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盛們唱空科技股的圖謀能否得逞
高盛在6月9日唱空科技股後,瞬間科技股包括中概股出現較大幅度下挫。6月12日(周一)開盤,香港市場科技股、華爾街科技股都再次下挫。美股科技龍頭股延續上周五跌勢,引領全球科技股重挫,早盤蘋果股價跌超4%,創去年4月末以來最大兩日跌幅;Facebook股價跌近2.6%;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價跌逾3%;亞馬遜股價跌超3%,創2月3月來最大單日跌幅,成交量超過平時水平的三倍;Netflix股價 一度逼近5.5%。雖然收盤時都有所回升,但蘋果、亞馬遜仍然跌幅居前。
更加令人關注的是,出現了「牆倒眾人推」的情況。繼高盛之後,6月12日(周一)摩根大通報告提到了蘋果已經連續第二個交易日重挫,並警告,此前大批懶散的資金在跟風追捧美股科技股,經歷上周「黑色星期五」之後,科技股還會有更大的災難。瑞穗成為一周以來第二家下調了蘋果股票評級和目標價的券商。花旗則是下調了iPhone 8發布當月的iPhone銷量和蘋果的收益預期。
美銀美林較早也已發布報告警告美股估值。
科技股連續兩天下跌的導火索是高盛率先看空。高盛看空的理由無非是科技股估值過高,已經存在較大泡沫。這輪科技股確實出現了過快上漲,從技術指標看,大部分科技股企業的盈利水平已經很難支撐其股價,比如阿里巴巴市盈率在60倍左右,顯然高於30倍以下的合理水平幅度較大。
但是,全球科技股總體上沒有泡沫,而且業績都非常好,都是拿出高盈利的真金白銀支撐股價的,這是與本世紀初科技股泡沫破滅完全不一樣的。一方面股價回調兩天根本談不上破滅泡沫,另一方面回穩跡象已經顯現出來。
6月12日(周一)納指僅僅下跌0.5%,兩日累跌也只不過2.3%。周一,中概股出現企穩跡象。京東微漲0.56%,陌陌微漲0.4%;阿里巴巴微跌0.26%,新浪跌0.59%,網路跌0.56%。
當然,跌幅最大的是蘋果股價下跌2.39%,亞馬遜下跌1.38%。這兩只股票權重較大,下跌對納指影響較大。但是這兩只股票並不能代表科技股的全部。比如,亞馬遜股價確實過高,漲幅確實過大,回調是正常現象。亞馬遜與阿里巴巴業務同質化很強,但總體沒有阿里巴巴發展後勁大,但股價卻是阿里的幾倍。亞馬遜回調有市場動力的作用力。
蘋果公司被看空,股價較大幅度下挫也不是沒有道理。一方面股價也是漲幅過大過快。今年以來蘋果這只個股的走勢明顯強於大盤,而市場又擔心對iPhone 8的熱情已經充分體現在價格中,從現在起蘋果股價進一步上行會受限。另一方面經營策略發生一些問題,創新能力有所下降,大有江郎才盡的感覺。被幾家投行看空不無道理。
必須認識到蘋果股價是個性問題,不是科技股的全部,也不可能代表科技股走勢,僅僅是短暫影響而已。
中概股之所以很快企穩,總體看中概股股價普遍不高,況且遠走他鄉上市被投資者不了解或者存在或多或少欺負是存在的。好處在於,沒有被炒作的泡沫過大。
總體看,全球科技股泡沫是微乎其微的,短暫回調是正常合理的,後勁投資潛力仍然是巨大的。科技股不會重蹈本世紀初泡沫破滅的覆轍。高盛們對科技股是很難唱空的。關鍵在於科技股本來就不「空」。
到底高盛們突然唱空科技股意圖何在,需要仔細思量思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背後肯定有利益糾葛。經濟學上有一個說法是,聽到壞消息時買,聽到好消息時賣。如果科技股繼續下跌幾日,倒是一個「抄底「的好時機!
