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觀察的意思是什麼
觀察是指細察事物的現象、動向;考查或調查;清朝官員的名稱。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觀,指看、聽等感知行為,察即分析思考,即觀察不止是視覺過程,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而且觀察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稱之為知覺的高級形式。
觀察[ guān chá ]
詳細解釋
1、審視;視察;察看。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三幕:「部隊來到 赤水 河邊停住。 李有國 、 羅順成 登上巨石觀察情況。」
2、官名。
唐 代於不設節度使的區域設觀察使,省稱「觀察」,為州以上的長官。 宋 代觀察使實為虛銜。 清 代作為對道員的尊稱。
3、宋 元 時稱捕役。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大尹﹞即喚過當日緝捕使臣何觀察分付道:『今日奉到密旨,限你三日內要拿元宵夜做不是的一夥人。』」
(1)觀察擴展閱讀:
相近詞語解釋
1、考察[ kǎo chá ]
解釋:實地觀察調查。
魯迅 《書信集·致胡今虛》:「學術文章要參考書,小說也須能往各處走動,考察,但現在我所處的境遇,都不能。」
2、察看[ chá kàn ]
解釋:觀察;考察;為了解情況而細看。
峻青 《海嘯》第一章八:「到兩面廂房看了看,又在院子的四面牆上察看了一下。」
② 什麼是觀察
對了。小鷹開始也飛不高,小兔小時候也跑不快,說唱演員的嘴巴與一般人的嘴巴也沒太大的區別。小鷹勤學、苦練,才練就了善飛的翅膀;小兔勤學苦練,才練就了善跑的腿腳;說唱演員勤學苦練,才練就了能說會道的嘴巴。 觀察是一種練習 觀察是一種練習,是對我們每個觀察的人的五種感官的訓練,即對眼、耳、鼻、舌、手的訓練。 我們知道,建樓蓋房需要磚瓦木石,燒菜做飯要備好柴米油鹽,寫字算題必須要有筆墨紙硯等等。那麼作文不僅需要貯存大量的各方面的材料,而且更需要把多方面的材料整理、歸納好,隨時准備拿來使用。就像你每天早晨起床,要想穿衣快,就必須在前一天晚上脫衣服後,把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要有規律,這樣在穿衣服時速度就快了;如果將衣物亂脫亂放到穿的時候就不易找到,就會影響穿衣速度。 作文也是這樣,應把材料存足,且很有規律地編排好。把每天用眼看的、用耳聽的、用鼻嗅的諸多材料在腦中記住,這叫內貯信息;把了解到的材料記在筆記本上,這叫外存信息。每天都搜集,每天都記錄,時間長了,你的信息量就大大增加了,作文時就有話可說了。 觀察就是這種搜集信息的練習。就是練慣用眼睛、鼻子、耳朵、舌頭、手等方面獲取寫作材料的練習。 觀察是寫作成功的前提 要寫好文章,必須注意觀察生活,這是一條寫作的規律。 寫文章的人,必須深入而廣泛地觀察萬物,從前人的著作中吸收精華。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此後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觀察是對周圍世界事物和現象的有意識、有計劃的察看、了解。寫作的觀察不同於一般的隨意「觀看」,它需要觀察者仔細專注地察看對象的特徵,並的對這些特徵作出自己的分析、評判、選擇、記憶,使之成為自己的第一手有價值的寫作材料。正如福樓拜教導莫泊桑時所說:「要長時間很注意地去觀察,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為了要描寫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樹木,我們要面對著這堆火和這棵樹,一直到我們發現了它們和其他的樹和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點的時候」。 觀察是一種好習慣 觀察並不是一個任務,而應是一種習慣。對於任何事件、任何時間都可以試著去觀察。比如你跟媽媽上街去買菜,你必然看見各種各樣的菜,各種的人、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你看到了、聽到了,這就是觀察;再如你每天都從學校到家,都從家到學校,一路上看到的東西不可能都與昨天相同,哪些不同呢?找出了它們的不同,你就是在觀察了。除了校外,校內也可以觀察。上體育課你可以留心別人的動作;課間游戲,你可發現各人不同的愛好……這樣久而久之,你便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有了這種好習慣,你寫作文就有話說了。 觀察是發明創造的階梯 觀察是發明創造的前提。伽利略觀察教堂里的銅鍾擺動時,發現了鍾擺的等時性;瓦特盯著燒開的水壺出神,通過思考而發明了蒸氣機;牛頓對著太陽光皂泡而研究了光的干涉現象,通過觀察三棱鏡而研究了光的色散,證明了白色是由紅、澄、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 小學生要完成學習任務,就必須觀察自然現象、觀察社會、觀察科學實驗現象,不僅要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徵,而且要觀察事物的主要特徵和本質特徵。 小朋友們要想當科學家,你就得學會觀察。 小朋友們要想發明創造,你就得學會觀察。 小朋友們要想當大作家,你就得學會觀察。 小朋友們要想……觀察是…… 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看的意思,還有「調查、考察、體驗」的意思。打兩個形象的比喻說吧,觀察就好像了解萬物的「窗口」,觀察又好比拍攝照片的「鏡頭」。要想獲得充足的習作材料,寫出充滿生活氣息,富有真情實感的好作品,光靠視覺──眼睛,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調動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一齊工作。認真地觀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動物、植物、靜物),使頭腦里同時得到多種獲取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觀察形態,聽音響,辨別味道,而且感覺事物的冷暖,將這些感覺,構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畫面。
