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概念是什麼現在「小康」的標準是多少還是曾經的八百美元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准包括了這樣十個方面: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系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來自網路類似問題的回答
Ⅱ 什麼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小康社會的標准: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後,正式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型。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戰略之一。
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這個新概念的提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
小康社會的標准:
1、國力大幅增強,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
2、人民生活更殷實,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
3、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物聯網廣泛應用;
4、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治霾取得明顯進展;
5、城鄉區域差距縮小,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45%;
6、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高鐵里程達3萬公里;
7、發展新體制逐步形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2)小康社會概念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小康社會的發展過程:
如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們黨經過了多年的探索。
早在1989年6月,鄧小平同志就建議,「組織一個班子,研究下一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
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規劃了到201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
1997年,十五大明確提出到21世紀中葉、跨度達50年的發展目標。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
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十六大報告還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奮斗目標。
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在"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
Ⅲ 小康社會指的是什麼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後,正式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型。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戰略之一。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小康社會概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7頁)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1]這個新概念的提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
Ⅳ 小康社會是指什麼指標
國際的小康標准
在國際上,小康實際是現代化的概念,它主要按照人均GDP(國民生產總值),為參照標准,根據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的分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545美元以下為低收入國家,545-2200美元為中下收入國家,2200-5999美元為中上收入國家,6000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
第一是小康內涵的界定。小康涵義類似於國際上通用的生活質量的涵義,一般包含三層意思,即物質生活狀況,主要內容為食品、衣著、住房、交通等物質條件;生活環境狀況,主要指空氣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擁擠以及水質和綠化狀況;社會環境狀況,主要內容是社會秩序與安全感、社會道德風尚等狀況;第二是確定小康標准臨界值和指標權重。第三是計算小康進程,國家統計局採用了區間距離實現程度的方法測算。
16個基本監測指標和小康臨界值。 (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質日攝量75克;(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爾系數50%;(10)成人識字率85%;(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12)嬰兒死亡率3.1%;(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14)電視機普及率100%;(15)森林覆蓋率15%;(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Ⅳ 小康社會的概念最早出自哪裡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小康社會是現代人所想像出來的一個概念,其實不是的,小康這個概念最早出自《詩經.大雅》中的篇目《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其中的康指的就是安康安居,而這句話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百姓已經非常的辛苦了,希望能夠獲得短暫的安康。
而我們現在就是讓我們的民眾過上了小康的生活。
Ⅵ 小康社會是什麼
1、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2、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後,正式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型。建設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戰略之一。
3、鄧小平在規劃中國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了小康社會概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時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這個新概念的提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