當然,投資者要密切注意空頭頭寸的變化,以預防短期個股風險。這里需要注意,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一份報告:目前蘋果(AAPL)的空頭倉位是91億美元,五月末時一度達到年內峰值97億美元。過去兩個交易日,蘋果股價暴跌讓空頭大賺超過5億美元。蘋果只是空頭倉位第三高的美股,阿里巴巴(BABA)當前的空頭倉位達167億美元,特斯拉(TSLA)的空頭倉位也達到105億美元。
⑵ 高盛持有的中國股票有哪些
1、目前,高盛集團持有工商銀行和吉寶房地產的股票。
①高盛在2006年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斥資約25.8億美元,購入工行7%的股權。隨後工行實上海和香港上市,在經營業績穩健提升的同時,工行的整體實力持續增強。
②北京時間5月21日,高盛集團宣布已同意以2.80億新加坡元(約合2.23億美元)收購世界最大鑽井平台製造商新加坡吉寶企業集團(Keppel Corp)旗下吉寶房地產投資信託(Keppel REIT)的6.7%股權。
2、高盛集團是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位於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⑶ 中概股雪崩,史上最大的單日虧損
過去一周,雖然A股的抱團股在暴跌之後開始有止跌企穩反彈的跡象,然而大洋彼岸的中概股卻遭到了血洗。
根據一些媒體統計,美股市值前20的中概股在過去一周累計蒸發了1873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都1.2萬億元。
單純看數據我們可能還沒有直觀的感受。
比如騰訊音樂的走勢。
網路的走勢。
愛奇藝的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些熱門中概股上周的走勢普遍特點就是,前期一直漲,但連著3天暴跌,有的甚至3天直接腰斬跌了一半。
大家可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這些中概股的走勢,跟A股抱團股春節前後的走勢很相似。
春節前一直漲,春節後就連續暴跌大半個月。
區別是A股因為有10%的漲跌幅限制,所以是大半個月持續下跌,普遍跌了超過30%,也有跌了一半的極端走勢。
而美股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所以碰到這種崩盤式走法,直接3天就跌去一半,是一步到位。
我之前在分析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以及A股抱團股下跌的時候,曾經跟大家分析過這樣一種可能性。
那就是,這是雙方這種金融戰攻勢所造成的結果。
也就是A股抱團股如此極端下跌,是美國這些外資,勾連場內一些內資,來對我們金融市場進行攻擊。
這本來也只是某種可能性的猜測,並不一定如此。。
不過在A股抱團股崩盤式走完後沒多久,大洋彼岸的美股里的中概股也出現這樣的極端崩盤式走法,那這還是巧合嗎?
雖然媒體今天報道披露,本次中概股雪崩走勢里,損失最大的是一個韓國人管理的基金。
但這只是公開數據披露的明面上的損失里能找到的最大單一實體,究竟誰才是本次中概股雪崩的砸盤元兇,目前還不得而知。
不過,雖然不知道具體誰是資金面的砸盤元兇,但毫無疑問美國才是主導這次中概股雪崩的真正兇手,因為導致這一波中概股大幅度下跌的,就是美國近期出台的一個法案。
3月24日美國SEC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
而就是在這一天,騰訊音樂大跌27%、唯品會跌21%,愛奇藝跌20%,小鵬 汽車 跌15%,理想 汽車 跌13%,迅雷跌12%……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中概股開啟連續3天大跌的走勢。
所以,我們即使先不考慮是誰在集中砸盤的情況下,基本也可以推導出一個明面上合理的一個脈絡。
美國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引發中概股拋售潮,導致市場資金出現集中踩踏。
在踩踏過程中,一些基金出現高杠桿運行的風險放大現象,進一步加劇踩踏。
最終一位韓國人管理的明星基金在周五齣現爆倉,導致市場出現天量砸盤,創下罕見的成交量,進而讓中概股里出現一批短短3天就跌去一半的走勢。
並且再這位韓國人管理的基金爆倉後,中概股在上周五才出現探底回升的走勢,出現一波反彈。
在不做進一步猜測的情況下,基本上這就是整個事情的明面脈絡。
