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股市歷史
上交所成立於1990年12月9日,當時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有8家,有趣的是,8家上市公司中還有兩家關聯企業,上海飛樂股份和上海飛樂音響,俗稱「大飛樂」和「小飛樂」。「大飛樂」要比「小飛樂」大得多,僅從員工規模看,一個約2,700人,另一個只有50人。「大飛樂」的總經理也是「小飛樂」的董事長,其「父子」關系不言而喻。事實上,「小飛樂」的發起單位之一便是「大飛樂」的前身「上海飛樂電聲總廠」。但從市場化或股份制的資歷而言,「小飛樂」成立於1984年,是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而「大飛樂」建立於1987年。更為重要的是,1986年,***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後者向***贈送了一枚紐交所徽章,憑它可以在紐交所自由進出。***回贈了一張「小飛樂」的股票,這就是「父以子貴」了。「小飛樂」1984年發售股票時,也未在媒體上刊登招股公告,只在當地市民報紙《新民晚報》上報道了一則創立大會的新聞。
「小飛樂」、愛使股份與另一家延中實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國家股,當時被稱之為「集體企業」,俗稱「街道企業」。延中實業據說是為安排失業(當時叫待業)人員而建。申華電工也沒有國家股,但它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瞿建國是當時川沙縣孫橋鄉副鄉長和工業公司總經理。
8家上市公司中,身份最高貴最富國企意味的是真空電子,1989年,它在全國最大的100家電子企業中銷售額排名第十二,利稅總額則是第二。真空電子在1991年6月的市值是8.6億多元,占上海股市總市值的60%以上。不過,真空電子就像後來許許多多的大型國企上市公司那般,很少有投資者喜歡,但又無法忽視它。真空電子最有名的事件是其首任董事長薛文海公開揚言中小股東無足輕重,他雖道出了真實狀況,但其粗魯的態度簡直無法讓人接受。
8家上市公司有一個共同之處——每年都分紅,而且股息率很高,這在此後許多年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再也不會出現了,投資者們不得不以追求資本利得為目標。當年的股份公司在不能交易的情況下,也只能以股息來吸引人了。當然,所謂的高股息是和當時的高通脹背景聯系在一起的,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大多都是18.75%,它正是當年一年定期儲蓄存款的利息率。最高的股息率是22%,1989年由豫園商場和鳳凰化工發放。
特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正式營業,掛牌企業有深發展、深萬科、深安達、深金田和深原野。深發展盡管是一家股份制銀行,但考慮到姍姍來遲的中國金融改革,它能上市,在15年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情,所以深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市場上的一顆明星。深萬科當時還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地產公司,只是裡面有一個聰明的企業家王石,他為了盡量擺脫控股國企「婆婆」的影響,利用深圳市委急於改革的心情,直接要求市委書記支持萬科成為股份制公司。還有一家公司深原野也頗具典型,因為它是中國股市最早出局的玩家。
原野是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上市公司,在1987年成立的時候,國家股佔了60%,港資佔20%,還有兩個個人股東各佔10%,其中一個叫彭建東。但過了不到兩年時間,原野只剩下了兩個股東,一個是佔5%股份的深圳國企,另一個是香港公司,佔95%股份,背後的控制人便是彭建東。原野上市後,彭建東將股價炒高,然後套現。1992年7月7日,原野停牌,直到1994年1月才改名為「世紀星源」復牌。期間究竟發生了何事,當時沒有對外披露,只是法院後來以挪用公司資金罪和侵佔罪的名義將澳大利亞國籍的彭建東驅逐出境。
除了原野的中小股東之外,沒有多少人對此深究和憤怒,也沒有多少人想到原野這類上市公司會在今後泛濫成災。
(二)不完善、不健全的證券公司
進入上交所後,我的主要工作是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專刊》的記者,顧名思義,這是交易所辦的一份報紙。中國的許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說」,悄悄地幹完,等大家發現,「生米已煮成熟飯」。國家對待交易所的態度也一樣,不準主流媒體播報股市信息,可股市恰恰是最市場化的,沒有公開的信息,這個市場一定會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辦報,向廣大投資者進行市場推廣。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報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8家,而交易所的會員單位1990年時僅有26家,其中以信託投資公司為主,佔了14家,證券公司僅有6家,還有就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兩天調研完5家信用社營業部的經歷)。上海的證券公司主要有3家——萬國證券公司、申銀證券公司和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證券背後的銀行是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海通證券公司屬於交通銀行體系,萬國證券則是一家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萬國和申銀等證券公司原始資本的積累離不開對國庫券的套利。當時,中國各地市場因投資者市場意識不同,國庫券價格差異很大,把黑龍江的80多元國庫券弄到上海,就能賣到100多元。但當時沒有什麼電子化交易,國庫券全是實物券,面額最大的才10元,2,000多萬元的國庫券總得需要裝十幾個麻袋、十幾個箱子,租一節火車皮,配上多名經濟警察和槍支押運回上海吧。有意思的是,個體投資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有個叫楊百萬的人就是這樣發家的。中國證券公司的經營水平一直不高,行為與一個散戶或暴發戶沒有什麼兩樣,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另外,當時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對稱的信息優勢乃至違法獲得先機來牟取暴利。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在1989年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處串門,看到了1988年國庫券准備在一個星期以後上市的內部文件,趕緊以黑市價75元買進,一上市就是104元,大有斬獲。萬國證券的行動引來了其他證券公司的跟風,最後皆大歡喜。
