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金如何波段操作
我的態度: 基金不適宜波段操作~~~
不過也可以說一下方法:
1. 2級證券市場上的 LOF , ETF 比較適合做波段操作, 而在銀行櫃台買賣和在基金直銷網站上購買的不適合.. 原因好簡單, 在2級證券市場的 LOF , ETF 資金可以實時到賬, 而其它銷售渠道的基金贖回就要等3-4天才能到賬了。
2.在2級市場上的 LOF ETF 買賣同股票一樣,沒啥好說。 其它基金由於當天凈值收盤後才知道,你可以選擇市場大跌那天申購基金。
3.無論你買什麼樣的基金,請選好止贏止損位,到位立即跑。。
4.留意短期內(1周,一個月)的分類基金排名,買入收益排前的基金。
波段操作是不是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要求很高的專業技巧?
講起來很簡單: 高拋低吸, 但是做起來很難。 因為你不知道那天是最低,那天是最高。 只有嚴格執行止贏止損位,才能有希望令自己財務增值。
B. 股票怎麼做波段
股市中長線與短線孰優孰劣的爭論由來已久,其實片面的採用長線還是短線投資方式,都是一種建立在主觀意願上,與實際相脫鉤的投資方式。投資的長短應該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當行情波長較長,就應該採用長線;當行情波長較短,就應該採用短線;投資者要讓自己適應市場,而不能讓市場來適應自己。 波幅是指股價在振動過程中偏離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由於交易成本因素的制約,波段操作必須要有一定的獲利空間才可以進行,如果股價的上下波動幅度過小,投資者就不宜採用波段操作。雖然,近年來印花稅和傭金都有所下降,絕大多數投資者的一次完整交易費用不會超過1%,但考慮實際操作中的正常誤差,股價的波幅必須達到3%-5%以上時,才是波段操作的最佳環境
C. 股票如何做波段
1、波段操作是針對目前國內股市呈波段性運行特徵的有效的操作方法,波段操作雖然不是賺錢最多的方式,但始終是一種成功率比較高的方式。
這種靈活應變的操作方式還可以有效迴避市場風險,保存資金實力和培養市場感覺。
2、波段炒作比找黑馬更為重要,在每一年的行情中都有主峰和主谷,峰頂是賣出的機會;波谷是買入的機會。 波段炒作很容易把握,這是對於大盤而言。
3、很多個股具有一定的波段,我們對一些個股進行仔細研判,再去確定個股的價值區域,遠遠高離價值區域後,市場會出現回調的壓力,這時候再賣出;
當股價進入價值低估區域後,再在低位買入,耐心持有,等待機會,這樣一般都會獲取較大收益。
D. 基金怎麼波段和操盤啊
不能把波段操作認為是絕對不可取的啊,試想,如故是2007年10月上旬買的,持有到現在算對嗎?
在震盪市道里,波段操作有利於收益.
當然波段操作不很容易,但也不是做不到.只要關心股市趨勢,基本看清後市,波段操作的成功率還是不會很低的.
E. 如何對基金進行波段操作
對於基民來說,要進行波段操作是很難的事。因為股市多空轉化不是一般基民能較好來判斷和駕馭的。所以要想做波段操作,你必須研究、參與股票操作,然後總結經驗。但當你一旦掌握了炒股技巧之後,就不願意買基金操作了,因為基金不太適合做小的波段操作。股市裡有ETF、LOF等基金非常適合波段操作,看住並把握住相對應的指數變化就能取得較好的收益!供參考。
F. 基金投資可以做波段嗎
可以做波段的。
可以選擇指數基金,但是相對股市而言有弊端:
(1)交易費用高;
(2)滯後,不能在任何時間段交易,只能按照收盤價交易。
G. etf怎樣進行波段操作
基金投資不論是投幣資貨基金,還是投資股票型基金,長期持有和短期操作永遠都是一對矛盾體,如何使投資者既能夠磨合這兩個矛盾體,意義重大,而我們也將其看作是基金戰術的「前瞻性」和「獨立性」的磨合。
基金戰術的「前瞻性」,概言之,即前瞻選擇長期投資的基金方向。投資者宜從基金公司、基金產品、基金經理入手,立足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視角分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基金戰術的「獨立性」,簡言之,即獨立判斷短期交易的擇時過程。投資者應以國內與國際宏觀經濟周期、供需與政策中觀市場趨勢、機構與散戶微觀投資情緒為綱,深度捕捉行業動量效應、動量反轉,客觀甄別市場運行趨勢、運行軌跡--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而在抉擇這兩種戰術的時候,不少人卻會出現不一樣的猶豫。首先是盲目主義者的短錯長錯。如果既不能做到短期准確擇時的獨立判斷,又不能培養長期穩健選基的前瞻視野,只是道聽途說、人雲亦雲、一擁而上盲目投資,那也許大幕尚未拉開就已經預見了故事的結局。從這個意義上講,無需潮水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大部分情況下,下海的時候就知道了。
其次是機會主義者的短對長錯。鼠目寸光,只顧短期投資過程的丁點收益;頻繁交易,重擇時而輕選基,基金投資股票化甚至權證化,無疑是基金投資者應當避免的投機態度。它不僅無助於個人取得穩定的相對收益,而且導致基民「綁架」基金經理的現象發生,並進而引起證券市場的急劇波動。
其三是理想主義者的長對短對。既能保持長期選基方向上的前瞻性,又能實現短期擇時過程中的獨立性,在保證絕對收益的同時,還取得超額收益,這樣的「類私募」理想狀態可遇不可求,不是一個普通的基金投資者所能企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