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海通證券股票歷史價格
擴展閱讀
摩根大通買的股票怎麼樣 2025-05-14 04:29:20
歷年12月22日股票行情 2025-05-14 04:28:28
眾合科技的股票代碼 2025-05-14 04:25:45

海通證券股票歷史價格

發布時間: 2023-06-10 20:17:48

① 港股表現紅火亮眼,A股表現趨於平淡,建議積極關注港股投資機會

【本期摘要】
財經新聞精選
海通證券:抱團股表現低迷低迷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資金分流去了港股
易方達基金上熱搜:數萬用戶曬單「買了個寂寞」
半夏投資李蓓:港股並非一直被低估,高端製造業值得關注
管清友: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在7%以上
四大信號愈演愈烈,預警行情見頂風險
 
市場熱點聚焦
市場點評:港股表現紅火亮眼,A股表現趨於平淡,建議積極關注港股投資機會
宏觀視點:公募扛大旗,南向資金持續「掃貨」港股,配置布局港股正當時
證券行業:沐浴改革春風,券商行業蓄勢待發,估值靜待開花
 
新股申購提示
優利德,申購代碼787628,申購價格19.11元;
迎豐股份,申購代碼707055,申購價格4.82元;
藍天燃氣,申購代碼707368,申購價格14.96元;
 
重點個股推薦
參見《早盤視點》完整版(按月定製路徑:發現-資訊-資訊產品-資訊-早盤視點;單篇定製路徑:發現-金牌鑒股-早盤視點)
 
財經新聞精選
海通證券:抱團股表現低迷低迷是因為有很大一部分資金分流去了港股
海通證券指出,雖然未來潛在入市的資金規模很大,但是我們看到近期市場並未有明顯放量且指數呈現震盪態勢,這一點我們從港股通資金流向就能得出答案了。作天南向資金凈買入金額超250億港元,為歷史最高,而且是連續20個交易日凈買入,連續11個交易日超過百億,港股通開通好幾年了,凈買入超過百億也就16天,最近就佔了11個,可見資金南下搶籌之兇猛。同時今天港股市場成交額升至360億美元,創2015年以來最高,恆生指數大漲近3%。港股市場由於漲幅明顯落後於世界主要資本市場指數,且估值偏低,有價值窪地,還有國內很多核心資產在港股上市,因此補漲潛力較大。(一財)
 
易方達基金上熱搜:數萬用戶曬單「買了個寂寞」
1月19日消息,易方達基金登上微博熱搜。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的首募規模超過2398億元。這一首募規模已經打破了去年由鵬華匠心精選創下的1357億元紀錄,成為我國公募基金有史以來首募規模最大的產品。據悉,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最終認購規模出爐為2398.58億元,基於其募集上限150億元,最終配售比為6.2537%。此外,昨天起該基金會啟動比例配售工作,已有投資者收到認購款未確認部分的退款。網友熱議,買了200塊,最後只配了12.8元。買了個寂寞。(新浪)
 
半夏投資李蓓:港股並非一直被低估,高端製造業值得關注
半夏投資創始人李蓓在做客時報會客廳時表示,投資者容易被直觀的感受所影響,港股並非一直被低估。在2014年前後,A股「牛市」啟動之前,港股價格更高。A股與港股的價格對比是波動的,並非恆定不變。她認為,核心資產是動態過程,需要找到趨勢向上的行業及龍頭公司。高端製造業值得關注,但也要注意估值。半夏投資創始人李蓓做客時報會客廳時表示,我國貨幣並沒有過度寬松,國債利率上升,目前流動性反而有緊張的苗頭。她談到,購買長期國債或許會有驚喜,而一些低估值、高分紅、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小的港股擁有投資價值。(新浪)
 
管清友: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在7%以上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1月19日在2021年巨豐投資策略會上表示,2021年中國經濟將延續復甦態勢,預計全年經濟增速在7%以上。經濟增長節奏是前高後低。上半年經濟增速處於相對高位,下半年有所回落且降幅較為明顯。2021年通脹預期升溫,但整體壓力不大。(中證網)
 
四大信號愈演愈烈,預警行情見頂風險
近期市場行情火爆,有四大指引性信號顯現。第一,南下資金洶涌,市場積極尋找估值窪地。第二,市場再現公募基金天量發行。第三,近期次新股行情持續活躍。第四,2021年開年行情,市場主要圍繞行業龍頭展開。昨日A股強勢反彈,但縮量明顯。華鑫證券策略研究指出,市場行情已經處於尾聲階段。2021年年初以來由於微觀流動性的改善帶來核心資產估值溢價,但由於估值、業績的性價比嚴重透支,核心資產大概率將邁向橫向震盪的市場節奏,而核心資產作為本輪行情上漲的基石,一旦進入橫盤消化估值階段,那麼對於指數的影響也將是顯性的。(中證報)  
(投資顧問:林旭銳,執業證書號S0260615100004)
 
