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交易平台 » 股票市場交易中的道德風險
擴展閱讀
正川葯業股票行情 2025-07-25 21:19:56
股票估值與股票價格預測 2025-07-25 20:57:45
炒股票的人看拿著資訊 2025-07-25 20:54:48

股票市場交易中的道德風險

發布時間: 2022-03-21 12:51:40

❶ 股票有那些風險

股票的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兩大部分,包括:政策風險、宏觀經濟周期、國際性危機、匯率利率的重大變動、政治及戰爭等不確定因素,企業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投資者操作失誤的風險、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等。

❷ 股票投資的風險有哪些呢

以下是投看看整理的關於股票投資的常見風險:
一、系統性風險,系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也稱不可分散風險。
1、政策風險
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可能會造成股票收益的損失,這在新興股市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財稅策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公司的利潤,股市的交易策變化,也可以直接影響到股票的價格。此外還有一些看似無關的策,如房改策,也可能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
2、利率風險
在股票市場上,股票的交易價格是按市場價格進行,而不是按其票面價值進行交易的。市場價格的變化也隨時受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當利率向上調整時,股票的相對投資價值將會下降,從而導致整個股價下滑。
3、購買力風險
由物價的變化導致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貨膨脹風險。一般理論認為,輕微通貨膨脹會刺激投資需求的增長,從而帶動股市的活躍;當通貨膨脹超過一定比例時,由於未來的投資回報將大幅貶值,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投資的實際收益下降,將給投資人帶來損失的可能。
4、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股票投資活動中最普通、最常見的風險,是由股票價格的漲落直接引起的。尤其在新興市場上,造成股市波動的因素更為復雜,價格波動大,市場風險也大。
二、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一般是指對某一個股或某一類股票發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
1、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主要指上市公司經營不景氣,甚至失敗、倒閉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2、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因籌措資金而產生的風險,即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的風險。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也稱違約風險,指不能按時向股票持有人支付本息而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可能性。
4、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主要指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不道德行為給公司股東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❸ 互聯網金融可以降低金融交易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嗎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一些金融領域,打著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等旗號,開展的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行為,就是事前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情況下的一種逆向選擇風險的顯現;而變相流向落後產能、過剩產能等領域的影子銀行以及各種形式過度負債的地方債務則是在國家對國有銀行、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預期下,各主體過度追逐自己利益所帶來的過度授信、過度借貸的道德風險。

對於逆向選擇風險接下來我國主要通過嚴格市場准入,規范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活動,以及加強投資者和金融消費者教育等手段來防範和化解。對於道德風險則主要通過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以及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禁各類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行為等舉措來防範和化解。

當前我國以國企為主體的金融機構體系,更加需要多元化、多樣性金融機構改革,繼續培育更多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中小金融機構,當然也包括引進外資金融機構,正如周小川行長所說「現在我們進入新的階段後,確實在市場准入方面對外開放可以膽子大一些,開放的程度更高一些」;同時要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建立有效處置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風險的政策框架。

金融風險不管是逆向選擇風險還是道德風險,根本原因都是信息的不對稱,這些信息和知識分散在眾多的不同委託代理主體中,只有通過多元化多輪次交易、交換、博弈才能使信息傳遞分散出去。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金融委託代理各方存在信息不對稱,那麼金融監管機構就更不可能完全擁有或者收集所有的信息。另外,資金價格作為金融市場信息傳遞的重要媒介,完善的市場化價格體系也對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❹ 股票投資的風險有哪些如何規避

前言:即使股票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及了,但是股票投資也存在很多風險,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規避這些風險呢?

