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找懂古幣的人問問吉林的宣統年間和光緒年間的股票價值多少錢
你是的古幣可以找我,股票什麼意思。你發圖片我看看有沒有價值
『貳』 光緒年間商辦福建全省鐵路股票收藏價值高嗎
價值不高。但有收藏價值千金意義
『叄』 股票——「熊市」和「牛市」的由來
查得我好辛苦!!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股票市場上有「熊市」和「牛市」之說,前者表示「空頭市場」,而後者是「行情看漲的市場」。那麼為什麼要用這兩種動物來代表兩種不同性質的市場呢?
在證券交易中,bear的意思是「賣空者,做空頭者,拋售股票或期貨希望造成價格下跌的人」;bull 的意思是「買進股票等待價格上漲以圖謀利者;哄抬證券價格的人」。
英語中有句諺語Don't sell the bearskin before the bear was caught(不要在抓住熊之前就把熊皮賣掉), 這正和人們在「熊市」的賣空頭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從熊和公牛的習性分析,公牛更有蠻勁,更有攻擊性;雖然熊也十分強壯,但和見人就頂的公牛比起來,它們善於沉思,並且易於撤退。
『肆』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票,為何被指「搜刮民間財富」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1894年(光緒二十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爆發,但是清政府有限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撐起龐大的戰爭開支。為了籌集甲午戰費,清政府實施「息借商款」,開始了我國首次國內公債發行。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籌款方式一般為借外債,另外就是國內籌款--捐輸。據《那桐日記》載:(1894年)8月17日,戶部司官奉堂官命令,集合京城諸多票號、銀號26家借款。到了26日,戶部候補主事裕紱呈遞一項條陳,重點之一就是籌款,條陳稱:「自海上軍興,海口又皆封禁,不獲已為權宜之計,借款英商,此策之下又下焉者也。蓋一借洋款,則海外皆知,與其謀及外洋,不若籌之內地。(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作為戶部司官的裕紱,非常清楚清政府解決財政的手段:在急需用款時,常向洋商特別是英商借款。而《翁同龢日記》載:(1894年8月)30日,戶部尚書翁同龢致信司官那桐,稱「商款不宜撥歸內府,恐為言者所摭」。
據此推測,戰爭導致戶部無法劃給內務府相應的款項,不過,翁同龢不建議向外國借款,只有籌借內商款,並由內務府籌款。
昭信股票實物圖
從償還情況來看,「息借商款」的信用度還是較高的;而「昭信股票」基本沒有按照部定章程認真償還,一部分作為報效,據民國《安縣志》載:「自王公以下京外文武大小各有情願報效,不願領本息者,准其具呈繳票,按給獎敘」,有的地方「所收之款究置何處,今無檔案可查」根本不想還;還有的地方以增廣學額的辦法抵償,據《平度縣志》載:「以股票易實銀歸為辦學之款」。
無法「善終」的發債行為,嚴重透支著清政府的公信力,梁啟超認為「政府財政上之信用孚於其民」,可見,大清王朝已經走向暮年。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伍』 光緒元寶成交價高達九百多萬,是不是真的
我覺得在收藏界,這種成交價格是真的,但是它的真實價值,到底值不值這個錢,就很難說了,因為除了收藏價值外,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或者說從使用價值上看,它是不值這個價位的,但是也能成交,原因如下:
收藏界的水比股票、基金等金融界的水還要深,對於外行來說,「平衡點」建議:如果手中有貨,遇到購買者,就要盡快出手,如果沒有,想要介入千萬要三思而後行,當然如果只是為了收藏,最為一種愛好,而不是投資,則無所謂,就像買房子住和買房子投資一樣,千萬不能借款來投資。
其實收藏品的收藏成本也很高,就像錢幣的品相、保存過程中是否氧化等都會造成價格的降低,所以一定要慎重。
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
『陸』 解放初期從省行收得幾張光緒二年發行的股票,請專家指導價值.