即使是公開的事情,毫無疑問美國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這場中概股暴跌的元兇。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在去年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的事情轟動美國資本市場後,當時特朗普政府是迅速提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去年5月份,美國參議院是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並且特朗普是在去年12月18日簽署了該法案。
之後,《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最終修正案在今年3月24日才被美國SEC正式通過。
所以這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仍然是特朗普遺留下來的中美關系的負面資產之一,就是奔著破壞關系來的。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之所以威力這么大,因為裡面內容規定,若美國PCAOB(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連續3年無法對在美上市外國公司進行審計核查,公司也無法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可能被要求退市。
這個法案的懲罰力度,就是可以按照其認定的標准,讓特定企業強制從美股市場里退市。
可能有的人認為,既然要在美股上市,那麼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審計也很正常吧,特別是瑞幸咖啡造假的事情出來後,這樣的聲音也挺多的。
然而問題在於,不同國家的公司,要接受哪家會計公司審計本來應該是企業自身的自由,美國現在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都要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本就是比較霸道的事情。
而且最關鍵,這跟我國的法律是有沖突的,涉及到執法權的問題。
此外,最關鍵是在去年7月13日,特朗普政府計劃單方面終止我們和PCAOB簽署的執法合作備忘錄,這意味著進一步打擊美國信披規定下的中概股。
除此之外,這份法案最險惡的地方,就是要求在美股上市的企業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並且這也給美國這種「主觀認定」的空間,也就是美國可以單方面認定某個企業是外國政府控制的,就不允許其在美股上市。這給了美國很大這種主觀惡意發揮的空間。
所以這個法案首先最直接打擊的就是在美股上市的國企,而對其他中概股的影響本來照理說應該也沒那麼大。
然而,從過去幾天中概股的崩盤走勢看,市場的解讀似乎要顯得更加悲觀。
市場這種崩盤式走法,完全就是把這些中概股都當作潛在退市對象,才會走得如此極端。
雖然明面上消息沒有表明,中概股可能出現大面積退市的現象。
然而,場內大資金總是先知先覺的,總有一些「聰明資金」是消息比較靈通的。
所以當前中概股這種崩盤式走法,確實已經是某種「金融戰」的表現形式結果。
(2)進一步猜測
我們再來做進一步的猜測。
如果我們把當前中概股的崩盤式走法,只是市場資金自發因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個利空而出現的踩踏式崩盤下跌。
但這樣一種說法,解釋不了幾個疑點。
1、《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去年5月份就提出的,並且再去年12月就被特朗普簽署的,其內容早就被人們廣泛所知。照理說,這樣一個大家早有預期的事情,應該產生不了這么大的效果。
去年12月份《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被特朗普簽署的時候,也沒看到有中概股出現這樣崩盤式下跌,反而出現大幅度上漲。
2、基金踩踏,出現多殺多走勢,只能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只有股價連續大幅度下跌後,才會出現基金爆倉而出現踩踏式崩盤。這屬於火上澆油,但不能把股價一開始大跌的原因,歸結於基金踩踏,或者場內大戶爆倉。
3、找不到最早集中砸盤的神秘資金元兇。
按照美股以往經常出現的一些操作套路來說,通常都是場內資金會利用一些消息面的信息,來對股市做人為操控,屬於資金和消息面的配合。
所以,中概股這次慘遭血洗,除了消息面上的誘因之外,也必然是有場內大資金集中砸盤,才能出現這樣極端走勢的結果。
那麼究竟是誰砸盤呢?
(3)誰在砸盤
下面這個報道,有提到一些關於誰在砸盤的信息。
這篇報道引用彭博和金融時報的一些報道稱,在周五美股開盤之前,市場就有傳言稱一股龐大的拋售資金集中攻擊美國的中概股,這些神秘拋售的資金總額高達190億美元,上千億人民幣。
其中僅僅高盛一家,就賣了105億美元。
當然,不能這樣就說是高盛在砸盤,因為高盛只是作為一個通道,據說是因為周三和周四兩天中概股普遍跌了30%後,有大量這種基金出現大面積爆倉,需要被強平,所以周五中概股才創下一個成交天量。
