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寫南京白局的古詩有哪些
關於描寫南京白局的古詩有: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㈡ 南京白局是什麼戲曲這種戲曲主要有哪些特點呢
南京白局是什麼戲曲?這種戲曲主要有哪些特點呢?說到戲曲,首先是中國的國粹是京劇,然後是黃梅戲、越劇、平劇、豫劇、崑曲等。但是很少人知道南京有「白國」的地方性話劇。甚至南京當地人都沒有聽說過。「白國」在明朝末年已經出現,是用正統南京方言演唱的戲劇藝術,也是南京地區唯一的地方性古曲種。南京白國雖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盡管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背景,南京白國仍面臨傳承主體斷層、演出形式規范和創新不足、傳播途徑單一、原始材料不足、公眾認識不足、參與不足、社會影響面不容忍、政府支持不足、法律保護不足等問題。
一直以來,南京白國都經歷了「三星三衰」。一般來說,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繁榮、娛樂活動也必須活躍。相反,社會不穩定、經濟衰退、娛樂活動也只能是蕭條。也就是說,國泰民安,經濟發展迅猛,犬業興盛,人民安居樂業,將帶動南京白國這一絲綢工人喜愛的娛樂活動的發展。戰亂不斷,經濟低迷,甚至倒退,老百姓生存困難,南京白國這一人群的娛樂活動也必將被忽視。南京白國的第一個興盛是在太平天國的時候。1851年,金田起義後不久,洪秀全在軍隊實行獨立組織手工業工人開展生產的統一管理制度,被稱為多工匠營,在多種工匠營中又細分了多種。其中包括名為「直營」的單位、駐職師、化妝團等。空閑時,織機工人及其家人正在進行一些娛樂活動。
㈢ 南京白局離夫子廟多遠
南京白局的表演目前在夫子廟有兩處,一處是:老門東問渠茶館 ,每周六周天下午1:30開始;另一處是:夫子廟桃葉渡,每周五至周天下午3:00開始。
您可以關注我們的微博:」南京白局文化創意「 了解白局演出信息
㈣ 有什麼關於南京白局有關的文獻或者曲目之類的
1、南京白局南京白局是以南京方言表演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流行於南京市區和六合、浦口、江寧、棲霞、雨花以及安徽的來安、天長等地區。 南京白局是由南京絲織業(雲錦、絨、緞)的機房工人所創造的。在漫長而枯燥的機房生產中,他們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娛自樂,「機房裡唱戲」,逐漸從明清俗曲、江南小調而發展成曲牌聯綴、曲目日漸豐富的民間說唱藝術。白局與江蘇省流行的牌子曲基本一致,尚有明清代大江南北,秦淮兩崖民間俗曲的古樸色彩。白局有百曲之稱,主要有《滿江紅》、《川心調》、《數板》、《梳妝台》等。2、方山大鼓方山大鼓又名「麻雀蹦」,是南京江寧方山一帶著名的民間舞蹈。因以模擬麻雀蹦跳為主要動作,故名麻雀蹦。相傳明末時由河南移民帶來。太平天國時期是「麻雀蹦」發展的鼎盛期。《天朝田畝制度》使農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後跳「麻雀蹦」以慶豐收。而舞蹈中所擺的陣勢,也與太平軍作戰時的某些陣法相似。整個舞蹈模仿麻雀張翅、啄稻、亮翅、抱窩等神志,給人一種歡快奮進之感。整個舞蹈節奏鮮明,動作形象生動,英武矯健,活潑熱烈。 參考文獻:1、管建華編譯:《音樂人類學的視界》[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管建華:《世紀之交一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埃里奧特:((音樂的種種問題:新的音樂教育哲學)[Ml.倫敦:牛津出版社,1995;4、「美」特里斯·M.沃爾克著,田林譯《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一基礎與原理》[M].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里夏·希漢·坎貝爾編,曹水清,劉墊等譯:《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視野》[M].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㈤ 哪裡有南京白局表演
每周六周天下午1:30到2:30 南京老門東問渠茶館
每周五至周天下午3:00到5:00 夫子廟桃葉渡貢茶院
演員都是南京白局的各級傳承人老師,節目很精彩,壞境也很好!
