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成都反日遊行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贏在龍頭決策版 2025-05-14 08:44:11
如何看放量下跌的股票 2025-05-14 08:25:51
江泉實業股票價格多少 2025-05-14 08:21:53

成都反日遊行

發布時間: 2021-06-05 01:00:10

『壹』 2015年7月12日中國發生大規模反日遊行發生在那裡

青島

『貳』 求成都漢服事件漢服吧里最早的帖子,我需要用!

事件經過
公歷2010年10月16日(農歷庚寅年九月初九)是漢人傳統節日重陽節,亦適逢2010年10月16日反日遊行。本事件受害者當日身穿借自友人之曲裾漢服,在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小科甲巷德克士餐廳進膳。

受害者進膳時,一位於反日遊行中之激進反日份子(下稱「肇事者」)及其同行見到受害者身穿「疑似和服」而實為漢服,在餐廳用膳,認為該餐廳乃日本人開設,遂沖入餐廳企圖破壞,並夥同餐廳外同伴起鬨,要求受害者脫去身上漢服。[3]

受害者曾與肇事者理論,表明所穿為漢服而非和服,惟肇事者情緒高漲失控。受害者聽其朋友所勸,進入餐廳洗手間脫去上身曲裾。然而肇事者未止於此,並再要求受害者一並脫去其下裙,受害者唯有照辦並一並交予肇事者。

肇事者奪去受害者全套漢服,並當眾焚毀下身曲裾,然後集體攜同上身曲裾離去。[4]而受害人當時僅剩T恤,無法步出洗手間。幸得有路人交新購入之褲子予受害者,始能離開。

當地公安單位後來刑事拘留肇事者,並稱肇事者為無業遊民、「街頭混混」。而受害者亦表示已向當地公安單位立案。[5]

[編輯] 事件成因
[編輯] 漢服認同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是華夏先祖由約公元前21世紀一直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朝末期)都在承傳使用的服裝樣式體系,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故漢服一直為漢人承傳其獨特文化之民族服飾載體,由以冠禮、笄禮為漢人一生之重要日子。

自滿人入主中原並建立清朝,及後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為止,清初頒布「剃發易服」令,並一直執行,強制大多數漢人及一些其他少數民族必須改成滿人的打扮,以旗裝馬褂等滿族服飾強製取代華夏服飾,以金錢鼠尾的滿族發式強製取代束發帶冠巾的漢族發式(漢人生時只能穿滿族服飾,惟死後方能穿上本族衣冠),以示為清朝臣民,故有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雖然為了緩和矛盾,採取「十從十不從」的讓步政策,但殘留的漢族服飾,因為受到統治當局主流服飾的沖擊,亦遠離日常並逐步滿化。及至中華民國成立後,除了在袁世凱稱帝的短時間曾重新使用漢服外,基本上民眾的服裝不是採取西化路線,就是繼續穿著滿服,或穿著自滿服衍生出來的滿風服裝(如短馬褂、緊身旗袍等)。

另一方面,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分別在遠至唐宋朝代和遠至明朝學習了漢服(華夏衣冠)的樣式,演變成和服、韓服、越服、琉裝。迄今和服、韓服與琉裝在體制和樣式一直都沒有大改變,相比起近現代中國服裝更能完善地保留傳統漢服元素。越南民間服裝在近代雖然受到滿服影響而出現部份滿化款式,但禮服和節日所穿的服裝(如四身襖)依然保留漢服元素。

基於上述因素,漢服自明朝滅亡後一直為中外人士遺忘掉,並逐漸視滿服為唯一主要代表中國的服裝,更把漢服跟和服與韓服扯為一談,及後「唐裝」一詞的誕生更被用作形容滿風服裝從而將漢服在中國服裝的含義騎劫,使得現代漢人對漢服反而產生陌生感,並把漢服標簽為古裝(與時代脫節的服裝)、喪服及/或把漢服誤認為是和服與韓服。

『叄』 2005年中國的反日運動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原因,我當時還小不知道

2005年的中日關系可謂風雨飄搖
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省對扶桑出版社編纂的《新歷史教科書》進行審定,雖然文部省要求扶桑出版社對120餘處進行修改,但最終給予該書「審定合格」的決定。成為促使這次遊行的導火線。

