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埃德加·斯諾簡介。
埃德加·斯諾(1905—1972),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
(1)斯諾擴展閱讀:
個人生活介紹
斯諾先後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是海倫·斯諾,兩人於1932年結婚,1949年5月分手,兩人之間沒有子女,之後海倫一直沿用斯諾的姓氏並住在斯諾購置的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麥迪遜鎮一棟建於1752年的農舍里,而且沒有再婚。
在尼克松總統訪華後,她於1972年末和1978年再訪中國。80年代兩次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海倫「人民友好使者」的榮譽證書和證章。1997年1月,海倫去世。
參考資料:網路-埃德加·斯諾
2. 關於 斯諾 的詳細資料
姓名: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
總積分:20,290
籍貫:蘇格蘭
生日:1969年1月13日
轉為職業選手:1985年
世界排名:1
排名賽獲勝次數:28
排位賽獲勝次數:32(世界紀錄)
職業獎金:4,839,397英磅
世界職業錦標賽上最佳成績:六次冠軍
世界職業錦標賽上最高單桿度數:147(1995年)
其它大賽上最高單桿度數:147(四次)
球員簡介:
亨得利,來自蘇格蘭的愛丁堡地區。1983年,他初露鋒芒,獲得了全國16歲以下青少年錦標賽的冠軍。一年以後,他又成為蘇格蘭業余錦標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1985年,在現閃贏得蘇格蘭業余錦標賽冠軍後,他轉為職業選手。
1986年,年僅17歲的亨得利,便輕易的榮獲了蘇格蘭職業錦標賽的冠軍。第二年,在再教育次贏且還奪得了羅曼斯大獎賽的冠軍,又成為排名賽最年輕的冠軍得主。同一賽季里,由於又贏得了英國公開賽,使他在世界排名表上由第23位躍進到4位。1988-1989年度里,他更是奪得了大師賽馬的冠軍。
進入到九十年代,斯蒂芬.亨得利更是如日中天。1990年,他首次登上世界職業錦標賽的冠軍寶座,一舉又成為這項大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和主。然而,更令世人驚嘆不已的是,在以後的七年裡,他的名字竟然又五次刻在這樽舉世聞名的獎杯上。
1990年,當21歲的亨得利在世界職業錦標賽中以18:12擊敗吉米.懷特,一舉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世界冠軍時。他顯得出奇的平靜:"我已下定決心要贏得這一場比賽,而且我信心百倍我能夠做到。我很高興我能夠頂住壓力,一直能夠保持精力集中,沉著冷靜。整個比賽過程中,我都很緊張,我的胃今晚一直在不停的翻騰。"
1992年,在世界職業錦標賽上,亨得利又一次擊敗吉米.懷特奪得冠軍。當時,吉米.懷特在關鍵的一局中領先52分。斯蒂芬.亨得利有機會清台,但必須大力擊球,將幾乎緊貼邊墊的棕色球擊入袋裡,並要留下打黃球的好位才行,這個球難度非常大。結果,他擊進了棕球並一路贏下去,沒有讓吉米.懷行再贏一局。賽後,斯蒂芬.亨得利說:"比賽時,必須做到不去想輸"。
1993年,亨得利在世界事業錦標賽上再次擊敗吉米.懷特衛冕成功。
1994年,在世界職業錦標賽開始不久,亨得利不小心在浴室里摔了一跤,造成肘部下方細微骨裂縫。這次,他奪冠好象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不管怎樣,他還是打進了決賽。當決賽進行到決定勝負的35局時,冠軍似乎已成吉米.懷特的囊中之物。檯面上有足夠散開的紅球可以讓吉米.懷特穩穩地當上一回世界冠軍。但是,吉米.懷特卻失誤碼率了一個原位點黑球。"每個人包括我在內,都不想懷特出現這一失誤。我已准備好上前同懷特握手,向他表示衷心祝賀。懷特理應得到這一冠軍稱號",亨得利說。然而,他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離開座位,以冷冰冰的58分結束了整個錦標賽。
1995年,亨得利在世界職業錦標賽的半決賽中以147度的滿分桿戰勝了吉米.懷特,決賽中又以18:9輕松擊敗奈傑爾.邦德奪得冠軍。這一次單從克魯斯堡贏得的獎金就超過了一百萬英鎊。
1996年,亨得利的第六個世界職業錦標賽冠軍是在以18:12戰勝彼得.埃布登之後誕生的。賽後,彼得.埃布登隨口說道:"亨得利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斯諾克選手。我以後要告訴我的子孫,我曾經榮幸與這樣一位高手在世界最高水平的決賽上交過手"。
亨得利這位蘇格蘭小伙,1994年被授予英國皇家勛章獲得者的稱號,並分別於1987年和1996年兩度當選為英國BBC電視台的蘇格蘭體育名人,而且還與雷.里爾頓和史蒂夫.戴維斯並駕齊驅成為當代斯諾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六次世界職業錦標賽的冠軍得主。可以說,斯蒂芬.亨得利是斯諾克體壇上最耀眼的一顆巨星。
輝煌戰績:
73個賽事冠軍,其中32個計分賽冠軍,7次世界錦標賽冠軍,6次Masters和5次英國錦標賽冠軍,1990-1997世界排名第一。
