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五年經濟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一個由計劃經濟國家逐步向市場經濟國家轉軌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還遠遠沒有建立起來,轉型期需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用物價指數等經濟指標這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熟市場經濟理論來衡量和評價中國經濟的宏觀形勢,並以此為依據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判斷,雖然也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但卻很容易產生誤導和偏差。這也是國內學術界和理論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國嘗試運用貨幣政策和貨幣手段來干預宏觀經濟發展態勢,屢屢收效甚微和近乎失靈,最終都不得不以來行政手段解決問題,其原因就在於完全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學理論,由於中國的具體國情不同,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前提條件和假設條件不一樣,照本宣科的結果,不僅說明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將問題更加復雜化,陷入迷茫和爭論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對於這一點的感性認識,在國際油價近年來處於高價位運行,並不斷創出新高的時候,對中國經濟宏觀形勢的影響就看得十分明顯。
中國如果完全放開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將使中國的物價指數上漲2至3個百分點的結論,現實的反應也會很快體現出來,那麼自然就是一種通貨膨脹的態勢,遠遠不是如今有許多經濟學家所擔心的通縮陰影。所以說,中國的物價指數並非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情況,加上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區域狀況的嚴重不均衡,統計數字的誤差就將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國無論是在客觀上還是主觀上,都不存在經濟發展拐點和通縮的問題。城鄉的巨大差別,以及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國高速發展的勢頭難以扭轉。即使一時的有可能出現的通縮情形,也是由於社會基礎公共消費品(水、電、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蓋下出現的問題,並非投資下降所導致。中國在宏觀經濟領域出現一些所謂的?論,雖難以理喻但卻不難理解。由於社會基礎公共消費品的政府嚴格管制,使得這些特殊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市場化程度很低,企業和相關部門的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緩慢,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產生作用,依然是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會出現非供求關系真實狀況反映下的「油荒」,煤電油運的瓶頸。
政府和經濟學家們的分析十分謹密與客觀,從局部和細節問題的解決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對於宏觀經濟態勢的把握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原因就在於改革的全局觀在現實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缺少經驗和深刻理解,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發展缺少底氣和科學的指導。加息和人民幣升值,只不過是一種局部和細節的經濟關系調整,構建和諧社會,以及社會的均衡發展,需要的是統籌兼顧。油價的上漲,消費者自然不會滿意,但煉油企業虧損四百多億難道就是合理的嗎?方方面面都不滿意,實質上就是中國社會的社會生產關系沒有完全理順的現實反映,還沒有完全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宏觀調控看到和抓住這一點,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結。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觀經濟的方式和現狀就無法改變,市場經濟體制就很難建立。經濟學家們一方面不希望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又擔心市場經濟發展的失控,需要依賴政府的管制。就經濟說經濟,割裂了經濟與政治的辨證關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響。
分析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不能簡簡單單地就事論事,依賴某個經濟指標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政治因素,地域環境,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走向,中國的社會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對於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同作用。
中國的奮斗目標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實現強國夢,那麼在宏觀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客觀實踐過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採取「揚棄」的態度。世界的發展,向全球化和不斷的加深加大社會分工的方向演變,中國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時,國內的分工和細化也要同步進行。要同時發揮宏觀與微觀兩個積極性,解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切束縛。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和計劃手段的各自優越性,保障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宏觀經濟形勢的研判也不能割裂開來進行。
❷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形式分析
本報告採取了國際前沿、國內較為獨特的基於准結構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擬(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對統計數據和經濟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學鑒別校正的基礎上,對中國宏觀經濟最新形勢進行嚴謹分析,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客觀預測,並提供各種政策情景模擬結果供決策參考。
一、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即期特徵與主要風險
中國宏觀經濟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內部主要不確定性
1.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投資和消費增速下滑
在Baker等利用《南華早報》編撰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之後,Davis等基於《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選取中文關鍵詞再次編制了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就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來說,該指數搜索的關鍵詞包括「財政」、「貨幣」、「證監會」、「銀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等,尋找到報紙中包含至少一個分類中的經濟政策不確定關鍵詞的文章,然後計算這些文章的數量,最後將其與該月兩個刊物上所有文章數量相除得到該月份政策不確定性的具體數值,並將1995年1月的數值作為基準數據,最終計算出中國經濟不確定性。該指數同時涵蓋中央政府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時變性,能夠較為准確的衡量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中短期變動。