由於該書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前後的一系列問題責任進行淡化處理,改變了日本其他主流歷史教科書說法,因此遭到了其周邊國家包括大韓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烈反對。其中韓國政府在4月5日之前即已宣布若日本決定該書的合法地位,韓日關系將進一步惡化。在中國,許多中國民眾認為是日本政府故意篡改教科書,並認定是日本政府企圖否定侵略罪行,從而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普遍憤怒。即針對日本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日本教科書等問題,北京、上海、廣州爆發大規模涉日遊行

其他還有
2005年夏天的亞洲杯決賽,是中國隊對陣日本隊,當中國隊一比零領先時,日本隊利用禁區內手球打進一球,引起強烈爭議,但裁判判罰:進球有效。激起了場上球員及場下球迷的憤怒,憤怒的中國隊既而的狂攻無果卻又讓對方抓住漏洞再進兩球,以三比一的比分反超中國隊奪得亞洲杯。結束後日本隊的手球「得」來的勝利引發了中國球迷的憤怒聲討。

2月,日美安保會談首次將「台灣問題」列為共同戰略目標;4月的日本外交藍皮書和8月的防衛白皮書對「中國威脅」表示「嚴重關注」;10月,日美兩國就軍事一體化問題達成中期協議;12月22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稱,中國加強軍力「正在成為相當程度的威脅」

2005年10月17日:小泉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又再度引起中日關系一度緊張。即鑒於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頑固態度,在東亞峰會上中國拒絕在各種場合安排中日領導人會晤

『肆』 2012年反日遊行一共發生多少例,具體有哪些城市,每個城市發生的規模有多大

據說席捲了200個多個特、大、中、小城市,特別在大城市反日的風頭相當厲害,最大我看到是好像青島還是哪個地方把別人整個4S汽車店都燒了,有趁機打砸搶日本超市和連鎖店的(例如7-11),在街上看到日系車被打砸牽翻不計其數,還有車主跟反日的人沖突受傷的。最理智的還是北京,上海和廣州,基本上只有零星的沖突,遊行秩序良好,大多都在警方的監督下按照指定路線進行的,偶爾也會有激烈行為,但是破壞相對輕微。

『伍』 漢城「三•一反日」大遊行是怎樣的

朝鮮有個德壽宮,宮內畫棟雕梁,飛檐斗拱,五步一樓,十步一閣。1919年1月22日,被日本廢黜和長期幽禁的朝鮮國王李熙就死在德壽宮里。很快傳出消息,李熙是被日本特務毒死的。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了對朝鮮的「保護權」。李熙於1896年被封為朝鮮王,次年又被封為韓國皇帝,年號光武。其實,日本人只不過做個樣子給世人看罷了,他們的目的是讓李熙充當日本的傀儡。不過,李熙這個韓國皇帝的確胸懷大志,他見日本實際已做上了太上皇,心裡很不自在,便暗地裡聯絡歐美勢力,企圖擺脫兒皇帝的處境。1905年,日本與俄國又交起火來,李熙乘機活動,爭取朝鮮的獨立。結果,俄國吃了敗仗,尋求獨立的李熙碰了壁,沒辦法,只好逃到俄國大使館里尋求政治避難,結果還是被日本人抓了回來。李熙氣得吐血,被監視在深宮里,不準外出,他整天唉聲嘆氣。

時隔不久,在荷蘭的海牙召開了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李熙得知這一消息後轉憂為喜,暗派一個密使前往海牙,在萬國和平會議上呼呈國際輿論幫助朝鮮廢除日本的「監護」,恢復朝鮮的獨立。日本駐朝鮮總督谷川得知密使是李熙派出的,惱羞成怒,領兵沖進宮來,一把將李熙推下皇帝寶座,下令廢掉李熙的皇位,另扶一個叫李拓的太子來做兒皇帝。

