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票交易成交量大了好還是小了好
成交量大好。
成交量放大,說明該股票活躍,接下來走勢有4種:見頂(出貨),見底(吸籌),續漲(縮量),續跌(縮量)
② 股票交易中為什麼買賣的數量不一樣大
股市中買入賣出量是根據主動買賣來算的,否則那就是買盤與賣盤一樣多了。
比如樓主掛單先10.00賣出,然後我以10.00的價格買入,那麼這就算是買盤,是買入量。
比如樓主掛單先10.00買入,然後我以10.00的價格賣出,那麼這就算是賣盤,是賣出量。
③ 一種股票為什麼當天交易買入和賣出的數量不一致
例:當前賣出價是10元/股,你買入報價10元或以上,那就立即成交,統計為買入盤(因為是你主動買入);
反之你報價9.99元或以下,那不能立即成交,只能等待有人願意按你的報價賣出時才能成交,就統計為賣出盤(因為是對方主動賣出)。
④ 股票交易量問題
1.內外盤表示的是主買主賣吧?主買非常多,接近主賣2倍,但價格下跌,這說明什麼問題?如果主買與主賣量差不多,價格上漲非常多或者下跌非常多呢?
2. 如何判斷一個盤今天是量大還是量小,是根據以往的量判斷?還是對於不同大小的流通盤,有一個大概的量,多於這個量叫量多,少於就量小?(例如,一個流通1億的盤,一般的量是10萬?)
3.委比,委差是指成交量?
1、正常健康的走勢是,價錢漲,成交量也放大;而價錢跌的時候成交量隨之萎縮。
2、如果出現價漲量縮(莊家在拉高出貨,是個見頂的重要信號),或是價跌量漲就要小心了(是莊家前期已經出了大多的貨,剩下這一點貨,他已經不計較成本了,瘋狂砸盤的結果)。
3、個股跌量漲一段日子後,成交量開始萎縮(這說明主力已經走完了,現在是散戶在割肉了)。
4、在底部時成交量急劇萎縮(該割肉的都割了,剩下的散戶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甚至都不看自己的股票了),這時你發現股價跌不下去了,開始出現小的陽線了,慢慢的陽線的實體在加大(這時主力又在建倉了)。但這個時候我們先不要進場,因為你不知道主力何時要拉升,這可能是幾周、幾個月。
5、一般主力建好倉後,突然你發現量漲了,但價卻猛烈的下跌(這是主力再最後洗一次盤,把散戶盡量多洗出去一點)。這基本就是最後的一跌了。我們要密切關注他了。
6、接下來再出現一組止跌的陽線,成交量隨之放大(這時我們該進場了),這次主力是真的要拉升了,而且會拉升的很快,他要快速的把股價拉出自己的成本區,防止散戶跟著坐轎子。所以,我們就會發現K線經常會出現平台突破、潛龍出水的走勢,這就是主力不想讓散戶和自己同一成本,而操作出的走勢。
7、最後就是拉升階段,又變成了量漲價升的健康走勢。當然莊家拉升個20%左右一般都會再次洗盤,把跟自己的散戶震出去。但只要洗盤時,量是萎縮的,漲的時候量是漲的,這就說明主力沒走,我們就跟著主力用半倉來做波段就可以了。這樣還能降低自己的成本。
以上就是價和量對股價影響的全過程,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和認真揣摩,最後能靈活運用。
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看大盤。在2009年7月28日之前,大盤一直是量爭價漲,走勢很健康。而到了7月29日突然放出巨量,點位從3454點直接砸到了3266點,這是散戶所為嗎?當然絕對不可能,這是主力在出貨造成的。而主力當天並沒有跑完,這就形成了接下來三天的邊拉邊出貨。到8月4日主力出完貨了,你看他就不客氣了,連續瘋狂的砸盤,成交量也繼續放大。
到8月19日大盤砸到2700多點的時候,主力認為差不多了,在8月20日進場,拉升3天後主力發現散戶借著反彈逃跑盤太多,不利於自己拉升,然後主力再次選擇砸盤,這就是我說的最後一跌了,在8月27日、28日、31日成交量再次放大,K線實體也再次加大,主力在最後的洗盤。
在9月1日大盤砸到2600多點的時候,止跌的陽線來了,9月3日成交量也開始放大,其實我們那一天進場就不晚,當時的點位是2700多點。後來主力也洗盤但符合了價跌量縮的健康走勢,我們來跟著主力洗盤做波段,又能攤低自己的成本。
而再一次的離場是在2009年的11月24日,當天又來了個價跌量漲(而且量很大),這是最危險的信號,我們當天完全有時間可以在3300點以上出貨的。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把,其實有很多的個股當時也是這么走的。
⑤ 股票交易中買盤與賣盤為什麼不相等
買盤就是已經委託買入的、成交或未成交的股票數量的統稱,同理賣盤就是已經委託賣出的、成交或未成交的股票數量的統稱。
我們還可以把這些買盤和賣盤放在一起統稱為買賣盤。又根據成交與否又可以把買賣盤分為主動性買賣盤和被動性買賣盤:主動性買盤就是在委託時,以賣盤價格委託買入的股票數量,一經委託即時成交;而被動性買盤就是以低於當前市場價格委託買入的股票數量,這樣的買盤不能即時成交,而是掛在買賣盤口的買盤序列里,就是我們在股票軟體上看到的買賣盤口的買一至買五的股票數量。
同理,主動性賣盤就是在委託時以低於當前市場價格買盤直接委託賣出的股票數量,一經委託直接成交;而被動性賣盤就是掛在賣盤序列里,等待成交的股票數量。
⑥ 股票術語!破位接盤放量信息不對稱大盤股都是什麼意思啊
破位也即股指、股價跌破重要技術位,比如:技術形態的破位、中長期均線支撐的破位、技術指標的支撐破位,等等。
買單就是接盤,以買單的價格賣出就是拋盤放量指成交量放大。
如果成交量增加,同時價格上漲就叫放量上行。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交易的各方所擁有的信息不對等,買賣雙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質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佔有較多的相關信息,處於信息優勢地位,而另一方則處於信息劣勢地位。
大盤股:通常指發行在外的流通股份數額較大的上市公司股票。資本利得稅就是你選擇金融投資獲得收益所適用的稅博傻是指在高價位買進股票,等行情上漲到有利可途時迅速賣出,這種操作策略通常被市場稱之為傻瓜贏傻瓜,所以只能在股市處於上升行情中適用。從理論上講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其游戲規則就像接力棒,只要不是接最後一棒都有利可途,做多者有利潤可賺,做空者減少損失,只有接到最後一棒者倒霉。做多就是做多頭,多頭對市場判斷是上漲,就會立即進行股票買入,所以做多就是買入股票。
⑦ 股票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
一個是公開的制度安排,一個是信息渠道的暢通。
首先是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具體內容和格式的要求,符合信息分享的實際現實。
這方面,就個股本身各個層面的信息披露交易所和行業管理部門,很努力,進步很大,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及時,展示平台建設也極富成效。
但是,在行業基礎,個股重大決策的醞釀階段等重要信息,因為沒有強制性要求,只能自己收集,這里渠道就至為關鍵了。
有的是需要付費的,有的是特殊關系,五花八門,真假難辨。
這就構成了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無法共享影響上市公司股價的非強制披露的重要信息,是當前市場一個影響投資效率的大問題。
這個很難由管理部門解決,只能自己了解、建立各種信息來源渠道,以幫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