也就是被強平的這些基金,很多是通過高盛來進行拋售的。
然而問題在於,這篇報道也只是說明周五這種成交天量的來源,但並沒有說明周三和周四這波下跌開始之始,究竟誰是最早在集中砸盤的,這個我是沒有看到有相關報道。
但不管是誰在砸盤,既然是在美國市場,那肯定是美國大資本是最早集中砸盤的,這個想都不用想。
A股的抱團股崩盤式下跌,因為外資還能勾連一些內資,有這些金融木馬當掩護,所以一說起外資在砸盤抱團股,還比較有爭議,很多人不信。
但在美股市場里,中概股這樣崩盤式下跌,砸盤的肯定是美國大資本,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在這次暴跌之前,中概股在過去一年裡,普遍都出現大幅度上漲,有的甚至漲了好幾倍,本來就有龐大的獲利籌碼,所以一些大資本砸盤起來,絲毫不手軟。
這種惡意大幅度拉漲形成泡沫化資產,然後藉助利空消息來集中砸盤收割韭菜。
這樣的收割手法,其實跟A股里的抱團股是一模一樣的。
(3)受害者
本次中概股遭血洗,最大的受害者自然是上市公司自己還有一直持有的股東和投資者們。
本文開頭所列舉的,市值最大的前20家中概股,過去一周就蒸發了1.2萬億元的財富,這其中包括上市公司自己,還有上市公司的股東們。
在暴跌前把股票賣掉,或者暴跌第一天就參與集中砸盤的資金,才能把過去這一年暴漲的利潤給賺走。
大大小小的受害者很多,不過今天被媒體廣為報道的時一名韓國人。
這名韓國人叫做Bill Hwang,他也是一名比較有名的基金經理,他以前是老虎證券的亞洲基金創始人。
2010年,Bill Hwang就曾經因為涉嫌內幕交易,被禁止在港股交易。
後來Bill Hwang就在2012年轉戰美股,並以2億美元的自有資金創立自己的基金,隨後只用了8年的時間,Bill Hwang就將其規模擴大到了150億美元。
Bill Hwang是一個激進的杠桿愛好者,一般都是用五倍杠桿在常態化操作,也就是他管理的150億美元的基金,影響著750億美元的市場資金,已經算是體量比較大的一家基金。
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
Bill Hwang靠杠桿積累了大量財富後,卻也因為杠桿而一夜爆倉,血本無歸。
本來Bill Hwang在這次中概股暴跌之前,今年因為高杠桿運作,已經有了200%的收益率。
但他並沒有選擇落袋為安來獲利了結,而是選擇繼續高杠桿運行。
然而他重倉的股包括網路、唯品會、騰訊音樂,都是本次暴跌的個股。
除此之外,他還重倉ViacomCBS與Discovery,這兩只非中概股。
而由於Bill Hwang爆倉,ViacomCBS與Discovery這兩只非中概股的純美股,也在最近這3天出現跟中概股一致的暴跌走勢。
Bill Hwang也因為150億美元的資金被一夜強平爆倉,被人們稱為史上單一個體單日虧損最多的人。
不過嚴格來說,他並不是一天虧了150億美元,是3天虧了150億美元,當然,這也是相當多了。
然而,今天報道Bill Hwang的很多外媒,我覺得有點問題。
那就是他們居然把本次中概股砸盤的元兇,把這個黑鍋扣在了Bill Hwang身上。
我覺得這是比較滑稽的甩鍋。
你們見過哪個收割韭菜的大資金,砸盤把自己給砸死的?
Bill Hwang是屬於被收割掉的超級大韭菜,屬於被砸死的對象。
至於誰砸死他的,其實才是真正導致這波中概股暴跌的元兇。
回到本文開頭的結論,雖然我們基於信息的不對等,沒辦法知道在3月24日集中砸盤的這個華爾街大資金究竟都有誰。
但毫無疑問,主導推動《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出來的美國政府才是真正血洗中概股的幕後元兇。
而且發生在美股市場上的事情,多多少少基本都會扯到那些華爾街大資本身上,隨便砸個石頭下去,沒有一個資本的屁股是干凈的。
這就是美國有組織、有預謀、有目標的一次針對中概股的血洗劫掠行為,將其引申出來,我們春節後的A股抱團股閃崩走勢,這些華爾街之狼的嫌疑毫無疑問就更大了。
如果我們把視野和格局再放到更高的位置,從當前中美兩國的博弈里去分析的話,就會發現,過去一周針對中概股的血洗,實際上只是中美兩國過去一周激烈博弈交鋒中的一環。
也是我們上周五在阿拉斯加跟美國攤牌式會談之後,雙方更加激烈針鋒相對的其中一個戰場。
所以我是一直說,在當前這個多事之秋,我們一定不要貿然去在雙方激烈交鋒的戰場上隨便晃悠,不然是很容易變成炮灰的。
美股的這些中概股,其實是有很多國內的散戶購買,並且有一些這種追蹤美股的國內基金也是因此損失慘重。
這都是這場宏觀戰場上,被當成炮灰給收割走的。
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財富安全,為我們自己的錢包負責,我還是建議大家近期做這種投資決策的時候,還是能夠把風險意識放在第一位,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
這樣才能避免自己成為炮灰,才有機會成為守株待兔的獵手。
本文來源於「大白話時事」。
作者:星話大白。
我每天都會寫分析文章,歡迎關注!