被廢的李熙被關在德壽宮。從那時起,李熙在德壽宮整整被幽禁了12年。李熙在德壽宮里的生活也還不錯,身邊照樣有宮女侍候。每天吃過晚飯稍事休息,他就端坐在佛堂之上誦經念佛。誦經之後,宮女會依照慣例奉上一杯中國的紅茶給他喝。李熙平日最喜歡喝的飲料就是紅茶。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贏得了勝利。亞洲各國人民從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土耳其基馬爾發動革命;埃及發生華夫脫運動;與朝鮮毗鄰的中國,愛國運動正在蓬勃興起。

日本見此局勢不禁著了慌,擔心朝鮮也為獨立而乘機鬧事。谷川想,李熙雖然被關在高牆深宮里,可他在朝鮮人的心目中依然是個活著的神像。再說李熙本人也天天夢想復國,若是時局一變,他肯定又是朝鮮反對日本統治的一面旗幟。於是,日本決定把李熙這個心腹之患除掉。

1月4日晚,吃過晚飯的李熙又在佛堂上誦經,一個宮女像往常一樣向他敬奉一盞紅茶。李熙恰巧此刻口乾,順手接過茶飲了一大口。正想誇紅茶清香,忽覺肚中絞痛難忍,捧腹亂叫,倒在地上翻滾。宮女大驚失色,沖出門連聲叫喊救駕。可是,未等宮中太醫趕到,李熙已七竅流血身亡。過了一會,日本監護、醫生和憲兵已出現在宮中,好像事先就准備好了似的。日本憲兵稱李熙是得急病死的,並當即拘捕宮里所有的朝鮮官員、宮女和僕人。接著,他們對外發喪,宣稱李熙因患腦溢血突然駕崩。日本駐朝鮮總督府宣布,將在3月3日這天,依照日本禮儀,為李熙舉行國葬。

李熙的真實死因,是蓄謀已久的日本政府下了毒手。日本特務利用李熙夜間喜用紅茶的習慣,悄悄在茶中投下了劇毒砒霜。谷川自認為這事做得機密,決不會有他人知道隱情。然而,紙里包不住火,不出幾日,日本毒害李熙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朝鮮。李熙的被害使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受到深深的傷害,引發了朝鮮全國范圍內的反日斗爭。

朝鮮天道教教主孫秉熙拍案而起,聯絡三十三位朝鮮民族代表,起草了《獨立宣言書》。愛國學生舉行反日大遊行,聲援孫秉熙,並與以他為首的代表們結成反日同盟。舉國相約,在3月3日國葬之日,發起反日大示威。

2月8日這天,在日本的朝鮮留學生率先起事,在東京舉行幾千人大會,發表要求朝鮮獨立的宣言。3月1日,反日斗爭提前發動。成千上萬的漢城學生湧向市中心的塔洞公園。漢城和其他城市的工人都趕來了,連邊遠山區的農民也駕著牛車或騎著毛驢蜂擁而來。學生領袖登上公園中心六角亭,面對人山人海,庄嚴宣讀了《獨立宣言書》。

集會過後,三十萬人民群眾,高舉著朝鮮國旗,揮舞著標語小旗,湧向大街。盛大的遊行示威開始了。幾十萬人在長街上振臂高呼:「朝鮮是朝鮮人的朝鮮!」「日本強盜滾回去!」「朝鮮獨立萬歲!」遊行的隊伍象澎拜的潮水一般奔涌在漢城的大街小巷。日本設在漢城的統治機構頓時陷入癱瘓。

谷川見時局危急,急忙派大批駐朝的軍隊、警察、憲兵、特務前去鎮壓。赤手空拳的人民群眾與日本殖民者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日本強盜用大刀砍、馬鞭抽、繩索套,殘忍至極。一個手舉國旗的女學生無所畏懼地迎著日本憲兵的屠刀前進,憲兵砍了她舉旗的右手,她不顧傷口的劇痛,用左手舉起國旗,又挺身向前走……

漢城「三一」大遊行震動了全國。第二天,朝鮮各地興起了停業、罷市、罷工、罷課和抵制日貨的浪潮。許多地方憤怒的群眾拿起自製的武器,沖進日本官廳,殺進日本公署的郡守衙門。一批日本官吏、親日奸細和地方惡霸被就地處決。

