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平台 » T3科技平台是哪只股票
擴展閱讀
基金股票只有百分之九十 2025-08-04 09:11:49
股票變動去哪裡看 2025-08-04 09:09:39
股票買不進倉是什麼原因 2025-08-04 09:09:35

T3科技平台是哪只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8-13 11:41:51

⑴ 兵裝集團再換帥,「大國汽」或將浮出水面

2015年,國資委確定了下一步國企改革重點,鼓勵大規模兼並重組,南車北車、寶鋼武鋼等大型合並項目紛紛落地。隨後,一汽集團董事長竺延風和東風集團董事長徐平角色互換,2017年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再度與徐平互換,隨著同為國資委旗下的三大汽車集團一把手頻繁互換,一時間關於三家合並成立「大國汽」(國汽車集團)的猜測不絕耳語。

中國這三大汽車集團是合並還是合作暫時還無定論,但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塑、國際汽車巨頭密切合作的當下,整合資源爭做行業龍頭是必然趨勢。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許憲平如今履新兵裝集團,會不會如我們猜想的這樣成率先「攪動」中國汽車產業風雲,一切都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T3科技平台公司成立,滴滴的好日子還有多久

(文/彭科峰)在中國車市低迷的大環境下,車企巨頭們正在加快抱團合作,尋找新的市場。近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布公告稱,長安汽車與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經簽訂相關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本金160億元人民幣。

根據公告顯示,這家科技公司的構成框架為:長安汽車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3.125%;一汽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東風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兵裝集團出資35億元,持股比例21.875%;江寧經開科技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從表面來看,一汽、東風和江寧經開科技持股最多,但實際上,兵裝集團和長安汽車的關系不言而喻,三大汽車央企基本上出資情況都比較平均。

這次合作,意味著1年多之後,三大汽車央企在出行領域的合作再次升級。

2018年12月21日,一汽集團、兵裝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在北京簽署《T3科技平台公司合資合作意向協議》,致力打造高效率、高品質、高安全、可信賴的出行服務品牌。2019年3月22日,三方聯合蘇寧、騰訊、阿里等多方企業在南京正式簽訂合資協議,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同時,T3出行與南京市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訂投資協議,T3出行公司落戶南京江寧。

公告還顯示,T3科技平台公司由一汽、東風、兵裝集團和長安汽車共同控制,董事有10名,其中,兵裝集團、長安汽車各委派1名董事,一汽、東風各委派2名董事,江寧經開科技委派2名董事,外部董事1名,職工董事1名。董事長由T3股東的董事輪值。

車友頭條了解到,目前,T3出行已登陸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長春、廣州等城市,其主力車型為長安逸動EV460。從規模來看,T3出行目前顯然無法和滴滴這樣的巨頭相提並論,但在車輛采購和政府關繫上,T3出行顯然要具有更多的優勢。未來,T3出行能夠對滴滴的壟斷地位帶來沖擊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⑶ 三大汽車央企再聯手,160億共建T3科技平台

