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2010年諾貝爾
擴展閱讀
股票大漲買豬肉 2025-07-10 18:01:14
民國技術股票代碼 2025-07-10 18:01:13
股票基金組合安全嗎 2025-07-10 17:55:48

2010年諾貝爾

發布時間: 2021-06-09 00:38:52

㈠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

一、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

二、作者簡介: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生於秘魯阿雷基帕,是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共創作了30多部包括小說、話劇和散文在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說《城市與狗》(1963年)《綠房子》(1965年)和《酒吧長談》(1969年)等。
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是「因為他對權力結構制圖學般的細膩描述和他對個人的抵制、反抗和挫敗形象的尖銳刻畫」。

㈡ 近10年諾貝爾獎及代表作

截止2019年1月,近十年的獲獎情況如下:

1、2008年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戰爭》、《逃之書》、《墨西哥之夢》、《非洲人》、《訴訟筆錄》

2、2009年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河水奔流》、《行走界線》、《狐狸那時已是獵人》、《呼吸鞦韆》、《心獸》

3、2010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4、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Gösta Tranströmer)《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

5、2012年莫言(Mo Yan)《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

6、2013年愛麗絲·門羅(Alice Ann Munro)《逃離》、《快樂影子之舞》、《愛的進程》、《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

7、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亞諾(Jean Patrick Modiano)《星形廣場》、《暗店街》、《青春咖啡館》

8、2015年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最後的見證:失去童年的孩子們》、《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

9、2016年鮑勃·迪倫(Bob Dylan)《隨風飄盪》

10、2017年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群山淡景》、《浮世畫家》和《長日將盡》

㈢ 2010-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誰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1936~),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小說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城市與狗》,、《綠房子》、《胡莉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誰殺死了帕洛米諾•莫雷羅》、《公羊的節日》等。
獲獎理由:「他不僅繪制出了權力的結構,也犀利地刻畫出了個人的抵制、反抗和失敗。」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詩人,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
主要作品:有詩集《詩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小路》、《真理之盾》、《給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巨大的謎》、《畫廊》等。
獲獎理由:「他用凝練、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莫言(1955~),中國小說家,山東省高密縣人,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卜》、《懷抱鮮花的女人》等,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
獲獎理由:「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愛麗絲•門羅(1931~),女,加拿大小說家。
主要作品:有《少女們和婦人們的生活》、《你以為你是誰?》、《愛的進程》、《公開的秘密》、《一個善良女子的愛》、《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石城遠望》等。
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㈣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事跡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1936年3月,略薩出生在秘魯阿雷吉帕,在他出生幾個月前,父母已經離婚,母親回了娘家。在他的童年,父親是缺席的,擔心他自卑,外祖母和母親一直騙他說「爸爸已經死了」。因為外祖父是外交官,略薩的幼年在玻利維亞度過,直到10歲,全家遷回利馬,他才知道父親一直都活著,那年他第一次見到父親。四年後他被送進軍事學校,14歲的男孩已經決定此生要成為作家。顯而易見地,他在軍校的日子不甚快樂,在該畢業的那年他肄業了,而在那之前,16歲的他已經成為當地日報的特約寫手。17歲以後,他在大學的文學系裡繼續著作家夢,同時給幾家報社和電台打零工,從廣播劇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19歲這年,略薩結了第一次婚,新娘是舅媽的小妹,時年13歲。

1958年,畢業後的略薩得到馬德里的一筆獎學金,也就是這年秋天,他在馬德里市中心一家名叫「小蝸牛」的酒館里開始寫《城市與狗》,「城市」是秘魯社會,「狗」是軍校學員,年輕學生阿爾貝托憤怒於上流社會的敗壞,亦為底層的困苦傷心,為了捍衛個人尊嚴,他躲進文學的世界,以文學築造堤壩,抵抗「城市」的喧囂和「狗」的狂吠。這是一部帶著強烈自傳體色彩同時野心勃勃的作品。那時的略薩,就像他自己形容的:相信薩特的承諾,狼吞虎咽了馬爾羅,無限欽佩「迷惘的一代」,視福克納為精神教父,服從福樓拜的教導,用一個狂熱文學青年的想像力把這一切揉成了《城市與狗》需要的泥巴。「這是一本給我帶來驚喜的書,因為它,我開始覺得自己從穿短褲時懷抱的夢想——當作家——變成了現實。」這更是一本給文學國度帶來驚喜的書,因為它,標記了拉丁美洲的「文學爆炸」,自此,略薩和馬爾克斯這兩個名字成了拉美文學的圖騰。

