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平台 » 格拉索股票交易所
擴展閱讀
預測慧聰網小夥子是誰 2025-09-12 22:10:05
暴跌後的股票能買嗎 2025-09-12 21:39:38
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萎縮 2025-09-12 21:32:42

格拉索股票交易所

發布時間: 2021-07-15 16:04:32

㈠ 離職金的事例

一 慷慨離職金挽顏面
向來以鐵娘子形象示人的卡莉·菲奧莉娜,自從成為惠普公司的掌門人之後,依舊不改其鋒芒畢露的作風,使過去風格低調的惠普幾乎一直處於風口浪尖。2006年2月,她突然遭解職的消息也如同她當初宣布合並康柏時一樣人吃驚——CEO的合同還未到期,就不得不面對「下課」的結局,菲奧莉娜只能無奈地接受董事會的決定,提前卸下了CEO的鎧甲菲奧莉娜「離職」的性質最終被描述成「迫於董事會的壓力辭職」,理由是她並未有力地提高惠普公司的股價,而惠普和康柏的合並也未能增加公司的業績。
而對菲奧莉娜而言,精神損失有高昂的離職金作為補償也多少挽回了一點顏面。惠普公司在提交證監會的文件上透露了菲奧莉娜所能得到的離職補償——她總共將獲得高達 2140萬美元離職金,並獲准繼續保持她的個人電腦外加3個月技術支持。此外尚有價值5萬美元的尋職期間的規劃咨詢費用。這部分離職金並不包括她手中的股票期權以及退休金。
惠普提交美證交所的資料上顯示,這筆高額解僱金加上她在2004年獲得的815萬美元薪資,將使得菲奧莉娜自1999年離開朗訊科技加入惠普後的收入總額達1.886億美元,包括價值達6560萬美元的股票。
二 被迫因高薪丑聞的壓力而辭職
紐約證券交易所前主席格拉索,想必熟悉證券的人們都不會陌生。2003年9月,當年58歲的格拉索,從21歲起進入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最初的職位是經紀人。35年的職業生涯以來,格拉索從經紀人升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的位置。這一點一直被認為是美國精神的體現。在格拉索任紐約證交所主席期間,他的工作頗受認可,被無數光環籠罩,直至後來被迫因高薪丑聞的壓力而辭職。
當時的狀況異常混亂,在格拉索接近1.4億元的累計薪酬和優厚的養老金被披露之後,一時間輿論嘩然。站在反對者的最列的兩大基金——美國加州公共職員養基金和加州教師養老基金,在給格拉索信中寫道,「近期披露的有關您與紐約證交所的薪酬協議讓投資大眾感到震驚,這令恢復公眾對美國金融系統信心的重要努力遭受挫折。」為了平息當時紛紛揚揚的質難,格拉索爽氣地辭職了。

㈡ 想要深入了解資本市場,有沒有合適的書籍推薦一下

《資本市場》
【冊 數】: 全十集共六碟
【作 者】: 鈕文新
【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市場價】: 980.00元

