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股票 » 中國最早的股票基金
擴展閱讀
股票里可以買跌嗎 2025-07-10 04:47:53
麟龍股票軟體評論 2025-07-10 04:43:14

中國最早的股票基金

發布時間: 2021-06-13 14:49:04

⑴ 國內最早基金多少一股

你好,基金是沒股這個說法的,而是以份額作為單位,剛開始發行的基金都是一元一份額

⑵ 中國股市什麼時間開始的

中國股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股市。1989年開始作為試點,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運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國股市試點要停、股市要關門這類消息。

後受「3.27國債期貨事件」影響,中國期貨市場於1995年進行全面的整頓清理,中國股市成為扶持的對象,這樣股市才由此迎來了真正的利好,轉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

(2)中國最早的股票基金擴展閱讀

T+1交割,T+1交收:交易雙方在交易次日完成與交易有關的證券、款項收付,即買方收到證券、賣方收到款項。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對A股均實行T+1交收。

漲跌幅限制:證券交易所為了抑制過度投機行為,防止市場出現過分的暴漲暴跌,而在每天的交易中規定當日的證券交易價格在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基礎上下波動的幅度。

⑶ 中國第一隻標准股票型基金是哪只,成立11年了歷任基金經理是誰期間對應收益水平

國泰金鷹增長。
徐學標、黃剛、張以傑,期間收益-7%
呂俊,期間收益29%
馮天戈,期間收益181%
何江旭,期間收益34%
張瑋,期間收益23%

只是你要這些數據幹嘛?有用嗎?

⑷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哪年發行的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1984年11月18日發行的。

上海飛樂音響公司位於武夷路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由上海電聲總廠發起成立,經營成套設備並承包賓館、影劇院、體育館等音響設施的設計、安裝工程,是一家接受個人和集體自願認購股票並以此籌集資金的新型公司,於1984年11月18日正式開業。

公司委託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證券部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一萬股,每股50元。這是「文革」結束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第一次發行的股票。

(4)中國最早的股票基金擴展閱讀:

1986年11月14日,當鄧小平將「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俗稱「小飛樂」的「中國第一股」讓世界為之轟動。上海飛樂音響公司1984年發行的股票(通稱「小飛樂」),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這「中國第一股」究竟是怎樣勇敢地橫空出世?

改革浪潮初涌,有志勇士敢設想

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城市改革的浪潮已經開始涌動,各單位開始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培養幹部。

1940年出生的秦其斌,於1958年順利考入復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後,被分派在上海無線電九廠技術科。年輕好學、思想活躍的秦其斌被抽調到上海儀表電訊工業局下面的元件工業公司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當時吳邦國委員長是元件公司的副經理。

1983年初,秦其斌被任命為上海飛樂電聲總廠第一副廠長,1984年接任退休的老廠長成了電聲總廠廠長。這時的秦其斌43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有知識懂技術又有管理經驗。他不甘於僅僅為儀表系統的產品做配套,開始帶領電聲總廠開拓經營。

當時,「音樂茶座」十分紅火,他就大膽設想,提出本廠生產的揚聲器除了給電視機做配套,還可以做成音響。於是,就有了電聲總廠下設上海飛樂音響公司(即「小飛樂」)的創新,有了以後「小飛樂」發行股票的故事。

⑸ 中國股市第一隻股票是什麼

新中國的第一張股票是由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1984年11月,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批准,上海飛樂電聲總廠發起設立上海飛樂股份有限公司,總股本一萬股,每股面值50元,其中35%由法人認購,65%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這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隻比較規范的股票。
我國第一支規范動作的證券投資基金產生於1998年。1997年底,為了解決我國基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規范基金的運作,我國出台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取消了長期以來束縛投資基金業發展的法規限制,確定了開放式、封閉式並存的基金經營方式,加強了對基金的監管。1998年3月23日,按該辦法要求設立的開元、金泰兩家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公開發行上市,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新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的出現,我國的投資基金開始了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時代。1998年我國共成立了第一批5隻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基金金泰、基金興華、基金安信和基金裕陽。
2001年9月,經管理層批准,由華安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了我國第一支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華安創新,我國基金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舊中國
1872年,同治皇帝批准李鴻章的奏摺,正式同意成立招商局。此時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
這份引起朝廷上下,特別是滿族王公非議的奏摺已在慈禧太後案頭擱了十年,若不是李鴻章「毅然必行之事,破群議而為之」,恐怕要拖到猴年馬月了。
奏摺是批了,頭疼的事還在後面,因為老佛爺「准奏」後面還有一句話,「朝廷手頭上也緊,你自個兒想法子去吧。」
這叫政策照給,資金自籌。
當晚李鴻章找來造船界巨子朱共昂,即後來的招商局董事長,商量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兩人先按官場習慣相互兜圈子,盡量摸清對方態度,最後不約而同提到一個人:容閎。容閎是清政府首批官費留學生,著有《西學東漸記》,他計劃以股份制形式創辦造船廠,並擬列《聯設新輪船公司章程》,這是中國最早模仿西方股份制籌組股份公司的設想,章程報到總理衙門後由於多方掣肘未能通過,但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著這份章程兩人反復醞釀並形成一致意見:按此法進行。
於是,輪船招商局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家發行股票面向社會籌集資本興辦的新型股份制企業,號稱「中華第一股」。

