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劉東生
擴展閱讀
大話股神下載 2025-07-09 17:29:04
股票代碼85 2025-07-09 16:56:35

劉東生

發布時間: 2021-06-09 19:19:54

A. 劉東生的生平事跡

劉東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1],遼寧沈陽人,籍貫天津,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被譽為「黃土之父」。[2][3][4]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3][5]
劉東生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平息170多年來的黃土成因之爭,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中,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創立了黃土學,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於世界領先行列。2008年3月6日去世
——取自網路

B. 武警部隊劉東生簡歷

現役軍人的具體身份信息,是禁止查詢的,更不允許公示在網路上。

C. 劉東生對青藏高原有什麼貢獻

在多年的考察中,劉東生和同事們發現了青藏高原許多不尋常的地方。如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已被確認為世界第一大峽谷,青藏高原上空存在的臭氧低谷也得到確認,這些都歸功於劉東生的研究。

D. 劉東生的參加科考

1964年,劉東生參加了我國組織的科學考察隊,攀登希夏邦馬峰,同時還進行了川藏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曾於同年任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副隊長,1964年任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科學考察隊副隊長、隊長。
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的研究,開辟了地球科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他在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貢獻,被國際學術界公認。
1976年任全國食管癌病因綜合考察隊隊長等。
1977年任中國托木爾峰登山科學考察隊副隊長、隊長,同年出席第五屆環境理事會。
1979年由貴陽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調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0年參加青藏高原科學討論會並任秘書長。 劉東生曾先後到羅馬尼亞、波蘭、蘇聯、英國、法國、肯亞、美國、西德和瑞士等國家進行考察或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20世紀80年代,劉東生基於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歷史,使黃土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並列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際科學界所信服。
1991年11月,劉東生前往南極的南設得蘭群島中的喬治王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科學考察。
1996年9月,劉東生赴地處北極北緯78度13分的斯瓦巴德島考察。
1980年劉東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7年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5年獲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
2003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及中華綠色科技獎特別獎。
2008年3月6日11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E. 劉東生的人物生平

1917年11月22日劉東生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
1937年7月,劉東生從天津南開中學乘火車趕回北京的家時,車到盧溝橋,過不去了。「七七事變」的烽火阻斷了他的回家之路。輾轉多日,他才得與母親團聚,一同到天津避難。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
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
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1954年,為了滿足當時的迫切需要,劉東生和當時的地質學一起開始了轉型,他參加了三門峽水庫及金、銅、鎳礦的勘探工作。第一次參加對黃土高原的研究考察,是在河南省會興鎮——今天的三門峽市。就在這次考察中,時年37歲的劉東生認識了他後半輩子的兩件珍寶—— 一是黃土,一是他的夫人胡長康。
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1981年,調地礦部岩溶地質所,先後任實驗室主任、副所長、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分析測試工作,在全國最早研究鈾、針、鋯、鈦等離子交換分離技術,最早應用離子交換技術建立了鉑、鈀濕法分析方法和化學光譜分析測定痕量金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F. 劉東生的從事研究

劉東生早期所進行的魚化石的研究和後來進行的第四紀地質學、環境地質學以及青藏科學考察等項科研工作既具有繼承性,也具有獨創性。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其主要科學成就有如下幾方面: 劉東生早年便開始從事古脊椎動物的研究工作,在魚類化石研究方面有獨到的見解。1946年,他對南京五通系中魚化石,甘肅玉門下惠回鋪系中的一個新種古魚——鱈魚,湖南臨灃的鱸形魚類,四川歌樂山哺乳動物群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解放前我國魚化石的研究除瑞典人史天秀有所涉獵外,幾乎是空白。劉東生在楊鍾鍵指導下所進行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研究工作的空白。
有著「黃土之父」美譽的劉東生1954年開始從事黃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先後於1964年、1965年、1966年著述了黃河中游黃土,中國的黃土堆積,黃土的物質成份與結構等獲國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70年代又繼續開始黃土的科研工作,即結合生產實踐又帶動了第四紀發展,結合新技術,新方法對黃土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研究,從古氣候角度出發,建立了國際上公認的洛川坡頭黃土標准刻面,為試圖解決黃土與深海沉積對比做出了關於海陸地層及古氣候對比的工作。繼而完成黃土與環境1985年(中英文獻)專著。獲中國科學院一等獎,國家科委二等獎。