【目錄瀏覽】:
背景介紹 高官評述 專家剖析現場追蹤親歷回憶
第一集破浪而生
第二集交易之道
第三集股價之源
第四集掛牌前後
第五集投資之路
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發行的第一張股票到今天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的發展經歷了300
多年漫長歲月。今天資本更是以它強大的力量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企業之間的並購狂潮,推動世界經濟向
前發展。從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紈克萊斯勒收購賓士到新浪網的創始人王志東的黯然離去等等這些使
我們感嘆資本的力量及資本市場的無情。
我們看到並感受到了資本的力量,它從沒有象今天這樣影響和改變著世界。我們迫切需要了解它,
掌握它。從股市、債市等普通個體投資者到企業的經營管理層都應當了解什麼是資本,什麼是資本市場。
特別是政府部門的領導者,企業、公司的決策者更應了解。
令人憂慮的是很多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的經營管理層對資本市場的作用及它所能創造的價值意識
不夠或者沒有意識。他們不能夠或者不能熟練運用資本運作的方式來達成企業經營目標。所以讓這部分
人了解學習資本市場的相關知識已迫在眉捷。
基於以上原因,中央電視台歷時兩年走遍全球多個國家,適時推出這檔節目。本片以全新的視角,超
長的時空跨度,配合唯美的畫面,精彩的訪談和富於感染力的解說向你全景式展現——資本市場。
本片製作力求權威、准確、全面。邀請多位政府高官,國際國內數十位著名經濟學家及業內資深人士
參與其中,遍訪全球發達資本市場,結合全球資本並購成敗的典型案例及國內經濟形式深入剖析國際國
內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觀後相信對你有極大的震撼和啟發,對了解和掌握資本市場的相關知識大有脾益。
——《財經》雜志社評
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李劍閣 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
吳敬璉 著名經濟學家
吳基傳 信息產業部部長
高西慶 中國證監會主席
梁定邦 中國證監會首席咨詢顧問
史美倫 前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許小年 經濟學家
樊剛 經濟學家
胡祖六 經濟學家
李業廣 香港證券交易所主席
斯蒂格里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
理查德·A·格拉索前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
弗蘭克·薩伯納斯達克主席
蓋文·凱西 倫敦證券交易所總裁
高萬傑 美林公司總裁
亨利·鮑爾森高蠱公司總裁
埃迪·喬治 英國英格蘭銀行行長
楊志遠 雅虎公司創始人
麥戈文 國際數據集團總裁
陳丕宏 洪道公司總裁
莫里斯 紅杉樹公司風險投資家
Mr·威林克 荷蘭中央銀行行長
艾比·柯恩 高盛公司全球首席投資戰略分析

適用對象:

金融行業 證券行業
國內2000餘家上市公司
國有私營企業經營管理層
政府主管部門 個體投資者

㈢ 格拉索是誰

2003年 任 紐交所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2003年,紐約證交所工資與福利委員會與時任紐交所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的格拉索簽訂了一份巨額的工資合同。後來這份高達1.39億美元的巨額薪酬合同被媒體披露,立即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同年9月,格拉索被迫辭職。
2007年10月19日,美國紐約州最高法院判處理查德·格拉索歸還他領取到的1億美元左右的巨額薪酬。

㈣ 美國現任財長保爾森的個人履歷和家庭背景

11月,美國次級信貸危機對華爾街的沖擊繼續肆虐,撼動了越來越多金融機構的高層。

美林證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奧尼爾「落馬」,花旗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普林斯遞交辭呈,一周內,世界級金融機構走了兩個掌門人。

說花旗會引發「蝴蝶效應」,一點都不誇張。盡管花旗已經為股東們趕走了不受歡迎的CEO,但普林斯身後卻留下了65億美元的巨額虧損。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團,花旗股票在個人和投資機構中擁有的形象,真的會如眾多批評報告所說那樣幻滅嗎?這是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如果像花旗這樣的「超級航母」都根基動搖的話,那麼全球經濟都能感到它的餘震。

危急關頭,花旗請出了前美國財政部長、花旗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羅伯特·魯賓出任董事長,希望這位商政兩界的風雲人物能夠拯救花旗,拯救美國經濟的信心。

「不情願」的臨危受命

任何一個人物在臨危受命之後,面臨的註定是力挽狂瀾的重任。而事實上,這位曾經是柯林頓眼裡「自漢密爾頓以來最偉大的財長」魯賓,對此毫無准備。

就在之前幾周接受采訪時,對於花旗如何面對眼前的「十字路口」,是否考慮替換船長的外界猜測,魯賓的回答是:普林斯的位置會保持到「5年後的花旗年會上」。然而轉瞬間,魯賓本人就被董事會按到了這把不那麼好坐的交椅之上。在他即將70歲的時候,又一次要扮演人們心中拯救者的角色。

一直對釣魚情有獨鍾、業已安享晚年的魯賓顯得很不情願,他說「本來不會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人生」。但是,出於「對公司、員工以及公司在全球經濟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考慮」,魯賓最終還是同意了。為金融風險「擦屁股」的事,對他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這也許就是羅伯特·魯賓的宿命。

很多人至今都清楚地記得,1999年《時代》周刊封面上出現的並肩合影:時任財政部長的魯賓與副手勞倫斯·薩默斯、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他們被譽為「拯救世界的三劍客」。

當時,魯賓的聲望如日中天,在1995到1999年的美國財政部長任期上得到的好評如潮。上任不久就碰到墨西哥金融危機那個燙手山芋,魯賓說服柯林頓,動用財政部的匯率穩定基金,向墨西哥政府安排了巨額貸款,幫助其穩定了因比索快速貶值而引發的金融動盪。