雖然都有三大汽車央企背書,但T3科技平台和此前成立的T3出行是兩個獨立的公司,從三家央企加入T3科技平台的員工也將和母公司解除合同。
6月2日,據天眼查數據顯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60億元成立了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長安汽車的母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為大股東,但五家公司的具體持股比例未公開。
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均向中車網表示,此次成立的中汽創智是之前長安汽車、一汽集團和東風汽車聯合設立的T3科技平台公司的落地,主要致力於讓三家汽車央企合作研發智能科技。
東風方面還表示:新成立的中汽創智將是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公司,從三家公司加入中汽創智的員工也將和母公司解除合同,T3科技平台和T3出行是長安、一汽、東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內成立的兩個相對獨立的公司,只是在資本層面會代表三家車企。
據悉,T3科技平台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電動平台、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這三大領域的相關技術。通過整合資源和共同研發,降低三家車企的研發成本並支持下一代智能新能源整車開發和T3出行平台。
雖然有三大汽車央企集體背書,但對於T3科技平台的前景,外界也有不同聲音。
因為此前創立的T3出行不但有三大央企背書,還聯合了蘇寧、騰訊、阿里等多方知名企業。但自去年7月正式上線運營以來,T3出行的運營范圍目前依然局限於南京、武漢、重慶、廣州、杭州、長春及天津這7座城市,因為運營范圍有限,所以其品牌影響力遠未形成。
與此同時,在各類社交平台上,經常有用戶表示T3出行存在內部管理的問題。在脈脈上就有認證為T3出行的員工表示:內部管理混亂,各種派系互掐。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於今年4月28日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國網約車的用戶規模和使用都在不斷增長。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有滴滴這樣的行業巨頭,但並不意味著沒有機會,吉利集團集團旗下出行公司曹操出行,到2019年底已經布局50個城市,用戶規模達3100萬,成為僅次於滴滴專車和首汽約車的網約車公司,所以T3出行目前的問題,更多還是來源於公司內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三大國有車企龍頭再聚首 160億成立中汽創智共造電動車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繼聯合出資打造T3出行後,三大國有車企龍頭的合作延伸至新能源汽車製造和銷售方面。啟信寶的信息顯示,6月2日,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汽)、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汽車)、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風汽車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兵裝集團,為長安汽車母公司),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
結合長安汽車1月曾發布的公告,業界認為這家公司很可能是此前各股東方籌劃成立的「T3科技平台」的落地公司,當時的信息顯示,一汽、東風、長安、兵裝集團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江寧經開科技」)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無論是股東方,還是注冊資本,均與本次成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相同。
啟信寶尚未披露五位股東在新公司出資比例。此前關於「T3科技平台」的資料顯示,在總共160億元的投資中,一汽出資40億元、東風出資40億元、長安及兵裝集團共出資40億元,國企三大龍頭共出資120億元。另外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出資40億元。
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為李豐軍,而李豐軍為一汽集團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信息顯示,此次成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涉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及銷售,電池、電子元件的製造及銷售等。據此前對「T3科技平台」的介紹,該平台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加強三家企業在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術等方面的聯合研發,以整合各方優質資源,降低研發成本。
新合資公司的成立,被認為是三大國有車企加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的開端。隨著汽車「新四化」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車企至關重要的布局方向。但目前,三大央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發展節奏較緩。在這種情況下,「抱團取暖」有望加強三者在新能源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協同。
此次成立合資公司並不是三大國有車企第一次「牽手」。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多次傳出三方合並傳言,但均被辟謠。不過與此同時,三者之間各種形式的合作陸續展開。
三大國有車企龍頭動靜最大的合作是共同出資組建T3出行及T3科技平台。2019年3月,一汽、東風、長安與騰訊、阿里、蘇寧等多方共同投資97.6億元成立T3出行,其中三大央企每家出資16億元,共計出資48億元,T3出行也因此被成為共享出行領域的「國家隊」。資料顯示,截至目前,T3出行的運營車輛已進入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長春、廣州六座城市,累計投入的新能源車輛超過15000輛。
而在此次新合資公司成立後,國企三大龍頭已經在合作中累計投入有望達到近170億元。另外,除以上合作,2020年1月,一汽集團旗下子公司與東風等公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北京國創新能源汽車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業務范圍為投資管理、投資咨詢等。
一系列的合資動作表明,三大國有車企龍頭之間的合作逐步進入深水區。此前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如果一家車企在「新四化」領域全面投入,接下來的十年至少需要5000億元資金,這幾乎超出了所有「玩家」的承受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抱團模式或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行業,以降低總投入成本,並應對未來市場的挑戰,而一汽、東風與長安作為國有車企龍頭,它們之間的密集合作可被視為車企新發展模式的一個代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⑸ 160億成立T3科技平台,一汽、東風、長安正在行合並之實

?北京時間1月17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一汽、東風、長安、兵裝集團等公司,以及南京江寧經開區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金高達160億元。

根據規劃,T3科技平台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電動平台及先進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及中央計算三大領域技術,並且優先保證為T3股東提供核心技術、平台及系統解決方案。