三、結語

股票的風險是存在的,而作為購買者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同時學習一些必要的投資分析知識,確定好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要認清現在的投資環境,把握好投資的好時機。

❺ 什麼是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范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 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道德風險亦稱道德危機。
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一詞是源於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由於機會主義行為而帶來更大風 道德風險
險的情形稱為道德風險。 理論上 講道德風險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它一般存在於下列情況:由於不確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負有責 任的經濟行為者不能承擔全部損失(或利益),因而他們不承受他們的行動的全部後果;同樣地,也不享有行動的所有好處。顯而易見,這個定義包括許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導致不存在均衡狀態的結果,或者,均衡狀態即使存在,也是沒有效率的(Y科托威茨Y.kotouitz)。 如果從委託——代理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理論出發,「道德風險(MoralHazard)是指契約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擁有的信息優勢採取契約的乙方(通常是委託人)所無法觀測和監督的隱藏性行動或不行動,從而導致的(委託人)損失或(代理人)獲利的可能性」。
引進邏輯
第一、管理與技術層面(固有、控制、檢查)的風險雖然可惡,但它影響的只是微觀層面 基金業道德風險
事件,其不良後果我們已經找到了克服它的制度規范和對應措施。而道德風險對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宏觀事件,其不良後果往往會使社會信用陷入崩潰境地,它影響的是宏觀層面。而且現在還沒有找到特別有效的治理方案。因此,在審計風險中,必須引入道德風險的分析變數則更具檢驗意義。 第二、法律本身是不完備的。如果法律是完備,即面對任何一個案件,任何一個法官甚至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 人,都能按照法律明確無誤、沒有偏差地推斷出什麼是犯法,以及對犯法執行什麼樣的懲罰,那麼阻嚇這種被動式執法將是充分有效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相 對穩定的法律面對的是無數國民和日新月異的社會,難以預料將會發生的事件,也就不能准確地概括所有可能的違法行為。因此如果只有法庭來執法的話,一方面因 為不能對所有可能的違法行為做出懲罰,會出現阻嚇不足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導致阻嚇過度,因為立法者會採取「一刀切」的方法,把某一大類的活動統統列為被禁止的行為(2001.12《財經》許成鋼作為主動執法的監督)。 第三、由於道德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約束,它不需要人監督,成本非常低,而且道德是每時每刻都在起作用,效率非常高。因此,道德對人的約束比制度約束更為重 要,它是審計風險形成的一個重要變數因素。如果想要降低審計風險,首先應從降低道德風險著手。否則,無論設計多麼完美、多麼精確的審計准則、方案、程序都 會由於道德風險的作祟而無法產生應有的作用。 第四、注冊會計師所採取的任何技術方法都要依靠職業道德作為支撐點,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更是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的函數(李若山2000)。審計案件中存在一些問題並非完全由於技術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症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於不道德行為產生的風險,如: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收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因此,有必要在研究審計風險時引入道德風險因素。
編輯本段三大特徵
(1)內生性特徵;即風險雛形的形成於經濟行為者對利益與成本的內心考量和算計; 利益的驅使是道德風險出現的重要原因
(2)牽引性持征;凡風險的製造者都存在受到利益誘惑而以逐利為目的的; (3)損人利已特徵;即風險製造者的風險收益都是對信息劣勢一方利益的不當攫取,換言之,風險製造者(Risk——maker)與風險承擔者(Risk——taker)的不對稱存在。 從中國與美國證券市場暴出的舞弊丑聞以及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司法調查結果都表明道德風險不論在新型市場還是在成熟市場環境中都普遍的存在。只不過中國證券市場中會計中介組織的道德風險外溢更為突出。
編輯本段機理分析
