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平台 » 香港華人會股票交易所
擴展閱讀
怎麼看證券買入股票 2025-09-14 22:44:08

香港華人會股票交易所

發布時間: 2021-12-23 14:09:12

❶ 香港聯交所與香港交易所的關系

現在香港只有一個交易所就是聯交所,以前是有好多個,後來合並成聯交所了

❷ 香港證券交易所合法嗎

香港證券交易所當然是合法的,不然的話怎麼能存在,還有吸引那麼多國家和公司交易。

❸ 電視劇「大時代」中「華人會」是什麼證券公司嗎還是證券交易所還是什麼

是從事證券生意的華人自發組織的團體。因為當時香港商界主要由英國人把持,華人不得不團結起來謀求生存。

❹ 香港交易所是什麼機構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英文簡稱HKEx)HKEx: 0388,是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港交所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資擁有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屬公司。主要業務是擁有及經營本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與期貨交易所,以及其有關的結算所。主席為夏佳理,行政總裁為周文耀。

2004年,港交所資產凈值為4,052,143,000港元,純利為1,056,884,000港元。

早期發展

香港的證券交易歷史悠久,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經紀協會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該會易名為香港經紀商會。1921年,香港股份商會注冊成立,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所於1947年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四會時代

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國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屬英資企業。1960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華資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越來越大,促成更多以華資擁有及管理的交易所開業,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先後創立。

香港原四家交易所及創立年份:

★香港證券交易所 - 1947年

★遠東證券交易所 - 1969年12月17日

★金銀證券交易所 - 1971年9月15日

★九龍證券交易所 - 1972年

四會合並

一個城市擁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為罕見,而且也帶來行政與監管上的困難。在香港政府的壓力下,四家交易所合並勢在必行。1980年,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經過多年籌備,1986年4月2日,四會正式合並,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採用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1986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

與期交所合並

經歷過多次牛市、股災,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證券市場漸趨成熟。1999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公布,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及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建議把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期交所)實行股份化,並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並,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當時聯交所共有570家會員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機構完成合並,香港交易所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在聯交所上市。

現況

2005年7月,港交所為使用接近20年,位於交易廣場的交易大堂進行翻新,減少交易櫃位,並增設多功能場地、展覽館及圖書館等設施。裝修完成後的新交易大堂在2006年1月16日重新使用,並由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主持啟用儀式。交易大堂的展覽館則在2006年4月26日由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主持揭幕儀式。

交易大堂

交易大堂在2006年完成翻新後,設有294張交易台,交易場地面積為12,200平方呎,設有傳媒采訪區及新聞直播室,交易大堂中央的電子顯示屏幕則改用全彩色顯示屏,以圓筒形設計。另增設交易所展覽館,佔地13,800平方呎,對外開放,向公眾介紹交易所的歷史及發展,成人入場費20港元。

交易系統

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以電腦進行,第一代的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於1993年11月啟用,至1996年1月,第二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啟用,系統讓證券行的終端機連接,令交易不再局限於交易大堂內。第三代自動對盤及成交系統 (AMS/3)於2000年啟用,證券經紀可以透過開放式的連接器,將買賣盤直接輸入中央處理系統進行交易,使交易更快捷,亦提高了交易所可處理的交易量。

結構

港交所董事會成員包括不多於6名由財政司司長委任的董事,不多於6名由股東選出的董事、及行政總裁。2006年4月26日,財政司司長委任夏佳理、史美倫、鄭慕智、張建東、范鴻齡及方俠出任董事,而港交所股東大會則選出David Webb及陸恭蕙出任董事。