可以認為,這是一汽、東風、長安三大國資委旗下車企,下一代智能新能源整車開發的一個共同的研究中心,從而達到分攤成本、提高效益的作用。按照國際車企合並的經驗,這是最重要的目的——共同研發、共享供應鏈、從而降低成本。

這是否可以解讀為,這是一汽、東風和長安,這就是在行合並之實,但沒有合並之名。畢竟合並的阻力,實在是太大了。這點也體現在T3科技平台公司的股權上,非常平均的股比。

在2019年12月23日,作為地方國資委旗下車企的代表,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宣布簽署為期5年的戰略合作協議,根據上汽和廣汽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下面四個方面進行合作:1、聯合開發核心技術;2、共享產業鏈資源;3、聚焦新商業模式;4、合力拓展海外市場。

可以期待一下,上汽和廣汽的戰略合作,將會有著什麼樣的實際性的動作出現呢?上汽和廣汽正式戰略合作,中國車企真剩四大集團?

此前,業內有一種傳聞,中國將會剩下四大汽車品牌,一個屬於國資委,一個屬於地方國資,一個是自主品牌,一個是造車新勢力。這種可能性有多大呢?隨著上汽和廣汽戰略合作的達成,T3科技平台公司的正式成立,這種可能性在增加。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吉利、長城和比亞迪戰略合作的新聞。

隨著2018、2019連續兩年的銷量下滑,10萬以下的車型銷量下滑最多,中國銷量前十的汽車集團,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的90%,中國汽車市場必然進入了大整合的時代!誰將留下,誰將離開,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⑹ 一汽、長安、東風等多家公司斥資160億元,共同打造T3科技平台

1月17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已經與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一汽」)、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東風」)、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兵裝集團」)、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江寧經開科技」)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暫定名),注冊資本金160億元人民幣。

根據公告顯示,此次新成立的T3科技平台公司構成經營者集中,其中長安汽車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3.125%;一汽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東風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兵裝集團出資35億元,持股比例21.875%;江寧經開科技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一汽、東風、兵裝集團和長安汽車共同控制T3科技平台公司。

對此,多方表示,汽車產業向智能化、新能源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通過聯合組建整車技術研發公司,可以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投資T3科技平台公司可以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前瞻、共性、核心技術開發及投資平台,參與產業相關標準的制訂,滿足公司發展戰略的需要。

據悉,T3科技平台公司的經營范圍有技術開發、軟體開發;製造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產品、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等;同時銷售自產產品。未來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電動平台及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及中央計算三大領域技術。

另外,T3出行將設分別置董事會和技術戰略委員會。董事會由10名董事組成。其中,兵裝集團、長安汽車各委派1名董事,一汽、東風各委派2名董事,江寧經開科技委派2名董事,外部董事1名,職工董事1名。董事長由T3股東董事輪值。

技術戰略委員會則由11名委員組成。其中T3科技平台公司董事1名,任主席(由T3股東輪流指定其提名的董事擔任),長安汽車、一汽、東風各提名1名,首席技術官(CTO)1名,首席科學家2名,外部行業技術專家4名。

根據資料顯示,T3出行誕生自2017年12月1日。彼時,一汽、東風、長安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規定,三方將在前瞻共性技術、汽車全價值鏈運營、拓展海外市場以及探索新商業模式四個領域展開合作。2018年7月15日,三方正式簽署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合資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

2019年3月22日,三方聯合蘇寧、騰訊、阿里等多方企業在南京正式簽訂合資協議,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同時,T3出行與南京市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訂投資協議,公司落戶南京江寧。截至去年年底,T3出行已經在廣州、長春、杭州、南京、重慶、武漢六座城市開通網約車業務,主力車型為長安逸動EV460。

據了解,本次交易還需取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審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⑺ 三大汽車央企合作終於走進了「深水區」