③ 如何學會觀察事物
一、對靜止的事物,構成它的各個部分要看全,每一部分的各方面的情況要看細。
每一個具體事物,總是由幾部分構成的。如果我們在觀察的時候遺漏了某個部分,那麼觀察到的事物就是不完整的。
例如,我們觀察一盆茉莉花,就要注意到它是由根、莖,時、花這四部分構成的。特別是可以看得見的莖、葉、花,在觀察時是不能遺漏的。
二、觀察還要調動多種感官
在進行觀察的時候,僅僅用眼睛看一看是不夠的。要想使觀察的收獲更大,感受最深,就要盡可能多地調動自己的各種器官,用眼仔細看看,用耳仔細聽聽,用鼻仔細聞聞,用口仔細嘗嘗,問問,用手仔細體驗腦仔仔細想想。
(3)觀察擴展閱讀:
事物的變化有四季的變化、蠶化蛾的變化、潮水的變化、樹葉的變化、晝夜的版變化。
相關介紹權:
1、四季的變化:
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干濕度大,季節轉換時降雨量、風暴等變化明顯。
2、蠶化蛾的變化: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
3、潮水的變化:
海水有漲潮和落潮現象,漲潮時,海水上漲,波浪滾滾,景色十分壯觀;退潮時,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灘。漲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兩次。
④ 觀察的有哪些具體方法
(1)順序轉換法
觀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學會有計劃、有次序地順序查看,從不同角度、不同順序上去觀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順序觀察不同事物,從而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和實質。
觀察順序,首先指的是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從近及遠等;觀察順序,還可以指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結構組成部分的次序,如從頭到尾、由表及裡、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所以,觀察同一事物,既可以依循其空間順序,也可以從其不同的結構次序入手,獲取的信息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也不同。比如,觀察一尾金魚,從整體順序來看,其葉菱形,分為上頭、中軀、下尾三個部分,鰓以前是頭部,肛門以後是尾部,而鰓和肛門之間便是軀干。從局部結構來看,以頭為例,其前端有口,兩側有鼓起的眼袋和眼瞼,眼的前面有兩個鼻孔,兩側還各有一片鰓蓋,鰓蓋後緣掩住鰓孔,能開合,與口的運動互相一致配合,讓水不停地由口流入,由鰓排出,尾翼長,肚子大,顏色鮮。經過這多種順序地有步驟地觀察,就可以獲得一個完整、清晰的觀察印象。
用不同順序觀察不同類事物,往往採用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分析法。如觀察街景、公園、山色等自然景象,多採用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方位順序法;而觀察某一事件,則必須按照開頭(起因)——中間(經過)——結果的時間發展順序。
(2)求同找異法
求同找異法就是認真觀察和研究觀察對象,找出其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並分析其間的關系,其意義在於提高觀察者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例如對蜜蜂進行觀察,必須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觸角和善於舞蹈的多條腳,由此,引發出觀察螞蟻、蝸牛、蜘蛛、蜻蜓等動物的興趣。在觀察這些昆蟲家族的秘密時,自會發現這些昆蟲有的有觸角,有的短而小,有的沒有觸角,有的昆蟲有翅膀,有的有甲殼(如瓢蟲),有的沒有。通過這種求同找異法,比較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進一步觀察、進一步比較的積極性就會自然產生。
⑤ 觀察的方法有哪些
(一)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
全面觀察是指對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進行觀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徵,又要觀察到事物比較隱蔽的特徵;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體,又要考察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既要觀察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又要了解事物發展某一階段的特點,從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而徹底的了解。同時,客觀事物是極其復雜的,要實現全面觀察,就必須調動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感官進行視覺、聽覺、嗅覺、膚覺、觸摸覺、動覺等諸方面的協同觀察。重點觀察是相對全面觀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對事物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作特別深入細致的觀察。著名作家楊朔在談到觀察人的特點時說:「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那些性格上有特點的人。從他的外表、舉動、語言以及生活習慣上掌握他的性格。」重點觀察就是抓關鍵、抓重點,把注意力緊緊瞄準你要觀察的對象。
