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馬太效應通過舉例論述馬太效應在互聯網經濟中是如何表現的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
不少行業都存在馬太效應,但互聯網行業尤其突出,搜索引擎、網路購物、即時通信、網路安全軟體等垂直互聯網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往往占據了80%以上的行業收入。CNNIC分析師陳雲認為,網民、廣告主、企業等方面的行為共同決定了互聯網行業的馬太效應尤其突出。
在被問到為什麼首選某個應用時,超過35%的網民會選擇「大家都在使用,知名度高」。一方面,網民對垂直互聯網產品個性化要求不如傳統行業,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即可,這與服裝、IT、汽車、飲料等行業有本質區別。個性化要求較低使得消費者傾向於選擇大家都在使用的產品,致使位居第一的企業用戶規模快速擴大,越來越集中。另一方面,很多互聯網應用具有社交因素,網民使用時可能與他人產生聯系,規模大的企業用戶較多,網民與其他社交聯系人互動更容易,也使得網民傾向於選擇用戶規模較大企業。
廣告主傾向於把廣告投放在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上,使得排名第一的企業行業收入佔比通常高於其用戶佔比。
廣告收入是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互聯網垂直行業中,排名第一的企業盡管廣告價格比靠後的企業高,但廣告主仍然傾向於將廣告投放在該企業上,這主要是因為排名第一的企業在用戶中的可信度、轉化率通常也更高,廣告效果更好。即使在用戶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互聯網寡頭壟斷者仍然可以依靠提高廣告價格、降低廣告折扣來實現營業收入的穩步增長,雖然這常常令廣告主叫苦不迭,但大部分廣告主仍然會接受新的廣告政策。
企業方面,實力進一步增強後,更有能力加大投入,用於引進人才、提升軟硬體技術、提升服務水平。
互聯網企業用戶規模擴大,能吸引資本投入或者大規模盈利,使得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來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在人才、技術、服務上加大投入。部分互聯網垂直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行業內大部分優質資源,使後面的長尾企業變得越來越弱,自己則變得越來越強大。
馬太效應體現了市場對行業最強者的獎賞,而由於網民、廣告主、企業經營等方面的特點不同,馬太效應在互聯網行業得到了放大。
B. 馬太效應的例子有哪些
在有機化學的加成反應中往往存在著馬太效應。如果原基團上已含有所要加成的基團,則所要加成的基團加在這個已含有所要加成基團的概率更大。
俗稱「扎堆定理」。比如HCl加成到CH2=CHCl上,產品有兩種,即CH3-CHCl2、CH2Cl-CH2Cl,1,1-二氯乙烷較多(由於H加在2-C上與Cl共軛而比加在1-C上穩定)。像馬氏定則等一些理論。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2)馬太效應的典型案例擴展閱讀:
馬太效應」的出現實質是社會強勢群體對於社會弱勢群體平等的教育權的掠奪,必將加速社會財富與權力的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最終會引起社會的震盪;它造成了局部的繁榮,卻扼殺了作為整體的教育的生命。
由於馬太效應及股價的超常漲跌是股票市場內在運作規則的結果,因而它也就成為股票市場的必然的、常規性的運作形式。股票市場必然有投機、必然超常動盪,因而股票市場永遠是一個可以博取差價的場所。
C. 逆境成才名人事例
1、越王勾踐
在被吳國虜去當俘虜,一生經歷坎坷,人生雖大起大落、失聰這些逆境,而是一個人面對他戰勝了人類的平庸,在逆境的磨礪下,淪為階下囚的那段時間,他發奮著書,沒有選擇放棄,面對貧困、屈原,《在人間》等作品,戰勝了自己的命運,他能感受的唯一溫暖就是來自他祖母的呵護生活的困苦能把利石磨圓。
2、范仲淹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3、林文鏡
著名僑領、著名華人企業家、融僑集團創始人林文鏡於1928 年3 月19 日出生在福清市陽下街道溪頭村,7 歲時離開家鄉赴南洋與父母親團聚。17 歲時父親去世,還未成年的他被迫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
從跑單幫開始,他憑借強壯的體魄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擊。到上個世紀60 年代末期,林文鏡已先後辦起了20 多家企業,涉及食品業、紡織業、水泥業、地產業、采礦業、航運業。
後來,他與父親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財團,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麵粉廠和水泥廠,擁有自己的礦山和船隊,林文鏡的個人資產達到數十億美元,成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4、司馬遷
他在朝廷任太史令之官職,後來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當時他心情異常悲憤,甚至想過自裁,但是他沒有因此忘記自己的使命,忍受著奇恥大辱,從逆境中爬出,完成了震驚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名著且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因為其肩負的責任,讓他沒有在逆境中死去。
5、燭之武
燭之武三朝為宮,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但燭之武並沒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詩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於在國家的危急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完成人生的輝煌一擊,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D. 什麼是馬太效應,請舉案例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For unto every one that hath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abundance: but from him that hath not shall be taken away even that which he hath." - Matthew XXV:29, KJV)。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又如,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佔有上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現:佔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學、學術〗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http://ke..com/view/7020.htm
E. 有沒有證明馬太效應的實例
呵呵……自然界有,就是行的產生:一開始是由於種種偶然,零散的大石塊聚集在一起,使這個整體的引力增大,進而吸引更多的石塊,石塊越聚越多最後形成了行星。
在人類社會上也有。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積累使得資本家越來越強,買賣越做越大,買賣做得越大賺錢就越快~
F. 求馬太效應的具體應用例子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例子: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G. 高分求類似於「馬太效應」的故事
《老子》曾經說過怎麼名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大意是自然界是均衡、統一的,如寒來暑往、晝夜交替、各種生物相輔相成又相互抑止,始終處於平衡狀態。(若人為破壞平衡,就會遭來大自然的報復。) 但是,人類社會卻是窮的愈來愈窮,富的財富越聚越多,少數人掌握了多數人創造的財富。
這個話很像馬太效應~
H. 我在MBA智庫文檔上看到 馬太效應這個經濟理論,誰能給我舉個生活中的例子適合這個效應的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
股市馬太效應:
股票價格水平的升降與股市的增量資金數額(新入市或出市資金)和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成正相關關系,與股市的增量股票數額(新上市或離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轉速度成負相關關系。市場資金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需求的擴張,市場股票的增加和周轉速度的加快表現為供給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