近兩年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在多個領域合作頻頻,但三方最初醞釀在技術整合與開發方面的合作,卻還沒有正式落地。而6月2日,隨著「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汽創智」)正式注冊,標志著三大汽車央企合作終於走進了「深水區」。
中汽創智由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兵裝集團、長安汽車以及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寧經開科技」)共同出資成立,公司注冊資本高達160億元。而中汽創智正是一汽、東風與長安在2017年底就籌備組建的T3科技平台公司。
三大汽車央企越走越近
從2017年12月底,三大汽車央企就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並組建T3科技平台公司籌備組;2018年12月21日,兵裝集團、一汽、東風和長安在北京簽署T3科技平台公司合資合作意向協議;2020年1月17日,五大股東簽訂協議,共同出資160億元,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再到最新6月2日,新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歷時2年半時間。
這期間,有關「T3」的身影頻頻出現。在2019年7月份,由一汽、東風、長安三家車企聯合蘇寧、騰訊、阿里巴巴等共同投資的智慧出行平台——T3出行正式上線運營。2019年11月份,同樣是這三家車企舉行T3物流合作現場會暨城市配送共享倉(VTC)項目合資意向書簽約儀式。
相比於之前的合作更注重現階段的資源整合,此次出資成立合資公司更著眼於未來。根據長安汽車此前發布公告顯示,T3科技平台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方式,獲取電動平台及先進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及中央計算三大領域技術。
根據協議內容,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和江寧經開科技分別出資40億元,各自持股比例為25%,長安與其實際控制人兵裝集團分別出資5億元和35億元共計40億元,持股比例也為25%。
在人事安排方面,中汽創智董事會將由10名董事組成。其中,兵裝集團、長安各委派1名董事,一汽、東風各委派2名董事,江寧經開科技委派2名董事,外部董事1名,職工董事1名。董事長由中汽創智股東的董事輪值,T3科技還將設置技術戰略委員會。
中汽創智的法人代表為李豐軍,同時擔任合資公司總經理職務,而李豐軍為一汽集團智能網聯開發院院長。合資公司首任董事長為一汽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國強。
顯然有了之前合作做鋪墊,三大汽車央企溝通交流機制趨於完善,這是合資公司運行效率和形成合力的基礎。接下來合資公司需要整合各自資源,快速搶占汽車變革技術高點,驅動車企轉型升級。
新能源產業鏈亟待成型
中汽創智注冊地是在南京市江寧開發區,與之前成立的T3出行公司注冊地完全一致。三大汽車央企以此作為T3合作的「基地」,並非偶然。特別是此次作為股東方之一,江寧經開科技持有25%股比,更顯示出地方政府對於合資公司所佔的分量。
按照南京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部署,江寧將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作為高端轉型突破方向,正全力打造規劃總面積140平方公里的汽車產業新城。根據規劃,2021年-2025年,江寧汽車產業新城將基本建成,實現整車規模80萬輛、「三電」系統配套100萬台、產值2000億元以上。
在江寧汽車產業新城中提到的規劃目標中,中汽創智占據多少還不得而知,但從時間截點來看,與合資公司的建設規劃還是很吻合的。今年年中合資公司正式成立運營,按照正常研發進度,5年後將達成階段性成果。
而從中汽創智經營范圍來看,包括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製造、銷售,新能源汽車生產測試設備和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電池製造、銷售等。顯然在新能源方面,將成為新公司經營的重點,而江寧將給予合資公司全力支持,龐大的新能源產業鏈條正落地成型。
如今汽車正面臨變革時代,圍繞著新能源車型產業鏈條正在迅速擴張。雖然以特斯拉為首的新造車勢力一步步做大,給面臨轉型的傳統車企帶來很強的危機感;但是新能源方面政策導向與市場潛力,為車企也提供更多的機會。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車型,都加碼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與投入。
圍繞著新能源產業鏈,一些國際車企通過收購上下游企業,或者直接引進生產,開始著手打造,而國內傳統車企普遍還處於摸索過程中。三大汽車央企之間的合作,雖然有效節省開發成本,以及打造更廣泛的產業鏈布局,但是仍缺少新能源相關技術積累,特別的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能否快速取得突破,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⑻ 三大央企繼續抱團打造T3科技,出行領域是否真是香餑餑

由於近一兩年汽車市場下行,加上「新四化」到來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和面臨的巨大挑戰,車企的利潤也在不斷下滑,想以一己之力完成所有投資布局,獨享研發成果已經逐漸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這也讓車企們開始自覺自願尋求「同盟」,互利共贏。