㈥ 南京白局起源於哪一個行業
雲錦的織造行業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自樂,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為一種曲藝曲種。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近日,南京白局最古老的唱腔「南京調」的唱詞首次被發現,研究專家王涌堅經過研究和對比,終於澄清了關於南京白局的幾種誤解, 南京繼南京雲錦進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伴隨雲錦編織而誕生的,有織錦工人創造的南京地方特色曲藝「南京白局」也開始了申遺之路
㈦ 南京白局的藝術搶救
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南京白局進行了搶救扶植。在南京市委關懷下,1960年由市總工會主席夏冰流組織成立了南京白局劇團,意圖推陳出新,重新將南京白局搬上舞台。同時把一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南京白局老藝人請來,一是對傳統曲目進行整理,二是請有50多年織齡的老藝人紀鑫山一字一句教徒弟,讓白局後繼有人,三是從生活出發,編寫一些現代題材的新白局曲目。當時白局劇團在原有的「金舵子」、「迥龍」、「數蓮花」、「梳妝台」、「滿江紅」等曲調基礎上進行改進豐富,在樂器上又增添撞鈴、七星鑼等,使得白局器樂更為多采,還創作了《機房苦》、《毛老頭配茶壺把兒》、《巧相逢》、《友誼頌》、《母女會》等一批觀眾喜歡的白局曲目。從1960—1966年,南京白局進入建國後的輝煌時期。香港《三笑》劇組就是在此期間採集到白局的《誇誇調》、《道情調》進行再創作的,片中的大部分曲調都出自南京白局。
1980年代初,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召開了一次會議,試圖搶救南京白局這一古老劇種,邀請了五位六七十歲高齡的白局藝人(嚴洪亮、左幫運、吳鴻祥、梁漢成、聶少庭),為他們錄音、記譜,隨後組織南京白局老藝人專場演出。
1985年由原南京白局劇團演員徐春華又重新聯絡,將一些原白局團的演員、演奏員及社會上的白局票友老藝人組織起來,參加省、市、區的匯演活動,所到之處,深受群眾喜愛。
2003年,政府文化部門邀請了多位南京白局的老藝人在甘家大院進行了為期15天、連續30場的演出。
2004年,南京白局成為「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7年進入江蘇省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又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中屬於「口頭表述傳統和表現形式」這一類。
2010年起,徐春華和周慧琴、黃玲玲、何沛四位南京白局當代老藝人虎老雄心在,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南京民俗館進行義演,同時開設南京白局傳習學校,由南京白局當代老藝人接收年輕人做徒弟,進行南京白局曲藝的傳習傳承工作。
近年來,南京市對南京白局的保護傳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南京白局研究會、組建白局演出隊,逐步收集和整理南京白局的文史資料等。截至2014年,南京市共有白局省級傳承人4名、市級傳承人3名、區級傳承人9名,南京雲錦研究所、秦淮區文化館、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被確立為白局傳習基地。南京市已制定《「南京白局」四年中期(2014—2017)保護與傳承實施方案》,將啟動南京白局數字化採集保護試點和傳承基地建設、傳承人培訓等工作。
㈧ 南京白局
德雲社南京分社的運營將參照北京的相聲小劇場,每天晚上都有相聲演出,而下午則會穿插各類曲藝項目,同時也推介和展示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藝術。郭德綱透露小劇場還將開設下午場,上演評書等其他曲藝種類,「南京白局將在這兒演,希望能弘揚一下傳統曲藝。」
節日期間去老門東,有一間「問渠茶館」,門口張貼著告示,有南京白局、說書的演出。進去觀看,票價30元/3人,一個半小時。
一般都咩有固定的時間,記憶館也會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