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私募基金有倉位限制嗎
私人股權投資(又稱私募股權投資或私募基金,Private Fund),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用來指稱對任何一種不能在股票市場自由交易的股權資產的投資。被動的機構投資者可能會投資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然後交由私人股權投資公司管理並投向目標公司。私人股權投資可以分為以下種類:杠桿收購、風險投資、成長資本、天使投資和夾層融資以及其他形式。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一般會控制所投資公司的管理,而且經常會引進新的管理團隊以使公司價值提升。2014年12月31日,在保險業界,伴隨2015年腳步聲到來的是保險資金運用一個緊接著一個的細化方案的「落地」。元旦前夕,保監會批準保險資金設立私募基金,專項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私募基金大致分信託型陽光私募及純有限合夥基金私募這兩種(通道不同)。
信託型私募基金的最高單只股票持倉百分比可達基金總資產的30%。
純有限合夥型的規則都是自己定的,主要LP沒意見就可以了。
2. 股票買賣原則怎麼樣
第一、學習而不照搬迷信 O'NEIL主要是在經營報紙/投資數據服務/投資咨詢公司,不過他也擁有自己的共同基金(類似私募)。所以也不能說他沒有實戰經驗。而且,我們知道,O'NEIL是在功成名就(在股市上奮鬥了近40年後)才開始寫下《笑傲股市》、《股票買賣法則》等著作。 但是,O'NEIL因為有商業報紙/投資咨詢公司等背景,所以,在他的書中,我們能讀到很多「股評」的味道。例如:他就說:大多數共同基金不能正確預測股市(大勢),而他的系統在某某年判斷正確等等(書P13)。而相對的,索羅斯在書中從來對自己賺錢的細節都是一抹而過。巴菲特也從來沒有透露自己選股的真正細節。他們的風格可見一斑。 O'NEIL的書從來都是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他的書通俗易懂,道理簡單、模型簡單、圖表好看。但是,我們知道,O'NEIL作為一個作者,他很多提法是草率的,最明顯的就是在預測股市大勢上。這一點對他的質疑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利用O'NEIL選股法進行選股的做法是過於簡單了。盡管你可以把選出的股票羅列一通,證明它的實戰效果。為什麼呢?首先,O'NEIL的CANSLIM系統中很多是無法定量的:例如N,新的產品服務,或者新的管理層,又如M,大勢的情況如何定性定量?再次,你羅列出來效果好,只是因為你在這個時候羅列。換句話說,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賣出。最後,大概按照CANSLIM選出來國內A股有幾十支,你不可能建立如 此之大的投資組合,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篩選,這個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裡面有遠超同期指數的,也有遠遠落後於同期指數的。 任何大師,或者股市上成功的投資者/理論家都有他存在的歷史環境,也有他獨特的成功之路。因此,重要的不是去照搬,而是剖析他成功的可借鑒的地方,並拿到自己的實踐中進行再學習。 第二、個人的體會,O'NEIL書中最值得關注的是CANSLIM選股系統中體現的系統思路。 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在市場和自我之間徘徊。我指的是:選自己所愛,還是選市場所愛? 後來經過反復思考後,我覺得選自己所愛是需要前提條件的。而自己目前的現狀不符合要求,因此還是轉到選市場所愛上。而O'NEIL的CANSLIM系統是一套完整的選市場所愛的系統。我指的首先並不是CANSLIM系統裡面的細節,而是大的思路。 選市場所愛,我本來的思路是:M:市場大勢 L:市場熱點 I:機構認可度 S:技術面強於平均水平 C:基本面良好(我指的是現狀好,預期好)。也就是自己所謂的「MLISC」選股五步驟。 對比CANSILM,當時的確有種殊途同歸的感覺。不同的是,我把C替換了CAN,把重要度重新排列了一遍。這就是我學習O'NEIL最大的收獲! 第三、CANSLIM系統中的各項細節指標設計都需要謹慎學習使用。 首先,說實話,O'NEIL對於大勢判斷的分析是非常混亂的。配上幾幅圖表並不能使分析更加清晰。他的主要觀點是觀察大盤指數漲跌幅度、其他指數對應性、成交量的變化、領漲股的變化。但是,大勢的判斷真的這樣就可以嗎?呵呵,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否則做股票也不會這么難了。 但是,他的幾個對於判斷大勢的觀點是值得去學習的。比如:觀察大盤成交價格和成交量的配合程度(最簡單的就是大盤5月12-19日一周成交量創天量,指數卻漲幅很小,隨後大盤就開始高位的中期震盪);又如觀察多個指數間是否出現背離;領漲股是否出現整體的回調,而與大盤指數出現背離等。這些都是觀察的幾個角度,還需要結合其他一些角度綜合起來才能形成對於大盤指數位置的判斷。 其次,CAN的對於基本面要求就不用討論了。銷售量、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每股現金流量、新的產品服務,各種指標的連續性等等,都是基本的分析要點。但是,注意,O'NEIL的分析前提是這樣的:保持良好發展速度一段時間的企業還能繼續保持下去。否則,一家連續3年都保持良好發展狀態的企業未來就一定會保持下去嗎?我還是相信林奇的話:一個行業,一家企業良好發展的一方面,對其不利的因素也在同時累積。關鍵是看這些逐步累積的不利因素能否被企業所化解。 比如現階段的有色金屬企業,因為出廠價格大幅上漲,企業的銷售量、凈利潤、現金流等數據都肯定保持良好。高高的利潤水平線掩蓋了所有的問題。注意,在行業企業向好的時候,不利的因素也在累計:高利潤必然刺激新的競爭對手進入進來,現存企業開始大幅擴張產能,忽視在期貨上的套期保值,客戶由於成本大幅增長而被迫嘗試新的替代品,由於利潤的大幅增加使得管理層盲目樂觀,對於公司內部成本管理開始放鬆,公司總部和各分公司費用開始超支,公司人員、場地等規模不斷擴大。一旦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供過於求的時候,潮水退去,一批裸泳的公司才會真正浮出水面。