到你當地的文物市場,讓老闆代你向收藏家打招呼。自然會有人聯系你的。價值應該蠻高的。
『柒』 我國最早發行的兩支股票詳情介紹一下
康有為變法發行股票
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進行了一場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這場變革史稱「戊戌變法」。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海外,為了延續保皇黨,康有為在海外發動華僑,創辦了中國第一張跨國股票。
據東森新聞網報道,收藏了康有為發行的股票的黃先生表示:「以宣傳保國保皇保種為口號,先是進行捐款,後來以集資辦實業為主。」
康有為斥發行昭信股票是亡國之舉
其實,在康有為之前,清政府也曾發行過「股票」,不過,這份股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公債,它就是著名的「昭信股票」。
1898年1月30日,黃思永上書光緒《請特造股票籌借華款疏》,提出應發行借款「股票」,以充分挖掘和積聚華民的財富,尤其是應「嚴責中外臣僚,激以忠義奮發之氣,先派官借,以為民倡」,則「合天下之地力人力財力,類別區分,各出其餘,以應國家之急;似乎四萬萬之眾,不難借一二萬萬之款」。
此項借款關乎國家的自立自強,所以黃思永請將借款「股票」命名為「自強股票」。希望讓民眾明了政府借款是「因國計自強派股」,進而「人人曉以休戚相關之理,人人動其忠君愛國之忱」。後來,在制定章程之時,侍郎張蔭桓將之改名為「昭信股票」,意即「就認股數目以昭信守」,顯示政府信用。
在利益保障方面,此項股票定以一年見利,「既速且准」。正為財政危機困擾的光緒帝對黃思永的奏疏十分重視,傳旨「著戶部速議具奏」。戶部上《奏准自造股票籌借華款疏》,基本上同意黃思永的方案。光緒皇帝當即批准,並對此次募集公債寄予了厚望。
只是,昭信股票在發行過程中,雖然朝廷頒布了嚴格的章程,作了還本付息的規定,但也嚴重背離原定章程。昭信股票的發行,最終演化成為官府的苛派抑勒或強令捐輸,使民眾怨憤激增。昭信股票的發行導致人民怨聲載道,朝臣有煩言,光緒只得在九月間下詔「著即停止」。
康有為對發行昭信股票一事堅決反對,斥為亡國之舉,指出其結果只會「徒飽貪吏,於國計無益」。他還認為,無論外債內債都是挖肉補瘡,如果不從經營自強著手的話,「則賠款無已時,借款亦無已時,是坐自斃也」。
梁啟超後來評價昭信股票「實中國內債之嚆矢,而恐亦中國內債之末路也,……以若此之政府,本不足信,雖欲昭之,其烏可得」。
慈禧籌建自來水公司發行股票
在康有為之後,慈禧也曾發行過股票。光緒年間紫禁城的一場大火,使慈禧意識到自來水的重要,於是下令袁世凱籌建京師自來水公司,並且公開發行自來水股票。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凱通過農工商部委派周學熙在京承辦京師自來水廠。周學熙(1866-1947)安徽建德人,洋務運動重要人物周馥之子,民國初期地方財政、實業界的代表人物。
由於國庫空虛,創辦公司又需資浩大,所以公司採用了當時少有的集資方式——發行股票股本總額300萬元,專招華股,由於採用了許多靈活優惠政策,如交股金在先者10股送1股等,故資金迅速到位,京師自來水廠1908年即投入建設,1910年便完工投廠。這就是世人所說的「一場火」引發一張「股票」,一張「股票」引出一段「故事」的由來。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股票大廳,也沒有股民瘋狂炒股的畫面,只不過是一些留著長辮子的人手拿一大迭股票而已。不過,也不難想像這一張又一張投資工具,在當時民眾的生活中已經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捌』 股票桐君閣什麼時候開盤
1、目前,桐君閣(股票代碼為000591)已經開盤了,最新的股價為21.25元。
2、桐君閣葯廠創建設於清光緒三十四年,迄今已有90餘年的悠久歷史,享有「老牌桐君閣,精製中成葯」、「北有同仁堂、南有桐君閣」之美譽。1996年被國家內貿部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榮譽稱號,「桐君閣」系國內著名商標。公司2009年前三季度主要財務指標:每股收益0.097(元),每股凈資產1.84(元),凈資產收益率5.27%,營業收入2966324549.17(元),同比增減9.574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037753.50(元),同比增減-22.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