很多年來,中國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個謎,原因是為了操縱股市、提高認購和配售新股中獎率等原因,個人或投資機構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證,然後開戶,俗稱為「拖拉機」,結果把中國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1991年夏天的3個月中,我很幸運地見到了幾乎所有的上海股民(佔了當時10萬中國股民的絕大部分)。上交所為了無紙化交易,也為了消滅黑市,要求投資者本人必須來浦江飯店換取新的股票賬戶。交易所所有員工從下午到深夜12時加班加點工作,我的崗位是最後將賬戶遞給客戶。整整3個月,拿著小喇叭喊號的我看到了無數張臉,那是很真實的事情,不似後來,市場變得越來越玄虛了。
(三)市場的狂亂與挫折(「810」事件)、中國證監會的設立(1991年下半年-1992年)
1991年6月上海浦江飯店門外站著不少投資者,他們在議論著該不該買股票和買什麼股票,我記得自己站在他們中間,太陽曬得有點吃不消。到了7月,大家已經沒什麼可以議論的了,因為市場每天單邊上場,而且都漲停在0.5%的漲停板上。由於普遍惜售,像鳳凰化工從前周成交的6,280股縮小到這周成交55股。每天空漲不是個辦法,上交所在9月30日開始以成交量調控股價,如果當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當天就不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會有人作出些「貢獻」,湊足成交量,然後股價繼續向上。於是,出現了世界股市上難得一見的奇觀,證券公司每天聚滿人群,看著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那般等待幾股或十幾股的成交量,最後積累成功,延中實業2,800股,真空電子1,500股,大飛樂400股,愛使電子85股,申華電工110股,小飛樂65股,豫園商場40股,鳳凰化工2,140股,股價上漲,大家欣喜若狂,一齊鼓掌。它之所以給我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以後的中國股市一直被「擴容」壓力所困擾,也就是說,發行的股票總是多於市場中的資金,不會出現在股市中買不到股票的現象。但是,這個奇觀還是預示了以後中國股市的宿命——荒誕的政策不斷地扭曲市場,市場又時不時作出離奇極端的反應,讓政策制定者惱羞成怒或焦慮萬分,用更離奇的政策來束縛或刺激市場,然後市場奄奄一息或亢奮異常,接著政策又……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上交所成立一年後才出現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興業房產。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一直不願意讓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應求。
那時的深圳市場又是另一番景象,深發展的擴股遭到股民的反對,1991年8月11日其股價曾狂跌41.6%,在證券公司前的一名婦女目睹此景當場暈倒。9月6日,深指已從全年最高點136.9點跌至最低點45.6點。當地政府一邊實施2億元資金秘密救市行動,一邊採取取消漲跌停等多種市場化方法,終於使市場反轉。
1992年年初,***南巡講話,提到了上海作為改革開放龍頭的重要性,也具體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為中國股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當然,***的肯定是辯證的和謹慎的,一方面講要大膽試,又說搞得不好就關)。3月,原來的上海市市委書記、上交所的創建者,當時已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公開稱贊深圳市場比上海成功的報道,深深刺激了上交所的總經理尉文淵。他越過主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委領導申請全面放開上海市場的股價,讓市場自己說話,終於形成了股價天天小漲、最後變暴漲的局面。例如豫園商城的股價就從800多元/股上漲至10,500元/股(10年後,一些中國股市投資者高喊要創造第一個百元股的奇跡,卻未考慮到豫園商城早就是萬元股了。即使將百元1股拆細至1元1股,豫園商城也是中國第一個百元股票)。
深圳臨近亞洲金融重鎮香港,它所在的地域廣東又得改革之先機,要比當時正欲改革起飛的上海,在市場意識方面成熟得多。如果不是出了「810」事件,上海股市在幾年之內是很難超越深圳的。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場的寵兒,如何公平公正地發行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由於每張身份證可花100元買一張抽簽表,不僅全國各地大量的身份證寄往深圳,據說上百萬外地人湧入了這個常住人口只有60萬的城市,各售表機構門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隊。到了8月9日早上,排隊人數可能已達100萬,當天晚上9時,500萬張抽簽表售完。未獲得抽簽表的人群目睹了種種不公正和fb行為後湧向市政府。午夜12時後,警察與示威者發生沖突,到處是石塊、汽水瓶、催淚瓦斯、水炮、電棍,汽車、商店被燒被砸,混戰持續了4個小時。事後調查,至少有10萬張以上的抽簽表被內部藏留私買,涉及金融系統幹部職工4,000多人。
盡管事後朱基副總理認定「8.10」事件是「一次技術失控事件」,但深圳市市長鄭良玉曾在公眾面前泣不成聲,他12月16日轉任江西省副省長。隨後,市委書記李灝被調回北京。