(二)比較觀察與解剖觀察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較觀察是把客觀事物加以對照比較,找出相同點和相異點,即認識事物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解剖觀察是把被觀察對象的各種特性,各個側面及各個組成部分分解開,仔細地加以觀察。通過解剖觀察,可以加深對事物的了解。
( 三)順序觀察與側面觀察
順序觀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順序進行的觀察。客觀事物總有其順序,有其發展的過程。事物的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如事物的發展過程)、空間順序(如遠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後等)、主次順序、邏輯順序等。觀察時必須遵照一定的順序,如由外到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體。從心理學上講,順序觀察有利於信息的存貯、編碼和提取。側面觀察是對事物和對象的某一個側面進行的觀察。如作文中記一個人物在特定場合下的活動,攝影中拍攝一個特寫鏡頭等。
(四)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
長期觀察是指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進行的較為系統的觀察。比如,氣象小組為了摸清當地的氣候特點及規律,進行數年的觀察記錄,並從獲得的氣象材料中概括出該地區的氣象特徵及規律。長期觀察具有時間久、連續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直至獲得預期的觀察結果為止,切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三日打魚,二日曬網」。長期觀察本身就是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過程。短期觀察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所進行的觀察。例如作文課中,為了寫日出,一大早起來仔細觀察日出的景觀。短期觀察的事物往往稍縱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時機,認真仔細地觀察思考,並及時做好記錄。
(五)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觀察者親自動手進行觀察,或者實地考查。間接觀察是利用別人觀察所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概括,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
(六)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植物學或動物學時,在大自然或動物園中,實地觀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動物。實驗觀察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物理和化學時,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實際觀察那些具體的物理或化學現象。
上述各種觀察方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根據觀察的對象、時間和地點等條件,選擇某種或某幾種有效的觀察方法。 一般情況下,在同一時期內,可以以某一種觀察方法為主,另一些方法為輔,讓各種觀察方法取長補短,相互補充,觀察活動也應該有主有次,突出重點,以便收到良好的觀察效果。
⑥ 什麼是觀察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
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門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觀察、觀察、再觀察」的名句,以此來強調觀察對於研究工作的重要性.達爾文也曾經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他們進行精細觀察道德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見,觀察力是十分重要的.
觀察力的培養,首先是要接近大自然,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當然,我們所說的觀察,實施中和思考相伴隨的.在美麗廣闊的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值得細心觀察的事物.什麼花在春天到來時最先開放,哪些動物在夏天時總在樹上叫,秋天來臨時白天時間變得短了還是長了,冬天下雪的時候冷還是雪融化的時候冷,等等.經常細心留意這些觀察,養成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會有助於你積累更多的經驗,更好地認識世界.
生物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於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對於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⑦ 觀察。↗
顯微鏡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轉180度後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旋轉180度後得到的是「↙」.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