二、市場熱點聚焦
市場點評:港股表現紅火亮眼,A股表現趨於平淡,建議積極關注港股投資機會
受南向資金大幅流入港股影響,周二港股表現紅火亮眼,相反A股表現趨於平淡,各大股指均出現小幅震盪回調,截止收盤,其中滬指下跌0.83%,收報3566.38點;深證成指下跌1.74%,收報15003.99點;創業板指下跌2.05%,收報3084.49點。兩市成交額達到1.04萬億元,北向資金當日尾盤搶籌,最終凈買入9.18億元。盤面觀察,早盤超跌次新股表現強勢,鋰電、軍工等高位抱團股出現分化回調,相應兩市題材表現活躍,賽馬概念、位元組跳動、體育概念、房地產開發等漲幅居前、種業、有色、航空等跌幅靠前。整體來看,市場熱點題材較為散亂,仍以高低切換為主,個股漲超7%的個股120家,市場短線交投氛圍仍相對活躍。綜合來看,市場依舊是結構性行情。大盤目前仍處於相對良性調整,成交量保持萬億以上。操作上建議靈活控制倉位和節奏參與,不急於追熱點參與,選股思路整體將轉戰高性價的品種。建議可適當轉向盈利復甦主題及低估值順周期防禦品種,重點關注新基建、化工、券商、房地產、電子等,另考慮近期港股市場表現較好,建議可適度積極轉向關注港股投資機會。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投資顧問 古志雄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611020066)
 
 
宏觀視點:公募扛大旗,南向資金持續「掃貨」港股,配置布局港股正當時
事件:1月18日,南向資金開啟積極模式。當日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229.7億港元,首次突破200億港元大關。在業內人士看來,A股市場近期震盪加劇,相比較而言港股市場目前被低估,補漲潛力較大。2021年以來,已有不少可投資港股的基金進入市場發售,南下掘金的隊伍正在不斷擴大。
點評:看好港股的主要三點邏輯:1)、去年四季度,南下資金買入港股的金額超過9000億港元,凈買入則超過2000億港元。在開年的11個交易日當中,南下資金狂買港股超4138億港元,凈買入港股金額高達1587億港元。2)、人民幣匯率升值,港股估值折價有望修復。2014年滬港通開通後,A股較H股的估值溢價非但沒有收窄反而持續擴大了(截至目前,AH股溢價仍在35%以上),這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預期。2020年以後隨著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貶值預期消褪,預計港股的估值折價會得到大幅修復。3)、恆生指數2020年還在下跌,港股的估值低,優勢明顯,是價值窪地,因此近期很多機構資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而且國內很多核心資產公司都是在港股上。
(投資顧問 古志雄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611020066)
 
證券行業:沐浴改革春風,券商行業蓄勢待發,估值靜待開花
事件:2021年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繼續,與全市場注冊制配套的相關政策都將陸續落地,券商業務空間將被進一步拓寬,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改善。短期市場走勢受情緒影響,但中長期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持續推進和利好政策的出台落地,券商基本面有望繼續改善。
點評:資本市場深改蓄力已久,政策落地加深釋放在即,分析看好券商幾點內在邏輯:1)2020年資本市場深改主要在上市制度與流程、再融資制度、創新業務發展以及提高直接融資效率等方面進行改革升級。2)政策面利好疊加市場行情的回暖,驅動上市券商業績繼續保持增長,年化ROE有望達9.4%。3)頭部券商的資管、投行及投資業務的市佔率不斷提升,推動行業頭部化趨勢發展。4)綜合看券商行業基本面與估值背離,潛在政策利好持續釋放,預計相關龍頭將催化受益。
(投資顧問 古志雄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611020066)
 
三、重點個股推薦
參見《早盤視點》完整版(按月定製路徑:發現-資訊-資訊產品-資訊-早盤視點;單篇定製路徑:發現-金牌鑒股-早盤視點)