⑷ 高盛事件怎麼回事
高盛於2007年2月應美國大型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委託,推出一款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抵押債務債券,向多國銀行、基金和保險企業等投資者推銷。而保爾森公司本身看空美國抵押債務債券市場,其向高盛支付了大約1500萬美元的設計和營銷費用,意在借做空抵押債務債券謀利。但高盛在向投資者推銷時沒有說明保爾森公司與這款金融產品有關,導致投資者在不足一年時間內損失大約10億美元。
「這種全新的金融產品很復雜,但其中的欺詐和利益沖突卻是簡單和老舊的。高盛錯誤地允許一位能深刻影響其投資組合中抵押貸款證券的客戶對抵押貸款市場做空,高盛還向其他投資者提供了虛假陳述:該證券的投資內容由一家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選擇。」
SEC執法部門主管羅伯特·庫扎米在起訴書中作出上述表示,稱高盛允許意在做空的委託人參與決定「投資組合中納入何種抵押債務債券產品」,推銷時卻聲稱這一產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涉嫌誤導投資者。
與此同時,遭到起訴的還有高盛副總裁法布里斯·托爾雷,SEC指控他對這起欺詐案負主要責任,因為這位高管設計了上述交易,負責營銷材料的准備工作,而且負責與投資者進行直接溝通。SEC相信,托爾雷清楚保爾森公司對外隱瞞的賣空部位,也知道該公司在資產選擇中扮演的角色。
不過,SEC起訴書中未指控保爾森公司負責人約翰·保爾森違規違法,後者被認為是金融危機中最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由於他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堅持看空抵押債務債券市場,使其在2008年個人獲益37億美元,一時名聲大噪,但是SEC的起訴卻讓外界開始懷疑這位「空軍司令」的成功是否另有隱情。
反響 華爾街股市和期市暴跌
針對SEC方面的指控,高盛隨即做出了反擊。該行在一份聲明中否認涉嫌欺詐,稱SEC的指控「毫無根據」。聲明同時還強調,高盛自己在相關交易中就損失了9000萬美元之多,而且其本來就「沒有義務」向金融產品買賣雙方交代對方身份。
雖然高盛方面堅決否認了相關指控,但是該股股價當天依然受到強烈沖擊,至收盤時下挫23.57美元,至160.7美元的水平,全日暴跌12.8%,市值一夜之間蒸發120億美元。同時,華爾街銀行股也受高盛拖累出現大幅下跌,其中曾與保爾森公司有過業務往來的德意志銀行股票下跌9.2%,花旗、美銀、摩根士丹利等其他重要銀行股跌幅也均超過5%。而受銀行股集體大幅走低影響,道瓊斯工業指數當天一度跌破11000點,最後收於11018點,下跌1.13%。
除了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詐的消息還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沖擊,紐約主力原油(80.91,-2.33,-2.80%)期貨合約當天大跌2.4%,創兩個多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而紐約主力黃金(1132.90,-4.00,-0.35%)期貨合約也下挫2%,收於1137美元/盎司。
高盛「欺詐門」事件之所以造成市場強烈反應,在於此前該行一直沒有透露其正受到SEC調查一事。據美國媒體報道,高盛早在9個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關人士有關將對其起訴的警告,但是該投行沒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資者公布該信息。此外,高盛「欺詐門」事件還引發了華爾街地震,因為市場開始相信,SEC正在對金融危機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機構扮演的角色進行調查,因為有跡象表明它們在房市顯出下滑跡象時仍設計並銷售與房市有關的金融產品。「本委員會將繼續調查投行及其他機構在房地產市場開始顯露疲軟跡象時與房地產市場結構化復雜金融產品有關的運作方式。」SEC結構化新產品部門的主管肯尼斯·倫奇在起訴書中的表態加劇了市場的擔心。
美國當地分析師認為,高盛「欺詐門」事件對高盛乃至華爾街的影響很大。雖然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高盛與SEC達成和解,並支付數億美元了事,但是這樣的事例或許會不止一起——因為自金融危機以來,雖然早有聲音指責高盛對金融危機推波助瀾,但這些指責沒有過硬的依據,也從來沒有導致調查或起訴。而這就意味著,美國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將更加嚴格,而不再是「雷聲大雨點小」。同時,隨著對金融危機「秋後算賬」的繼續進行,將來或將有更多銀行面臨類似起訴。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周六的表態也與這一市場預期吻合。奧巴馬在講話中督促美國國會通過更為嚴格的金融業監管措施,以免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