⑹ 中國的公募基金發展史

1.我國基金業發展14年,基金市場份額呈現階梯型增長態勢:第一階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於市場品種僅限於封閉式基金,基金規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額分別為100億、500億、610億.第二階段是2001年,由於引入了開放式基金,基金規模有所擴大,達到809億。第三階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規模高速增長,2003年擴張規模達到了頂峰。其1633億的市場規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於市場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基金發行規模波動發展。我國基金市場上共有封閉式基金54隻,開放式基金159隻,基金份額3200億。2005年-2007年,基金凈值狂飆至3.2萬億。2007年至今,由於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凈值跌至2萬億附近。

2.2013年4月23日結束披露的一季報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隻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貨合約,其中,國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約207張,市值超過1.55億元,對沖其期末股票市值達70%以上。
這意味著,國內基金在股指期貨領域上已開始告別小打小鬧的歷史格局,逐步接軌海外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採用的「股票多頭持有+股指動態期貨對沖」策略。繼近年理財產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後,主動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變、嫁接對沖策略,或許將探尋出一條絕對收益的投資新路。

⑺ 中國成立最早的是哪一隻基金

國際第一基金是台灣地區成立時間最早的一隻股票型開放式基金,成立於1975年1月4日。成立以來基金收益率為23.29%,同期台灣地區綜合指數漲幅近57倍。在台灣地區成立滿10年的股票型基金中,該基金的年化標准差居於前20%范圍內,而收益率居末尾。基金份額從成立之初的305萬份增加到目前的650萬份左右,31年間規模僅僅增加了一倍(這一時期台灣地區股票市值增長數百倍)。進入沙龍向基金專家提問>>>

作為歷經31年還存在於市場上的基金,國際第一基金應該還算幸運者,但其乏善可陳的長期業績表現和基金份額事實上的萎縮則可以作為台灣地區基金市場上股票基金生存狀況的一個標本。這些股票基金的長期業績差,短期業績波動劇烈,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與股票相似,從而使得自己有被債券及貨幣市場基金邊緣化的傾向,導致規模增幅遠低於股票市場的增長速度。這種現象在資本市場起步相對較晚的韓國也同樣存在。

從數據來看,韓國股票型基金資產規模只佔所有基金資產總額的27%左右,台灣地區更低,為15%左右。與之相比較,全球基金市場的這個比例為50%,美國為56%,歐洲54%。成熟市場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基金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它的發展和成熟程度是一個市場機構投資者成熟程度的標志。基金的發展速度顯著慢於市場的發展程度,這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場的成熟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基金行業的發展出現了問題。

共同基金作為保值增值的投資工具,其中的股票基金承擔著主要的增值功能。股票基金的成長要求基金投資者建立對間接投資的信心,而這種信心的來源就是基金管理人能表現出比個人更高、更持久和更低風險的收益,即基金要表現出與股票不一樣的風險收益特徵。在成熟市場上,股票基金的資產規模要大於共同基金三駕馬車之中的另兩類(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以美國為例,股票基金資產相當於混合基金、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資產相加的130%,而韓國僅約為37%,台灣地區更低,約為18%。

無論從市場的角度還是基金內部結構的角度看,韓國和台灣地區的共同基金市場都出現了結構失調的問題。

導致韓國和台灣地區基金市場結構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兩地股票市場均為未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不發達使得市場穩定性不足,效率偏低,套利和結構性投機機會經常出現,這使得整個市場的目光經常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吸引。作為重要機構投資者的資產管理行業在短期利益誘惑之下隨波逐流,長期投資觀念的缺乏導致基金收益率波動過大,從而使得投資者喪失了對通過基金進行投資的信任,這無疑是導致兩地市場結構失調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風險規避型的投資者大有人在,但股票基金的表現與一般股票毫無二致,投資者對股票基金的信心喪失,要麼進入股市去冒險,要麼購買低風險品種以自保。

基金行業對長期業績的忽視不光影響到基金市場的結構,也直接影響到基金個體發展壯大。這以韓國尤為明顯。韓國基金行業資產規模2000億美元左右,只有美國90000億美元的2.2%,而共同基金數量則達到七千多隻,相當於美國的92%。單只基金的資產規模只有2700萬美元左右,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中居於後列。