② 股價跌回5年前,「股王」騰訊還有未來嗎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延續低迷走勢,作為港股互聯網科技龍頭的股王騰訊控股也不能倖免。截至9月4日收盤,騰訊控股報收319港元,今年以來累計跌幅達27.71%,較2021年的高點750.66港元更是暴跌高達57.50%。 與此同時,騰訊的大規模回購也在展開,並通過不斷改善投資組合讓利股東,二季報表現也可圈可點。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正如機構認為在內外環境邊際向好的當下,騰訊的基本面並沒有惡化,當下是以便宜價格買入這個超級互聯網巨頭的難得時機;而對於追求短期賺錢效應的投資者來說,騰訊股價暫未出現明顯拐點。兩種情緒拉扯下,騰訊未來怎麼走? 一、回購額創歷史新高,騰訊意在提高股東價值 面對持續調整的行情,作為港股反彈旗手的騰訊也在用回購手段給予股東信心。 數據顯示,排除財報披露的敏感窗口期,截至9月2日,今年以來騰訊已累計回購49個交易日,累計回購3967.7萬股,回購金額超142億港元股票,遠超去年全年回購額26億港元。 分批來看,騰訊控股分別在1月、3-4月、6-7月、8-9月開展了4波股份回購,回購股價區間分別為:421~477.4港元,352.8~390港元、332.40~370港元、307.8~334港元。 騰訊最近一波回購自8月19日開始,單個交易日回購數量均在100萬股以上,遠超今年前幾次單日回購數量,且單日回購金額也由前幾次2億、3億港元,提高到3.5億港元。 根據公司公告,騰訊此前回購的股票現已注銷。騰訊表示,回購股票旨在長遠地提高股東價值。 資料顯示,作為上市公司的「肢體語言」,對於上市公司來講,回購可以向市場傳達公司經營和現金流相關的積極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對於投資者來講,上市公司回購後,公司每股凈資產、每股收益等財務指標均得到改善,能夠間接提升投資價值,提升股東權益。 不止騰訊,今年港股回購額持續高企,數據顯示,僅到7月21日,港股年內回購額已超過2021年全年,而2021年港股回購金額則創下港股近十年來新高。 富途投研團隊認為,回購表明公司管理層認為股價具備吸引力。在公司本身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且行業格局及基本面邏輯並無明顯變化時,歷史性的低估值水平或蘊含著較為顯著的修復趨勢。 海通證券研究指出,2005年以來港股共經歷五輪完整回購潮,均在市場大幅下跌和估值處於低位時開啟,歷次回購潮後港股均能企穩反彈。 具體到板塊上,信息技術板塊在回購潮之後表現最好,在回購潮結束後1個月內平均漲跌幅相對恆指平均漲跌幅為 1.6%/1.8%,3 個月為 21.5%/12.3%,半年後為 38.1%/21.3%,1年後為 70.3%/48.2%。 二、減持子公司傳聞不斷,騰訊:一切以為股東創造豐厚回報為目標 近日有市場傳聞稱,騰訊計劃年內減持1000億元上市公司股票投資。對此騰訊公開表示,「我們沒有為減持設定任何目標金額。我們的投資一向是以為公司和股東創造豐厚回報為目標,而不是要在任何既定時間內達到一定金額。」 此前市場曾傳聞騰訊將出售美團全部或大部分股權,消息一出美團股價一度重挫逾10%,騰訊投資的其他公司也多數受影響大跌。盡管後續也被騰訊辟謠,但可以看出,作為超級巨頭,騰訊的投資版圖邊際各個領域,其投資行為的一舉一動都備受市場關注,也對二級市場走勢產生重要影響。 事實上,騰訊一直在優化自身的投資組合,騰訊曾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對於投資組合,騰訊一直在優化,我們非常重視向股東返利。騰訊向股東支付了約170-180億美元返利,本質是希望能夠為股東提供足夠的回報。之前騰訊減持了京東等股票,也是將這些資金返還給股東,同時也去做了一些回購,將投資進行合理分配,未來騰訊向股東返利與回購動作會保持下去。」 「對於投資和減持方面的決定,騰訊的重點一直是合理分配資金。」騰訊高管稱,會考慮減少不良投資,當前投資賬面價值很不錯,未來會考慮以更多形式讓股東收益。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下半年以來,騰訊以分紅的方式「清倉式減持」了京東集團14.7%的股份,還陸續減持了海瀾之家、冬海集團、步步高、新東方在線、華誼兄弟等公司的股票。 三、回歸基本面,如何看待騰訊投資價值? 1、二季度利潤超預期 根據騰訊發布的二季度報,報告期內,騰訊實現營收1,340億人民幣,同比-3%,環比-1%,略低於市場預期。歸母凈利潤達281億,同比-17%,環比+10%,超出市場預期。 在互聯網行業整體發展面臨瓶頸的當下,騰訊的這份財報還是頗具亮點。 √ 降本增效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公告,二季度期間,騰訊主動退出非核心業務,收緊營銷開支,削減運營費用,使騰訊在收入承壓的情況下實現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盈利環比增長。。公開資料顯示,騰訊近4個月以來停服了9款產品,其中包括QQ堂、企鵝電競、看點快報、掌上WeGame、搜狗地圖、搜狗搜索App等。 與此同時,財報顯示,在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方面,騰訊二季度的開支同比下降21%至79億元;一般及行政開支環比下降2%至262億元。 √ 視頻號運營數據有驚喜,有望成為新增長點 細分業務來看,視頻號的高增長是一大亮點。數據顯示,視頻號的用戶參與度十分可觀,總用戶使用時長超過了朋友圈總用戶使用時長的80%。視頻號總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超過200%,基於人工智慧推薦的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超過400%,日活躍創作者數和日均視頻上傳量同比增長超過 100%。於2022年第二季舉辦的一系列備受歡迎的直播演唱會,每場均吸引千萬級用戶觀看。 此外,在今年廣告支出整體收緊的背景下,7月騰訊推出視頻號信息流廣告,未來有望成為其拓展廣告市場份額及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機會。 總得來說,在宏觀環境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騰訊二季報業績表現出強大的韌性。機構紛紛看好後續發展。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騰訊二季度業績承壓,但超越市場預期,公司主營業務護城河牢固,長期成長性依然較好。 國信證券表示,降本增效成效顯著,調整後凈利潤率連續兩個季度回升,且利潤率進入持續上升通道,仍有持續提升空間;視頻號運營數據表現驚喜,短期廣告受益,中長期可以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2、估值相對性價比凸顯 截至9月5日收盤,騰訊市盈率PE(TTM)為15.31,位於近十年來歷史4.49%分位點,接近歷史低點。 與此同時,各路資金加大對騰訊的布局,呈現越跌越買的態勢。南向資金方面,截至9月5日,南向資金合計持有約7.23億股騰訊股票,持有市值達2375.68億港元,相對於2021年底的6.05億股增持了1.18億股。 多隻公募基金也在增持騰訊。以頭部基金經理張坤執掌的易方達藍籌精選為例,其二季度持有的騰訊股票數量較一季度末增長了50萬股。截至二季度末,騰訊位居公募基金重倉市值最高的港股第二名,排名居首的是美團,體現了公募資金對港股互聯網板塊的認可。 對騰訊、美團等港股互聯網巨頭感興趣的投資者不妨關注港股互聯網ETF(513770),其跟蹤的HKC互聯網指數從港股通范圍內選取30 家涉及互聯網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指數樣本,成份股均為港股通標的,A股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流動性更好;持股高度集中,前四大權重股美團、小米集團、騰訊控股、快手合計權重高達53%,盈利彈性大。除此之外,前十大成分股包括京東健康、金蝶國際、阿里健康、金山軟體、中國軟體國際和同程旅行,權重合計高達達77.29%,基本覆蓋了各賽道中國最好的互聯網公司。 港股互聯網ETF(513770)為上交所首隻匯聚中概港股互聯網的上市ETF,可日內「T+0」交易,一手不足100元,低成本便捷投資中國最好的互聯網巨頭。 【風險提示】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作為客戶服務信息,並非為投資者提供對市場走勢、個股和基金進行投資決策的參考。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確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有關觀點或分析判斷不發生變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關聯機構的正式觀點。文中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的投資建議,如涉及個股內容不作為投資建議。我公司及雇員不就本內容對任何投資作出任何形式的風險承諾和收益擔保,不對因使用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而負任何責任。在投資基金前請仔細閱讀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產品情況、基金投資范圍,選擇適合自身風險偏好的基金產品。基金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投資需謹慎。