主角:寫作方式

諾貝爾獎給略薩的授獎辭很簡單:獎勵他對小說結構的探索和對個體抵抗的關注。如果要概括略薩半個世紀的創作,前半句一語中的。在2008年西班牙舉行的略薩研討會上,作家本人也這樣總結他的創作:讓寫作方式成為小說的主角,作品的結構比內容更重要。

略薩的寫作反抗傳統小說的時序和線性結構,他的小說,如一幅被拆散的拼圖,從現實經歷的情景出發,進入虛構的森林,印象和記憶如碎片,等待被辨認、被拼接。在《城市與狗》中,略薩用了中國套盒的結構,四個主角在「當下」的時空生活,隨著敘述主體的不斷滑動,牽扯出他們各自的「過去」。《綠房子》是略薩這個「結構現實主義作者」的登峰造極之作。故事的「主角」是某個荒涼孤立的小城裡開出的第一家妓院「綠房子」,「綠房子」是沉默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它是坐標系的原點,每個過場的人物和他們彼此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地分布在坐標系裡。這是一個等待被辨認、被尋找的故事,說書人故意把讀者帶入混淆的迷霧。略薩承認,《綠房子》的結構是一種故意製造的混亂,而這種故意的混亂實際也源於生活,因為生活本身是流動的、永無休止的混亂狀態。

略薩曾在訪談中這樣總結:「小說有一種無節制的稟賦,它喜歡繁衍,因為小說在時間里進行,而時間是無限的。」這也就是典型的「略薩結構」了,作家顛覆了傳統小說的平面結構,敘事者不斷變換,時間失序,小說成了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叉的花園」。

漫長曲折的回歸路

略薩對小說結構的探索自他從事創作以來從未放棄,而他涉筆的題材卻經歷了「離開—回歸」的過程。中國社科院拉美文學專家陳眾議說,略薩的創作經歷是一個曲折的圓——

略薩提筆時,是帶著宏大敘事野心的年輕人,為家族代言,向記憶致敬,為沉默龐大的群體爭取尊嚴,這尤其體現在《城市與狗》和《綠房子》中。進入1970年代後,也許是略薩的左翼傾向在現實中受到挫傷,這個書寫政治的作家離開了政治,退回到布爾喬亞的情感世界裡,《雷上尉和勞軍女郎》是一種消解嚴肅的戲仿,《情愛筆記》和《胡利亞姨媽與作家》里彌漫著後現代的虛無感。在經歷了世紀末全球化的震盪後,略薩從書齋和情感的漩渦里走了出來,重新把眼光投向他生長的拉美大地,《公羊的節日》成了他的回歸。《天堂在另一個街口》和《壞女孩惡作劇》,雖背景各異,然而共通的是略薩回到歷史的脈絡中,用更深沉也更平靜的心境審思群體的命運,思考個體抵抗的力量和意義。

「我很慶幸,諾貝爾文學獎是在當下給了略薩,如果在十年或十五年前,我會失望的,因為那時的略薩太沉溺於自我,沉溺於私寫作,而現在的他,老而彌堅,新作中有著讓人震動的現實主義穿透力,帶著文以載道的沉甸甸分量。這也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大的啟示。」陳眾議如是總結了略薩的獲獎

㈤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是誰

2010年10月05日...丁·諾沃肖洛夫因在二維空間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實驗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㈥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

CD

㈦ 2010年,有哪些人分別獲得諾貝爾什麼獎分別是哪個國家的

醫學獎
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
物理學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
文學獎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經濟學獎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爾·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英裔、塞普勒斯籍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㈧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啊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㈨ 2010年的諾貝爾生物獎