而前面一切數據良好的有色金屬企業會突然利潤大幅下降,淪為垃圾企業。有色金屬行業重新回到水泥、家電等行業一樣。 所以光從CAN這幾個指標出發,你是無法保證你選擇的就是個真正高成長的好公司的。 再次,SLIM這幾個技術面指標也是需要謹慎使用。例如:L:市場領漲股,選擇RSI>80的底部形態的個股。選擇周RSI/日RSI?底部形態怎麼定量?52周新高? 又如I:機構投資者的認可,至少10家機構持有,機構投資者不斷增加的,有「機智」的基金經理持有的,還要避免過多的機構持有。這裡面很多因素不明確:什麼叫「機智」?過多機構具體如何判斷?如果這么判斷,那麼茅台的股票早就應該拋棄,因為機構持倉很大。 第四、CANSLIM系統中還是有很多閃光點。 說了很多CANSLIM具體指標的模糊不確定問題,但是個人覺得裡面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1、利用RSI判斷市場表現最好的股票。這一點似乎不少人在用,比如周RSI>70/80來選擇市場表現強的股票,個人覺得這個指標是有用的。 2、選擇創新高的股票。創52周(一年)新高的股票是絕對值得注意的。 3、不能光從每股收益(經常性收益)看企業,還需要從:凈資產收益率(從使用股東權益使用效率上看),每股現金流量等多方面觀察。而且還需要關注其可持續性(連續一段時期)。特別關注增速加快的企業。 4、要多關注新產品、新的經營模式、新的服務方式出現導致超常規發展速度的企業。 5、股票服從大勢。 6、要重視機構投資者的選擇和想法,分析他們的思路,學會利用他們中長線持股和建倉時抬升股價的有利因素。 總結下,就是要學習O'NEIL將基本面和技術面結合的思路,敢於買入基本面和技術面同時創「新高」的股票。學習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選股系統(他寫的買賣法則等比較混亂,呵呵,就不去仔細分析了)。 但是,也需要知道,這只是做股票整個過程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而且確定適合自己的CANSLIM系統過程是很復雜的,特別是定量的時候。 如果想拿著這幾本書就能真的「笑傲股市」,那也太天真了點,呵呵。
3. 中國的私募股權交易規則出台了沒有發改委制定了嗎
國內現在只有《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私募股權投資及交易的還沒有。
發改委現在起草了私募股權投資企業管理辦法,已經報國務院,但沒下文。
4. 私募是什麼,他們是怎麼選擇股票的,
私募(Private Placement)是相對於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私募是指向小規模數量合格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通常35個以下)出售股票,此方式可以免除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注冊程序。投資者要簽署一份投資書聲明,購買目的是投資而不是為了再次出售。
私募選股的原則有4個:
原則一:小盤子
一些10年前的股票為什麼還能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股本擴張能力,而只有小盤子才有更大的股本擴張能力,所以盤子的大小是關鍵,我們選擇長線股票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小盤子。這里所說的盤子是總盤子。現在市場上仍然有不少小盤子股票,而且數量不少,我們有足夠的選擇餘地。
原則二: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
我們都知道行業的龍頭公司是好公司,但一來這些公司盤子都比較大,股本擴張能力有限;二來這些公司樹大招風,早已被大資金所關注,股價往往會提前透支幾年,很難買在較低的價位。但如果是細分行業就不一樣了,這樣的龍頭公司很多都具備股本擴展的基本條件。
原則三:所處行業前景看好
夕陽行業的公司未來一定會面臨轉型的困局,轉型的過程比較長而且最後也不一定會成功。另外,一些新型行業也有一定的風險,畢竟未來的市場難以預料。最穩妥的辦法就是選擇那種已經相對成熟,而且在可以預見的10年內不會落伍的細分行業。
原則四:PE較低
根據這4個原則,我們很容易選股,首先對目前的上市公司總股本(或者總市值)排一下序,從小開始選;其次在其中選擇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最後再篩選被選出來的細分行業。
對於大多數沒有時間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種簡單而且實用的長線選股方法。
5. 股票關於9點16-9點25之間買賣
每天早上9:15——9:25分是早盤集合競價時間,這個競價時間有個規則,這里和9:30以後的交易有所不同,9點半以後的交易是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成交,但集合競價這段時間內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數量優先,問題就出在這里,誰的數量大誰優先成交,計算機據此原則撮合競價,數量最大的優先成交,其成交價就是開盤價。
集合競價時誰參與籌碼多誰就能決定開盤價,誰有的籌碼多呢?那不就是主力、機構和莊家嗎。舉個例子,某股主力有兩個賬戶A和B,只要早盤集合競價時用A賬戶賣出100萬股,用B賬戶買入100萬股,如果主力想讓開盤價定在9.58元,那賣出的價格和買入的價格就下單為9.58元,開盤9點25分出來的開盤價就是9.58元,為什麼?人家數量大人家優先成交。所以主力對股票的開盤價擁有絕對的定價權,這是主力能夠操縱股票走勢的核心手段之一。
實際上主力當然不可能象我說的那樣只通過兩個賬戶對敲完成定價,那樣證監會還不一抓一個准,一般是多個賬戶之間在集合競價時通過對敲完成對股票開盤價的控制。這些股票多出現在暗庄、私募、游資坐莊的股票中,公募基金一般不愛這么玩的。
6. 從事金融證券人員不允許炒股的原則規定是什麼
從事金融證券人員不允許炒股的原則是防止金融證券人員內幕交易,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炒股,獲取非正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