這無疑是一個睿智的決定。當時美國民眾對「鄰居」墨西哥的經濟危機都有一種事不關己、隔岸觀火的心態,而魯賓憑借著在華爾街摸爬30年的直覺判斷,事情絕非如此。在剛剛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大背景下,如果墨西哥經濟崩潰,唇亡齒寒的道理不容置疑。於是,他利用各種公開場合向民眾提醒事態的嚴重性,並預言墨西哥經濟危機導致的嚴重後果之一就是巨大的移民潮沖擊美國。

另一個讓魯賓名聲大振的,是與財政赤字斗爭打了個漂亮仗。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的財政赤字有如天文數字一般龐大。早在1993年魯賓入主國家經濟委員會的時候,他就建議年輕的柯林頓總統推行大規模的赤字削減措施;出任財政部長之後,更是大刀闊斧地改革。柯林頓執政期間美國的財政由赤字走向了盈餘,魯賓功不可沒。當時柯林頓的顧問大衛·格根也因此稱魯賓為政府內閣中 「最有價值的球員」。

叱吒商政兩界

如果用工作地點來概括魯賓的履歷,那實在簡單不過——從華爾街到華盛頓,再從華盛頓到華爾街。

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後,魯賓在紐約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了兩年。1966年他加入高盛公司,開始華爾街生涯,其金融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在高盛,魯賓最初負責的是「套匯交易」。這個華爾街慣常的「游戲」,魯賓玩起來得心應手。自高中開始便相當在行的撲克牌技術幫了他大忙,因為打撲克牌與「套匯交易」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相通的——收集相關的數據,冷靜分析各種風險,並願意為可能出現的結果投下高昂的賭注。1977年,魯賓憑借出色的業績被《財富》雜志譽為華爾街從事套匯交易的「四騎士」之一。

同時,魯賓化解危機的能力也在高盛得以彰顯。1987年,高盛公司合夥人羅伯特·弗里曼因從事內幕交易被判入獄,導致公司形象受到嚴重影響。當時的魯賓已經成為高盛的副董事長,他與其他高管一道,實施「零缺陷」政策,使公司杜絕一切可能再次出現的過失,挽回了公司聲譽。

魯賓在高盛工作了26年,平步青雲,1990年晉升為高盛公司聯席董事長之一,年薪高達2650萬美元,被稱為「華爾街奇才」。在魯賓看來,高盛對自己的影響最大,他把在高盛的這段歲月稱為「萬事的根源」。

業界有一種看法,認為高盛是美國政界經濟高管的「黃埔軍校」,因為高盛公司從來都十分看重團隊協作。但在年輕的魯賓身上卻出現了與之不和諧的錯誤:做事唐突,性格過直,待人接物暴躁無禮。最終,一位年長的合夥人告訴魯賓,如果他希望在公司里獲得提拔,必須改改自己的工作作風,多考慮同事們的見解。魯賓對這一個意見頗感意外,但他隨即就接受了批評,職場道路也由此暢通。

在高盛工作的同時,魯賓積極地參加民主黨的活動。1991 年,在朋友的引薦下,魯賓和柯林頓總統共進晚餐,這是他和柯林頓的第一次會面。在那頓晚餐上,他們一起討論了三個多小時的經濟問題。魯賓認為柯林頓對問題的觀察深邃,充滿求知慾。而與此同時,柯林頓也極為看重魯賓在華爾街多年的經歷,以及他與大公司高層私交甚好的背景。這頓晚餐成就了二人日後的合作。沒過多久,魯賓接受了柯林頓的邀請,入主新組建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

叱吒商政兩界的人,似乎天生就長袖善舞。魯賓的夫人朱迪曾經擔任紐約市市長的禮賓專員,一度活躍在紐約市的演出界。但實際上,他們夫婦寧願待在家裡也不願捲入沒完沒了的社交活動。即使魯賓在華盛頓工作期間,朱迪也以「討厭華盛頓的政治氣氛」為由,始終不願離開曼哈頓。所以,在魯賓的財長生涯中,大部分周末都要打「飛的」回紐約看望妻子,平時則住在華盛頓的傑斐遜飯店裡。