G. 劉東生以什麼成就獲得最高科技獎的

他的成就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劉東生是我國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領域的專家。當前,人類生存環境正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諸如自然環境是怎麼變化的?變化原因是什麼?趨勢又是什麼?劉東生從中國的黃土記錄中為世界科學界尋找答案。
黃土高原分布面積約4.4×105km2,厚度最大的超過300m,這么厚的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長期以來,在科學界有兩類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黃土是「風成」的,由風從沙漠里搬運過來的,這派觀點最早由德國科學家提出來的。第二派觀點是由前蘇聯科學家提出來的,認為中國的黃土是「水成」的,即主要是水搬運沉積而成,而且主要是由洪水搬運沉積的。但不論是德國科學家還是前蘇聯專家都只是在野外考察了中國的黃土高原後得出各自觀點,而沒有從科學上深入地進行論證。「風成」、「水成」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環境,闡明黃土的成因是黃土環境研究的首要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劉東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組織幾十個人的研究隊伍對黃土高原十多條大斷面徒步進行了野外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系統地採集和分析了大量的實驗室樣品,編制了大量的圖件,完成了黃河中游黃土分布圖、中國黃土分布圖和三部專著,提出了黃土的「新風成說」,從而平息了世界科學界一百多年來的「風成」和「水成」之爭。
黃土的「新風成說」是在吸收了前人的「風成學說」的合理內涵的基礎上發展的。劉東生通過研究證明,整個黃土高原的沉積都是風成的。過去的「風成學說」認為,黃土高原的頂部黃土沉積是風成的。劉東生從時間上,把風成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大約是7萬年)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約250萬年)。同時,劉東生把「風成學說」的概念進行了擴展。過去的「風成學說」只強調黃土的搬運這一個過程作用,「新風成說」則對物源、搬運、搬運時候的風力情況,沉積時候的環境面貌,以及沉積以後的變化這個全過程進行了闡述。劉東生認為,黃土的沉積過程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沙塵暴一樣,是逐漸地從沙漠裡面搬運出來,在黃土高原慢慢沉積起來,也就是說,黃土是幾百萬年來一次次沙塵暴的疊加,它的沉積過程同時記錄了環境變化的信息。黃土的「新風成說」為從黃土沉積中提取環境變化信息奠定了基礎。
「新風成說」後來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接受,劉東生被公認為「風成學派」代表人。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上至少有一百位以上的科學家到中國來從事黃土的研究,發表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都是以黃土的「風成說」為出發點的。
正因為這一奠基性的工作,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古全球變化(IGBP-PAGES)主席Oldfield教授撰文評價說,劉東生是中國黃土古環境研究之父,他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所受到的尊重,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的。

他用行動證明中國科學家走在了前面
上個世紀初期,歐洲科學家通過Alps山地區的冰川沉積物研究發現,這個地區有四次冰期間冰期的變化,從而提出了四次冰期理論,即在第四紀時期(250萬年以來),也就是地質歷史上最新的一個時期,有四次冷暖的交替,冷的時期叫做冰期,兩個冰期之間為溫暖的間冰期,地質學上稱之為旋迴。這個理論後來得到北美、歐洲大陸冰川沉積物研究的證明,此後,四次冰期理論主導了20世紀前半葉環境變化研究領域。劉東生等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對這個理論提出了挑戰。
黃土剖面中有兩類顏色和結構都差別很大的地層單元。一類為黃土層,通常呈灰黃色,質地較均一,無明顯結構;另一類為古土壤層,呈紅色,有明顯的土壤結構和土壤發生層次。黃土代表了寒冷乾旱的氣候環境,而古土壤則代表了暖濕的氣候特點,黃土剖面由許多黃土與古土壤交替而成,說明氣候冷暖干濕的交替遠不止四次。1958年劉東生把這項成果以英文發表在Science Record(《科學記錄》)上,引起國際科學家的關注。德國的一位專家馬上把它翻譯成德文,1959年在德國發表,介紹給歐洲的科學家。
1961年,劉東生參加華沙會議(國際第四紀大會)的時候,同張宗祜教授一起在大會上報告了黃土-古土壤所揭示的冰期-間冰期多旋迴的這一特點。之後,這個氣候變化多旋迴特點得到了國際上很多研究的證明,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上開始執行深海鑽探計劃取得了大量深海沉積岩芯,進行了大量分析,這些結果都表明,第四紀時期環境氣候變化確實具有多旋迴性。多旋迴理論可以簡單地歸納為:第四紀環境變化為頻繁的、周期性的冷暖交替。多旋迴理論取代四次冰期經典理論,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對劉東生多旋迴理論的奠基,國際上也有很多評論。Oldfield教授的文章曾經這么說過:「1961年,在他出席國際第四紀大會時,就通過典型黃土剖面的研究,提出了第四紀時期古氣候變化遠比原先視為經典的(四次)冰期要多得多的旋迴。」國際黃土研究聯合會主席英國Smalley教授在一篇文章中這么寫到:「1961年的華沙會議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個會議上,中國科學家報告了黃土的成果……中國科學家顯然走在了前面。」