獲得世界檯球錦標賽冠軍最年輕的選手,當時是21歲106天(1990-4-29)。
第一個在記分排名賽中打出147分最高分超過兩次的選手。
唯一可以在職業賽同一個賽事中打出7個網路桿的選手(1994英國錦標賽)。而且是第一個在連續7局中打出5個網路桿的選手。
最長的不敗記錄:從1990-3-17到1991-1-13輸給懷特,贏得5次排名賽冠軍和36個連續排名賽比賽。
在同一賽季中同時擁有世界錦標賽冠軍和英國錦標賽冠軍的選手之一,另外的選手是戴維斯與希金斯
3. 斯諾在離開中國之際說了什麼話
我和周恩來談了幾分鍾,向他說明了我的身分以後,他就替我安排在百家坪過夜,叫我在第二天早晨到他設在附近的一個村莊里的司令部去。我坐下來和駐扎在這里的交通處的一部分人員一起吃飯,見到了十幾個宿在百家坪的青年。他們有些人是游擊隊學校的教員,一個是無線電報務員,有幾個是紅軍軍官。我們吃的有雞、不發酵的保麩饅頭、白菜、小米和我放量大吃的馬鈴薯。可是像平常一樣,除了熱開水以外,沒有別的喝的,而開水又燙得不能進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飯是由兩個態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確切地說是由他們端來的,他們穿著大了好幾號的制服,戴著紅軍八角帽,帽舌很長,不斷掉下來遮住他們的眼睛。他們最初不高興地看著我,可是在幾分鍾後,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個孩子的友善的微笑。這使我膽子大了一些,他從我身邊走過時,我就招呼他:" 喂,給我們拿點冷水來。那個孩子壓根兒不理我。幾分鍾後,我又招呼另外一個孩子,結果也是一樣。這時我發現戴著厚玻璃近視眼鏡的交通處長李克農在笑我。他扯扯我的袖子,對我說:" 你可以叫他' 小鬼' ,或者可以叫他' 同志' ,可是,你不能叫他' 喂'.這里什麼人都是同志。這些孩子是少年先鋒隊員,他們是革命者,所以自願到這里來幫忙。他們不是傭僕。他們是未來的紅軍戰士。"正好這個時候,冷水來了。" 謝謝你——同志!" 我道歉說。那個少年先鋒隊員大膽地看著我。" 不要緊," 他說," 你不用為了這樣一件事情感謝一個同志!"我想,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從來沒有在中國兒童中間看到過這樣高度的個人自尊。可是,這第一次遭遇不過是少年先鋒隊以後要使我感到意外的一系列事情的開端而已,因為我深入蘇區以後,我就會在這些臉頰紅彤彤的" 紅小鬼" ——情緒愉快、精神飽滿、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發現一種令人驚異的青年運動所表現的生氣勃勃精神。第二天早晨護送我到周恩來的司令部去的,就是列寧兒童團的一個團員。司令部原來是一個不怕轟炸的小屋,四面圍著許多同樣的小屋,農民都若無其事地住在那裡,盡管他們是處在戰區中間,而且他們中間還有個東路紅軍司令。我心裡不由得想,紅軍能夠這樣不惹人注目地開進一個地方,是不是紅軍受到農民歡迎的原因?附近駐扎一些軍隊似乎一點也沒有破壞農村的寧靜。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周恩來的首級,可是在周恩來的司令部門前,只有一個哨兵。我到屋子裡以後看到裡面很乾凈,陳設非常簡單。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頭放著兩只鐵制的文件箱,一張木製的小炕桌當作辦公桌。哨兵向他報告我到來的時候,周恩來正伏案在看電報。" 我接到報告,說你是一個可靠的新聞記者,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並且說可以信任你會如實報道," 周恩來說。" 我們知道這一些就夠了。你不是共產主義者,這對於我們是沒有關系的。任何一個新聞記者要來蘇區訪問,我們都歡迎。不許新聞記者到蘇區來的,不是我們,是國民黨。你見到什麼,都可以報道,我們要給你一切幫助來考察蘇區。"給我這樣自由活動的誠意,我是有一點驚奇和懷疑的。我原來以為即使允許我到蘇區去旅行,對於拍照、收集材料或訪問談話等總會對我加以一定的限制的。他的話聽起來太理想了;總歸有什麼地方會出毛病的……關於我的" 報告" ,顯然來自共產黨在西安的秘密總部。共產黨同中國的所有重要城市,包括上海、漢口、南京、天津等處,都有無線電的交通。他們在白區城市內的無線電台雖然經常被破獲,國民黨要想長期切斷他們與紅區的通訊聯系,卻從來沒有成功過。據周恩來告訴我,自從紅軍用白軍那裡繳獲的設備成立了無線電通訊部門之後,他們的密碼從來沒有給國民黨破譯過。周恩來的無線電台設在離開他的司令部不遠。他靠了這個電台和蘇區里所有各個重要地方,各個戰線都保持聯系。他甚至和總司令朱德直接通訊,那時朱德的部隊駐扎在西南數百英里外的川藏邊境。在西北的蘇區臨時首都保安有一個無線電學校,大約有九十個學生正在那裡受無線電工程的訓練。他們每天收聽南京、上海和東京的廣播,把新聞供給蘇區的報紙。周恩來盤腿坐在小炕桌前,把無線電報推開一邊——據他說,其中大多數是對面山西省黃河沿岸紅軍東線各地駐軍的報告。他動手替我起草一個旅程。寫完以後,他交給我一張紙,開列著為時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個項目。" 