2010諾貝爾獎得主 生理學或醫學獎:舒馬赫、劉翔、羅伯斯 舒馬赫用自己的脖子來測試駕駛F1賽車究竟需要怎樣的強度。而劉翔和羅伯斯兩人在同樣傷愈復出後的一場對決中,共同打破110米欄世界紀錄。 物理學獎:馬拉多納 老馬詮釋自由落體運動最高境界。阿根廷隊小組賽出局,回國的班機升至萬里高空後,馬拉多納打開艙門一躍而出,從此消失。目擊者口中有關他有沒有帶降落傘的爭執成為永遠的謎。坊間也有傳聞在古巴見到老馬與卡斯特羅共進晚餐。 化學獎:博爾特 他終於公開了牙買加山葯的成分。 文學獎:中國某前足球界掌權者 其在獄中完成的《其實我是和 曾孫》一書,被稱為史上最寫實的自傳體小說。書中除了對一場假球=多少平米豪宅=什麼檔次小三做了詳盡的論述外,還記載了祖上和 藏匿生前貪腐所得的秘密地點及海外戶頭。 和平獎:愛爾蘭國民 他們原諒了亨利,在世界盃小組賽法國遭東道主南非手球帽子戲法偷襲出局後。 經濟學獎:泰格·伍茲 把自己「偉岸的揮桿」從高爾夫球場搬到了床上後,伍茲在不知不覺間帶動了諸多新興產業,如已銷售的老虎安全套、開拍的老虎情色電影、還有出版業即將面世的老虎自傳,老虎情人自傳,老虎情人的情人自傳……伍茲防彈車玻璃也將熱銷等等。