「8.10」事件觸及了中央政府的底線。中國***人深知金融穩定事關政權安危,1948年舊上海金融市場的崩潰正是國民黨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金融市場不能影響社會和政局的穩定,否則的話就必須關門。作為金融市場最活躍又最不穩定因素的股市能否做到這點,誰都沒有把握。上交所開業時,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和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就對尉文淵說:「半年內不出問題就是勝利。」由此可想上上下下是多麼的不確定。
因為「810」事件,深圳市場是夠得上「關門」條件的,盡管深圳市場沒有關門,卻從此元氣大傷,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與上海競爭。「8.10」事件也引發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卻沒有讓上交所循規蹈矩,他們反而趁著上海的改革開放大肆發展,直至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事件,才讓上交所領略了什麼叫「關門」。
「8.10」事件還有一個得益者是中國證監會,地方上的混亂給了北京集權的理由,於是,證監會於當年10月26日成立。
(四)本末倒置的市場營運和1994年的大暴跌(1992-1994年)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股市的量化指標是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100點),它的最初發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點報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點。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開股價,上證指數從前一天的623點沖到1,334點,並在5月26日達到全年最高點1,429點。但由於這一年有30多隻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長了3.88倍,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和資金面壓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點,出現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彈,在當年年底,上證指數收在780點上。
與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額的幾十倍地放大,股票總成交金額247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30倍,市價總值558.4億元,增長了317.98倍。上交所的會員單位也達到75家,比以前增加了49家,交易所場內的席位也從最初的25個擴大到1992年年底的500多個,到1994年則擴大到了3,000多個。
在這個擴張過程中,出現過上海市場交易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即營業部太少,投資者沒有「跑道」可以買進賣出。為了獲得營業部限量發放委託單,投資者開始通宵達旦地排隊(讓人感嘆的是,十幾年後的上海房市泡沫時,又讓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場景)。於是,上交所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場」——文化廣場中搞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在那兒設立臨時拒台,接受股民的委託。有些緊張的是,1992年6月1日第一次開門時,沒想到竟來了4萬人,有關方面准備不足,只得臨時關閉。6月9日,它才開始順利運行,半年後的12月,這個違反規定開設的證券經營場所才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座位於過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國梧桐的陝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廣場」,後來成了鮮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將它和大型股票委託展銷會聯系在一起,這可能也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絕,可它確實充滿了早期的市場精神,是不「規范」的早期中國股市的象徵。
比起文化廣場股票委託點形式上的不規范,影響到中國股市長遠發展或者說讓中國股市受到不良「路徑依賴」的,是看似規范和名曰「規范意識」的文件和規定,它們非常在意股東與國家的關系,而不是從股東的權利來界定股票類型,從而衍生出許多看來富有「創造性」,但最終卻被證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為市場發展障礙的東西。比如「國家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就是一些當時就有點矛盾、今天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從市場中直接買來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為什麼它們就不是「法人股」呢?界定概念的混亂,直接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股票被人為地劃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當年的不流通,緣自於對所有制意識形態的考慮,不能讓民間力量「私有化」公有企業,但由於「法人股」與「不流通股」劃上了等號,結果後來很多民營企業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稱為「法人股」或「國家股」,就可以想辦法變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沒有「法人股」這個概念的,只有所謂的「單位股」,這在上海市場的「老八股」當年的報表中出現過,後來有許多就化為流通股了,否則今天北大方正(當年的「延中實業」)和華晨集團(當年的「申華電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我還有好多,太長了,自己去網上找一下吧!