審計道德風險外溢效應的機理分析 在近年來的中國證券市場下,銀廣廈、東方電子、麥科特、藍田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的舞弊性財務報告案被接連曝光,相關的湖北立華、深圳中天勤、華鵬、華倫等會計師事務所參與或幫助上市公 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司舞弊財務報告行為的披露,使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公信力面臨巨大的挑戰,可以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要解決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產生的客觀現實基因,據此尋找會計師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約束措施。下面主要是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產生的原因。 從組織行為學中的一個基本公式: B=F(P,E) 式中B代表人的行為,P代表個人的素質(內在需求),E代表環境。人的行為是由個人的素質(內在需求)和環境共同決定的。當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內 部力場的張力,而周圍環境起著導火線的作用。就注冊會計師道德風險產生的內外兩個方面來看,道德風險源於人的自利性,其條件有三;一是利益主體的不一致; 二是信息的不對稱;三是不確定性的存在。人的自利性,即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注冊會計師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或者說他尋求的也是效用最大化或收益最大 化。注冊會計師向社會提供審計服務,要付出成本——時間、知識、精力,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等,他必然要索取相應的收益——審計報酬,這是其賴以生存的物質 基礎,並在成本和收益對比下決定行為的方式。具體原因如下: 1、扭曲的委託——代理關系誘發道德風險 在現代審 計關系模式中,審計服務的「實際委託人」缺位,產生道德風險。此時審計的「實際委託人」是社會公眾,但由於審計結果具有外部性和公共品的特點以及實際委託 人之間協商一致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實際選擇並支付審計費用的人變成了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我國審計市場總體上並不需要,甚至排斥高質量的審計(劉峰、 張立民、雷科羅2002),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只是為了「取悅」政府管制機構,沒有選擇高質量審計的要求,並有可能通過對審計師的選擇權和支付審計費用 對審計師施加影響。審計關系模式實質變成了由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選擇審計師來對自己的工作業績進行審計,這個服務市場明顯是買方市場。管理當局可以選擇自 己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審計師,而審計師卻沒有或很少有選擇委託人的實力,尤其在會計市場不規范,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下,即使被審計單位需要 高質量的審計市場也缺少一種有效的機制來區分不同質量的事務所。當然,此時的股東、其他利害相關者、行業組織等都可以對注冊會計師施加一定的影響,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其他各方的監督是有限的,公眾的索賠風險是潛在的,不可預見的,它的影響作用遠沒有選擇權直接。加之,我國審計市場上 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法律風險,特別是民事賠償責任風險近乎於零(劉峰、許菲2002)。所以,在各方的影響中,最直接的是管理當局的選擇,他直接影響 到審計師是否有業務可做,是否有經濟利益可得。從合同獲取的角度觀察,取悅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成為獲取審計合同的必然行為取向,會計中介組織的道德風險就 會產生於這種扭曲了的委託——代理關系。 2、不正當競爭壓價下交易風險均衡 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的委託人將審計授權後,就喪失了對審計過程的實際控制或監督的權力。審計師因受託而擁有這些權力。審計受託人按事先合同的約定執行審計並向委託人提供工作報告,而審計師在執行和報 告審計合同所規定的責任後,從委託人手中收取約定的合同審計費用。如果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權對審計師的生存產生威脅時,根據馬斯洛的 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第一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要吃飯,要穿衣等,只有在第一層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之後,才會考慮或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注冊會計師 如果追求高質量的審計,其直接後果一是增加審計成本,在審計收費日漸降低的趨勢下,增加成本只會降低事務所的收益;二是失去市場份額-「劣幣驅逐良幣」。 作為「經濟人」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必然會放棄對更高層次的審計獨立性以及職業道德的追求,而且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由於不當競爭性壓價的原因被迫接受與履行 審計合約之責任不相稱的取費條件後,理性選擇就是通過簡化審計程序這種偷懶的方式以達成這項審計交易的均衡。這種低取費價格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為注冊 會計師和事務所道德風險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 3、法律約束軟化,放大道德風險的底線 目前中國國審計環境中法律約束機制軟化,民事賠償機制不到位,監管力度弱等問題,導致了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違規被查出的概率很低,被起訴的概率更低。即使被發現、 被起訴,處罰也主要是以行政處罰為主的,民事賠償的種種限制使賠償的概率非常之低,賠償金額合理性嚴重不足。基本上起不到對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阻嚇作 用,反而放大了其道德風險的底線。 4、有限責任公司制的缺陷,導致道德風險溢出效應 在1999年的會計師事務所改制的過程中, 由於我國現行法律框架很難突破,不得不在組織設計上加入資合的成份,結果是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基本上套用的是《公司法》 ,而公司制 源於兩權分離,然而會計師事務所是兩權高度合一,這樣勢必造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上的兩難境地。