③ 海通證券股歷史高價海通證券股票的歷史行情海通證券今天有什麼利空跌了這么多

在各類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居民財富的增長以及市場各項制度的逐漸完善的趨勢下,中國股票二級市場的活躍度進一步提高,這也給證券行業帶來了不少的發展空間。那麼我們今天的主角國內最大的券商企業之一——海通證券,到底值不值得投資?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在開始分析海通證券前,先分享一份整理好的證券行業龍頭股名單給大家,限時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證券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公司擁有卓越的綜合性業務平台和成熟的海外業務平台。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壯大,海通證券已經成長為一家資質齊全、業務覆蓋全球的綜合類證券公司,形成了多功能協調發展的金融業務體系,分類評價結果繼續保持行業最高水平A類AA級。


了解了公司的基礎概況後,我們來看看這家老牌券商還具備哪些優勢。


亮點一:卓越的綜合金融服務平台


從海通證券的業務方面來講,經過建立、收購專業子公司,公司不間斷的擴充金融產品服務范圍,延續到金融服務邊界。已基本建成涵蓋證券期貨經紀、投行、自營、資產管理、私募股權投資、另類投資、融資租賃、境外銀行等多個業務領域的金融服務集團。綜合化的金融平台在規模效應以及交叉銷售潛力方面是及其強大的,業務發展有了很好的支撐,為客戶綜合金融服務提供了保障。


亮點二:遍布全球的營銷網路


把營業網點遍布到全球5大洲的14個國家和地區,總共覆蓋了這六大國際金融中心"紐、倫、東、滬、新、港",單單在我國境內就擁有343家證券及期貨營業部,擁有超過萬人的正式員工,在境內外擁有近1800萬名客戶,託管及管理客戶資產總額不止5.3萬億元。


當然,公司還具備多種多樣的強有力優勢,由於篇幅關系,假如你還想看到更多關於海通證券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歸納在下面這篇研報當中,直接點擊鏈接:【深度研報】海通證券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


中國股市已經可以做到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中國證監會將會更嚴格的管控券商風險,行業繼續朝著「風險管理全覆蓋」的目標推進。在經濟增長有了新動力的大環境下,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的步伐在加快,證券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成長空間也隨之擴大,會使得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在傳統業務競爭的背景下,創新業務的快速增長在未來將會是市場發展主流。


總的來說,海通證券作為券商行業的優秀企業,因為國內對金融越來越重視,未來發展前景十分不錯。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要是想深入了解海通證券未來行情,點擊鏈接即可進入傳送門,會安排專門的投顧來幫你進行診股,看下海通證券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海通證券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2-0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④ 2007年的大牛市中,漲幅的最高價超過最低價20倍的股票有哪些

2007年一季度漲幅最大20隻股票
一季度漲幅前20名股票一覽
代碼簡稱 一季度最大漲幅
600837都市股份389.48%
002019鑫富葯業298.63%
600234 *ST天龍291.1%
600287江蘇舜天275.29%
600552方興科技273.05%
600733 S前鋒258.79%
000034 S*ST深泰252.5%
000584舒卡股份247.37%
600506香梨股份241.69%
600477杭蕭鋼構229.75%
000509 S*ST華塑229.35%
600816安信信託229.23%
000667名流置業223%
000035 *ST科健222.89%
600773 *ST金珠221.95%
000572海馬股份218.71%
600701工大高新210.77%
000652泰達股份207.38%
000925 S*ST海納200.23%
其中漲幅最高的為海通證券,漲幅高達846.90%.

