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膠卷
擴展閱讀
最佳的股票軟體 2025-07-09 11:10:28
賣掉股票能不能繼續買 2025-07-09 11:07:34

膠卷

發布時間: 2021-06-06 02:12:24

1. 如何裝膠卷(傻瓜照相機)

1. 首先我們找到傻瓜相機的片艙開關並且把它給打開。

2. 膠卷是什麼

按尺寸分類
常見的有120膠卷和135膠卷。
經常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這種膠卷寬35毫米,長160~170厘米,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卷。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其中有拍攝16張底片的(畫幅為4.5×6厘米);拍攝12張底片的(6×6厘米);還有拍攝10張底片的(6×7厘米)與8張底片的(6×9厘米)。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按感光速度分類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這里數值變一倍則曝光時所需的曝光量也變一倍,數值越大則速度越快。當然,以前也用過很多其他速度表示方法,常見的有美國ASA制和德國的DIN制("定"制)。我國採用GB(即國家標准)制,與DIN制相當。根據GB制,可分為快片(GB24°以上),中速片(GB21°),慢片(GB18°)以下。每增加GB3°,其感光度就增加一倍。如GB24°膠卷就比GB21°膠卷的感光度快一倍。各種感光度標准,可以互相換算。ASA100相當於GB21°或21DIN。
普通膠卷
底片以感光速度(ISO)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畫質越細膩。以片幅大小來分別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寬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4"*5"或8"*10"大幅底片。以感光類型來分的則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紅外線底片等。而彩色底片因應不同的光源而調整相片的色調,又分為日光片與燈光片,若用燈光片拍攝日光下的景物,則相片色調會偏藍。
常用的底片規格是135,在數位攝影不斷的普及下,還沿用底片攝影的已經不多,而底片仍有其無可取代的優點,例如135底片面積就比多數數碼相機感光板(數碼介質)大,如果要製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底片較佳,另外底片影像層次感較強、色彩自然(類比產生的色彩)、圖質細膩(像素高)、寬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細節)等,其成象質素較數碼相機為佳。尤其在光線暗的情況下,會需要長時間曝光拍攝,或在沖洗底片時作增感顯影(提高顯影液濃度或拉長顯影時間),例如KodakTri-X400增感顯影至iso1600,甚至KodakT-maxp3200增感顯影至iso6400也有不錯的畫質,然而長時間曝光在數位攝影上會產生大量雜訊,因此有部分攝影師仍堅持使用底片拍攝。
雖然用膠卷拍攝能製作素質高的相片,然而這需要熟習暗房技巧,一般來說快沖印店難以充分發揮底片的優點,所以用底片攝影者最好親自沖印相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相片的時候實行分區曝光,自行調整相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為黑白沖印所用的葯水毒性遠較彩色沖印低,並且沖印過程較簡單,所以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沖印,彩色底片多數用自動沖印機器來避免接觸彩色沖印的葯水,不過手工沖印的素質比自動沖印機器佳。

3. 常用的膠卷型號

膠卷的種類:照相用的膠卷有黑白膠卷和彩色膠卷,按不同尺寸分為120膠卷、135膠卷兩種。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其中有拍攝16張底片的(畫幅為4.5×6厘米);拍攝12張底片的(6×6厘米);還有拍攝10張底片的(6×7厘米)與8張底片的(6×9厘米)。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一卷135膠卷能拍攝36張畫面為24×36毫米的底片。135膠卷的長度一般為160-170厘米,寬度為3.5厘米。這種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

黑白膠卷:按感色性能還分類成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紅外線片、X光片等。我們常用的是全色膠片,它對自然界各種色彩,紅、橙、黃、綠、青、藍、紫色都能以不同深淺的黑色調子顯示出來。也就是說它對所有可見光都感光。分色片除了感受可見光中的藍、紫色外,還能感受黃、綠色,對於紅色它不能感受。這種膠片常用於印刷製版,有時也用於風光攝影。色盲片,它對可見光中的藍紫光比較敏感,對綠光和紅光很不敏感。這種膠片適宜於黑的圖案、圖表和文字翻拍。紅外線片,專門感受比紅光波長的光線,一般為航空、軍事攝影所用。

膠片的感光度:感光度是膠片對光的敏感程度,也是膠片所具有感光能力和標志。膠片在光線很弱的情況下就能感光,稱高速感光度(快速)膠片;相反感光度低的膠片,則須在光線較強的場合下拍攝,如果在同一光線的條件下,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膠卷拍攝,其照相機的光圈或快門速度就應該有所變化,也就是說,高光感光度的膠卷,光圈要小些快門速度要快些;低感光度的膠卷則相反,光圈要大些或快門速度要慢些。