一方面完全按合夥制運行,除了法規不配套外,由於轉軌 時期市場風險的高度不確定性,很難為注冊會計師所接受;另一方面從採用公司制的現實看,又沒能抓住公司治理結構的要點。具體表現為,要麼股權過於向個人或 少數集團集中,大股東權重比例過高,通過對公司的整體控制而架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甚至於侵害其他股東利益;要麼股權過於分散,影響決策效率,造成 不穩定因素等。即使在有限責任制下完全按《公司法》來規范,注冊會計師及會計師事務所也容易違規。因為在這種制度下,事務所的所有者只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 審計失敗的賠償責任。其結果一是如果違規所得大於其違規成本,注冊會計師就有積極性違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二是注冊資本越低,注冊會計師出現審計失敗 時賠償限度就越低,就越有可能採取有損於獨立審計公信的敗德行為,導致道德風險外溢效益異常明顯。例如,銀廣夏案發後,為其審計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只留下200萬元的注冊資本金來承擔其虛假會計信息導致的銀廣夏市值從70億元跌至4億元損失的履約責任,客觀危害性極為嚴重。 5、審計客體「收買會計原則」釋放道德風險 審計客體通過「收買會計原則」進一步強化了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道德風險。審計客體按照法定程序在特定時點披露自已的財務信息,這些財務信息與市場各利 益主體客體存在著利益上的沖突(如股利分配、增發新股、吸引新的投資等等),正因為如此審計客體往往採取「有預定偏向的做賬方式」來粉飾報表信息,在 面對作為審計主體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批判性驗證」有兩種選擇:一是拒絕,二是收買。顯然拒絕審計是不符合游戲規則(RuleofGame)的,剩下 的只有收買了。而審計主體方面,在一個缺乏行業自律的審計服務供給競爭環境下,也有兩種選擇:既拒絕收買或被收買。在「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下」,為了生 存而被收買可能是一種利益獲得的惟一選擇。 綜上所述,審計的道德風險既有外部的誘因,又是一種內生變數。如果在研究和分析審計風險時把道德風險作為基本參數,那麼這種研究與分析將更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編輯本段產生原因
1、根源: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撥改貸」以來,許多企業還沒有從財政撥款、「伸手要錢」的慣性中轉變過來,而政府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考慮到企業法人 這個經濟實體的客觀要求,也沒有注重培育銀企之間「契約」關系、法制規則,結果只是形式上的轉變,並基金業道德風險沒有真正建立銀企之間的債務約束關系。尤其在我國轉軌 過程中,許多企業還不適應這種以「契約」為中心的規則,結果在巨大資金的需求下,企業仍然把銀行當做靠山,「企業是國家的、銀行也是國家的」,這就是企業 用來逃廢銀行債務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2、法制觀念淡薄。企業法人法制觀念淡薄,認為企業變相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不是可恥的,反而振振有詞。 經濟規則的中心——「契約」,在他們的眼裡只是一紙空文。2001年銀廣廈事件從側面告訴我們,法制觀念淡薄已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前進道路上的一塊絆腳 石,亟待提高已是當務之急。 3、經濟過剩產生的道德風險。當前,國內消費需求不振,購買力下降,企業開工不足,資源配置、生產能力相對過 剩,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不得不低成本傾銷,搶占市場,競爭的結果則優勝劣汰,分化加劇。而與此同時,為搶占優質客戶,出現幾家銀行同爭一家客戶的現象,一 方面使銀行的信貸風險集中增大,另一方面劣質企業告貸無門,因此逃廢銀行債務動機日漸增強,產生了滋生道德風險的溫床。 4、日益嚴峻的金融從業環境。金融從業環境對銀行有諸多不利,翻開近幾年我國頒布的有關法規,其內容大多是針對銀行的約束。如1994年國家體制改革取消企業稅前還貸,直接影響企業還貸能力。目前國企舉步維艱,經營困難,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慫恿下,部分企業全無「借債還錢」的信用觀念。
編輯本段化解措施
1、 建立相關立法制度。「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建立信用體系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逐漸消滅道德風險發生的空間。而信用體系的建立,一方面要建立在相應的 意識形態領域教育基礎之上,另一方面更要建立相關立法制度,從制度上嚴厲懲治、打擊道德風險犯罪,尤其是發生在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犯罪,這才是根本。可喜的是,「十五大」已把建立信用體系放在視野之內並列為當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2、提高銀行內部經營人員的風險意識。截至目前,我國尚未發生重大的金融風暴。20世紀末,雖然東南亞國家金融遭遇危機,但對我國經濟的破壞性並不大,因此國內金融從業人員沒有真正意識到金融風險所帶來的毀滅性。我們看到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對金融風險的利益的驅使是道德風險出現的重要原因防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存在著極大的潛在風險。未雨稠繆,防範道德風險首先應從提高銀行內部風險意識做起,這是 基礎。 3、提高信貸不良資產界定的預見性及信貸風險預警系統的靈敏度。目前各銀行仍然缺乏綜合的、可信的違約數據和損失覆蓋數據,缺乏充分的返回檢驗結果,監管難跟上,對信貸風險的預警提示遠遠達不到管理的要求,由於缺乏充分而可靠的信息,對道德風險的防範也就難以企及。提高信貸不良資產界定的預定性及信貸風險預警系統的靈敏度則能有效防範和化解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以增強銀行防範風險的能力。