⑤ 股市歷史

上交所成立於1990年12月9日,當時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有8家,有趣的是,8家上市公司中還有兩家關聯企業,上海飛樂股份和上海飛樂音響,俗稱「大飛樂」和「小飛樂」。「大飛樂」要比「小飛樂」大得多,僅從員工規模看,一個約2,700人,另一個只有50人。「大飛樂」的總經理也是「小飛樂」的董事長,其「父子」關系不言而喻。事實上,「小飛樂」的發起單位之一便是「大飛樂」的前身「上海飛樂電聲總廠」。但從市場化或股份制的資歷而言,「小飛樂」成立於1984年,是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而「大飛樂」建立於1987年。更為重要的是,1986年,***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後者向***贈送了一枚紐交所徽章,憑它可以在紐交所自由進出。***回贈了一張「小飛樂」的股票,這就是「父以子貴」了。「小飛樂」1984年發售股票時,也未在媒體上刊登招股公告,只在當地市民報紙《新民晚報》上報道了一則創立大會的新聞。

「小飛樂」、愛使股份與另一家延中實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國家股,當時被稱之為「集體企業」,俗稱「街道企業」。延中實業據說是為安排失業(當時叫待業)人員而建。申華電工也沒有國家股,但它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瞿建國是當時川沙縣孫橋鄉副鄉長和工業公司總經理。
8家上市公司中,身份最高貴最富國企意味的是真空電子,1989年,它在全國最大的100家電子企業中銷售額排名第十二,利稅總額則是第二。真空電子在1991年6月的市值是8.6億多元,占上海股市總市值的60%以上。不過,真空電子就像後來許許多多的大型國企上市公司那般,很少有投資者喜歡,但又無法忽視它。真空電子最有名的事件是其首任董事長薛文海公開揚言中小股東無足輕重,他雖道出了真實狀況,但其粗魯的態度簡直無法讓人接受。

8家上市公司有一個共同之處——每年都分紅,而且股息率很高,這在此後許多年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再也不會出現了,投資者們不得不以追求資本利得為目標。當年的股份公司在不能交易的情況下,也只能以股息來吸引人了。當然,所謂的高股息是和當時的高通脹背景聯系在一起的,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大多都是18.75%,它正是當年一年定期儲蓄存款的利息率。最高的股息率是22%,1989年由豫園商場和鳳凰化工發放。

特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正式營業,掛牌企業有深發展、深萬科、深安達、深金田和深原野。深發展盡管是一家股份制銀行,但考慮到姍姍來遲的中國金融改革,它能上市,在15年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情,所以深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市場上的一顆明星。深萬科當時還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地產公司,只是裡面有一個聰明的企業家王石,他為了盡量擺脫控股國企「婆婆」的影響,利用深圳市委急於改革的心情,直接要求市委書記支持萬科成為股份制公司。還有一家公司深原野也頗具典型,因為它是中國股市最早出局的玩家。

原野是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上市公司,在1987年成立的時候,國家股佔了60%,港資佔20%,還有兩個個人股東各佔10%,其中一個叫彭建東。但過了不到兩年時間,原野只剩下了兩個股東,一個是佔5%股份的深圳國企,另一個是香港公司,佔95%股份,背後的控制人便是彭建東。原野上市後,彭建東將股價炒高,然後套現。1992年7月7日,原野停牌,直到1994年1月才改名為「世紀星源」復牌。期間究竟發生了何事,當時沒有對外披露,只是法院後來以挪用公司資金罪和侵佔罪的名義將澳大利亞國籍的彭建東驅逐出境。
除了原野的中小股東之外,沒有多少人對此深究和憤怒,也沒有多少人想到原野這類上市公司會在今後泛濫成災。
(二)不完善、不健全的證券公司
進入上交所後,我的主要工作是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專刊》的記者,顧名思義,這是交易所辦的一份報紙。中國的許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說」,悄悄地幹完,等大家發現,「生米已煮成熟飯」。國家對待交易所的態度也一樣,不準主流媒體播報股市信息,可股市恰恰是最市場化的,沒有公開的信息,這個市場一定會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辦報,向廣大投資者進行市場推廣。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報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8家,而交易所的會員單位1990年時僅有26家,其中以信託投資公司為主,佔了14家,證券公司僅有6家,還有就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兩天調研完5家信用社營業部的經歷)。上海的證券公司主要有3家——萬國證券公司、申銀證券公司和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證券背後的銀行是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海通證券公司屬於交通銀行體系,萬國證券則是一家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萬國和申銀等證券公司原始資本的積累離不開對國庫券的套利。當時,中國各地市場因投資者市場意識不同,國庫券價格差異很大,把黑龍江的80多元國庫券弄到上海,就能賣到100多元。但當時沒有什麼電子化交易,國庫券全是實物券,面額最大的才10元,2,000多萬元的國庫券總得需要裝十幾個麻袋、十幾個箱子,租一節火車皮,配上多名經濟警察和槍支押運回上海吧。有意思的是,個體投資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有個叫楊百萬的人就是這樣發家的。中國證券公司的經營水平一直不高,行為與一個散戶或暴發戶沒有什麼兩樣,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另外,當時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對稱的信息優勢乃至違法獲得先機來牟取暴利。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在1989年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處串門,看到了1988年國庫券准備在一個星期以後上市的內部文件,趕緊以黑市價75元買進,一上市就是104元,大有斬獲。萬國證券的行動引來了其他證券公司的跟風,最後皆大歡喜。