這是我個人的建議," 他說," 但是你是否願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認為,你會覺得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但需要九十二天!而且幾乎一半的日子要花在路上。那裡究竟有什麼可以看呢?難道紅區有這樣遼闊嗎?我嘴裡沒有作聲,但是心裡對這旅程是有保留的。可是,實際結果是,我花的時間比他所建議的還長得多,最後我還捨不得離開,因為我看到的太少了。周恩來答應讓我騎馬到保安去,有三天的路程,並且給我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動身,因為我可以跟著回到臨時首都去的一部分通訊部隊同行。我聽說毛澤東和蘇區其他幹部都在那裡,周恩來同意打一個電報給他們,告訴他們我就要來到。我一邊和周恩來談話,一邊深感興趣地觀察著他,因為在中國,像其他許多紅軍領袖一樣,他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個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盡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他講英語有點遲緩,但相當准確。他對我說已有五年不講英語了,這使我感到驚訝。我從周恩來的一位以前的同學那裡,從外國人稱為中國" 國民革命" 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時代中與他共事的國民黨人士那裡,了解到一些關於周恩來的情況。但是從周恩來自己身上,我後來還了解到更多的情況。他使我感到興趣,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他顯然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純粹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書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來是一個大官僚家庭的兒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親是個傑出的教書先生,母親不同凡俗(是個博覽群書的婦女,甚至真的喜愛現代文學),他本人似乎註定要做個讀書人的,因為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表現出有突出的文學天賦。但是,像他同輩的許多其他人一樣,他在民族覺醒的時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興趣從文學轉移到別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後,中國的單純的新文化運動開始有了比較嚴重的產物萌芽,這時周恩來便被卷到了社會革命運動中去,這個運動將使中國受到觸及靈魂深處的震動。他先在南開中學,後在南開大學學會了英語,受到了" 開明的" 教育,南開大學是天津得到美國教會支持的一所大學。他在班上成績優異,在南開的三年都靠獎學金維持。接著日本提出" 二十一條要求" ,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全國爆發起義,產生了爭取民主和社會改革的運動,最後是一九一九年的學生運動。周恩來作為學生領袖,遭到逮捕,在天津關了半年監牢。周恩來獲釋後去了法國。他在戰後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在巴黎幫助組織中國共產黨,成了同時在中國成立的這個組織的創建人。他在巴黎學習了兩年,到英國去了幾個月,又回到法國,接著又到德國學習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國,已是個著名的革命組織者,回國後立即在廣州與孫逸仙會合,後者當時與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合作,准備發動國民革命。周恩來二十六歲就成了廣州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領袖人物,被任命為著名的黃埔軍校秘書,做了布留赫爾將軍的親信,布留赫爾將軍當時是黃埔軍校的第一號俄國顧問,現在是蘇聯遠東紅軍司令。對當時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來說,這個年輕的共產黨員是個剋星。但是蔣介石還是不得不任命他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為周恩來在激進的學員中間影響很大。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進行了北伐,由蔣介石任總司令,這是國民黨和共產黨聯合推選的。周恩來奉命去上海准備起義,協助國民軍攻佔上海。周恩來當時是個年方二十八歲的青年,並未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在工人階級中間也很少活動經驗(他是個大資產階級家庭的子弟,同工人階級素無接觸),更沒有什麼手冊指導他怎樣發動起義,沒有什麼人給他出主意(主要的俄國顧問都留在蔣介石那裡),因此他到上海的時候唯一的武裝是他的革命決心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共產黨在三個月之內組織了六十萬名工人,可以舉行一次總罷工。