繼去年年底上汽與廣汽正式宣布戰略合作後,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一汽、東風、長安三大央企繼2019年T3出行平台上線後又有了新動作。2020年1月17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長安汽車、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南京江寧經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本160億元。

其中,一汽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東風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兵裝集團出資35億元,持股比例21.875%;長安汽車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3.125%;江寧經開科技出資40億元,持股比例25%。T3科技平台公司主要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電動平台及先進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及中央計算三大領域技術。顯然,這家公司旨在聚焦於新能源以及自動駕駛方面,並將對T3出行公司給予必要的技術支撐,這也意味著國內出行領域競爭將再度升級。

其實,自2017年8月開始,一汽、東風和長安便多次傳出合並傳言,一直未果。但三方此前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規定,三方將在前瞻共性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走出去」、新商業模式等四大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T3出行便是其中一個重要計劃。截至目前,T3出行的車輛已進入了南京、武漢、重慶、杭州、長春、廣州六座城市,累計投入的新能源車輛超過15000輛。從規模來看,T3出行目前無法和滴滴出行這樣的巨頭抗衡,但在車輛采購和政府關繫上,T3出行則具有更多的優勢,未來或將打破目前滴滴出行一家獨大的格局。目前,T3出行,基本採用的是長安旗下的新能源車型,而東風和一汽在這方面並不具備車型優勢。

在2019年車市下行的階段,車企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共享出行領域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將自家產品投入進去,不但可以消化庫存,也能為未來出行市場奠定基礎。面對「共享出行」領域的紅利,國內外的車企都在不斷探索出行領域成功的可能性。比如,寶馬與長城成立「光束汽車合資公司」生產電動MINI,比如,吉利與賓士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生產電動smart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未來出行領域進行的戰略布局。

就共享汽車發展前景而言,中國無疑堪稱全球最具潛力和最具規模的市場,但客戶對於數據隱私和用車安全性以及共享出行領域在國內的不成熟,導致了「共享出行」是風口,也是風險。在傳統車企中,戴姆勒在共享出行領域的布局是最早的。2008年,戴姆勒成立了Car2Go,入局分時租賃業務。2016年4月,Car2go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但因為計價方式貴、車型投放少、用戶停車難等問題,運營兩年後,便黯然退出了中國市場。當然,退出中國市場,也跟我國國情和人民大眾接受程度有著直接關系。

貝恩咨詢公司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出行市場交易總額在2021年僅能緩和增至600億美元,低於曾經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720億美元的願景。目前國內最大的出行公司-滴滴出行,雖然未透露2019年的財務報表,但滴滴出行總裁柳青表示,2019年確實是滴滴低谷的一年。據悉,滴滴在2017年年底一輪40億美金融資中,估值達到560億;但據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數據,截至2019年6月30日,滴滴估值為516億美元。以此計算,滴滴估值目前較2017年底縮水44億美元。也有數據表明,2018年滴滴虧損達109億。

短期不能盈利,甚至會虧損巨大,似乎已經成為目前這個行業內的共識。然而,截至2019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4.2億人。預計十年後中國將形成6-7億有駕照而無車的人群,市場需求與空間十分巨大,勢必將吸引更多的車企以及新勢力造車和互聯網企業進入,出行領域的競爭將繼續擴大。

全球著名獨立咨詢機構羅蘭貝格提到:大多數分時租賃企業尚未實現盈利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而在共享汽車造車、采買車成本過高,沒有強大的資本支撐很難做到大規模的投放的前提下,盈利則成為更佳艱難的事情。顯然,靠燒錢來維持客戶粘度的商業模式並不可取。

共享汽車出行重資本、重運營、重營銷、重技術的產業本質,決定著參與的企業想要實現良性運營,就必須具備線上平台、線下運營、資源整合、資金實力的四大要素。對於當下的共享汽車產業而言,仍然處於黎明前的黑暗。通過整合外部資源,抱團取暖,合作共贏更利於聚勢發展,分攤風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