很多年來,中國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個謎,原因是為了操縱股市、提高認購和配售新股中獎率等原因,個人或投資機構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證,然後開戶,俗稱為「拖拉機」,結果把中國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1991年夏天的3個月中,我很幸運地見到了幾乎所有的上海股民(佔了當時10萬中國股民的絕大部分)。上交所為了無紙化交易,也為了消滅黑市,要求投資者本人必須來浦江飯店換取新的股票賬戶。交易所所有員工從下午到深夜12時加班加點工作,我的崗位是最後將賬戶遞給客戶。整整3個月,拿著小喇叭喊號的我看到了無數張臉,那是很真實的事情,不似後來,市場變得越來越玄虛了。
(三)市場的狂亂與挫折(「810」事件)、中國證監會的設立(1991年下半年-1992年)

1991年6月上海浦江飯店門外站著不少投資者,他們在議論著該不該買股票和買什麼股票,我記得自己站在他們中間,太陽曬得有點吃不消。到了7月,大家已經沒什麼可以議論的了,因為市場每天單邊上場,而且都漲停在0.5%的漲停板上。由於普遍惜售,像鳳凰化工從前周成交的6,280股縮小到這周成交55股。每天空漲不是個辦法,上交所在9月30日開始以成交量調控股價,如果當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當天就不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會有人作出些「貢獻」,湊足成交量,然後股價繼續向上。於是,出現了世界股市上難得一見的奇觀,證券公司每天聚滿人群,看著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那般等待幾股或十幾股的成交量,最後積累成功,延中實業2,800股,真空電子1,500股,大飛樂400股,愛使電子85股,申華電工110股,小飛樂65股,豫園商場40股,鳳凰化工2,140股,股價上漲,大家欣喜若狂,一齊鼓掌。它之所以給我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以後的中國股市一直被「擴容」壓力所困擾,也就是說,發行的股票總是多於市場中的資金,不會出現在股市中買不到股票的現象。但是,這個奇觀還是預示了以後中國股市的宿命——荒誕的政策不斷地扭曲市場,市場又時不時作出離奇極端的反應,讓政策制定者惱羞成怒或焦慮萬分,用更離奇的政策來束縛或刺激市場,然後市場奄奄一息或亢奮異常,接著政策又……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上交所成立一年後才出現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興業房產。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一直不願意讓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應求。
那時的深圳市場又是另一番景象,深發展的擴股遭到股民的反對,1991年8月11日其股價曾狂跌41.6%,在證券公司前的一名婦女目睹此景當場暈倒。9月6日,深指已從全年最高點136.9點跌至最低點45.6點。當地政府一邊實施2億元資金秘密救市行動,一邊採取取消漲跌停等多種市場化方法,終於使市場反轉。
1992年年初,***南巡講話,提到了上海作為改革開放龍頭的重要性,也具體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為中國股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當然,***的肯定是辯證的和謹慎的,一方面講要大膽試,又說搞得不好就關)。3月,原來的上海市市委書記、上交所的創建者,當時已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公開稱贊深圳市場比上海成功的報道,深深刺激了上交所的總經理尉文淵。他越過主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委領導申請全面放開上海市場的股價,讓市場自己說話,終於形成了股價天天小漲、最後變暴漲的局面。例如豫園商城的股價就從800多元/股上漲至10,500元/股(10年後,一些中國股市投資者高喊要創造第一個百元股的奇跡,卻未考慮到豫園商城早就是萬元股了。即使將百元1股拆細至1元1股,豫園商城也是中國第一個百元股票)。

深圳臨近亞洲金融重鎮香港,它所在的地域廣東又得改革之先機,要比當時正欲改革起飛的上海,在市場意識方面成熟得多。如果不是出了「810」事件,上海股市在幾年之內是很難超越深圳的。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場的寵兒,如何公平公正地發行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由於每張身份證可花100元買一張抽簽表,不僅全國各地大量的身份證寄往深圳,據說上百萬外地人湧入了這個常住人口只有60萬的城市,各售表機構門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隊。到了8月9日早上,排隊人數可能已達100萬,當天晚上9時,500萬張抽簽表售完。未獲得抽簽表的人群目睹了種種不公正和fb行為後湧向市政府。午夜12時後,警察與示威者發生沖突,到處是石塊、汽水瓶、催淚瓦斯、水炮、電棍,汽車、商店被燒被砸,混戰持續了4個小時。事後調查,至少有10萬張以上的抽簽表被內部藏留私買,涉及金融系統幹部職工4,000多人。