自「三一」大遊行那日起,九個月中,有二百萬朝鮮民眾參加了反日暴動。在這九個月里有上萬名示威民眾慘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他們中有的被日本強盜用鐵釘釘在十字架上斧劈刀砍,有的被全身澆上煤油活活燒死。但是,英勇的朝鮮人民在一系列的斗爭中,顯示出了不屈的精神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

『陸』 成都今天有反日遊行嗎

成都下雨,貌似沒有

『柒』 怎麼看待反日遊行 打砸他人財務的行為

「在反日遊行中打砸他人財物的行為」的本質並非愛國,而是一種違法行為。
借反日遊行,打砸財物是一種違法行為。這種行為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影響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理應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愛國應該是理性的,不能超越法律的允許范圍,更不能侵犯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捌』 哪些城市更易爆發反日愛國遊行

2014年12月13日,中國政府史無前例地舉行「南京大屠殺」全國公祭,紀念77年前侵華日軍製造的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
在「公祭」之外,國人表達愛國情懷的形式還有很多,遊行示威即是最常見的一種。2012年8-9月,中國許多城市接連爆發一系列激進的反日示威遊行,抗議日本提出「釣魚島國有化政策」、扣押香港保釣人士、日本右翼分子登陸釣魚島以及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等行為。一些城市的遊行一度演變為示威民眾對沿街商家的打砸搶,以及對日本品牌車輛燒砸泄憤。
耐人尋味的是,並非所有城市的民眾都發起了示威遊行,各地的遊行規模和激進程度也不盡相同。
那麼,這種差異是如何造成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eremy Wallace和耶魯大學的Jessica Chen Weiss兩位政治學者,分析了中國287個地級市中208個城市發生的377起反日示威遊行數據。他們發現:國家主導的愛國主義和抗議活動的民眾基礎,是決定哪些城市爆發反日遊行的關鍵因素。
另外,執政時間較久的城市政府領導人,往往敢於容許民眾抗議。而尚未站穩腳跟的市長和市委書記,則傾向於以維穩為主,不敢容許反日遊行。
解釋愛國主義的兩種視角
對中國歷次反日、反美、反法等示威遊行活動的研究往往難以取得共識。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民眾宣洩不滿的出氣筒,而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另一些人則強調,中國政府之所以縱容這樣的抗議活動,是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並樹立國家威信。
兩位研究者認為,對中國愛國主義的研究需要同時將「自上而下」的國家主導與「自下而上」的草根崛起考慮在內。
中國各地愛國主義的差異可以通過兩方面予以解釋: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動員能力;地方政府的維穩傾向。
愛國主義情緒高漲的地區,民眾對日充滿憤怒,其抗議行為更容易被點燃。比如,反日戰爭期間被日軍淪陷的地區,民眾對反日有切身體認,更傾向於抗議。同時,中國政府在許多地區建立「愛國教育基地」,大力倡導「紅色旅遊」,進一步使當地人鞏固了這種愛國主義意識。
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抗議這種集體行動,依賴於一定的社會群體和動員能力。抗議能否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與此同時,抗議需要信息溝通和網路動員,從而達到「串聯」的目的。
對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人來說,抗議的機會成本較低,他們更傾向於不顧一切地參與。特別是處於失業狀態的大學畢業生(所謂「蟻族」)和流動人口(如農民工),他們是反日遊行的「儲備力量」,可謂「一點就著」。
與上述特徵相吻合,教育程度較高的在校大學生成為反日遊行的主力軍。特別是待業和失業的大學生,「蟻族」對社會的不滿往往使他們會參與抗議。