❺ 誰能把香港證券史上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說一下。。。

香港的證券交易歷史悠久,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會(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2月21日,該會易名為香港股份總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經紀協會(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冊成立,結束香港股份總會壟斷的局面,會員大多是被香港股份總會排擠的經紀,華人更佔大多數,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經紀社(1924年),加以香港匯兌經紀會所(年分不詳),但此兩間交易所均於三十年代初倒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股票經紀會和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於1947年3月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香港會」。 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國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屬英資企業。1960年代末,香港經濟起飛,華資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越來越大,促成更多以華資擁有及管理的交易所開業,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稱「遠東會」)、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金銀會」)及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九龍會」)先後成立。 一個城市擁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為罕見,而且也帶來行政與監管上的困難。在香港政府的壓力下,四家交易所合並勢在必行。早於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組成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聯會(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簡稱「聯會」),就未來發展及合並交換意見。期間在1977年曾發生「香港會」及「遠東會」私下的「小合並」事件,最終因「香港會」內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該年8月24日,經過多月籌備,"越所買賣"正式在「香港會」及「金銀會」開始,成交踴躍,約有38萬元。 1980年7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簡稱「聯交所」)注冊成立,為正式合並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聯合交易所舉行第一屆會員大會,選出21人委員會,其中,胡漢輝獲選為為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啟銘(505票)及馬清忠,獲選為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簡稱「期交所」)正式開業。經過12年籌備,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後一同停業,結束四會並立的時代,當日恆生指數為1,625.94,上市公司總市值約2,500億元。4月2日,四會正式合並,上午10時正「聯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請財政司彭勵治(J. Bremridge)、經濟司易成禮(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國(D.A.C. Nendick)等進行簡單的買賣儀式,宣布聯合交易所開始運作,並成為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一個新時代。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中環交易廣場,採用最先進的電腦輔助交易系統進行證券買賣。首項交易是彭勵治買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主席,二是行內稱太古為大吉祥,是好兆頭的象徵,該日成交股數為3,300萬股,成交達2.26億。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員,得到國際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獅點睛」儀式,在鑼鼓聲中宣布香港股市進入一個新年代。 停市四天 由於當時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比日本東京和美國紐約都低,所以恆生指數由1984年底1200.38點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點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點。兩年多升幅達175%,次日,成交亦創歷史新高達54.07億元。10月16日,美國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幅下跌91.55點,約為當時的5%,遂使國際指數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當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100多點,跌市最凌厲在中午的一段時間,那時市場全無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後市道出現反彈,這反彈令不 少投資者對後市繼續抱有信心,才會被接踵而來的狂瀉殺個措手不及。當日全日指數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達107.1(現貨月份),遠期月份的溢價更高逾200點;報章引述證券業人士的看法,極大部分都繼續看好後市,認為市底穩好,下周便可反彈回升。只有極小部分認為只受到美國加息的影響,調整之勢或會持繽,但似乎沒有人敢對後市看淡。 10月19日,市場受到美國紐約股市大跌的拖累,當日香港股市開市,強大的拋售浪潮便告出現,所有藍籌股紛紛低開好幾個價位,接著沽盤排山倒海般出現,二、三線股份跌幅更見凌厲,許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賣家,沒有買家。市場只有賣非但不跌,竟還逆市上升,十時十五分(開市後十五分鍾)恆生指數已跌去120點,接著市場喘定下來,沽盤稍收斂,普遍股價企定於低位,十一時正恆生指數彈升了二點多,接下來另一輪沽售狂潮又再涌現,十二點鍾恆生指數再跌去約140點,報3524.64。由於跌市實在過分,而且市場全無看淡的理由,於是十二點過後,一些經紀行開市執平貨,使恆生指數輕微反彈23點,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時三十分股市重開,賣盤排山倒海般涌至,連「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個下午短短一個鍾頭,恆生指數再跌185點,許多股票甚至是藍籌股均只有賣家,買家牌下空無一人,股民欲沽無從、欲哭無淚,市場投資情緒就在這一日內從絕對樂觀轉為極度悲觀。 當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隻,就是「百利達熊債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發展1996年認股證」,跌幅高達32%。由3783.20點急跌420.81點至3362.39點,跌幅之大及跌勢之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聯交所翌日早上8:30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停市4天,希望投資者有時間冷靜情緒,避免恐慌性拋售,同時讓經紀可以處理積壓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開,股民隨即展開拋售,恆指急挫1120.70點,單日整體市值蒸發三成多。政府及市場人士以減息(兩次各減1厘)、放寬合拼收購及貸款給香港期貨保證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動,並未能收即時之效,10月底恆指報收2240.13點,較上月底下跌43.2%。 國企股及紅籌股出現 中資企業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於1984年,該年1月,華潤及中銀集團組織新瓊企業,注資康力投資,以解其困境,共注資4.73億港元,取得該公司67%股權。 1986年6月,中信集團向嘉華銀行(即現在的中信嘉華銀行)注資3.5億港元,取得92.5%股權。 接近同期,招商局和兆亞國際組成新思想向友聯銀行(即現在的工商銀行(亞洲))注資4億,得61%股權。 1987年2月,粵海集團購入殼股友聯世界,同期越秀集團又購入華盛國際,借殼上市。 直至此時仍較被動,至1989年,紅籌只得6隻,市值僅60億,只佔市值總額的0.2%。 1990年,中信集團取得泰富發展控制權,並注入以國泰航空、港龍航空等資產,成為現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屬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資8,200萬元,成為第一隻在港直接上市的紅籌。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較招股價高約28.57%,其後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計 。 與期交所合並 經歷過多次牛市、股災,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證券市場漸趨成熟。1999年,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公布,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及迎接市場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建議把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期交所)實行股份化,並與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合並,由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擁有,當時聯交所共有570家會員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機構完成合並,香港交易所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聯交所上市,當天開市為七點二元,最高為九點二元,收市為八點一五元,較招股價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