盡管事後朱基副總理認定「8.10」事件是「一次技術失控事件」,但深圳市市長鄭良玉曾在公眾面前泣不成聲,他12月16日轉任江西省副省長。隨後,市委書記李灝被調回北京。

「8.10」事件觸及了中央政府的底線。中國***人深知金融穩定事關政權安危,1948年舊上海金融市場的崩潰正是國民黨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金融市場不能影響社會和政局的穩定,否則的話就必須關門。作為金融市場最活躍又最不穩定因素的股市能否做到這點,誰都沒有把握。上交所開業時,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和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就對尉文淵說:「半年內不出問題就是勝利。」由此可想上上下下是多麼的不確定。

因為「810」事件,深圳市場是夠得上「關門」條件的,盡管深圳市場沒有關門,卻從此元氣大傷,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與上海競爭。「8.10」事件也引發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卻沒有讓上交所循規蹈矩,他們反而趁著上海的改革開放大肆發展,直至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事件,才讓上交所領略了什麼叫「關門」。

「8.10」事件還有一個得益者是中國證監會,地方上的混亂給了北京集權的理由,於是,證監會於當年10月26日成立。

(四)本末倒置的市場營運和1994年的大暴跌(1992-1994年)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股市的量化指標是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100點),它的最初發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點報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點。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開股價,上證指數從前一天的623點沖到1,334點,並在5月26日達到全年最高點1,429點。但由於這一年有30多隻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長了3.88倍,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和資金面壓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點,出現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彈,在當年年底,上證指數收在780點上。
與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額的幾十倍地放大,股票總成交金額247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30倍,市價總值558.4億元,增長了317.98倍。上交所的會員單位也達到75家,比以前增加了49家,交易所場內的席位也從最初的25個擴大到1992年年底的500多個,到1994年則擴大到了3,000多個。
在這個擴張過程中,出現過上海市場交易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即營業部太少,投資者沒有「跑道」可以買進賣出。為了獲得營業部限量發放委託單,投資者開始通宵達旦地排隊(讓人感嘆的是,十幾年後的上海房市泡沫時,又讓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場景)。於是,上交所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場」——文化廣場中搞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在那兒設立臨時拒台,接受股民的委託。有些緊張的是,1992年6月1日第一次開門時,沒想到竟來了4萬人,有關方面准備不足,只得臨時關閉。6月9日,它才開始順利運行,半年後的12月,這個違反規定開設的證券經營場所才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座位於過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國梧桐的陝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廣場」,後來成了鮮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將它和大型股票委託展銷會聯系在一起,這可能也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絕,可它確實充滿了早期的市場精神,是不「規范」的早期中國股市的象徵。

比起文化廣場股票委託點形式上的不規范,影響到中國股市長遠發展或者說讓中國股市受到不良「路徑依賴」的,是看似規范和名曰「規范意識」的文件和規定,它們非常在意股東與國家的關系,而不是從股東的權利來界定股票類型,從而衍生出許多看來富有「創造性」,但最終卻被證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為市場發展障礙的東西。比如「國家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就是一些當時就有點矛盾、今天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從市場中直接買來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為什麼它們就不是「法人股」呢?界定概念的混亂,直接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股票被人為地劃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當年的不流通,緣自於對所有制意識形態的考慮,不能讓民間力量「私有化」公有企業,但由於「法人股」與「不流通股」劃上了等號,結果後來很多民營企業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稱為「法人股」或「國家股」,就可以想辦法變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沒有「法人股」這個概念的,只有所謂的「單位股」,這在上海市場的「老八股」當年的報表中出現過,後來有許多就化為流通股了,否則今天北大方正(當年的「延中實業」)和華晨集團(當年的「申華電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我還有好多,太長了,自己去網上找一下吧!