「現在我們不採取行動,導致金融危機的系統就會帶著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繼續運行。」奧巴馬的語氣頗為強硬,「如果我們不試圖改變招致危機的原因,我們註定將重蹈覆轍。」
連累 巴菲特一夜間損失10億美元
高盛涉嫌欺詐還將引發投資者對於大型金融機構的信用產生懷疑,因為就在本月初高盛發表的年報中,高盛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曾經撰寫了一封長達8頁的致股東信。在信中,他反復強調了高盛「客戶利益高於一切」的行事准則。很明顯,SEC的指控和高盛的自我標榜完全相反,這樣的矛盾將進一步動搖投資者對高盛的信心,促使他們懷疑高盛同時也在其他方面隱瞞事實。
除了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以外,高盛涉嫌欺詐還讓很多該行一直以來的支持者感到難堪,其中就包括股神巴菲特。
實際上,就在高盛欺詐門事件爆發不久前,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羅納德·奧爾森還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對高盛青睞有加,稱當年對高盛50億美元的投資非常有力地表明他們不僅相信高盛的實力也相信其完整性。
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9月份,就在雷曼兄弟破產和美國銀行緊急接管美林以後,高盛集團同意向巴菲特出售50億美元的認股權證,同意後者在未來四年內任何時候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認購高盛股票,並為這些認股權證支付10%的年息。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內,高盛股價在觸底反彈後節節走高,巴菲特當年的投資得到了巨大回報,這讓許多人開始對巴菲特當年的投資投以贊賞的目光。不過,出乎股神意料之外的是,這一次高盛卻因為涉嫌證券欺詐而被SEC告上了法庭,其股價也瞬間大幅縮水——按高盛的最新收盤價計算,巴菲特手中的認股權證價值大約為20.6億美元,一夜之間損失達到了9.5億美元。而更令巴菲特惱火的是,高盛「欺詐門」事件對其聲譽也構成了挑戰——是股神看走了眼還是高盛偽裝得實在太好?對於這一切,巴菲特將會在下月初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給出答案。
⑸ 馬斯克身家三天蒸發210億美元,這對特斯拉推特股市有何影響
有極大影響,可能會導致股票大跌,動搖投資人的信心,影響散戶的情緒,讓特斯拉的股票在很長時間內不穩定。
⑹ 高盛:特斯拉估價過高目標價$210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高盛宣布將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目標價從200美元上調至210美元,維持中性評級不變。高盛表示,目前特斯拉股票的估值「讓我們不敢介入,未來6個月210美元的目標價意味著該股下跌風險較小,我們會等待更好的機會進入」。高盛指出,其對特斯拉持謹慎態度,因為擔心該公司的開支和第四季度的產出。如果特斯拉想要實現年底前交敗猛薯付3.5萬輛汽車的目標,第四季度的產量必須大幅提升。與此同時,高盛將特斯拉2015年知模和2016年每股收益預期依次上調至2.72美元和4.38美元。「但我們的新預測仍然明顯低於市場的普遍預期,主要是因為我們預計運營費用會增加,盡管特斯拉的運營執行能力仍然不錯」。截至美國東部時間周五下午12點15分察者,特斯拉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股票上漲6.68美元,漲幅2.99%,至229.98美元。這個價格比高盛的目標價高出近10%。
⑺ 請知道德國股市的人,詳細說明下,德國volkswagen這幾天的情況
大眾汽車(Volkswagen)在昨日交易中股價上漲逾一倍,此前保時捷(Porsche)採取行動,加強對這家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商的控制,而對沖基金則匆忙買進存量日漸減少的流通股,以回補空頭頭寸。
大眾汽車股價上漲147%,此前保時捷出人意料地披露,該公司通過利用衍生品,將其在大眾汽車的持股比例從35%提高至74.1%,這引起了投資者、分析師和公司治理專家們的震驚。
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師馬克斯•沃伯頓(Max Warburton)表示,此舉令德國市場蒙羞。他表示,「對於監管者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無疑令所有歐洲資本市場感到困窘。」
德國最大基金公司DWS董事、知名公司治理專家克里斯琴·施特倫格(Christian Strenger)表示:「這應該讓政客和監管當局重新考慮,是否應允許出現這種不透明的情況。」
保時捷周日披露稱,自己持有31.5%的大眾汽車衍生品。德國金融監管機構近日作出裁定,在衍生品以現金方式結算、不發生股票交割的情況下,公司沒有義務披露此類頭寸。