❻ 香港的交易所有哪些

香港只有這一個香港交易所,旗下包括
香港聯交所
香港期貨交易所
香港中央結算公司
網址:http://www.hkex.com.hk

❼ 香港股票交易所屬於什麼

當然是1啦 4和5 他還輪不上哦

❽ 香港證券交易所組織形式

證券交易所的組織形式大致可分為:公司制和會員制。公司制的證券交易所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組織並以盈利為目的的法人團體。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是一個由會員自願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法人團體。
證券交易所與每個投資者都息息相關,不管是作為公司在此上市融資、發行債券,還是投資者買賣股票都需要證券交易所作為橋梁。不同的證券交易所的組織形式會有所不同,這也會影響到證交所的經營服務模式。
拓展資料:證券交易所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1. 公司制,公司制的證券交易所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主要由銀行和證券公司組成,而且券商的負擔會比較重。這種類型的交易所按照公司章程進行運營,在有些時候會為了傭金收益認為製造證券投機機會,擾亂市場。
2. 會員制,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並不以營利為目的,它的會員主要是證券公司,取得會員資格的券商才能在交易所進行交易。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特別強調會員的自律管理,會員承擔的責任僅僅以繳納的會費為限,而且費用也比較低。同樣的,當券商和股民發生糾紛時,交易所也不承擔責任。
我國的兩大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是採取的會員制,性質是實行自律性管理的會員制的事業法人,這是與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相適應的。而相對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則是一家公司制的證券交易所,並已經上市。
證券交易所有哪些組織形式?
1.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 證券交易所的會員由證券公司等證券商組成,只有取得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之後,證券商才能在證券交易所參加交易。 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強調自治自律,自我管理,會員向證券交易所承擔的責任僅以繳納會費為限。 由於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收取的費用較低,證券商和投資者的負擔相應地也較輕。 在發生交易糾紛時,證券交易所不負賠償責任,由會員和買賣雙方自己解決。
2.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是由銀行、證券公司等作為股東組成,其組織結構和有關的權利義務等法律關系均以公司法的規定為准。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以營利為目的,證券商的負擔較重,而且因其主要收入來自成交額傭金,為增加證券交易所自身的利益可能會人為製造證券投機行為,或者推波助瀾,擾亂證券市場。

❾ 香港股票交易所是那年成立的

香港最早的證券交易可以追溯至1866年。香港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協會丁1891年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又成立了第二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經紀人協會,1947年,這兩家交易所合並為香港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到60年代後期,香港原有的一家交易所已滿足不了股票市場繁榮和發展的需要,1969年以後相繼成立了遠東、金銀、九龍三家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市場進入四家交易所並存的所謂「四會時代」。 1973~1974年的股市暴跌,充分暴露了香港證券市場四會並存局面所引致的各種弊端,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正式合並組成香港聯合交易所。4月2日,聯交所開業,並開始享有在香港建立,經營和維護證券市場的專營權。

2000年3月6日,三家機構完成合並,香港交易所(HKEx: 0388)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紹形式在聯交所上市。

❿ 香港有多少家證券交易所,其中有多少機構可以投資外國股票

交易所?

就一家啦,香港證券交易所。

你問的是類似國內的證券公司吧,香港那邊叫經紀行。

「到2007年,已開業的獲香港聯交所交易權的經紀公司有近500家。香港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分3類,即以機構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十幾家歐美大投行的亞洲公司、以中小客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的400多家香港本地中小型經紀行以及部分銀行。歐美大投行憑借強大的綜合實力占據了發行業務2/3和經紀業務1/2以上的市場佔有率,而400多家本地中小型經紀行和銀行分割餘下的市場份額,競爭非常激烈。」

國外投行就可以投資外國股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