⑥ 歷史上股價最高的股票

目前A股最高股價的股票是貴州茅台。

⑦ 股票退市後可以在交易軟體上查到行情么是不是在三板可以交易

股票退市後不能在交易軟體上查到該股票的歷史行情(一般這些股票被退市後行情軟體就會刪除這些股票的行情及代碼,想查也查不到)。一般來說股票退市後不一定會立刻到三板交易的,會有一定的過渡期,如果在這期間相關上市公司未能重組成功或扭虧為盈,最終的結果還是要到三板交易的。至於具體怎麼交易也要分情況的。
第一種,即你是原來主板時的股東,但股票已經到三板了,這種情況你要到證券公司列印一份交易清單,這清單能顯示你持有該股票的股權,並蓋上營業部的相關公章,到能進行三板交易的證券公司開立三板股東卡,並且進行相關股票的確權。第二種,即你只是單純的想買賣三板股票,只要到能進行三板股東卡的證券公司開立三板股東卡就行了,股票確權只對於持有原來主板股票現在到三板交易時才需要辦理的。
註:一般來說並不是每一間證券公司都能進行三板交易的,只有能進行三板交易的證券公司才能開立三板股東卡,另外能進行三板交易的證券公司也並不是每一間證券營業部都能交易三板股票的,只有到能交易三板股票的營業部才能辦理相關業務。
至於三板的交易與主板的交易規則截然不同,一般來說三板交易只能進行一個集合競價,沒有主板的連續競價交易時間,一般在當天交易日的結束時才會有進行撮合成交,若你想知道買賣是否成交一般要等到相關清算後才知道的。至於三板股票的交易時間要看股票簡稱後的那一個數字,那些數字分別是1、3、5,1代表只有逢星期五的股票正常交易日才能進行買賣,3代表只有逢星期一、三、五的股票正常交易日才能進行買賣,5代表逢正常交易日就能進行買賣。另外這些股票的漲跌幅限制為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的正負5%左右,一般採用四捨五入的規則看那一個價格更接近5%就作為其漲跌停價格。以上這些都是對舊三板股票而言的。舊三板股票的股票代碼分別是以400或420的股票代碼開頭的。400開頭的代表是A股,420開頭的代表的是B股。三板A股是用人民幣交易,三板B股統一用美元交易。
最後還有新三板的股票那些股票的股票代碼是430開頭的,這些股票的交易基本不設漲跌幅限制,且正常交易日就能進行交易,但一般都很少投資進行相關交易的,導致幾乎每天都沒有成交。
注意如果你所在的證券公司不具備三板交易的資格,一般在它那裡下載的行情軟體一般都無法瀏覽相關三板股票的走勢情況,如果你想瀏覽建議你去一些股票行情軟體的服務商那裡的主網頁下載一個行情軟體就能看到相關行情了,一般這些行情在免費軟體中都能看到的。至於股票的交易軟體與A股是相同的軟體,只要你有三板的相關交易許可權就能交易。

⑧ 歷史上的大牛股有什麼共性

1、所屬行業緊隨時代特徵

大牛股誕生的背後,是行業輪轉、產業更迭與時代變遷。

90年代屬於初市場經濟確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消費製造時代開啟。長時間的短缺經濟使得商品百貨需求大增,第一輪牛市中,愛使股份和飛樂股份為代表商貿、輕工類行業領漲。

2、起步市值普遍在20億以下

小市值,大空間,大牛股起步階段市值普遍小於20億。小市值公司彈性空間大。統計發現,大牛股在牛市起步階段市值較A股整體偏低,而在牛市高點偏高。

3、業績增速明顯

牛股背後往往對應著業績高增長。統計發現,大牛股上漲有著堅實基本面的支撐。盈利高增長為股價持續上升提供了堅實的基本面支撐。A股五輪牛市中,大牛股復合凈利潤增速顯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4、起步階段估值並不便宜

從估值水平看,大牛股在起步階段也並不便宜。五輪牛市起步階段,大牛股市盈率中位數分別為50.40倍、16.88倍、22.09倍、18.98倍、27.18倍,從估值看,大牛股與其他股票無明顯差異。因此,「便宜股才會大漲」的結論是錯誤的。

5、普遍有並購動作

很多大牛股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並購擴張。

⑨ 如何對一隻股票進行正確的估值

看報表,或者直接看動態市盈率,不過一定要小心去看,提防因為變賣資產等因素令到業績大升減低市盈率這種股票,一定要選主營業務增長,業績提升,從而市盈率低的股票,最後還要分析未來三年業績是否有增長,包括行業、政策等因素,如果有資產注入能長期提升業績就最好不過了。
轉帖某人對兩只股票的估值分析:
關於東北證券與亞泰集團理性分析的合理價格
以PE為40計算:
東北證券合理價值:68元
計算方法:東北證券收益約10億元,以40倍PE計算,10*40=400億,總股本5.81億,對應股價就是400億/5.81億=68.85元/股
亞泰集團控股30.62%,東北證券占亞泰集團的市值則為:400億*30.62%=122億,加上亞泰集團自身價值(估計小於50億),122億+50億=172億,亞泰總股本為11.6億,對應合理股價為:172億/11.6億=15元,現在價格30多元,已是一倍之多,對應的PE同樣也是40的一倍多,也就是現在股價已到了80-90倍PE了,存在一定泡沫,這就是當東北證券復牌,它見光死的真正原因。
即使調高PE至50:
東北證券合理價值:86元
計算方法:東北證券收益約10億元,以50倍PE計算,10*50=500億,總股本5.81億,對應股價就是500億/5.81億=86元/股
亞泰集團控股30.62%,東北證券占亞泰集團的市值則為:500億*30.62%=150億,加上亞泰集團自身價值(估計小於50億),150億+50億=200億,亞泰總股本為11.6億,對應合理股價為:200億/11.6億=17元
綜合以上所述,亞泰集團即使被莊家適當拉高,我認為在沒有新的基本面改觀情況下,17元就是它的合理價格,不過亞泰集團是控股東北證券,可以合並報表,也相應可以提高它的價格,20元就是極限了,20元以上就會脫離了價值投資,屬於一些題材性的投機行為。大家可參照參股海通證券的股票看看,例如6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