此外,退伍老兵對日軍充滿憎惡,可能義無反顧地參與抗議。失地農民、下崗工人和農民工等弱勢群體,也會利用抗議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
地方政府的維穩壓力
中國政府一直強調「理性愛國」和「維穩」,擔心民眾的過度行為和群體性事件導致局面失控。
相對來說,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越大,當地政府往往不敢縱容抗議,以免引火燒身而觸發其他民族沖突。
其次,從經濟方面考量,對日貿易和投資的依賴程度越高的城市,越傾向於鎮壓反日遊行,以避免經濟發展受損。
此外,地方官員的任期可能影響他們對抗議的微妙態度。反日遊行為地方官員提供了彰顯政績和能力的機會。有能力組織抗議並有序控制的官員,可以藉此獲得升遷。但是,如果抗議超出控制並誘發社會不穩定,則會適得其反,葬送地方官員的仕途。
2012年「保釣事件」的地理分布
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從國家層面考察愛國主義的,鮮有研究從一國內部不同城市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盡管一些研究探討了個別城市不同人群的抗議態度,但大樣本的城市層面的研究卻付諸闕如。
與其他抗議(如針對化工廠的鄰避運動)相比,愛國主義抗議通常來說在時間上較為集中而在空間上非常散布,從而使不同城市的民眾可以聯合起來抗議共同某個對象。這種特徵使我們可以排除各地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從而更利於研究愛國主義的影響。
通過互聯網搜索,研究者獲得了2012年8-9月中國各地爆發的反日遊行數據。在287個地級市中,共有208個爆發反日遊行,只有73個城市沒有發生。其中有94個城市僅發生一次,73個城市發生了兩次,41個城市發生了三次及以上。至少64個城市的反日遊行規模達到千人以上,54次抗議發生傷亡事故,219次抗議出現警察維護秩序。
中國大陸民眾的抗議活動可以分為兩輪,其中8月有51個城市發生,9月有128個城市發生。9月10日的日本「購島」引發第二輪抗議,至「九·一八」紀念日達到高峰。
分析顯示,日軍是否佔領某個城市及佔領面積的大小,對是否爆發反日抗議沒有顯著影響。但是,設立了愛國教育基地的城市更可能發生反日遊行。
與此同時,研究發現:人口規模較大、流動人口佔比和在校大學生占都比較高的城市,擁有更強的動員資源和能力,更有可能爆發反日遊行。
GDP增長率越低的城市,民眾對經濟壓力的不滿越強,越容易爆發反日遊行。但是,人均GDP的影響不顯著。
研究還發現,業已站穩腳跟並穩定政權的市級領導會容許民眾抗議。但當中央政府在9月中旬要求各地維護大局時,這種影響就消失了。
與此同時,失業大學畢業生和少數民族人口佔比較高的城市,發生反日遊行的可能性較低,這可以歸結為當地政府較高的維穩傾向。
此外,對日本的經濟貿易依賴度不是關鍵因素,同是否爆發反日遊行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實證研究的技術細節
該研究以地級市為分析單位,使用2012年的截面數據。使用的數據來自互聯網搜索和各類城市統計資料。
根據抗議熱點,將研究時期分為三個階段,以區分各變數對抗議爆發和擴散的不同效應,並控制政府在事件演變過程中的態度變化。
因變數以「反日」(或「反日遊行」、「保釣遊行」、「遊行」)、城市名稱和發生日期為關鍵詞搜索。明確一個城市是否發生反日遊行,需要至少兩個來源,遊行規模至少為五個人參與,以確定其可信度。因變數為二分變數,爆發反日為1,否則為0。
基於中國網民廣泛流傳的日軍佔領地區名單,研究者統計了各城市是否曾經被日軍淪陷以及佔領面積,將其作為衡量草根愛國主義情緒的變數。研究者以是否設立愛國教育基地為依據,衡量各城市政府主導的愛國主義意識。
研究者以城市總人口、人均GDP和GDP增長率等來衡量各城市抗議的動員資源和能力。此外,還包括每百人在校大學生數量、流動人口佔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蟻族」群體佔比等。
城市對日本的出口量,被用於衡量對日經濟的依賴程度。
地方官員的維穩傾向以兩位市領導的任期來衡量。市長和市委書記如果都是在2010年前就任的,賦值2;如果只有一位在此前就任,賦值1;如果都是在2010年後就任,賦值0。

『玖』 請幫助解答一下,近期各地出現的反日遊行,有沒有負責人申請啊

現在反日遊行都是自發的多,只要不影響政府,通常都不會打壓的

『拾』 反日遊行的時候在網上發起過,被警察及時制止後。10年過去會被記錄在案嗎

這個沒有關系的,不會被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