與美國過去60年基金數量和單只基金規模基本成正比例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基金數量與單只基金資產規模是顯著負相關的,這表明韓國基金數量的增加並不是受到基金業繁榮的推動而是另有原因。事實上,韓國基金數量迅速增加除了專戶理財多、封閉式基金無法擴大規模導致新發頻繁等因素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不重視長期業績導致基金的持續營銷艱難,基金公司在生存壓力下只能不斷地發新基金來謀求資產規模的擴大,這樣基金行業不斷地在「發新基金-不重視長期業績-持續營銷艱難-發新基金」的怪圈中循環。

基金規模的減小也進一步影響到其持續成長能力,使得個人投資者更加迅速地離開基金市場。韓國基金市場的教訓表明,缺乏大量個人持有者的小基金會面臨更大的流動性風險。小基金經常為少數幾家機構投資者持有,任何一個機構投資者的贖回對基金的影響都非常巨大。為應對這種隨時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基金在投資中就更重視短期收益和基金資產的流動性。這是一個怪圈。台灣地區市場也類似。

作為新興市場中金融市場較為發達的韓國和台灣地區,其股票基金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中國的基金行業正在經歷由產生到成長到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基金(尤其是股票基金)能否有清晰定位,將關繫到未來基金行業的健康發展。

公募基金好比公共汽車,它的發展要考慮到各位「乘客」的利益。對於持有人來說,基金能否有明確清晰且與眾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將決定他們是投資於基金還是做其他選擇。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風險收益特徵均非常清晰,股票雖然良莠不齊,但其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徵在新興市場中也表現得尤其明顯。股票基金如果無法做到收益方面的相對穩定和風險控制方面的相對有效,則毫無疑問會被投資者拋棄,從而在其他類型基金和股票的夾擊下被邊緣化。

對長期業績重視不足,過分重視短期業績,導致基金收益波動程度增大,這正是整個連鎖反應的起點。按照韓國的經驗,更多地引入長期投資者如保險、企業年金、社會保障資金等有助於基金管理人建立起注重長期業績的觀念。此外,政府從稅收等政策領域給予調節是管理人樹立長期投資觀念的重要促進因素。

但這些手段的實施都應盡早,因為市場一旦異化,再想校正過來就很艱難。韓國是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中基金流動性風險爆發的重創後,才開始重視基金市場結構問題;台灣地區基金行業雖然起步早於韓國,但目前行業發展水平遠低於韓國,還在以債券和貨幣市場基金為主的市場環境下運行。(作者為銀河證券研究中心基金研究員)

⑻ 簡介中國股票歷史

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初具規模。在這十幾年發展過程中,最讓投資者興奮的莫過於大幅飆升的牛市行情。近期,股市出現連續上漲的走勢,受此影響,許多人都在高唱牛市到來了。而面對漲聲四起的牛市論,仍有些投資者不敢踏入股市這個「雷池」,繼續悲觀地看待現在的市場。

其實,一輪牛市的產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和配合,這里我們把中國證券歷史上牛市特徵和歷史背景做一個分析,給廣大投資者以參考。

1994

2個月漲2倍多不是牛市勝似牛市

1994年8月的行情驚心動魄,人稱解放軍叔叔救市行情,其實並非解放軍出面救市,只是行情在8月1日建軍節啟動而已。

在這之前,股市一路陰跌,在跌破777點鐵底後一路下滑到325點,其間沒有稱得上反彈的上漲。就在投資者一片絕望之中,管理層出台三大利好救市: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引進國外投資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收盤333點。

1997年8月1日星期一,投資者眼睜睜地看著股市在394點開盤,漲幅接近20%,所有人都傻了。由於對以前反彈過後更大下跌的恐懼,大量投資者開始賣出股票,股指開始回落,很快屏幕上顯示出378點。正當賣出股票的人沾沾自喜的時候,股指再次被強大的買盤托起,並一路上揚,收盤報445.64點,比前日上漲33%,山東渤海更是漲幅高達108%,兩市沒有下跌的股票。上海股市成交量超過30億元,為前一個交易日的6倍。

隨後股市直線上揚,到8月8日星期五,上證指數收盤683.04點,比一周前上漲105%,連境外投資者都大呼看不懂,行情非常凌厲,僅僅一個半月便達到了巔峰1052點。這次行情可以說是斜率最大的行情,起因為政策利好,但由於時間較短,業內人士並不願意將這波上漲歸結為牛市,而更願意說是一次反彈,但2倍多的漲幅,即使不是牛市,也讓投資者過足了癮,不是牛市勝似牛市。

