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教 ,耆那教 ,錫克教 的區別。 簡單的談幾點就可 ,最好能有少量依據 。 謝謝 ~
印度教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耆那教是印度傳統宗教之一,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
錫克教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們傳授的《阿底格蘭特》為經典,《阿底格蘭特》象徵第十一位上師;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錫克教允許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蘭教律法屠宰牲畜。換句話說穆斯林認為合法的食物,錫克教就認為是非法。
② 錫克教與伊斯蘭教什麼關系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
錫克教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大約400年前,錫克教創立於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
(2)錫克教擴展閱讀
錫克教宗教特色:
錫克教徒的著裝和服飾一直以來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許多國家的一些影視作品中,頭裹長巾、鬍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的錫克教徒打扮成了人們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賓德·辛格制定了錫克教徒必須遵守的為正義而進行聖戰的五條「卡爾薩戒律」稱為「5k「標志:kesh(終生蓄長須發),kangh(戴發梳),kacch(穿短褲),kirpan(身佩短劍),kara(戴手鐲).
這5件事在錫克教中具有特殊含義。蓄長發、長須表示睿智、博學和大膽、勇猛,是錫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標志。加發梳是為了保持頭發的整潔,也可以促進心靈修煉。戴鋼手鐲象徵錫克教兄弟永遠團結。佩短劍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堅強信念。穿短衣褲是為了區別於印度教教徒穿著的長衫。
不過,如今的錫克教男子平時很少穿短衣褲、佩短劍,但蓄發、加發梳、戴鋼手鐲仍然極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頭發之後,再包上一條長長的頭巾,成為錫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雖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錫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為錫克教徒強調勤勞、勇敢,而且內部團結,互為兄弟。錫克寺往往就是該教的慈善中心。
③ 印度有多少個民族錫克族地位很高嗎
印度是一個有一百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印度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盧固族、馬拉提族、泰米爾族、比哈爾族、拉賈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馬拉雅蘭族、旁遮普族、坎納達族、馬拉雅蘭族、奧里雅族和阿薩姆族。此外,還有五百多個表列部落。它們屬於印度的少數民族。錫克族其實是信仰錫克教的人的統稱,錫克教徒尚武,著名的勤勞善戰,不接受種姓制度,在現代印度地位確實比較高,但是以前可想而知是受排斥打擊的一群。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④ 錫克教的包頭巾與伊斯蘭的包頭巾有什麼區別
錫克教的包頭巾與伊斯蘭的包頭巾的區別為:
1、起源不同:錫克人包頭巾是根據錫克教的傳統文化,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伊斯蘭教包頭巾是因為阿拉伯人生活在沙漠,面紗是遮擋風沙之用,伊斯蘭教最早興盛於阿拉伯,而且面紗可以保護婦女避免不必要的騷擾。
2、顏色不同: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伊斯蘭教包頭巾其色多為白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頭巾五彩繽紛、異彩紛呈。甚至綠色和紫色的頭巾,也時有所見。
3、形狀不同:錫克人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稱成規則狀。伊斯蘭教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4)錫克教擴展閱讀:
有關伊斯蘭社會婦女戴蓋頭的規定來源於《古蘭經》。隨著伊斯蘭教和《古蘭經》的廣泛傳播,婦女戴蓋頭為廣大穆斯林所接受,逐漸成了伊斯蘭社會婦女約定俗成的服飾習俗。到阿拔斯王朝時,這一習俗在阿拉伯半島普遍盛行。
錫克族的男人卻一定要包頭巾,而且不但要包頭巾,錫克族的男人從出生那天起,頭發和鬍子都不允許剪,並且頭發是不可以露出來被外人所看到。所以如果你非要他們摘下頭巾來,那麼就會被視為對他的挑釁,他們可是有佩刀的,大家去印度旅遊一定要小心。
錫克教的人認為頭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要加以保護,而印度的天氣炎熱,所以要包裹頭布,防止頭被太陽曬傷。並且頭是不能被別人摸的,如果小孩的頭被人摸了會不吉利,而大人的頭被摸了,則表示受到了侵犯和侮辱。
⑤ 古魯的錫克教