❻ 舉例說明保險市場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保險市場中的道德風險:是個體行為由於受到保險的保障而發生變化的傾向。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相對於逆向選擇的事後機會主義行為,是交易的一方由於難以觀測或監督另一方的行動而導致的風險。

逆向選擇:在保險市場上,想要為某一特定損失投保的人實際上是最有可能受到損失的人。因此,保險公司的賠償概率將會超過公司根據大數法則統計的總體損失發生費率,這就是保險公司的逆向選擇。

比如汽車保險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2011年開始,隨著個人購買家庭轎車的數量逐漸增多,汽車保險業務增長得很快。可是由於車多路窄,新手又多,汽車交通事故比原來增加很多。

這些購買了汽車保險的人由於有了保險,開起車了跟開坦克似的,橫沖直撞,反正汽車壞了有保險公司負責修理。更有人經常酒後開車,把握不住;還有的是開車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結果就是汽車交通事故頻繁發生,致使保險公司收取的保險費不夠賠付汽車修理公司的汽車修理費。(這就是道德風險)

由於保險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盡管公司也知道,在它的顧客中有些肯定比其他人具有更低的風險,但它不能確切知道誰是風險低的人。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知道個人之間肯定存在差別,應該努力把他們劃分為較好的和較差的風險類別,並徵收不同的保險費。

但是它做不到,因為它不能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的,哪些人是低風險的。凡是那些積極買保險的人都是容易出險的人,因為他們容易出事故,所以常常渴望購買保險,以便出險之後有保險公司為他們付費。而出險概率較低的人則往往猶豫不決,如果保險價格提高了,反而會把他們首先拒之門外。

這就是典型的逆向選擇效應。提高保險價格導致那些事故傾向較小的人退出了保險市場,而高風險顧客比例的上升直接影響的是保險賠付的上升。

(6)股票市場交易中的道德風險擴展閱讀

道德風險三大特徵

1、內生性特徵;即風險雛形的形成於經濟行為者對利益與成本的內心考量和算計;

2、牽引性持征;凡風險的製造者都存在受到利益誘惑而以逐利為目的的;

3、損人利己特徵;即風險製造者的風險收益都是對信息劣勢一方利益的不當攫取,換言之,風險製造者(Risk——maker)與風險承擔者(Risk——taker)的不對稱存在。

❼ 保險市場中的道德風險是如何產生

1.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在得到保險保障之後改變日常行為的一種傾向。分為事前道德風險和事後道德風險。保險可能會對被保險人的防止損失的動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叫做事前道德風險。
2.舉個例子來說,投保車險的人可能比未投保的人開車更莽撞一些,因為他們知道可以獲得賠償。就是說,因為保險,人們就變得比原來更大膽了,也不如原來小心防止事故發生了。損失發生後,保險可能會對被保險人的減少損失的動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叫做事後道德風險。例如享受失業保險的人可能比條件相同卻沒有失業保險的人在找工作時付出的努力要小。有醫療保險的人會比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更多去醫院。
拓展資料:
1.保險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bǎo xiǎn,英文是Insurance或insuraunce ,本意是穩妥可靠保障;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保險 ,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是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一種合同安排;從社會角度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精巧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
2.道德風險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不確定或不完全合同使得負有責任的經濟行為主體不承擔其行動的全部後果,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行動的現象。概念起源於海上保險,1963年美國數理經濟學家阿羅將此概念引入到經濟學中來,指出道德風險是個體行為由於受到保險的保障而發生變化的傾向。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相對於逆向選擇的事後機會主義行為,是交易的一方由於難以觀測或監督另一方的行動而導致的風險。