他開啟了中國黃土這本天書
全球變化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提出、規劃,並在80年代中後期陸續開始實施的,成為全世界科學家們,特別是環境科學家們的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劉東生通過系統研究,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環境變化的歷史,成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陸地沉積記錄。這方面的成果,1985年發表在《黃土與環境》中英文專著上,發表以後,應德國科學家的要求又對它進行了修訂,以《中國黃土》為題在歐洲重新出版。
對這項工作,國際上的有關科學家表示非常地欽佩與驚訝。華盛頓大學的Busacca教授在一篇書評中就這么寫到:「曾多少次,地質學家以及那些努力探索第四紀歷史的學者們渴望著一個在完整性、時間跨度和詳細程度可以與深海岩芯相媲美的陸相岩石記錄?我們可以苦苦奮斗去識別、去對比、去定年,可那總共才占第四紀時期一小部分的四五個冰磧壟。我們怎能想到劉東生等對中國的(約)200米厚、含30多層古土壤以及無脊椎、脊椎動物和早期人類化石的風成沉積的研究竟然建立了整個第四紀時期的豐富記錄!」同時,這些成果已寫入歐美的一些教科書,如美國的「PALEOCLIMATOLOGY」(《古氣候學》)和澳大利亞出版的「QUATERNARY ENVIRONMENTS」(《第四紀環境》)。
黃土、深海沉積、極地冰芯的記錄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的三大國際對比標准。2002年度「泰勒環境成就獎」評獎委員會評價說,「自然界把它的環境變化寫入了3本天書,一本是深海沉積物,一本是極地冰芯沉積,另一本就是中國的黃土沉積物。……劉東生在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中和他的同事們一起開啟了這3本天書中的一本——中國的風成黃土沉積。」

他開辟了「青藏高原隆升與環境演變」新領域
1964年至今,劉東生一直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黃土高原研究結合起來,把固體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層圈的演化結合起來,開辟了地球科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劉東生研究青藏高原,最早是從了解「長尺度環境演化的控制因素」這個問題開始的。自1964年以來的近40年的時間里,劉東生作為一個地學工作者和高山考察組織者,對青藏高原的希夏邦馬峰、珠穆朗瑪峰地區、南迦巴瓦峰以及天山的托木爾峰等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科學考察,對高山櫟的發現與青藏高原的隆起,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的發現和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及三趾馬化石的發現與古環境演變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於1966年提出的「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成為以後青藏研究走向國際研究前沿的重要指導思想。

他說這是全體地學工作者的榮譽
劉東生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一絲不苟的扎實學風,團結友愛的人格魅力,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學子投身門下。幾十年過去了,他帶出的研究生多已成為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骨幹,組成蔚為可觀的學術梯隊。他領導建立的多學科交叉的現代化科學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及國際第四紀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動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發展,使我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於國際地球科學的前沿。
面對榮譽,劉東生說:「我是老科考隊員,國家給我的這份榮譽,不是我個人的,是我國全體地學工作者的榮譽。國家授予我最高科學技術獎,我應該奉獻給此時此刻身處高山雪地、崇山峻嶺從事地學勘探、科考工作的全體地學工作者。」

H. 劉東生是誰啊

劉東生(1917年11月24日-2008年3月6日),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中國科學...