,
『貳』 寵物零食市場發展方向,怎麼做好寵物零食品牌
寵物食品行業基本概況
「它經濟」,也就是寵物產業, 在發達國家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目前已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 伴隨著一隻寵物的完整生命周期, 行業內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包括繁育、訓練、食品、用品、醫療、美容、保健、保險、趣味活動等一系列產品與服務。
截至2016年,中國寵物市場上佔比最大的兩項為寵物食品與寵物醫療,分別占總產值的34%與23%,寵物食品板塊作為寵物產業中最大的子行業,占據了寵物市場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另外就絕對量而言,與美國這類成熟市場相比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寵物食品是指專門為寵物提供的食品,介於人類食品與傳統畜禽飼料之間,其作用主要是為各種寵物提供生命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所需的基礎類營養物質,具有營養全面、消化吸收率高、配方科學、飼喂方便以及可預防某些疾病等優點。按照功能來劃分,寵物食品主要可分為:寵物主食、寵物零食和寵物保健品等。
我國寵物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寵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寵物市場規模達到1340億元,
預計2018年我國寵物市場規模將達1515億元,預計在2010-2020年期間將保持年均30.9%的高增速發展,到2020年時市場規模將達到1885億元。人均GDP的提升、寵物飼養比例的提高、寵物消費意願的增強等因素,將持續推動寵物產業的發展。
專業寵物食品市場普及率極低,提升潛力巨大
在中國大陸地區,專業寵物食品還沒有被大多數寵物主所接受,很多寵物主的喂養觀念還停留在餵食剩菜剩飯或自製寵物食品的階段。相關調查顯示,即使是寵物產業發展相對靠前的大城市,專業寵物食品的滲透率尚不到5%,不足發達國家的10%。
中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接近千億
近年來,我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16年中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佔中國寵物總體市場規模的34%,預計未來寵物食品市場規模佔比會繼續保持穩定,預測寵物食品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接近千億級達到957億元
收購是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
7月4日擬以1500萬紐西蘭元的價格收購寵物食品品牌ZEAL的持有方100%股權。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收購海外寵物食品企業。寵物食品市場處於爆發前夜,收購是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
標的自主品牌具有較高知名度,其產品在多個國家及地區銷售情況良好,與公司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的戰略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本次收購有利於公司拓展市場,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進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
中寵股份擁有「頑皮」等多個自主寵物食品品牌,在濕糧、肉乾零食領域知名度較高,2017年國內市場收入佔比近15%,增速達到43%。此次收購紐西蘭寵物食品品牌ZEAL,有助於豐富公司產品線,進軍高端寵物食品市場。
隨著行業成熟度提升,需求越來越細分,僅靠單一品牌單一產品難以獲得足夠大的市場份額。隨著國內寵物食品企業的發展,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收購事件發生。
內資品牌逐步崛起,打破外資壟斷可期
在中國寵物食品市場發展的萌芽期,國外寵物食品公司就憑借著多年的發展經驗以及充足的資金優勢進軍中國市場,樹立了品牌和忠實客戶。如今,搶佔先機、發展成熟的外資寵物食品品牌在中國市場上佔有很大優勢,市佔率超6成,產品主要集中在主糧領域。
創新營銷方式,電商渠道是突破口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崛起,電商渠道憑借其便捷性和產品種類多樣化成為了寵物主購買寵物商品的重要途徑。以「雙十一」、「雙十二」、「618」為首的各類電商購物節使得消費者形成了線上購買的消費習慣。73.6%受訪寵物主表示會採用線上渠道購買寵物商品。
以差異化產品佔領市場
大眾干糧市場中外資品牌的優勢促使國內企業轉換思路,避開硬碰硬的正面對決,採取曲線求國的差異化競爭道路,主要的差異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營品類的差異化,選擇零食、濕糧領域為突破口,二是產品定位的差異化,比如主打高端天然糧。
在寵物主糧占寵物食品消費比重逐年下降的發展趨勢下,寵物零食板塊逐漸崛起,而中國寵物食品公司在寵物零食板塊的強勁競爭力將有望助力中國品牌打破寵物食品市場外資品牌占優的格局。
『叄』 牛市中什麼股票漲得最快
1、資源類
05年-07年,當時處於人民幣升值階段,股權分置改革讓大股東利益和中小股東利益得到空前的統一,因此,上市公司的資源稟賦價值被極大地發掘,有色、煤炭、地產等資源類公司,在商品價格和土地價格快速上漲中收獲了利潤和估值的戴維斯雙擊,屬於當年牛市的中流砥柱。
2、券商類
券商其實都屬於高貝塔行業,在一輪牛市中,券商受益於成交量的大幅提升帶來的傭金增長,受益於股價快速上漲帶來的投資收益,受益於IPO數量增長帶來的投行收益。
因此,一輪牛市中,券商雖說可能不是漲的最好的那個行業,但是都會是超出大盤平均漲幅的。如果在牛市中買入類似證券B這類分級杠桿基金,收益會更加可觀。
3、科技類