❽ 股票里道德風險是什麼

股東減持

❾ 新手如何進行炒股股票交易中需要規避哪些風險

新手有炒股2大問題:1、盲目2、懶

大部分的小白都有這2個毛病,盲目代表不會控制倉位,不會分清股票的好壞位置,市場環境等等各種因素。當然這也有好處,那就是膽子大容易滿倉,這如果遇到好的行情那財富增長的速度是要好於很多老手的。這也是為啥很多剛進股市的人都賺了很多錢的原因。

第二個為啥是懶呢?人本來就有惰性,再加上目前這個社會太過浮躁,這就造成了缺乏耐心。比如我們看現在的相聲基本是一個包袱接一個包袱,很少有以前那種一個相聲只有一個包袱的相聲了。如果不能很快征服觀眾可能別人就換台了或者玩兒手機去了。所以,這樣的心態造成了很多人炒股的時候缺乏耐心,今天不漲稍微調整一下就受不了。

能力靠積累,靠總結。 運氣天註定,就跟買彩票一樣別人都不行你就行。 天賦決定高度,你到底是股神還是小散,由你自己定。

❿ 普通股股票的主要風險是什麼

股市風險是指買入股票後在預定的時間內不能以高於買入價將股票賣出,發生帳面損失或以低於買入代價賣出股票,造成實際損失:
一、系統性風險 系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也稱不可分散風險。是指由於某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股市上所有股票價格的下跌,從而給股票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宏觀因素造成,投資人無法通過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來化解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類:
1、政策風險
經濟政策和管理措施可能會造成股票收益的損失,這在新興股市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財稅策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公司的利潤,股市的交易策變化,也可以直接影響到股票的價格。此外還有一些看似無關的策,如房改策,也可能會影響到股票市場的資金供求關系。
2、利率風險
在股票市場上,股票的交易價格是按市場價格進行,而不是按其票面價值進行交易的。市場價格的變化也隨時受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當利率向上調整時,股票的相對投資價值將會下降,從而導致整個股價下滑。
3、購買力風險
由物價的變化導致資金實際購買力的不確定性,稱為購買力風險,或通貨膨脹風險。一般理論認為,輕微通貨膨脹會刺激投資需求的增長,從而帶動股市的活躍;當通貨膨脹超過一定比例時,由於未來的投資回報將大幅貶值,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投資的實際收益下降,將給投資人帶來損失的可能。
4、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股票投資活動中最普通、最常見的風險,是由股票價格的漲落直接引起的。尤其在新興市場上,造成股市波動的因素更為復雜,價格波動大,市場風險也大。
防範策略:
系統性風險對股市影響面大,一般很難用市場行為來化解,但精明的投資人還是可以從公開的信息中,結合對國家宏觀經濟的理解,做到提前預測和防範,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
二、非系統性風險 非系統性風險一般是指對某一個股或某一類股票發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如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財務狀況、市場銷售、重大投資等因素,它們的變化都會對公司的股價產生影響。此類風險主要影響某一種股票,與市場的其它股票沒有直接聯系。主要有以下幾類:
1、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主要指上市公司經營不景氣,甚至失敗、倒閉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上市公司經營、生產和投資活動的變化,導致公司盈利的變動,從而造成投資者收益本金的減少或損失。例如經濟周期或商業營業周期的變化對上市公司收益的影響,競爭對手的變化對上市公司經營的影響,上市公司自身的管理和決策水平等都可能會導致經營風險,如投資者購買垃圾股或低價股(*ST)就可能承擔上市公司退市風險。
