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商於
擴展閱讀
股票基金組合安全嗎 2025-07-10 17:55:48
再鼎股票行情 2025-07-10 17:46:06
正宇股票行情 2025-07-10 17:18:32

商於

發布時間: 2021-06-09 02:44:12

1. 戰國時期的商於郡在今哪裡

商於為古代地名,轄區主要為現在的陝西省商洛市境內,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佔領而成為秦地,該地後來還成為了商鞅的封邑。秦國佔領商於之後,在接近秦楚邊界的地方修築了關口-------武關,而秦國核心區域通常也稱為關中,武關現在仍舊屹立於商洛市丹鳳縣境內。
秦楚為爭奪商於,曾經在商於展開多次拉鋸戰,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戰國時代,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就欺騙楚王說,如果楚王不跟齊國聯盟就將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楚國,楚王相信了張儀的話,同齊國解盟,然後向張儀索要土地,張儀翻臉不承認,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結果大敗而歸,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後來,張儀以與楚王談判為名,誘使楚王到達商於,並將楚王扣押,楚王後來客死他鄉,後人對楚王客死他鄉之事多有吟誦如:「六國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綰劍休磨。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張儀欲奈何。」「不得商於又失齊,楚懷方寸一何迷。明知秦是虎狼國,更忍車輪獨向西。」
衛鞅又稱為商鞅是因為其封地在商於郡

2. 大秦帝國中的商於之地是現在哪裡

商於,為古代地名,為「商」和「於」兩地的合稱。轄區主要為的陝西省商洛市境內

3. 商的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西起古商州藍橋,東至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時稱「武關道」,唐代稱「商山道」或「商州道」,全長約六百里,是古都長安通往中國東南各地的一條重要通道,素有中國「詩歌路」、「商業路」美譽。今天的商於古道橫穿商洛東西,沿途古建築、古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等人文資源密集,生態資源豐富,集中展現了商洛文化的精髓。

4. 商於之地是哪裡,張儀是怎麼拿這塊地做文章的

商於之地是張儀造出來的合稱,商和於是兩片土地,面積約六百里,在現在陝西省商洛市一帶。這片地盤本是楚國的,後來被秦國佔有。由於商於之地地處邊界又十分險要,所以秦楚為此多次展開拉鋸戰,楚國勝少敗多。正是因為楚國太想奪回這片地,才導致張儀可以利用商於之地大做文章。

或許是楚國過於想奪回商於之地,以至於張儀哄騙楚懷王的時候,即使陳軫再三勸阻,楚懷王還是義無反顧割斷齊楚聯盟,只為了張儀口中所說的「秦獻商於六百里」,最後不僅沒得到土地,還被張儀以六里封地戲耍。楚懷王起兵又被秦、齊聯合擊敗,不得不再割讓求和。這次戰役對楚國損耗甚大,此後楚國為了吞滅越國又消耗大部分兵力,齊國見有機可乘,與秦、韓、魏三國聯合進攻楚國,最後擊敗楚國佔領垂丘、宛、葉等一大片土地,進一步削弱了楚國的實力。可以說楚國的興衰,都在於商於之地。

5. 商於的介紹

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以秦嶺「商」開始以武關後「於」結束「六百里」地的合稱(中間有數邑,如現佛誕寒川公園下孝義古城古上洛的雒邑等)。是張儀欺楚名典而將「商」「於」合稱;意喻六百里邊疆之地和軍事、商賈要道及「計謀」「詐術」的代稱。轄區主要為現陝西省商洛市境內,因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佔領而成為秦地,衛鞅破魏有功,被封於商十五邑(即「商於」之地),該地後來便成為了商鞅的封邑。古上洛城池在向上遷移60里地建商州城後,在州城前設有「商於驛」。

6. 商於子駕豕(附譯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商於子對國家現狀很不滿,認為國君不能任用賢人來治理國家,於是用過激的方法想要奉勸國君和寧毋子,但沒有成效,只不過增添笑料罷了。

7. 翻譯文言文《商於子家貧》

譯文:

商於子家很貧窮沒有牛來耕田,就牽一頭大豬日出而作。大豬不肯就範(被套上軛),一套上又被掙脫,一天也不能耕完一小塊田。寧毋先生經過時責備他道:「你錯啦!耕地應當用牛,因為牛的力氣很大能夠耕起土塊,蹄子的堅硬(有力)可以站立於泥淖之中。豬再大,怎麼能耕地呢?」

商於子很生氣,並且沒搭理他。寧毋子先生說:「:《詩經》不是說過嗎?『向豬的祖先祭告,在豬圈中抓豬,』說的是要抓豬去殺了吃肉。如今您拿它來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顛倒了嗎?我同情你才告訴你,你反而發怒還不搭理我,為什麼啊?」

商於子說:「您認為我顛倒是非,我還認為您顛倒是非呢。我難道不知道耕作田地必須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須用賢人一樣。不用牛,雖然耕作不好田地,它的害處小;不用賢人,那麼天下遭受禍害,它的害處大。您怎麼不用責備我的話去責備治理百姓的人啊?寧先生回頭對弟子說:「這個人應該是(對現實)有激憤的(那種)人。」

原文:

商於子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一畦。寧毋先生過而尤之曰:「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

寧毋先生曰:「:《詩》不雲乎?『乃造其曹,執豕於牢,』言將以為餚。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商於子曰:「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猶牧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曰:「是蓋有激者。」

出處:《以豕代耕》——元末明初·宋濂

(7)商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 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 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他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質朴簡介,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8. 商於子論治國 文言文翻譯

商於子,商國之布衣也,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駕之而東。商君,商國之君也,微訪鄉野,過而責之曰:「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說,弗應。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顛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顛之,予亦以子顛之。吾豈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猶牧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責我者責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間,面有慚色,顧謂左右從者曰:「爾輩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曉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論國之道,自恨弗如遠甚矣。」比至國,乃除舊弊,施新策,廣招天下之士以治。數年之後,富民安邦,蓋商於子之功也。
翻譯:
商於子是商國的平民,家裡很窮,沒有牛耕地,於是就牽一頭豬去耕地。商君是商國的國王,到鄉村微服私訪,路過看到這一幕,就責備商於子說:「你搞錯了,耕地應該用牛,牛的力氣大可以翻起泥土,蹄子有力可以站在爛泥里。豬就算再大,又怎麼能耕田呢?」。商於子不高興,沒有理他。
商君又說:「現在你用豬代替牛來耕地,是弄錯了吧?」
商於子說:你認為我錯了,我還認為你錯了呢。我怎麼不知道耕田要用牛,就像管理百姓要用賢能。不用牛,雖然耕不好田,但是其害處不大;而不用賢良的人來管理百姓,禍害的是天下,害處大。你怎麼不用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官吏呢?
商君愣一會,露出慚愧的神色,對身邊的隨從說:你們要通過這件事來推敲其中的道理。一個農民,能知道治國之道,而我們這些治國的人卻很糊塗。論治國之道,我都恨自己遠遠不如他啊。
商君回到都城後,就開始革除舊敝,施行新政,廣招天下賢能的人當官。幾年後,國富民安,這原來都是商於子的功勞。

9. 商於具體在什麼地方

據說是河南省淅川,但也有其他說法,說是在陝西和四川的交界處

10. 商於古道怎麼讀

您查詢的是:商於古道
查詢結果:共包含 4 個漢字,總筆畫數 36 畫。
去除重復漢字後:共包含 4 個漢字,總筆畫數 36 畫。
以下為單個漢字筆畫數:
11 畫shāng商
8 畫yú於
5 畫gǔ古
12 畫dào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