跟投。截至目前,Moka B輪及B+輪融資累計超3億人民幣。
Moka成立於2015年,定位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統,其產品由三大核心模塊組成,包括招聘流程統一管理、企業人才庫積累及運營、數據統計及招聘洞見,覆蓋社招、校招、內推、獵頭、零售連鎖門店等多種招聘業務場景。
36氪曾報道,Moka的優勢在於不僅將招聘流程在線化,更是由數據與技術來改善流程、發現問題,驅動效能提升。公司陸續推出的「簡歷標准化解析」、「簡歷查重」、「人才庫自動推薦」、「智能人崗匹配」等功能,能夠利用企業既有人才資料庫資產,同時對新簡歷進行高效篩選。其作用一方面是降費——降低企業的HR人力成本與管理成本,減少獵頭重復推薦簡歷的無效支出;另一方面是優化決策——使篩選有數據可依,使HR從重復工作中解放,能夠將精力轉移到更需創造力、更有價值的工作上。
Moka CEO 李國興 圖源:Moka
本輪融資發布之際,Moka同時宣布,經董事會討論決議,由李國興出任Moka CEO,作為公司經營管理負責人,負責整體產研及統籌工作。李國興為Moka的聯合創始人,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及斯坦福大學,主攻方向為AI,曾就職於Facebook及智能數據監控初創公司SignalFx,後與趙歐倫共同創立Moka。
CEO李國興表示,在近五年的發展中,Moka在行業中積累了很好的口碑,當前獲客成本是行業平均值的三分之二,新簽營收增速保持在每年200%。此外,Moka每年續費率基本穩定在110%,即便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續費率也保持在100%以上。
在商業化落地層面,Moka瞄準規模500人以上、有一定招聘量的中大型企業。截至今年6月,Moka已服務超過700家付費企業客戶,包括小米、360集團、滴滴、金拱門、漢堡王、屈臣氏、盒馬鮮生、赫基國際、森馬、太平洋保險、arm CHINA、首創股份等知名企業。據Moka不完全統計,Moka招聘管理系統可以為企業招聘降低40%時間成本及32%的招聘支出,招聘速度提升51%,有效提升企業僱主品牌。
Moka 部分客戶 圖源:Moka

李國興也表示,新一代的To B產品應該更關注用戶的使用體驗,讓用戶更高效愉悅地完成工作,同時積累豐富精準的業務數據。在這一層面,Moka於2018年即組建了AI及大數據團隊,建設了相對完善的技術基礎設施,近一年也陸續推出了BI模塊和新AI解決方案。
36氪曾於2018年報道Moka的AI解決方案——包括「AI人崗匹配」及「簡歷智能解析」在內的功能模塊,可有效提高簡歷篩選環節中的智能化程度。而今年疫情期間,Moka也推出了無接觸招聘解決方案,通過遠程視頻等方式滿足企業招聘需求。李國興表示,在未來,Moka也將持續在BI及AI兩方面加大投入。
目前,Moka團隊超過300人,團隊成員多來自阿里、騰訊、位元組跳動、美團等企業,核心團隊包括多個領域的資深專家。Moka現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個城市設有辦公室,2020年將持續加速發展業務,引進更多產品、研發、客戶成功、銷售、市場、人力資源等人才。

⑥ 在資本面前,真理都會選擇沉默

當我們以為新造車企業的資本狂歡已經曲終人散時,它的熱情又重新升溫了。

今年以來,先是理想和小鵬紛紛成功IPO,與蔚來組成「三劍客」在美股會師;接著是威馬汽車在最近順利實現D輪,恆大拿下騰訊和阿里的錢,並且威馬與恆大正全力爭搶科創版新能源第一股……

意想不到,擅長為各行業拍下暫停鍵的疫情,竟然沒有擋住資本回歸的熱情。

資本的力量有多大?在過去的幾年裡,許多公司被資本逼上了絕路,另一些公司,則因為得到資本的推動,絕處逢生,看到未來。

在此前,可能資本熱衷於選擇短期回報高、資金贖回快的項目,對於造車這類賽道發展緩慢、爬坡期長的項目,資本漸漸失去熱情。但這次疫情爆發後,資本逐漸發現重資產、長周期、較高技術壁壘的行業,更容易成為資金避險地,所以資本對造車的關注熱情又回來了。

另外,今年以來特斯拉股價在半年內一飛沖天,令早期投資者大賺特賺,同時也帶動了理想、小鵬和蔚來在資本市場的追捧熱度。盡管缺乏銷量和利潤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等這些優質標的應有的屬性,但這場資本的擊鼓傳花游戲剛好趕上了最好的時機,而在背後,以騰訊、阿里、美團,甚至地方國資為代表的巨頭們,都已經站上賽道,選好了同行者。