2、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因籌措資金而產生的風險,即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的風險。公司財務結構的不合理,往往會給公司造成財務風險。公司的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無力償還到期的債務,利率變動風險,再籌資風險。形成財務風險的主要因素有資本負債比率、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債務結構等因素。一般來說,公司的資本負債比率越高、債務結構越不合理,其財務風險越大。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也稱違約風險,指不能按時向股票持有人支付本息而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此類風險主要針對債券投資品種,對於股票只有在公司破產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造成違約風險的直接原因是公司財務狀況不好,最嚴重的是公司破產。
4、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主要指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不道德行為給公司股東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的股東與管理者之間是一種委託代理關系,由於管理者與股東追求的目標不一定相同,尤其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管理者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對股東利益的損害。
防範策略:
對於非系統性風險,投資者應多學習證券知識,多了解、分析和研究宏觀經濟形勢及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掌握風險防範技巧,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交易過程風險 在實際投資活動中,投資者還應防範交易過程中的風險。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又分為交易行為風險和交易系統風險。
(一)、投資交易行為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交易越來越復,因普通投資者個人知識有限、時間有限,很難全面適應這種變化,經常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損失。比如錯過配股繳款、忘記行權甚至選擇了非法的交易網點和交易方式等。還有一些風險是由券商違規造成,損失卻轉嫁到投資者身上,比如保證金被挪用、股票帳號被非法指定、股票被無理凍結等。
防範策略:
1、對開戶的券商要有清晰的了解,選擇一家信譽好的證券營業部,選擇券商應考慮的標准主要包括:合法性、公司規模、信譽、服務質量、軟硬體及配套設施、內部管理狀況。比如國信證券就是一家信譽卓著的知名券商。
2、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交易密碼、資金帳號、股東代碼、身份證等個人身份資料,不要將交易密碼隨意告訴別人即使是證券公司的人;
3、在開戶時留下准確的聯系方式包括手機、電話、通訊地址、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變更時及時通知所在券商,以便證券公司在上市公司發布重要公告或其他市場重大事件時能及時通知到。
4、經常登陸開戶證券公司網站和網上交易系統查詢了解自己擁有股票的公告信息、帳戶資金情況。
5、考慮聘請所在券商專業投資顧問協助照看您的股票帳戶。
(二)、交易系統風險
為了方便投資者進行交易,證券公司往往都會提供多種交易方式供客戶使用,目前市場上存在的主要交易方式有網上交易、電話委託交易、營業網點現場櫃台自助交易、手機交易等。這些委託方式都存在以下共同的風險:
1、由於技術設備原因造成交易委託功能不能使用或延誤、轉帳功能不能使用或延誤的風險。
2、由於交易人數過多,存在交易系統繁忙、速度慢需要等待而延誤交易的風險;
3、由於交易密碼、股東代碼、資金帳號等個人身份有關資料泄露,發生違背投資者意願委託的風險。
4、在以上各種交易委託過程中,因投資者錯誤或無效操作造成的損失;
5、由於不可預測和不可控制的因素致使系統故障、設備故障、通訊故障、停電及其他突發事故導致不能交易等風險;
另外,網上交易和手機交易還存在著一些比較特殊的風險:
1、由於其他非證券交易使用人數過多而導致網路繁忙、傳輸速度減慢,因此交易指令有可能會出現中斷、停頓、延遲、數據錯誤等情況。
2、網上傳輸的數據有可能被某些個人、團體或機構通過某種非法渠道獲得,使得投資者的資料被非法竊取而造成損失。
3、網上發布的證券行情信息及其它證券信息由於傳輸速度的原因可能滯後或由於其他不可預測的因素如黑客惡意攻擊,可能出現錯誤、誤導、延遲或被惡意修改,可能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而造成損失。
4、因手機交易實質上也是一種網上交易,具有網上交易所有風險,但手機交易還需要通過中國移動公司的GPRS無線網路(中國聯通公司的CDMA網路)傳輸客戶交易指令,交易指令可能因GPRS網路因素而出現中斷、停頓、延遲、數據錯誤等情況,給投資行為帶來一些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