㈩ 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誰

2004年,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正在一張塗滿鉛筆筆跡的紙上,用透明膠帶粘來粘去。 靠這種「粘取」,他們剝離出了石墨烯,隨後發現,石墨烯原子所獨具的、像一張鐵絲網似的六角形陣列排列方式,有潛力成為比鋼鐵堅硬10倍、且導電時能量損失很小的新型材料。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至高榮譽由這兩人——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研究二維材料石墨烯的開創性實驗」而共享。他們6年前製成的石墨烯已迅速成為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熱門話題,現在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僅有一個原子厚。在改良後,石墨烯致力於塑造低功率電子元件,如晶體管。相比之下,銅線和半導體都會產生電腦晶元75%的能量消耗,人們確定了石墨烯擁有留名史冊的本事。 許多諾貝爾獎候選成果仍然在經受時間及後人檢驗,但石墨烯卻在出現6年之內榮登寶座,評審委員會認為,它「有望幫助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學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還將極大促進汽車、飛機和航天工業的發展。這個從鉛筆芯中得來的發現,被看作最有可能改寫未來世界電子產業的因素,而發現石墨烯的「伯樂」卻認為,這世界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現象等待被挖掘呢。 安德烈·海姆:科學亦詼諧 今年到來的這座獎杯,其實並不是安德烈·海姆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海姆和一個英國人邁克爾·貝瑞,他兩人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隻青蛙懸浮在半空中,並推測使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克服一個人的重力作用,讓他在半空中漂浮起來。這個發明被美國《大眾機械》雜志評選為18年來「搞笑諾貝爾獎」最受歡迎的十大成果之一。 接著在下一年,海姆以自己養的寵物倉鼠為實驗對象,寫成了一篇關於磁懸浮的論文。 在2003年,安德烈·海姆又打定主意想模仿壁虎腳上的絨毛。這源於一種叫做「卡普頓」的物質。為此,他設計出了一種有著極小絨毛的材料,使其達到壁虎腳上絨毛的效果。將一平方厘米的「模擬壁虎腳絨毛材料」安在垂直平面上,居然可以支撐起一公斤的重量。 或許只有這樣寓科研於娛樂的人,才能開辟出不同尋常的石墨烯發現之旅:當年,海姆和諾沃肖洛夫偶然意識到,他們可以強行將性狀類似鉛筆芯的石墨分離成較小的碎片,從碎片中剝離出較薄的石墨薄片,然後利用普通膠帶粘住薄片的兩側,撕開膠帶,在不斷重復這一過程中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最後製成由一層碳原子構成的石墨烯。 該實驗一個關鍵性設備就是——透明膠帶。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保羅·拉達埃利對這兩人採用的如此簡單研究方法感到驚訝:「在這個復雜的年代,有許多像超對撞機一樣的設備,但他們居然成功地用透明膠帶贏得諾貝爾獎。」 海姆接到獲獎通知時也非常有戲劇性。在諾貝爾物理獎揭曉當天,主辦方宣布獲獎者並介紹成果之後,瑞典科學院的會議室內大屏幕顯現出海姆一張笑意盈然的照片,當評審委員會現場電話連線海姆時,他正在電腦前回復一份郵件,得知自己摘得殊榮後十分震驚,因為全然忘了這是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 在當天接受媒體的電話采訪中,海姆稱前一天工作到晚9時,因為壓根沒想過能獲獎,所以睡得非常踏實,「今天本打算繼續工作,完成上星期沒有寫完的一篇論文」。當瑞典《每日新聞》記者問及這一天的接下來的時光如何安排時,海姆說還要回去工作,獲獎後他也會「試著像以前一樣生活」,因為自己不是因為獲獎就會在餘生停止前進的人。 評審委員會介紹稱,把研究工作視為「游戲」,並在此過程中學習,是海姆及其團隊擁有的特別之處。「還有大量令人驚奇的現象等待發現」,海姆說,「從一個研究課題跳到另一個課題會面臨很多困難,但值得這樣做。比起一輩子研究同一領域,尋找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更有意思」。 諾沃肖洛夫:「70後」的諾貝爾獎得主 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另一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1974年生於俄羅斯,亦是自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 而細看諾沃肖洛夫的經歷,會發現他與安德烈·海姆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出生於俄羅斯,都是在俄羅斯開始各自的物理學研究生涯,都是先在荷蘭做研究後定居英國,兩人現在又同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 其實,諾沃肖洛夫與海姆不但是多年的研究搭檔,且曾為師徒:當年,海姆同時受聘於曼徹斯特大學和荷蘭奈梅亨大學,而諾沃肖洛夫來奈梅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海姆的一名博士生。正是在此期間,他開始了與海姆的合作研究,而在完成博士學業後,更追隨海姆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 作為年長16歲的夥伴及曾經的導師,海姆這樣評價他的學生:「許多人因為工作不努力而讓我失望,但諾沃肖洛夫在工作上的努力從未讓我失望。」諾沃肖洛夫亦稱,他與老師海姆之間有著非常融洽的合作研究關系。 曾在荷蘭與海姆共事的教授揚·凱斯·馬安稱,海姆的角色就像指揮者,而諾沃肖洛夫則是執行人,盡管海姆比諾沃肖洛夫更有經驗,但「如果他們沒有通力合作,不會贏得今日的諾貝爾獎」,更不會譜寫出一段師生佳話。 據報道,就在老師海姆被訪問的幾個小時後,諾沃肖洛夫也接到電話采訪,可這個視工作如生命的人卻不願放下手頭實驗,於是反問記者:「是不是我現在不停下實驗,以後就沒有機會接受采訪了?」但當接到得獎通知時,諾沃肖洛夫同樣驚喜交加,第一個想法就是奔到實驗室告訴整個研究團隊。 在英國時政周刊《新政治家》上,石墨烯被近期列舉為最嶄新的科學觀念之一,並被視之為下一輪技術革命的沖鋒號。但諾沃肖洛夫在談及未來研究計劃時,卻說:「在我的生活里,石墨烯有點多……所以想在這個領域之外探索。」而他的搭檔海姆亦表示不會去預測石墨烯的前景,自己則將致力於新的發明,現已投身另一課題研究。 倫敦國王學院材料研究組負責人馬克·米奧多尼克說:「看到這兩人獲得諾貝爾獎時,每個科學家的臉上都會浮起笑容,因為這表明就算你把實驗室弄得亂七八糟,照樣也能拿諾貝爾獎。」 而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學教授勞倫斯·伊夫斯這樣總結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獲獎:他們兩人為世人展現應如何從事科研——以好奇心為動力,做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工作,直至創造神奇。(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