根據感光度的高低可分為快片(GB24°以上),中速片(GB21°),慢片(GB18°)以下。

感光度有多種名稱,常見的有美國ASA制和德國的DIN制("定"制)。我國採用GB(即國家標准)制,與DIN制相當。

我國的GB國家標准制,每增加GB3°,其感光度就增加一倍。如GB24°膠卷就比GB21°膠卷的感光度快一倍。各種感光度標准,可以互相換算。ASA100相當於GB21°或21DIN。

黑白膠片的選擇:如何選用低速、中速或高速膠卷,要根據拍攝對象、拍攝條件、以及最後照片放大倍率等不同要求去決定。

一般情況下,在室外拍攝,光線條件較好,景色亮度大,反差也大時選用21DIN中速膠卷為宜。如果景物反差平淡,可選用反差略大的低速膠卷。

在室內拍攝,若被攝物體有動感,無論是用自然光或燈光,則應選擇感光度高的膠卷,可避免因曝光不足而影響影像的層次,或因曝光時間太長而使有動感的物體形成影像模糊不清。利用閃光燈拍攝時,一般選用21DIN或感光更高的膠卷,這樣不僅感光指數可以大些,而且由於感光度高其寬容度也大,不致使底片反差過大。

體育拍攝,一般不宜使用閃光燈,體育拍攝動感強烈,要選用高速感光度(如24DIN、27DIN)的膠卷。

舞台攝影,一般也不宜使用閃光燈,它須選用感光度更高的膠卷。

拍攝人像、靜物、風光照片,要求具有豐富的層次,銀粒細膩、質感強、悅目和諧的影調,應盡量選用低速和中速膠卷。

彩色膠卷:攝影用的彩色膠卷有彩色負片和彩色反轉片。

彩色負片,它經過沖洗後,負片(底片)上的顏色是原物體顏色的補色負像。彩色負片主要用於製作彩色照片;並能直接印、放黑白照片,但照片的層次、反差受到一定影響。彩色負片拍攝的感光寬容度比黑白膠片要小得多。在拍攝時受色溫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造成底片偏色,但可以在照片製作中用不同濾色片子以校正。彩色負片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一種彩色膠卷。

彩色反轉片,它經過反轉沖洗工藝後,就能獲得和被攝物一樣的彩色正像。彩色反轉片的彩色圖像、色彩還原和影像的清晰度都優於彩色照片,用彩色反轉片製版印刷要比彩色照片好。彩色反轉片,其色彩真實、鮮艷、飽滿。拍攝時要求嚴格,感光寬容度甚小,要求曝光准確,如果曝光相差1/2倍,各種色彩與密度、層次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4. 膠卷相機上什麼膠卷都可以用嗎

不是,要符合尺寸才可以使用。經常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這種膠卷寬35毫米,長160~170厘米,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卷。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4)膠卷擴展閱讀

成像原理:膠片相機從右至左該鏡頭組件依次由透鏡、快門、透鏡組1、透鏡組2以及底片組成。拍攝的影像就是沿著這條光路投射在底片上成像的。

組件中的焦距調節系統和快門系統是由透鏡組1和電子快門構成的,二者是連接在一起。 在電機的帶動下,透鏡組1和快門可以前後移動,進行焦距調節,從而獲得最清晰的圖像,由快門控制曝光時間。

膠卷組成部分:

1、保護膜

保護膜的用處是保護膠卷。因為膠卷的感光乳劑很軟,容易劃傷,所以要在它上面塗一層保護膜以使它不致受傷。保護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感光乳劑

感光乳劑主要成份為鹵化銀和照相明膠。鹵化銀便是膠卷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膠是鹵化銀的載體,鹵化銀受光的照射後形成潛影,(這時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潛影)既鹵化銀中出現了銀原子的顆粒。

5. 膠卷怎麼洗成相片

1、如果是黑白膠片是可以考慮自己沖洗,沖黑白膠卷135或120簡單的需要一個顯影、停顯、定影盆個一個及流水沖洗的大水盆一個。135膠卷用D-76,120用D-72顯影液。

2、印照片需要印象機及放照片用的放大機,顯影、停顯、定影盆、安全燈、裁紙刀、各號放大紙(印象可以用放大紙替代),放大照片用D-72顯影液,停顯、定影液可以和沖膠卷合用。

3、彩色的要求高,家庭很難搞,除非非常發燒,或米多的慌。彩色膠卷依據膠卷上的沖洗工藝購沖洗套葯,也可自己配,除非家裡有個化學實驗室,否則很難配好的,因為需要稱量要准,還要重蒸餾水,彩色沖印時對溫度要求很高,好象是不能超過正負0.1度,所以需要一個非常精確的恆溫水浴,與黑白的不同他需要一個褐色的安全燈。不能用黑白的放大機放彩色照片,除非進行改造。