同樣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中使用了這兩本新聞刊物中包括「進口關稅」、「進口稅」、「WTO」、「貿易壁壘」等關鍵詞的文章做月度統計,用以衡量外部貿易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Baker等公布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以來,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確定性與公司決策、貨幣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場行為等,其在多個維度上都表現出與宏觀變數的相關性和一定的預測能力。課題組利用新發布的以中文關鍵詞為基礎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指數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發現其與投資增速和消費增速之間在2018年以來都存在負的相關性。進入2018年後,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不斷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點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由2017年的平均290點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點。2019年二季度以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高達411點,並在4月份回落到319點,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在3月份達到905點,4月份回落到392點。伴隨著不確定性指數的增長態勢,中國宏觀經濟同期出現反向的向下趨勢,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經課題組計算發現,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確定性指數與同期的名義投資增速做相關性分析,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2018年以來相關性為-0.31,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私營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為-0.21,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的相關性為-0.35,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增速相關性達到-0.39,表明近年來不確定指數的攀升確實負面影響了企業的投資。
❸ 如何分析宏觀經濟基本面
從長期看,我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問題,包括城鄉結構問題、地區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投資消費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等等。結構性問題從廣義上講是制度層面的問題,從狹義上講則是價格層面的問題。如果不通過改革完善制度,理順定價機制(尤其是土地、資源、能源、資金、外匯等生產要素的定價機制),僅僅依靠行政命令和短期政策,是無法解決我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結構性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從短期看,我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量問題,即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匹配問題。從過去一年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持續負增長、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下滑來看,總量問題依然是產能相對過剩、需求相對不足的問題。因此,2013年政府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穩增長,即通過適度擴大總需求,以使之盡快與總供給(實際產能)相匹配。根據定義,經濟中的總需求通常指名義總需求,它在數量上等於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由於貨幣流通速度通常保持穩定,因此,適度擴張總需求在政策操作上等同於適度提高貨幣供應量增速。(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3年第五期)
❹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十大分析
2008年,中國經濟能夠在將核心CPI指數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時實現接近10%的實際GDP增長速度。然而,中國經濟景氣從2008年起轉折下行,已經進入本次經濟周期的收縮階段。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應該在長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則指導下,建立以促進國內投資需求為核心的政策體系,採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啟發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以及消費需求與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全面拉動作用,在中國經濟景氣進入收縮階段後防止蕭條形態。
中國經濟具有投資驅動的內生增長性質,從而其潛在國民收入增長容納實際國民收入增長的滯後效應。由於2004-2007年間中國實際國民收入的高速增長已經通過滯後效應大幅度提升潛在國民收入,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過度減緩可能產生明顯的負向國民收入缺口。同時,中國經濟波動的主要需求驅動力量已經從1982-1993年間的內部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轉變為1994-2007年間的外部凈出口需求,必然通過國際貿易途徑而耦合美國經濟波動,嚴重其經濟周期的內在收縮傾向。中國通貨膨脹機制完成從高核心通貨膨脹率向低核心通貨膨脹率的歷史性轉變。由於重型化的產業結構、嚴格的環境保護標准與完善的國有產權制度,難以避免資源性產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不過,在競爭性市場體系支持下的技術進步,能夠沿產業鏈方向逐級吸收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基本消除中國通貨膨脹的資源成本推動因素。中國經濟已經並且將繼續呈現從PPI指數到GDP平減指數到CPI指數遞減的通貨膨脹動態結構,保持較為溫和的CPI指數核心通貨膨脹率。
面臨高儲蓄傾向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設計應該遵循凱恩斯主義路線,實現高儲蓄向高投資的有效轉化,以充分積累的資本存量與相對短缺的勞動力互補而支持未來老齡社會。在彌合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可能通貨膨脹缺口時,中國需求管理不僅存在硬著陸與軟著陸的政策選擇,而且存在正向軟著陸與反向軟著陸的政策選擇。中國需求管理應該建立最高可持續增長率目標的政策指導線,並且面臨持續擴展而實時未知的潛在總供給能力,應該採取微撞的操作模式,通過間歇性增加總需求而跟蹤潛在總供給前沿。
❺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分析
宏觀分析的話就是市場的走向吧和一些經濟的條件和它的差別量。
❻ 簡要分析中國宏觀經濟現狀與形勢
當前,美國經濟受次貸危機拖累,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之一.
中國投資實際增長率正在回落,出口面臨困難局面,需求總水平偏低,經濟增長遭遇比較嚴格的約束。
紡織業以外需為主,目前世界經濟不景氣,紡織業出口受沖擊;鋼鐵行業過去快速增長主要是因為建材用鋼需求量非常大,現在房地產市場發生變化,鋼鐵行業增速自然回落;轎車產量下降是受持續高油價影響。紡織、鋼鐵、汽車等的回落非常突出。今年8月份,紡織業增速為8.9%,而去年同期是14.4%;鋼鐵業增長8.1%,而去年同期為19.0%;轎車產量下降6.0%,而去年同期增長17.1%。
「未來幾個月,影響這些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不會發生大的變化,這些行業乃至整個工業增長會持續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要適度恢復和增加需求。特別是汽車和住房是這輪增長的源頭,國家應給予一定的支持。
針對當前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盡快出台一些扶持措施。比如,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等。目前,國家已經出台了扶持企業發展的措施。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全國性商業銀行在原有信貸規模基礎上調增5%,地方性商業銀行調增10%……這些政策措施的效應將逐漸顯現。
「從長遠看,中國工業需要轉型,走信息化、高技術之路,更多依靠內需而不是出口。在這一過程中,會有陣痛。」
❼ 中國宏觀經濟的狀況
中國的宏觀經濟,盡管存在諸多問題,發展速度也不理想,但若比全球幾個最大國家的 經濟狀況,那還是明顯好一些。畢竟有14億人的 巨大需求,僅僅為了滿足這14億人口的 日常需求,就已經能初步維持國家經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