1996

十三道金牌方能鎮壓的最強牛市

經過連續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終於開始走穩,最低點已經探明512點,新股再次發行困難,管理層被迫停發了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

什麼是優質股票?還是那句老話,散戶不要的股票就是好股票,當時新發行的股票肯定沒人要,湖北興化這個大牛股就出現在這個群體。四川長虹(資訊 行情 論壇)因轉配股的紅股上市的丑聞,復牌後也遭到散戶的拋售,成為了沒人要的股票,它也是這次牛市的主要牛股。另外,由於當時投資者偏愛上海的股票,深圳的普遍沒人要,為首的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由於流通盤偏大,自然成為散戶拋售的主要對象,而它也成為了整個牛市的領頭羊。

牛市來了,什麼都敢炒,瘋狂程度讓局外人不可想像,1996年4月23日,深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拔地而起,6天時間從4.9元上漲到20.99元,20.99元買入的投資者會不會像現在的投資者一樣永遠套牢呢?不會,1997年的5月,深科技達到70元,20.99元買入的投資者仍有2.5倍的盈利,這就是牛市。

牛市生命是頑強的,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認為當時的股市出現了泡沫,股市連遭打壓,幾乎是3個跌停板,而就在這期間,交易制度也發生了改變,實行了漲跌停板和T+1。

1997年2月20日,偉人鄧小平與世長辭,股市也以階段性低點870點開盤,經過30分鍾的默哀,股市再次被資金推起。有傳言說,當天管理層要求各證券公司:不管買什麼,只給你們30分鍾時間,所有券商必須建滿倉。牛市再次一發不可收拾,3個月後,上證指數達到1510點。一路上管理層連發13道金牌打壓牛市,1997年新增300億新股發行額度的消息終於讓牛市低下了高昂的頭。

牛市,偉大的牛市終於結束。

1999

轟轟烈烈的5·19行情

1999年的5·19行情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爆發的一波單邊急升走勢,中間經歷了諸多利好傳聞和消息的推動,場外資金不顧一切地接力買進,造成了32個交易日的輝煌,讓人至今難以忘懷。

在行情啟動前,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美國導彈襲擊,同時也炸出了中國股市著名的「導彈缺口」。隨後深滬股指連創新低,上證指數跌破1100點。在此危難時刻,證監會先後向國務院提交利好政策:改革股票發行體制、保險資金入市、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搞活B股市場、允許部分B股H股公司進行回購股票的試點等六項政策建議獲批,這一系列「政策利好」也成為了奠定5·19行情的基石。

行情正式發動的當天,上午還顯得相當平靜,真正的變化發生在下午,大量湧入的場外資金不斷推高指數,成交量猛烈放大,市場開始驟然升溫。此後連續3天,市場量能梯次推進,從75億元到102億元到145億元。市場的做多信心迅速膨脹,場外資金繼續蜂擁入場,直到放出滬市單日445億的天量,指數上攻至最高1756.18點才戛然而止。

本輪行情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有線電視網路股、高科技股、銀行股板塊、除權股板塊、權重股板塊、績優股板塊和標購股板塊等多個熱點的猛烈炒作,幾乎整個市場95%以上的股票都上漲超過50%,體現出十足的牛市特徵。這與後來出現的二八現象的局部牛市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是5·19被投資者念念不忘的主要原因。

2000

至今無法逾越的2245點

5·19行情力度之強史上罕見,但在見到階段高點後,隨之而來的持續半年的大調整,在1999年的最後幾天,一輪新的牛市在一片觀望中突然爆發。

這波由網路科技股引領的行情,無論在持續時間上,還是個股漲幅上都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上證指數從1999年12月28日起步,到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創出了2245.43點的歷史新高,經過1年半的上揚,滬指創造了至今仍無法超越的歷史高點。

2000年初政策利好接踵而來,先是允許券商股票質押貸款,之後實施新股二級市場配售,滬深大盤應聲而起。大盤上漲的過程中,雖然有轉配股流通上市,新股增發定製框架,寶鋼等新股擴容等利空因素出現,但在開放式基金、保險機構、社保機構等增量資金大量入市的背景下,滬深股市大漲小回,一路創造出歷史新高。

2001年,兩市繼續演澤著牛市的行情,但有所不同的是,大盤指數的震盪幅度明顯加劇,「牛勁」已大不如前。滬深指數的綜指也僅從年初的2077點至最高2245點,漲幅僅約8%,而成交量相對2000年已有所萎縮。

2002年中期,「中科系事件」、「億安丑聞」、「基金黑幕」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相繼曝光,銀廣夏、三九醫葯(資訊 行情 論壇)、麥科特、藍田股份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違規遭到立案稽查,投資者信心崩潰,滬深指數反轉向下,一輪牛市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