6. 膠卷膠片的區別

在攝影術語里,膠卷與膠片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膠卷又叫膠片、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7. 膠卷是什麼意思

膠卷又名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現今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按尺寸分類

常見的有120膠卷和135膠卷。
經常用的是135膠卷,135膠卷適應於各種型號的135照相機。這種膠卷寬35毫米,長160~170厘米,膠卷兩邊有按規則排列的片孔。一般可拍攝3.6厘米×2.4厘米的底片36張,也有可拍攝20、24、72張的135膠卷。
120膠卷根據不同的120照相機可拍攝出大小不同的畫面,其中有拍攝16張底片的(畫幅為4.5×6厘米);拍攝12張底片的(6×6厘米);還有拍攝10張底片的(6×7厘米)與8張底片的(6×9厘米)。120膠卷的長度一般為81-82.5厘米,寬度為6.1-6.5厘米。120膠卷拍攝幾張底片,取決於相機的型號而各不相同。

按感光速度分類

按感光速度有iso100、iso200、iso400等等。這里數值變一倍則曝光時所需的曝光量也變一倍,數值越大則速度越快。當然,以前也用過很多其他速度表示方法,常見的有美國ASA制和德國的DIN制("定"制)。我國採用GB(即國家標准)制,與DIN制相當。根據GB制,可分為快片(GB24°以上),中速片(GB21°),慢片(GB18°)以下。每增加GB3°,其感光度就增加一倍。如GB24°膠卷就比GB21°膠卷的感光度快一倍。各種感光度標准,可以互相換算。ASA100相當於GB21°或21DIN。

8. 膠卷是什麼意思

意思:卷在一起的底片。

膠卷又名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現今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9. 膠卷是什麼做成的

膠卷的基本組成部分別是:(1)用作感光的葯膜(又稱「乳劑」);以及用作承托葯膜的(2)片基(Film base)。

(1)葯膜(乳劑) 葯膜是由在膠卷膠片表層(片基)上的感光化學物質,它們由一些感光的晶體微粒組成,而膠卷的片基,則是透明的膠片,用作承托葯膜。

膠卷葯膜內的粒子是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微粒,因此,由膠卷拍出的影像,可以作高倍數放大,如在一定的距離外觀看,也不一定看到有明顯的粒子,這一點正是傳統膠卷遠勝於目前大約2~3百萬像素的數碼相機。

葯膜的特性是它們在曝光後會實時改變其結構,但其具體的化學變化特性,對攝影師來說,特別是初學者來說,其實並不重要,變化的最後結果才是重要的。 但粗略地了解一下其變化原理還是必須的。當我們拍攝照片的時候,影像的光束穿過鏡頭,進入相機內並投射在膠卷平面的葯膜上,使葯膜上的晶體粒子感光。晶體粒子受光後改變其結構並和其它晶體結合成塊狀,投射在葯膜上的光越多,晶體改變並結成的塊狀也越多。投射在葯膜上的光少,則晶體改變及結成塊狀的也就少了。因此,不同的光度射在膠卷上就會產生不同數目、大小、形狀的改變了結構的晶體,形成一個還未看見的影像。 這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影像叫做「潛在影像」(Latent image)。要把這一個潛在影像轉變為穩定的、可見的影像,我們必須將膠卷進行「顯影」(Develop),這一過程一般會交由沖曬店去做,流行的彩色負片顯影會以C-41程序或相若的程序進行,而幻燈片則用E-6程序沖洗,但傳統的黑白膠卷則用D76程序或有關膠卷指定的程序。

以黑白膠卷為例,當膠卷以D76顯影時,已改變結構的晶體會變為黑色銀團,形成「負像」(negative)。沒有被光照射的晶體則未改變其結構,其後在定影過程中被定影液(Fixer)沖洗掉,只會留下極淡的甚至透明的部分。 結果是膠卷上受光多的地方影像「厚」,受光少的地方影像則顯得「薄」,沒有受光的部分則是透明的,形成一個「負像」(Negative)。 顯影時間及濕度有一定的規定,如時間長了,膠卷的葯膜亦會「厚」了,反之時間短了,則葯膜亦會「薄」了。

(2)片基(Film base) 我們上述談到的葯膜必須附在片基之上,使它能夠固定在一個「平面」上,現代膠卷的片基是膠片,但葯膜實際上可以塗在任何固體物質上,如紙張、玻璃、布料等等。因此,可以把相片做在T恤、水杯及瓷器上。其實,早期的「膠卷」,是把葯膜塗在玻璃片上,當然,那時的「膠卷」絕不是叫作膠卷(Film)的。 葯膜附在片基的一面,膠卷的一面有葯膜,另一面則沒有葯膜,只有膠片。看左右正確的影像,必須看沒有葯膜的一面,曬相或Scan膠卷時,有葯膜的一邊亦須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