德國金融監管機構昨日就大眾汽車(Volkswagen)股價可能存在的市場操縱行為展開正式調查,此前這家汽車製造商市值出現巨幅波動,僅本周就高達3700億歐元(合4760億美元)左右。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是在人們對該國資本市場透明度提出強烈批評之後展開的調查。此前,保時捷(Porsche)於上周末披露,其在大眾汽車的持股比例遠遠超出許多交易員所了解的水平,由此引發大眾汽車股價出現了令人眩暈的飆升。
大眾汽車股票在昨日交易中回吐了部分漲幅,大跌45%至517歐元。此前,保時捷承諾,將結算多達5%的大眾汽車股份期權。此舉旨在避免 「進一步的市場扭曲」,該情形可能威脅到一些對沖基金的生存。
Bafin稱,已對可能存在的市場操縱行為展開正式調查。如果罪名成立,將可能導致最高5年的監禁,或多達100萬歐元的罰款。該機構沒有提到任何具體調查對象。
保時捷表示,在獲得大眾控制權的過程中,每一步都向Bafin進行了咨詢,並駁斥了任何有關其操縱市場的說法。
⑻ 7家基金再次下調新城控股估值 最低至25.21元/股
7月9日,7家基金管理公司再次下調對新城控股(601155.SH)的估值,最低至25.21元/股。
其中,上海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國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泰達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財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四家基金管理公司調整對新城控股的股票估值至25.21元/股,該價格較7月9日收盤28.35元/股的價格還要跌11.07%。
此外,九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調整新城控股股票估值至27.98元/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中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調整至28.01元/股。
自7月3日,新城控股實際控制人王振華爆出猥褻女童被刑拘事件以來,新城控股經歷連續3日跌停後,於7月9日開板,並收於28.35元/股,跌幅為8.9%,盤中最高沖至29.75元/股,跌幅為4.40%。
截至7月9日收盤,新城控股單日市值損失62.51億元,自7月3日丑聞爆發後,市值合計損失401.99億元。
此前的7月5日,澎湃新聞曾做出統計,至少33家基金公司下調對新城控股的估值價格,最低為匯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給出的25.21元/股。
此外,這三十幾家基金公司還給出了新城控股另外5個估值價格:
國泰基金將估值下調至28.01元/股;
華寶基金將估值下調至30元/股;
新華基金將估值下調至30.74元/股;
東證資管、富國基金、萬家基金、中歐基金、平安基金、中銀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創金合信基金、民生加銀基金、申萬菱信基金、前海開源基金、嘉實基金、長城基金、華泰博瑞基金、寶盈基金、廣發基金、金鷹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融通基金、景順長城基金、泰達宏利基金、招商基金、華夏基金、中信保誠基金、財通基金、鵬華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等將新城控股估值價格下調至31.12元/股;
九泰基金下調至31.5元/股。
此前的7月5日,國際投行野村證券、高盛集團,及國際評級機構均曾調低新城繫上市公司的評級、預期或估價,新城繫上市在A股和港股的表現均有緩解時,截至目前,上述機構暫未有新的調整。
⑼ 高盛股和比亞迪股的股票代碼是多少
比亞迪代碼是 港 01211 , 股票價格是70元 比亞迪電子代碼 00285 股票價格是5,48 下面是 高盛的財務報表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NYQ:GS) Goldman Sachs Group Inc首頁 公司概況 參考資料 財務指標 財務數據 價格統計公司簡介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oldman Sachs) is a bank holding company and global investment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firm that provides services worldwide to corporatio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overnments and high-net-worth indivials.所屬行業Investment Banking & Brokerage每股收益(EPS)7.981 USD市盈率(PE)20.48952周最高價172.45(2008-09-08)52周最低價47.41(2008-11-21)員工人數29182總市值831.169 億美元收入142.20 億美元經營利潤-150.96 億美元稅前利潤-150.96 億美元凈利潤-93.60 億美元現在股票價格是14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