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楊柳岸
擴展閱讀
葉劉淑儀 2025-07-12 02:08:32

楊柳岸

發布時間: 2021-06-04 07:03:20

⑴ 枊永詞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人們常提到的楊柳是指

古典詩詞中的楊柳意象
在我國古典詩詞曲中,楊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也是最優美動人、纏綿多情的一個意象。仔細而深入地探究楊柳意象在古詩中的作用,對於了解古代文化傳統,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增強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蘊含惜別之意是楊柳意象最本質的藝術特徵。古代詩詞曲借楊柳意象來抒寫離別之情的佳句可謂不勝枚舉。「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王實甫《西廂記》)這些佳詞麗句都以柳傳情,纏綿悱惻。
楊柳意象與離別聯系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小雅•採薇》)楊柳的依依不捨之態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贊道:「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我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這一習俗到唐代尤盛。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據《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系的最早記載。「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陸游《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秦觀《江城子》) 還有一點是,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城一片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笛聲而激起鄉愁,觸動離憂,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
楊柳生長於春,茂密於夏,枝葉葳蕤,生機蓬勃,所以古人常借詠柳來贊美春光歌詠大自然。例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初春小雨》) 「春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晏殊《訴衷情》)「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晏殊《破陣子》)「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玉樓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最負盛名的當數唐朝詩人賀知章的那首《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不但表現了柳葉的精緻之美,歌頌了春天的盎然生機,而且喚起了讀者的聯想,給人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堪稱詠柳的千古絕唱。
也有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例如,「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頭,豆蔻梢頭。」再如,「參差煙柳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枯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柳永《少年游》)把傷春、惜別和相思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借楊柳描寫女子和愛情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楊柳來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顏。「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狀女人俏麗之姿、優雅之態,如在目前。 楊柳給人的審美愉悅還體現在對愛情的描寫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愛情!「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江上」並非「江岸」)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詩歌以楊柳起興,寓情於景,描寫了一幅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絕妙圖畫。也有借楊柳描寫愛情悲劇,抒寫感世傷懷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敦煌曲子詞》)以楊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遺棄的痛苦和怨憤,求愛不得的無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淚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楊柳嫵媚婀娜,搖曳多姿。它誕生於《詩經》這方沃土裡,茁壯於陶淵明的草廬旁,繁榮於唐詩宋詞的藝苑中,歷來為詩人畫家所鍾愛,為文人墨客所青睞。千百年來它寄託了多少相思離愁,又承載了幾多羈旅情懷。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楊柳代表著春風,象徵著春天,它是春的使者。所謂「風回小院庭蕪綠,楊柳春相續」你看,庭院綠意盎然,柳睜開了眼睛。春天是一個多麼令人神往的綠色世界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美麗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枝間盡情的歡唱,春天又是一個多麼富有生機的世界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居然裁出了絲絛,可見春天是一個多麼富有創造力的季節!詩人們就是這樣把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融於對楊柳的描繪中。
「楊柳枝,芳菲節,可憎年年增離別」。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枝相贈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至唐代「折柳」這一風俗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霸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羅隱《柳》)詩人運用比興手法,藉助春柳的形象,抒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離情別緒。楊柳啊,你留給多少親朋摯友惜別的痛苦辛酸!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代叔倫《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萬條柔絲,編織了多少離情,又縫進了多少別緒,你使夫妻們肝腸寸斷,又使多少情侶們愛意纏綿,淚水漣漣。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邊柳》)詩中的女主人公沒有折柳送別。反而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難以割捨的依戀之情通過柳絲的這一意象表現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絆惹春風別有情,時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唐彥謙《垂柳》)。這首詩的開篇惟妙惟肖的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然後筆鋒一轉,另闢蹊徑,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針砭時弊,諷刺矛頭直指皇帝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於柔情中見犀利,含蓄中露鋒芒,憤世嫉俗之情可謂淋漓盡致!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作者借霸橋暮色、衰楊古柳、夕陽殘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將羈愁與傷感的雙重惆悵進行了強烈的渲染,字字跳盪著浪跡異鄉、淪落不遇的憤慨;句句蘊涵著對現實的不滿和詛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會無數遊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憂憤的心境。 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折柳象徵著離別,所以楊柳往往成為引發相思、觸動離愁的媒介,寄託著相思懷人之情感。「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該詩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後,興沖沖的登上翠樓去欣賞春景,忽然間無情的楊柳闖入了她的眼簾,撩撥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激起她對丈夫的無比思戀。孤獨、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柳永《雨霖鈴》中有名的詩句,它把楊柳、曉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相思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而又凄涼的畫面。因為此時是他離開心愛的人兒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還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面對眼前的凄涼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煙波」還要繼續前行,離自己的戀人越來越遠,他怎麼能不思念萬分呢?這惹人的楊柳啊,就如同他那綿綿的相思深深地紮根於他痛苦的心畔。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中國人民如春風中的楊柳那麼蓬勃,那麼多姿,那麼富有活力和生機,他們在社會主義春風的吹拂下,意氣風發,欣欣向榮,婆娑舞弄。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無比偉大的創造力,毛澤東借春風中的楊柳抒發了對勞動人民的無比熱愛和深深贊美之情。 出門順風栽楊柳
清明前後,谷風習習,柳條依依,柳葉如眉,不禁想起溫州鼓詞藝人吟唱的「出門順風栽楊柳,回家金杏滿樹紅」的俚語。溫州人素有外出務工經商的習慣,每年清明前後,春和景明,便打點家生伙出門做生意,家人鄰里預祝他順風順水在外地發達賺銀,廣進財源。像楊柳那樣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立業,葉茂枝盛,待到秋後回家時,門前屋後金杏滿枝碩果,紅紅似火。這雖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討彩的祝語,卻應驗當今數百萬溫州能人在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以至越洋過海在外國創業之身,像楊柳那樣隨土而安、異域生財。數不盡的溫州村、溫州城正是溫州人出門順風栽楊柳的寫照,更是溫州人的驕傲。 楊柳,不僅是溫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華民族藉以詠吟胸臆、寄託心志的具有詩情畫意的素材,側面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淀。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兩宋更盛。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後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現代常聞於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知交半零落」後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兩宋更盛。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後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現代常聞於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知交半零落」後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⑵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什麼意思~出自那裡

