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瘋狂的卡農
擴展閱讀
35月股票買什麼 2025-07-13 03:16:45
江蘇國泰股票行情2017 2025-07-13 03:16:05
投資股票基金好不好 2025-07-13 03:14:37

瘋狂的卡農

發布時間: 2021-06-03 00:15:47

『壹』 我的野蠻女友中的「卡農」出自哪部音樂作品

全智賢彈奏的曲子改編自喬治溫斯頓的專輯《十二月》中的《卡農變奏曲》。
其實喬治溫斯頓的《卡農變奏曲》又是改編自帕卡貝爾的《D大調卡農》!
喬治溫斯頓改編的卡農深情自然,極富現代音樂的風格,直入人心,但其魅力卻絲毫不遜於原曲。帕卡貝爾的原曲英文名為Canon and Gigue in D 這里的Gigue是吉格舞曲的意思。帕卡貝爾的《卡農》作於1678-1690年間,到今天已經三百多年了,魅力卻依然不減。

『貳』 「卡農」 是什麼啊 是個歌的名字嗎

卡農
Canon——
復調音樂
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
永不分離
。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曾是
巴哈
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農是
十七世紀
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
-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的電影《
凡夫俗子
》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
我的野蠻女友
》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
義大利威尼斯
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
卡儂
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從來沒有哪一首音樂能象卡農,准確地說,是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讓我如此瘋狂地迷戀,伴隨我生命過程中的所有快樂與憂傷。

『叄』 卡農到底是誰寫的

卡農簡介: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極至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復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曾是巴哈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706)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從來沒有哪一首音樂能象卡農,准確地說,是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讓我如此瘋狂地迷戀,伴隨我生命過程中的所有快樂與憂傷。

有個同樣熱愛卡農的國外朋友,在他專門為這首音樂製作的網站上寫道:「它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透脊骨的顫抖,直達靈魂」------對我來說,每次聆聽卡農,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盡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千遍,盡管我有近40個不同的演奏版本;而每次我都會按照不同版本,一遍又一遍地聽,讓自己沉醉,然後莫名感傷,接著沉默,思緒開始發呆,沉溺在感動之中。

我曾經說,我將遇見我的死,為200年前的音樂淚流滿面,因為聆聽卡農;當年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准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在帕赫貝爾的卡農誕生後約三百年,好萊塢將其改編成電影《凡夫俗子》的配樂,首次進入流行文化和大眾視野,至今魅力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作品,卻也因此被美國作家保羅•福塞爾在其名作《惡俗》中列為惡俗音樂。盡管如此,人們絲毫不減對卡農的熱愛,在生命的某個幸福或不幸福時刻,仔細聆聽卡農,體會其中包含的無窮音樂元素,一種淡淡的憂傷油然而生,卻又攜帶著一絲甜蜜和安靜。《詩經》里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此般安寧的追求,地老天荒的愛情,又何嘗不是卡農所要表達的呢?
第一次聆聽《卡農》,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它……重回工廠,伴隨著柔美的旋律,重溫帕海貝爾、喬治·溫斯頓、我的野蠻女友……

『肆』 關於鋼琴曲《卡農》.我是一名高三備考生.

額。. 對於哪個版本這個問題,你把郵箱給我吧,我發給你一份是我練過的,是我看過裡面比較好的一份但我忘了從哪找的...

大概多長時間?這個不能確定啊..如果你每次能練到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差不多半個月一個月吧吧...畢竟你只學了兩年..看你的水平的說...

第三個問題,看你的想法咯,如果你是想恢復鋼琴就練啊,如果只是想彈下來卡農和其他一些好聽的曲子就沒必要的..

最後一個問題..很明顯可以的啊...勤奮的話...每天兩小時以上?...要看他的基礎,如果在學會了識譜和基本能彈的話..至少得兩三個月...不是太確定....

『伍』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卡農

我也不記得零幾年聽到卡農了,然後進了卡農的群,聽到各式各樣的卡農,平時無意間聽到卡農的旋律也會特別留意,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溫暖。

『陸』 卡農的故事是什麼!聽說很感人!

帕赫貝爾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早年隨施韋默爾學習音樂,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的一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學費,次年轉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學校。1673年至維也納,成為聖斯蒂芬大教堂管風琴師克爾的學生和助手。1677年至愛森納赫,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

於1678年在愛爾福特擔任管風琴師,在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們唯一的孩子死於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

離開了艾爾特,帕赫貝爾來到伍騰堡宮廷,這個地方給艾爾特,帕赫貝爾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赫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

艾爾特,帕赫貝爾就在這里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帕赫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約翰帕赫貝爾去世,享年52歲。

所以帕赫貝爾從未去過英國,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國人,死前不但已經嫁給了帕赫貝爾並且還生了孩子。

(6)瘋狂的卡農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要特別註解的是「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許多人誤以為這個曲子便為「卡農」,「卡農」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十四世紀便有出現這種形式的樂曲。Gigue是吉格舞曲。

帕赫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帕赫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在古典音樂TV動畫《金色琴弦》中,也出現了這首曲子。

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迴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農裡面特別有名,因為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翰·巴哈貝爾








『柒』 卡農是什麼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 原意為 規律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
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 最後的一個和弦
它們會融合在一起 永不分離 纏綿極至的音樂
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
卡農Canon是一種曲式的名稱
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復同一段樂曲
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
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
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
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復拉奏
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 重復達廿八次之多
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
絲毫不會感到單調 能御簡如繁
作者可說已臻化境
作者是德國人 Johann Pachelbel ( ~ 1706) 曾是巴哈的老師
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
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
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706)的卡農
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
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
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 《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這是個德國作曲家 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生如此美麗的靈感
這是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
用了迴旋曲曲式 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裡面
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儂裡面特別有名 因為它帶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憂傷
甜蜜寧靜的憂傷
從來沒有哪一首音樂能象卡農
准確地說 是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
讓我如此瘋狂地迷戀 伴隨我生命過程中的所有快樂與憂傷
有個同樣熱愛卡農的國外朋友
在他專門為這首音樂製作的網站上寫道
它能讓我感受到一種穿透脊骨的顫抖 直達靈魂
------對我來說 每次聆聽卡農 感受是同樣地刻骨銘心
盡管我已經聽了它不下數千遍 盡管我有近40個不同的演奏版本
而每次我都會按照不同版本 一遍又一遍地聽 讓自己沉醉
然後莫名感傷 接著沉默 思緒開始發呆 沉溺在感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