在資本面前,真理都會選擇沉默。大資本流向誰,誰就是戰勝方,這一直是歷史的預設。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⑦ keep是阿里旗下的嗎

不是
您好,Keep所屬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實際控制人為王寧。與Keep同期的公司,還有咕咚和悅跑圈等。在成立的7年時間里,Keep共完成8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6億美元。最近的一次融資在今年1月11日。彼時,Keep宣布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投後估值超20億美元。本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蔻圖資本跟投,GGV、騰訊、五源資本、時代資本和BAI資本等老股東繼續參投。值得一提的是,高盛曾領投KeepD輪融資。在1月宣布3.6億美元F輪融資的同一天,也有消息稱這也是Keep的IPO融資金額。

⑧ 國內有哪些知名 PE,他們各自專注的領域是什麼

如下:

1、Carlyle:全球前5PE,Buyout(「並購型」)和Growth(「成長型」)都做,各個行業也基本都覆蓋。

⑨ 保險公司參股互聯網公司

自11月中旬以來,網路連續在金融領域放了兩大招:與中信銀行宣布發起成立百信直銷銀行;攜手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在上海宣布發起成立百安保險。至此,國內互聯網三大巨頭BAT在金融的絞殺戰悄然打響。網路選擇此時布局金融領域,雖然免不了被外界冠以「動作遲緩」的帽子,但我們不妨以百安保險為例,解讀網路布局金融背後的亮點與玄機。
安聯破局,一張牌照取下鐐銬
安聯保險在中國市場一直積極探索,論規模,安聯在全球保險巨頭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法國安盛保險集團;論實力,安聯是在中國市場上唯一一家幾乎拿下了全部從業牌照的外資企業(除農業保險)。論能力,安聯在全球保險市場上最出名的就是其強大的保險產品精算和設計能力。但安聯的野心,和其在中國市場上的保費規模排名完全不符,且不論其外資企業的身份在中國金融行業所受到的各種限制,自1999年正式進入中國以來,安聯其實並沒有很好的釋放自己的長處。
受限於中國保監會的規定,傳統保險公司開展業務必須在業務歸屬地有實際落地機構。安聯自1999年至今,在中國市場只有屈指可數的8家分支機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一直就是一個陷入不斷死循環的命題。但中國保險業自古渠道為王,不能生根發芽,也就意味著業務拓展陷入死局。入股百安,則清晰明快的解決了安聯一直以來的大難題,按保監會新規,獲得互聯網保險牌照,意味著業務開展范圍直通全國,而不需要像傳統保險公司一樣按照分支機構再行申請各地業務開展資質,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怎能不讓精明如安聯這樣的外資保險公司惦記。
對安聯而言,參股互聯網保險公司,一張牌照覆蓋全國,等於直接在業務開展范圍上大肆松綁,告別戴著鐐銬跳舞的舊時光。以安聯的產品精算和設計能力,全球鮮有可以匹敵的對手(承保能力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國市場上的優勢立刻彰顯,它唯一需要的,是獲取客流的場景和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地化,而這正是網路所能提供的。
網路破局,場景覆蓋面更廣,數據更有價值
阿里巴巴和眾安在互聯網保險的運營實驗里,最准確的結論是,金融業務必須捆綁在互聯網場景里才會生根發芽。無論是退貨運費險、質量保證險,還是雙十一期間名聲大噪的天貓正品險,用一句話概括,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這些保險產品都絕無存在的可能。但新帶來的問題是,阿里巴巴和眾安,除了基於電商交易場景的高頻次、低保費財產險做的不錯,在車險、壽險等低頻次、高保費險種方面並無起色。
傳統保險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不同,互聯網企業更加註重用戶數,傳統保險公司則只關注保費規模。這種看待業務指標的不同視角,也正是保費規模在2014年只有區區8億人民幣,但投保件數達到6.3億、用戶數1.5億的眾安保險估值80億美金後引起各方震動的根本原因。傳統保險公司的營收結構,與互聯網保險公司完全相反,在整個保費大盤中,壽險所佔比例最多,其次是基於剛需的車險,最後才是其它各類財產險。對傳統保險公司來說,只賺用戶不賺保費的生意,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而目前來看,基於交易的阿里場景,能帶來海量用戶數,不能帶來保費規模,誘惑力著實有限。
網路的入局則給出了更大想像空間。相比較與阿里系電商場景,網路擁有的是更為龐大的流量和更加多元的業務場景,對非常規財產險的業務更具指導意義。以壽險而言,阿里系並無醫療場景流量,而這正是網路的強項;以車險而言,網路地圖的打開頻率足以讓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共建場景,而非保險公司在天貓開一個車險旗艦店的效果可以比擬;網路布局糯米後,甚至可以在線下O2O的場景中植入基於交易的保險——李彥宏本人在發布會上也提到了外賣延誤保險這個例子。作為互聯網非直接交易的第一入口,網路在線上生活場景+線下消費上,確實能夠提供足夠的場景流量,而且能夠覆蓋到諸如教育、醫療、B類財險等可能產生高單價保費客戶的場景,這是阿里和騰訊完全不具備的優勢領域,這些場景與互聯網保險的結合,具備足夠的騰挪空間。