雖然國內上市的科技股並不能很好的代表我國最好的科技公司,但科技股由於其估值彈性,在牛市中一直是寵兒。這里的科技類包括晶元、軟體、軍工科技、金融科技、游戲等等。
大家一定還記得同花順、銀之傑、金證股份、中青寶、安碩信息、全通教育、暴風科技等上漲10-30倍的「妖股」們,甚至連用友軟體這樣的大白馬都在13-15年期間漲了10多倍。所以很多人都說,科技股是熊市裡出牛股,牛市裡出妖股。
(3)中寵股份股票歷史價格擴展閱讀:
結構性牛市當中漲的慢的板塊:
1、超級大盤且行業景氣度一般。比如石油、煤炭、鋼鐵等行業里的超級大盤股。
2、低價垃圾股。以往低價垃圾股可能因為重組一飛沖天,烏鴉變鳳凰,未來烏鴉就是烏鴉,變不了鳳凰,倒是有可能變成死鳥。
2020年,我們不斷地見證歷史,疫情也讓我們很多人感受到焦慮,窮人擔心工作沒有,中產擔憂房貸供不上,富人焦慮相對財富縮水了。
『肆』 價格行為交易之趨勢篇、區間篇、反轉篇 中文版電子書(trading price action系列 作者:AL Brooks)
搜索priceaction阿布,他哪裡不光有這些還有更多好的東西
『伍』 英國南海公司破產審計案例的歷史意義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實。
股份公司作為公眾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價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虛假,故意誇大公司的業績或者經營狀況,就會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股票價格發生異常波動,以致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為了達到圈錢的目的,故意編制公司的虛假信息,給投資者描繪了一幅金燦燦的通往「黃金寶殿」之圖,其實這幅承載著投資者狂熱希翼的致富之圖,不過如水中月、鏡中花般虛無縹緲,最終只能因公司經營的真相被揭穿而成為南柯一夢。許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沒能逃出幻滅的結局。
原因之二:英國政府的態度不理智。
雖然證券市場自身對股票價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政府的監管依然不可少。英國政府在對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態度上並不理智,從事件發生前「過度放縱」到事件發生後「一下管死」,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前,英國政府過度地縱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為日後高額發行股票的圈錢活動創造了「信譽」,也給公眾投資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寵兒」的印象,此其一。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認購了政府高達1000萬英鎊的債券,從而取得了英國在南美洲海岸的貿易壟斷權,此時,英國政府應當預見到象南海公司這樣漸有影響的股份公司應當真實對外公告其經營信息,否則,一旦公司形成氣候,股票發行規模擴大,虛假的信息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害將不堪設想。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盡到這樣的監管職責,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對外吹噓,吊足了投資者的胃口。而且,當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價發行股票時,英國政府並沒有根據南海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及時地予以制止,反而,讓人瞠目的是議會的議員甚至連國王都爭相購買了南海的股票,以致當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現在短短十個月時間由100多英鎊暴漲到1000英鎊又狂跌到100多英鎊的動盪局面時,英國政府束手無策,只得通過「泡沫法案」對股份公司進行強行壓制。
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通過了「泡沫法案」,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現,但卻對股份公司實行封殺,嚴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發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規定任何未經合法授權而組建的公司,及擅自發行股票均屬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資格;嚴懲非法的證券交易,從而保護股東及社會利益。但實際通過的法案卻故意使法人形式難以採用,從而走上了另一極端。該法案一直持續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里,公眾對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避而遠之,「泡沫法案」對英國股份公司發展的消極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原因之三:公眾對股票投資的極端不理性。
在對巨大財富的憧憬中,公眾的理性防線徹底崩潰,完全任由股份公司發布的消息牽引,迷失了方向。當公眾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別股份公司的經營范圍,只為股價的一時上漲而買入股票時,他們的投資行為已經演變為一種投機性行為,無論股票的價格多高,無論它是否已經偏離了公司的基本價值,只要相信它還會繼續漲下去,公眾就會不顧一切地買進。在這種慾望的支配下,公眾已經談不上對股市基本行情的認識,已經不能客觀預期投資所帶來的後果。他們的行為只會使股價越來越高,泡沫越來越大,等待他們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