一、「楊柳岸曉風殘月」釋義:

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二、出處:

宋代·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三、詩作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四、全文釋義: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

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

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2)楊柳岸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柳永在詞作上的藝術成就和後世詞人的影響特別大。詞作上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豐富了詞調。二是其詞呈現出雅俗並陳特色。三是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包括抒情的自我化、語言的通俗化、鋪敘和白描的手法、以及結構巧妙四個方面。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庄,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

二、全文賞析

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舍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前三句通過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其以問句作結,更留有無窮意味,耐人尋繹。

⑶ 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全詩是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⑷ 楊柳岸,曉風殘月 全詩作者

親,全文如下
柳永《雨霖鈴》

雨霖鈴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⑸ 有一首歌曲 歌詞中有《楊柳岸 》是什麼歌曲了

月牙灣
作詞:二水
作曲:韓雷
演唱:阿勇
A:
月牙灣,楊柳岸,一江漁舟 歸來晚;
獨對一窗 風月淺,隔窗猶見 你容顏;
思如弦,錦書斷,滿園春色 就要殘;
多想化身 樑上燕,朝朝暮暮 長相見;
A1:
月牙灣,花開半,淚眼問花 花無言;
吟斷愁腸 到失言,負你相思 又幾年;
煙水寒,荒流年,無可奈何 無從怨,
想把相思 捻成丹,酸酸甜甜 卻難咽;
B:
又是江南春綠, 獨自 對酒彈;
我提筆 繪思念;
你的笑容 剪不斷,依稀 又幾番;
你的緣分 了斷;紅線 化成煙;
我不忍 輕聲嘆;
彈指歲月 我黯然,坐看 月半彎

⑹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出處:《雨霖鈴·寒蟬凄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

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情狀。

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創作背景: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6)楊柳岸擴展閱讀

《雨霖鈴》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雨霖鈴》下闋著重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情景。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像,在刻劃心理。

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像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

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

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⑺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詞誰寫的全文是

「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鈴》

全文是: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後的心境,也是柳永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是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

⑻ 楊柳岸曉風殘月全詩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柳永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註:第一首是唐詩,第二首是宋詞,別弄混了)

⑼ 楊柳岸泛指什麼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名句妙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然而我以為都沒有切中要意。領會這一妙句之「眼」在哪裡? 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傷」字上,在「酒醒」之後的
「愁更愁」上,一句話,在於借物寄情的貼切,在於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淋漓酣暢地描摹出來,離人想像出一個「酒醒」之後的「感情場」。在這個「場」中,作者沒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傳情。透過「場」中物象的表層,人們發現這些默默無語的景物所能表現的不但不能給離人一絲溫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離人破碎的「傷」口上撒了三把「鹽」。一為「楊柳岸」。離人「酒醒」後若不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也許不會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捨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也許心情會平靜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個觸動離人內心的「傷心處」——楊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潮。二為「曉風」。秋天拂曉的風要比傍晚時的風更涼,「酒醒」之後經涼風一吹就更覺清冷,肌膚之寒立即引發出離別戀人的凄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卻「清秋節」中離別之時的「冷落」之苦,卻不想「酒醒」偏遭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冷呵!「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凄冷的心湖。三為「殘月」。離人多麼希望去時有日,歸來有期,盡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這一去要到那煙波浩淼、暮雲沉沉、空闊廣漠、千里之外的楚國,飄泊無依,歸期渺茫,何時能與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斷不料「酒醒」之後映入眼簾的卻是「破鏡」般的「殘月」,頓使他「重圓」的希望化為泡影。這豈不是叫人絕望的生離死別嗎? 「殘月」在離人和戀人的現在與未來之間豎起了一堵穿不過的「牆」。
楊柳、曉風和殘月是表達依戀、凄惻和訣別之情的三個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哀婉動人的意境: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綿綿、肝腸寸斷! 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借酒澆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這三把「鹽」製造出離人心中事與願違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歡慘將別」「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極度傷感的氛圍,使籠罩於全篇的離情別恨更加強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寫法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關鍵在於作者把濃烈的感情毫無痕跡地揉進這個場景內的三個意象中,借用最能觸動離人情絲的三個極富暗示性和誇張性的典型物象表達離人的離情別緒,不明言情而情卻無處不在,無處不濃,濃到使讀者很難確定究竟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語即無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了。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這些傳統技法的妙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楊柳岸曉風殘月」連同他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被傳頌為千古絕唱,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⑽ 楊柳岸_____村

山間明月
??青峰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白馬秋風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黃菊倚風村酒熟
紫門臨水稻花香
鳥歸沙有跡
帆過水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