I. 劉東生的黃土之戀

▲「枯燥?不!因為經常有新發現,其中的樂趣難以形容」
曾經有人形容說,人類要了解地球數百萬年的變化歷史,必須讀三本「書」 :一本是深海沉積的歷史,一本是極地冰芯的歷史,第三本便是黃土的歷史。劉東生就是在黃土形成和演變歷史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黃土地是我們世世代代休養生息的地方,它是一個巨大的地質文獻庫,隱含著地球環境變化的各種信息,它像一把鑰匙,能夠解開無數的謎。」黃土,在普通人眼中或許只能看到沙塵暴或貧困,但經過近60年的「親密接觸」,劉東生已將其視作生命一樣的寶物。
這從劉東生為何選擇黃土研究的講述中可見一斑:「我工作後主要從事古脊椎動物研究,尤其是魚化石研究,也受到國內外關注。到上世紀50年代初時,周恩來總理請一位日本記者講環境問題,我印象非常深,後來總理提出要重視環境問題,我就從單純的地質研究轉向地球環境研究,開始了與黃土的不解之緣。」
與劉東生一起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老伴胡長康的評價可能更「權威」:「他為人老實,就是想著幹活,多做些工作。我們曾經在南京住了七八年,可周圍的景點從來沒去過。」
「他把黃土看成自己的生命。」與劉東生接觸過的人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他的同事們不會忘記:在上個世紀50年代,劉東生等人穿越黃土高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完成10條大的1000多公里的剖面,吃住都在野外,且全是步行;劉東生帶隊從北京開車去西部進行野外考察,每天早上6點起床,夜裡還要召集開會,研究問題;在長白山考察,天氣惡劣,學生們草草畫完圖就跑到車里,可等了半天也不見老師回來,原來他仍在仔細畫圖、記錄……
「他是一個超級老頭。」同事們這樣評價劉東生。
這個「超級」自然包括籠罩在劉東生身上的「耀眼光環」: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四紀(地質學上的一個時期)研究委員會主任,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主席……
當然「超級」還遠不僅是以上這些,他60年如一日,潛心於黃土研究,至今沒有停止野外考察,在七八十歲時仍然親臨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進行實地考察。
「任何科研都會有挫折,黃土研究不會例外,但劉先生執著的科學追求、扎實的學風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就與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密不可分。」劉東生的學生、也是他的同行郭正堂研究員說。
正是這份執著,劉東生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成就,打開了地球氣候的天書——黃土。
▲「他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所受到的尊重,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國際著名、深受尊重」, 「他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所受到的尊重,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國際同行對劉東生這樣的評價是否恰當?當人們了解他的成就之後,心中自有定論。
從1804年以來,國際上對於黃土的成因存在兩種學說——「風成說」和「水成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劉東生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完成了《黃河中游黃土》、《中國的黃土堆積》等多部專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並把過去只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作用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這平息了「風成」、「水成」之說,為全球變化研究奠定基礎。
1909年國外學者提出的四次冰期理論,主導了20世紀前半葉的古氣候學研究。1958年,劉東生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對經典的四次冰期理論提出挑戰,最終建立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理論,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
上世紀80年代,劉東生基於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歷史,使中國黃土成為古氣候變化記錄的最重要檔案庫,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並列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為國際科學界所信服。
1964年至今,劉東生還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黃土高原研究結合起來,把固體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層圈的演化結合起來,開辟了地球科學一個新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這些成就的列舉或許有些單調,但足以讓人們肅然起敬。」劉東生的同行們說。劉東生在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貢獻,被國際學術界公認,他發表的文章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科學引文索引)引用3000多次。2002年獲國際最高環境科學成就獎——泰勒獎,這個獎授予對發現和解決世界范圍的環境問題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黃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再有幾代人也不能完全搞清楚」
一輩子與黃土打交道,研究數百萬年前的古環境,是不是離今天太過遙遠?
「其實,劉東生的研究成果一直同自然環境、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古環境的溫度、濕度、水文、植被等演變過程和周期規律,對認識今天以及未來環境和氣候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研究員說,「比如,近年來我國沙塵暴頻繁發生,除了人為破壞地面植被等原因,是否與自然界周期性乾旱氣候演變有關?這需要大跨度的自然歷史演變及其規律作為研究背景。」
「研究過去只是為了將來,否則研究就失去了方向。」劉東生認為,閱讀中國黃土這本書,越往過去追溯就越困難,黃土再有幾代人也不能完全搞清楚。
正是為了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黃土研究清楚,劉東生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發揮團隊精神,正如他在獲得泰勒獎時受到的評價:「劉東生博士不僅在諸多基礎科學領域做出了卓著貢獻,也在激勵和培養中國年輕一代科學家方面做出了具有重大影響的貢獻。」
50多年來,劉東生言傳身教,培養了大批研究人才,現已成為科研戰線的中堅。自1982年至今,他一直堅持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授課,目前仍在指導研究生的野外考察和室內研究。
中國黃土的幾代研究者與他們所研究的黃土年代,呈現一個有趣的序列:劉東生基於黃土建立了250萬年來最完整的陸相古氣候記錄;此後,劉東生的學生丁仲禮等人把它推到600萬年至800萬年前;再年輕一輩的郭正堂等人更是追溯到2200萬年前。
「對於地質學科,新人才的補充非常重要。探索地球的未知奧秘富有吸引力,需要有更多年輕人參與研究。」劉東生向青年人發出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