總罷工的號召得到了一致的響應,這對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這個最大堡壘里過慣太平日子的居民卻是一次可怕的經歷。但是起義沒有能夠實現。工人們沒有武裝和訓練,不知道如何" 佔領城市".他們得通過經驗體會到需要有工人武裝核心的必要性。軍閥為他們提供了這個經驗。北洋老軍閥低估了第一次罷工和接著第二次罷工的意義,只砍了幾個腦袋,卻沒有制止工人運動。周恩來和一些著名的上海工人領袖趙世炎、顧順章、羅亦農終於組織了五萬名工人糾察隊,在法租界弄到地方給二千名幹部進行秘密軍事訓練,把毛瑟槍偷運到市裡,訓練了三百名槍手,這是上海工人所有的唯一武裝力量。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共產黨下令舉行總罷工,使上海全部工廠都停閉,又把六十萬名工人派到革命的路障後面去,這是他們一輩子中第一次被組織起來,而且有戰斗意志。他們先佔領了警察局,又佔領了兵工廠,接著佔領了警備司令部,最後取得了勝利。有五萬名工人武裝起來了,編成六營革命軍," 人民政府" 宣布成立。這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有聲有色的一次政變。這樣,當蔣介石幾天以後到達上海近郊時,發現他已不戰而勝,可以進入南市,從獲勝的工人軍手裡接受政權。這樣,在一個月以後,蔣介石發動他自己的右派政變,開始殺害激進分子時,他的黑名單上名列第一的就是這個把勝利送給他的危險青年,因為這位總司令明白,這個青年也可能把勝利從他手中奪走。這樣就開始了周恩來作為國民黨手中的逃犯和第三次革命——在中國舉起紅旗的那次革命——領導人的生涯。趙世炎、顧順章、羅亦農、陳延年(現在南京監禁的中國共產黨創建人陳獨秀的兒子)和周恩來在上海起義中的親密合作者有好幾十人被捕處決。據估計" 上海大屠殺" 人數達五千。這個造反者先逃到武漢,又到南昌,參加組織著名的八一起義,這是中國紅軍的歷史性開端。接著他去了汕頭,那裡的紅色工人已經佔領了華南這個大海港,在周恩來領導下守了十日,抵禦外國炮艦和地方軍閥部隊的進攻。後來他又去了廣州,組織著名的廣州公社。廣州公社失敗後,周恩來只得轉入地下活動——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他終於"闖破封鎖" ,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蘇區。他在那裡擔任紅軍總司令朱德的政委,後來任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在我見到他時他仍擔任這一職務。他在南方進行了多年的艱苦鬥爭,用步槍、機槍、鐵鍬對付轟炸機、坦克、裝甲車,對付作為敵人後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財力,這一英勇的努力是為了要保住小小的蘇維埃共和國,它沒有海港,甚至沒有鹽吃,不得不用人的鐵的意志來代替;後來他又身罹重病,九死一生,終於長徵到了西北的紅色新根據地。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面子哲學;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創建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來一定是個狂熱分子,因此我想尋找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說有這種神色的話,我卻沒有發覺出來。他談吐緩慢安詳,深思熟慮。因此,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是,他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他態度溫和地說出來的話,同國民黨宣傳九年來誣蔑共產黨人是什麼" 無知土匪" 、" 強盜" 和其他愛用的罵人的話,形成了奇特的對照。不知怎麼,當他陪著我走過安靜的鄉間田埂,穿過芝麻田、沉甸甸地垂著穗的小麥田,回到百家坪去時,他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赤匪。相反,他倒顯得真的很輕松愉快,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就像神氣活現地彷彿一個大人似的跟在他旁邊走的" 紅小鬼" 一樣,他的胳膊愛護地搭在那個" 紅小鬼" 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開大學時期演戲時飾演女角的那個青年——因為在那個時候,周恩來面目英俊,身材苗條,像個姑娘。
4. 斯諾是什麼意思
人名:Snow,中文直譯為斯諾,原意:雪
埃德加·斯諾
中文名: 埃德加·斯諾
外文名: Edgar Snow
國籍: 美國
出生地: 密蘇里州坎薩斯城
出生日期: 1905.7.19
逝世日期: 1972.2.15
職業: 新聞記者,作家
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snow
n.