在數據上,網路也能提供更強的支持。在與阿里的合作上,保險公司能夠拿到用戶作為消費者的畫像數據,但這個畫像目前看來,對保險公司的利用價值並不大。一是目前的業務客單價偏低,大數據的引入對業務的幫助有限;二是阿里的數據迴流,僅限於對電商消費用戶畫像,但這部分畫像數據,對高凈值產品的售賣並無幫助。相較而言,保險公司更傾向於知道用戶作為一名『自然人』、而非『消費人』的生存全貌。一直以來,保險公司都試圖跟可穿戴設備廠商合作,獲取用戶的健康數據,但這種嘗試收效甚微,用戶不願意為穿戴設備買單,收集的樣本量非常可憐,與保險公司原本的資料庫進行匹配的結果只能說是慘不忍睹。但對網路而言,其覆蓋領域更多,獲取健康數據的相對門檻更低。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用戶長期在網路搜索糖尿病的相關資料,那麼無論是對用戶病情的了解,還是對這個用戶購買慢性病保險的風險抵禦能力,網路掌握的數據,都會比其他平台來得更加精準,相對於用戶的消費行為,這才是保險公司真正關心的數據。
業務破局,百安與其他巨頭截然不同的利益訴求
互聯網保險這個概念第一次亮相,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震驚業界『三馬同槽』共同打造眾安保險。彼時,保險業對互聯網而言,仍然是一個未知的處女地。但經過兩年的運營,阿里、騰訊、平安三方顯然已經在眾安保險上各取所需,明確保險業務對自身的價值。阿里通過前期不遺餘力的投入和嘗試,已經看到保險業務在其龐大電商場景中的巨大潛力,深耕保險是必然選擇。而眾安保險兩年以來90%保費來源於阿里體系這一殘酷結果,也讓騰訊意識到受自身場景所限,其主營業務與保險的結合上,短期內不會再有大的突破,更好的選擇是將互聯網保險業務作為一項遠期財務投資:一來能夠獲取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紅利,二來提前布局避免未來掉隊。而對於保險巨頭平安來說,入股眾安的嘗試讓其看到,傳統保險業在深度觸網以後,在資本市場和業務覆蓋面兩方面所能迸發出的強大活力。藉助『互聯網保險』概念和運作方式改進組織,進入更多的互聯網場景做出業務突破,是平安這樣的傳統金融巨頭急切希望得到的區別同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簡言之,眾安的探索,給互聯網保險畫下了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無論從以什麼角色和方式參與這場盛宴,都會從中受益匪淺。以此而言,作為巨頭中在中國市場上的暫時失意者,安聯和網路的攜手,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高瓴資本的接入,則把這次合作的基調上升到另外一個層級:網路做保險跟安聯攜手,是傳統的數據大拿結合互聯網數據大拿,迫切需要玩出點新的花樣追趕領先者,高瓴的加入則從股東利益上定義了這是一個對業績要求極高、需要回報的創業公司,而非巨頭延展的觸手。
互聯網保險的1.0時代,是各保險公司自己搭建平台,以B2C的方式售賣各種傳統保險,引流的唯一方式是做外部平台SEM投放。這種方式跟線下渠道相比,只能是大海撈針,有一單算一單。阿里開創的場景捆綁互聯網保險2.0時代,在交易中讓用戶買單,能讓保險公司規模化的海量獲客,但每單幾毛錢甚至幾分錢的保費,對保險公司的業務規模並無實質影響。但這兩種模式,前者受限於流量,無法做出用戶規模;後者受限於單一電商場景,無法做出保費規模。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兩者都不是最佳的結果。互聯網保險業務突破的關鍵點,是急需一個又有龐大流量又有更多維度場景的巨頭,起碼從目前看,BAT三巨頭里,網路看上去還像那麼回事兒,而且還沒有下場試水。
百安掛牌,網路是否想好了金融的打法和布局?
在最近一個月里,網路則突然以百信銀行和百安保險的兩連擊,讓金融業內的不少人為之側目。在此以前,網路一直給業界一種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頗有意圖,但又小心行事的印象。自2013年開始,網路便相繼與中國平安、華夏基金、興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巨頭宣布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合作計劃。但百安保險和百信銀行的成立,則採取了另立山頭,並且選擇了此前從未合作的金融巨頭攜手共建的方式。這種轉變,意味著網路也許真的看清楚了,自己在互聯網金融的布局和打法。
阿里和騰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搶先起跑,成果斐然,失意也並不少。余額寶的爆發引來金融監管部門的矚目,互聯網保險在電商交易場景以外再無亮點,眾安的崛起讓阿里左右互搏,騰訊以微信流量之眾也無法再造突破。不誇張的說,阿里和騰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替網路交足了學費,踩夠了深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下去結果是什麼,網路在按兵不動的兩年裡已經看夠了風景,如果沒想清楚,斷然不可能以資本參與的方式再發新芽。對網路來說,用戶的社交發生在騰訊,用戶的消費發生在阿里,但用戶的其它行為,都發生在網路。輸出自己的大數據和雲計算能力,輔佐金融業務進行產品設計和場景挖掘,互聯網保險是塊最合適的實驗田,也是避開阿里騰訊趟過的那麼多深坑的唯一路徑。
2015年以來,網路其實動作頗多,糯米的『行業第二』製造了不少段子,但也真正把網路錢包對金融業務的支撐提升到一個新的紀元。百信銀行的成立,則是在圍繞支付逐漸豐厚的底子上再加一塊墊腳磚。百安保險的突如其來,則第三次表明了網路布局互聯網金融的決心以及業務切入點,這樣的破局之旅,有理由引一眾圍觀。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⑩ 電商行業的大事件中與馬雲有關的有哪些