這段「候鳥」生活在1999年結束,因為他又回到了紐約。那年春天,柯林頓在白宮玫瑰園宣布接受魯賓的辭職,華爾街一片嘩然,道—瓊斯指數竟一度重挫200點之多。

「白宮的魯賓」值多少錢

柯林頓曾經戲謔道:在華盛頓期間,魯賓為美國中產階級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白宮給的報酬可比不了華爾街;去了白宮的魯賓,自己也成了中產階級。

魯賓從白宮回到華爾街之後,立馬有媒體跳出來說——魯賓是作為華盛頓「使者」回到華爾街的。盡管魯賓極力否認這一點,但他的身價卻是實實在在地大漲了。

花旗集團開出了誘人的條件:每年的工資和獎金收入不少於1500萬美元,此外還提供股票期權以及可供使用的私人飛機。但在魯賓進入花旗之後,他的優厚報酬和模糊的職責就引來不斷的爭議。魯賓從花旗總共獲得的工資、紅利和股票獎勵,高於很多花旗前任以及現任高管。魯賓到底值多少錢?

在花旗高層看來,「魯賓的專業素養、處事技巧和職業判斷力與我們的全球戰略完全匹配」。而另一方面,魯賓在華盛頓期間所掌握的人脈資源,更為花旗所看好。在任執行委員會主席期間,魯賓在花旗的工作主要包括幫助協調收購,利用自己的關系為花旗爭取業務。魯賓與世界各地的領導和企業高層時常有聯絡,一位花旗高管曾經說過:「如果你需要打電話聯絡某人,魯賓可以幫你做到。」

這就是魯賓的價值所在——一個與華爾街和華盛頓都有著極深淵源的人,對花旗的意義不言自明。

「華盛頓—華爾街復合體」

如果按照當年花旗和魯賓簽署的聘用協議,對於公司行為的過失魯賓可免於承擔任何直接責任。他的職責是「戰略管理和經營業務」,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也就是說,假設全球經濟發生崩潰,那麼他要設法讓花旗集團免遭殃及;至於如何收拾殘局,就不關他的事了。然而,生活中總是充滿了諷刺。魯賓自己也沒有想到,8年之後,當花旗岌岌可危之際,他卻成了要挺身而出、拯救花旗於困境的人。

對於魯賓的走馬上任,股東們其實也不情願。在股東們11月7日向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的訴訟中,控告花旗的數位高管未能充分把握公司戰略方向,在次貸相關債券投資上不計後果,導致集團出現巨額損失,被控的高管中就包括了魯賓。但花旗選擇魯賓自有打算,下注的信心不僅僅在於選擇魯賓,更在於對「華盛頓—華爾街復合體」的信任。

華盛頓和華爾街之間的密切配合,從19世紀就已經開始。當年威爾遜當選美國總統後,對於誰適合擔任財長和國務卿的問題,就求教於摩根財團的「國王」老摩根。而華盛頓高官們與華爾街高管們之間頻繁互換角色,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從華爾街走向華盛頓的有來自狄龍—李德財團的道格拉斯·狄龍,他被肯尼迪總統任命為財長;此後,曾任美林證券公司總裁的納德·托馬斯·里甘,出任里根政府的財長;還有現任的財長亨利·保爾森,與魯賓一樣出身於高盛。

過去40年中,華爾街為美國財政部「輸出」了6位財長,在職時間總共加起來超過20年。這是一種頗為玩味的現象。

有著「金元政治」之稱的美國政治中,作為政治中心的白宮與作為金融中心的華爾街似乎註定有著曖昧的「戀情」。華爾街不僅以捐款的形式影響美國的政治選舉,更以直接輸送精英的手段「操控」國家的政策。而選出來的總統,也必然會為華爾街的精英們投桃報李,其出台的政策也會有利於他們聚財。這種相得益彰的絕配,恰恰印證了美國金融史專家查爾斯·基斯特在《華爾街史》一書中的論斷——「華爾街歷史的主題,就是金融與政府之間的曲折關系。」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想當初,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華爾街的聯邦廳——美國第一屆國會所在地宣誓就職的時候,他大概怎麼都沒有想到,「華盛頓」和「華爾街」這兩個名字今後竟有如此深厚而復雜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