1. 雪, 雪花, 雪片2. 下雪, 降雪3. (某地或某時的)降雪量;一場雪4. [用復數] 積雪;積雪地區;下雪期5. 雪狀物;雪白柔軟的東西6. 【化學】乾冰,固態二氧化碳vt. & vi.
1. 下雪vt.
1. (用花言巧語)蒙,唬2. 使雪片般地落下,使紛紛落下3. 用雪覆蓋;用雪阻困(over, under)vi.
5. 你怎樣評價斯諾其人
斯諾和同行一樣任職於報館,自食其力,沒有政府津貼,依靠自身能力發掘新聞,是個標準的職業記者。在30年代的中國,很多記者都認為一般反政府武裝不會有多大的能量,他卻感興趣,在他們合法化後斯諾趕去,對這些人作細致的觀察和深度分析,並客觀的報道了這支武裝,而且,斯諾很會周旋,還和高層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
由於當時西方媒體時常醜化中國,斯諾難得以平等的眼光看中國,並且平等的看待中國的一個自治政府,十幾年後這個自治政府在中國執政了,斯諾在中國有了收獲。新中國很看重這個難得的西方傳記記者,通過斯諾傳遞了很多信息,斯諾當然也樂此不疲,他也借中國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知名度。
所以,斯諾是個敬業的職業記者,他所做的僅僅是記者應該做的,咱們認為他了不起
6. 錄1斯諾為什麼要寫紅星照耀中國
斯諾是美國記者,他有要做世界知名記者的雄心壯志,所以就不遠萬里,從美國到中國來采訪延安的毛澤東。他的《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紀》,就是專門采訪共產黨知名人物,以及他在延安,在中國看到的很多西方世界完全不知道的情況,還配了很多照片,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延安的情況。中國與美國距離遙遠,所以很多美國人對中國完全不了解,感覺中國是個神秘的國度。斯諾的這個長篇新聞報道,就滿足了全世界對中國的好奇心!斯諾也一舉成為美國最知名的大記者。
(6)斯諾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稱《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國著名記者。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並與毛澤東主席見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7. 斯諾受到中國人尊敬的原因。
斯諾是一個正直、專業的記者,客觀地呈現真相,一生致力於推動美中兩國友好交流。《西行漫記》是一本讓人著迷的書,無論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應該看看,斯諾值得每個人尊敬。
8. 美國記者斯諾為什麼要來中國
因為斯諾熱愛中國,所以來了中國。
斯諾熱愛中國,熱愛海淀。1928年離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來到中國,在上海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主編,以後又任《芝加哥論壇報》、倫敦《每日先驅報》駐東南亞記者。
他踏遍中國大地進行采訪報道,「9·18」事變後曾訪問東北、上海戰線,發表報告通訊集《遠東戰線》。在上海,他見到了宋慶齡和魯迅。
引發了他對記錄中國人民苦難與嚮往的中國新文藝的興趣,後來他對蕭乾講,「魯迅是教我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他慶幸自己能在上海結識魯迅先生和宋慶齡女士,他是在他們的指引下認識中國的。
(8)斯諾擴展閱讀:
1960年至1970年,因寫作《紅星照耀中國》聞名於世的埃德加·斯諾三次訪華。而1970年10月斯諾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的照片成為中美關系的經典瞬間。關於斯諾的三次訪華,各類研究和記述層出不窮,但對於這一時期斯諾內心的焦慮乃至挫折感,學界和媒體沒有任何只言片語。
這種狀況無疑不利於人們完整了解斯諾致力於宣傳紅色中國、搭建中美交流平台的堅定信念。有鑒於此,筆者試圖利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手稿文獻,並以斯諾與《紐約時報》助理執行編輯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索爾茲伯里,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
1944年,在蘇聯與斯諾相識並受其影響,開始關注中國及長征。1984年,偕妻子走完長征路。1985年,出版《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風靡全球。
之間的來往信件為基礎,對他在中美關系解凍之前十年內心靈上的中國情結和為中美關系復甦所作的不懈努力進行梳理,以求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有所豐富。
9. 斯諾是什麼意識
斯諾,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曾三次來華訪問,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遵照其遺願,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