零售變局京東蘇寧萬達創建零售聯盟

互聯網巨頭和實體商業巨頭之間最大的一筆戰略投資誕生在2018年。1月29日,騰訊、京東、蘇寧等共投資340億元收購萬達商業14%股份。引入新戰略投資者後,萬達商業將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1-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萬達商管此後將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盡快上市。商業領域向來是無利不起早,即使是分屬不同陣營的互聯網和零售巨頭,這次也被促成到了同一陣營。可以看到的是,不論是持續深化「無界零售」理念的京東,還是不斷加碼智慧零售的蘇寧,都將線上線下融合確立為發展的主基調。《2018跨境電商平台新政策與大事件》

京東物流獨立運營獲資本青睞

資本向京東物流遞上橄欖枝。2月14日,京東物流融資2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招商局集團、騰訊等機構,投資方持股比例為18.6%,京東持股81.4%。本輪融資成為京東物流在自動化、無人機和機器人等領域繼續深化的基礎。在電商激烈的角逐過程中,物流已然成為京東的護城河,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的品牌商除了注重京東的流量外,物流顯然更具吸引力。2018年,京東物流不斷新增業務,10月18日推出個人快遞業務挺進C端快遞市場,11月23日進攻物流上線京東快運。當前,京東物流與行業內眾多競爭對手近身博弈,也力保自身在電商領域的地位。

餓了么被收購本地生活服務再生波瀾

電商讓本地生活服務業有了更為清晰的楚河漢界。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完成對餓了么全資收購,該筆融資被視為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一筆單筆收購。6個月後的10月12日,阿里將餓了么和口碑兩大業務合並,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阿里新零售餐飲領域中的兩路大軍,口碑與餓了么最後走向了融合發展的路徑。經歷百團大戰勝出的餓了么與美團外賣,逐漸走向了兩條不同的路線,前者投靠阿里成為新零售中的一枚棋子,後者則赴港上市進入資本市場摸爬滾打。

拼多多上市社交電商出盡風頭

張勇接棒阿里步入「後馬雲時代」

阿里的電商帝國已經羽翼漸豐,馬雲則將退居幕後成為阿里的靈魂掌舵人。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以一篇題為「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讓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一年後接棒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一事塵埃落定,教育、脫貧、環保與公益則是馬雲未來的關注方向。作為阿里的創始人,馬雲激盪19年。掌舵人影響著企業的當下與未來,馬雲用十年搭建起來的合夥人制度迎來正式的考驗,該制度將成為確保阿里這艘航母平穩行駛的壓艙石。隨著馬雲交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權杖,阿里「後馬雲時代」的帷幕正式拉開。

首屆進博會電商爭奪境外商家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5日在上海開幕。此次進博會交額易采購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額578.3億美元。京東與蘇寧進博會期間的訂單額均達到千億元,阿里則計劃在未來五年達到全球2000億美元進口額,唯品會、網易考拉等眾多電商企業同樣在爭奪場內的商家資源。博弈之餘,電商企業、前端供應商與終端消費者間的關系被不斷重構。首次敲開中國市場的進口品牌急於洞悉中國消費市場,而中國消費者想尋求新奇且實用的品牌。如何讓兩端做到互通有無,考量著電商這位「中間人」的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