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關於春聯的知識
擴展閱讀
全國各地簡稱 2025-07-11 14:55:45

關於春聯的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6-08 12:14:35

1. 對聯知識大全

對聯知識大全
一、對聯的基本概念
對聯又稱為楹聯,是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應用文體。它要求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更是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
二、對聯的發展歷史
對聯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早在秦漢以前,在我國一些地方就有過年懸掛桃符的習俗。而春聯的出現是在桃符的基礎上慢慢演變發展起來的。
現今我們在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時,隨處可見古剎、佛堂廟宇、博物館、大學、古村落門樓、茶舍等處的佳聯妙對。
2005年,國務院將對聯這一習俗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對聯的規則特點
1、字數相等,斷句一致。就是說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同。
2、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每句之內詞與詞之間,平仄盡量交替。
3、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也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另外,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詞平仄應盡量相反。
4、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另外,寫對聯相關的橫批,可稱為對聯的題目,即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四、對聯的分類
1、從字數上分類
短聯:字數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斷句的對聯,如「山有色,水無聲」、「夏雨、春風」。
中等聯:一般字數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間,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氣回春」、「夜半星移驚起一林宿鳥,春深雷動震醒九淵潛龍」。
長聯:一般是指全聯超過四十字的對聯。
2、按內容分類,敘事聯、狀景聯、抒情聯、曉理聯、評論聯。
3、按聯語出處分類:集句聯、集字聯、摘句聯、創作聯。
4、按寫作方法分類:正對、反對、串對。
5、按應用范圍分類:門聯、裝飾聯、交際聯。

2. 關於對聯知識大全

一、對聯的起源與發展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是我國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眾遇到婚喪喜慶、節假、壽辰等重要事件或時刻,都喜歡用它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這種對聯在春節時期應用最廣,稱之為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當時的「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郁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後來,由於紙張大量生產,桃符逐漸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這便是貼春聯的開始。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據說,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另外,他還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的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因為皇帝身體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對聯便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二、對聯的特點:
對聯的特點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對」;上下文的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對聯的特點概括起來是「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桃花流水之曲,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復,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片語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時令、 地理、官室 、草木 、飛禽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嶽陽樓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片語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應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復字、迴文、諧趣、音韻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

六是內容相關。什麼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但對聯中有一種形式叫「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上下聯意思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於清末民初人稱怪才的何淡如以廣州方言俗諺「一頭霧水不知宗」對唐詩名句「四面雲山誰做主?」就很有特色。

3. 春聯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區分上下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仄下平,有點拼音基礎的人基本上都懂。

關於上下聯怎麼貼:

4. 關於春聯的知識有哪些

關於春聯的知識有:

1、春聯的起源: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

2、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3、春聯的顏色:

普遍能夠見到的就是紅色,紅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還有白色,黃色,紫色,綠色和藍色等。例如在湖北:黃色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紫色、藍色代表祭祀故人進入第二年,綠色代表祭祀故人進入第三年。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

廟宇一般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4)關於春聯的知識擴展閱讀: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里有「二十九,貼倒酉」一說,春聯什麼的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

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地增鴻連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根據普通話上下聯均以第二聲陽平收尾,根據平水韻還能區分平仄。在沒有橫批而且上聯氣勢弱於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5. 關於春聯的知識

春聯具有廣泛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不僅如此,就是連一些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企業也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這種審美追求,有的是從祖國的蒸蒸日上,繁榮富強著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這樣的春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有的春聯是表達了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如...全文
325
1646


直播中
【為你推薦】資深專家在線答疑解惑
名姐情感連麥
資深情感專家
婚戀關系 | 給我建議
已回答2468人問題

6. 對春聯了解的知識

對春聯了解的知識

1、春聯,又叫「春貼」、「門對」。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2、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里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什麼的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地增鴻連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根據普通話上下聯均以第二聲陽平收尾,根據平水韻還能區分平仄。在沒有橫批而且上聯氣勢弱於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6)關於春聯的知識擴展閱讀:

對於摘下來的春聯,還有「燒春聯」一說,就是將摘下來的舊春聯燒掉,寓意將所有的晦氣燒掉。中國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等美麗的傳說故事。由於春聯在民俗里屬於祥物,所以肆意破壞(焚燒、撕毀、塗畫等)春聯的行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

7. 春聯文化知識

中國人過新年都有貼對聯的風俗,而且這種習俗已經代代沿襲了一千多年。

8. 關於對聯的知識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按用途分類:

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 。

2、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3、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4、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

5、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

(8)關於春聯的知識擴展閱讀:

形式要求: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參考資料:

網路--對聯

9. 有關春聯知識(20字左右)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

(9)關於春聯的知識擴展閱讀:

春聯的傳說

相傳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山海經》里,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良好心願。

10. 關於春聯的知識

關於春聯的由來有這樣一個記載在《山海經》里的神話傳說: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這就是現在春聯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