錫克教為了對抗莫卧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
錫克教的經典是 《阿迪格蘭特》, 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錫克教男人都用長布包頭,勇敢善戰,多取名為「辛格」(粵音「星」、意為獅子),故廣東人俗稱他們包頭星。他們近代跟隨英軍派駐英聯邦各地,在上海英國租界的巡捕也主要是錫克教徒,因為他們用統一的紅布包頭,所以被上海人稱為「紅頭阿三」。
⑥ 有誰幫忙介紹介紹錫克教是怎麼樣的宗教信什麼神
印度為許多民族組成,其中一族叫錫克( Sikh ),其所奉者為錫克教( Sikhism ),創始人為拿那克( Nanak )。他綜合各教教義,提倡一個新教,以平等和平為信條,並以 Firanth 一書為該教經典。信此教的人,不久成為一族,受一王統治。後來有一王賜全族姓(信)( Singh 獅子的意思),以加強團結。該族人頭蓄長發,頭上束巾為裝飾。民族性情尚武,所以人各身佩一刀。英人曾在該地征許多兵,歷次戰役均有功勞(現在香港和從前上海之印藉警察多為該族人)。他們信仰的是一種神教,又好像氾神教,相信人心及其他萬物都有神在其中。他們因回教的壓迫,起而反抗,就漸漸形成好勇的民族,已離開創始人和平的原旨了。孫大信就是這族的人
⑦ 錫克教的介紹
錫克教(Sikhism)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神教,主要流行於印度旁遮普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也有少量信徒。「錫克」一詞,來源於梵文,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被稱為錫克人,長發、梳子、鋼箍、匕首、短褲是錫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標識。尊崇十位上師並以上師們傳授的《阿底格蘭特》為經典,《阿底格蘭特》象徵第十一位上師。以公平正義、扶貧濟弱和宗教自由為基本教義。宗教符號的圓圈代表沒有始終的唯一真神,左右兩邊的彎刀象徵捍衛真理與正義;中間的雙刃刀代表做飯的刀具。錫克教神寺每天給窮人提供免費餐飲。聖城是阿姆利則,朝聖地是被稱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則金寺。
⑧ 錫克教是個什麼樣的教
錫克教(Sikhism)是誕生並流行於印度部份地區的宗教。錫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濕奴城派和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共同基礎上產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師拿那克(Nanak)創始。聖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此地有錫克教最大寺廟——大金廟。「錫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門徒」,因該教教徒自稱祖師的門徒。錫克教強調人人平等,男人之間互為兄弟,女人之間互為姐妹。他們奉行嚴格的一神論,及禮拜幾代祖師。A分布:
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時約有信徒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則主要居住在哈里亞那邦的德里,另外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香港、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國也有錫克教徒。B主要教義:
1、信奉真神「真名」嚴格信仰一神論,認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萬物的締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張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
3、信仰業報輪回說,人要靠神的惠顧和祖師的指導才得以解脫。
4、尊崇祖師,將其奉為神的使者,並信奉祖師的預言,祖師享有無上的權力,其傳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繼承者。
5、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C特徵:
錫克教男人都用長布包頭,勇敢善戰,多取名為「辛格」(粵音「星」、意為獅子),故廣東人俗稱他們包頭星。
⑨ 為什麼印度的錫克教徒,不效仿穆斯林也提出獨立
你這個問題很詭異.
不過你仔細觀察一下,印度的現任總統(或者總理)就是錫克教徒,而且印度大部分貴族和有錢人都是錫克教徒
沒有意義麻...統治階級本來就是自己教派,何必再分裂...
⑩ 錫克教的聖地
金寺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被推崇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
錫克教第4代上師拉姆·達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為「花蜜池塘」,阿姆利則由此得名。而金寺則由錫克教第5代上師阿周那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歷史。因該寺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在陽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奪目,一直以來被錫克人尊稱為「神殿」。聖殿寺頂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有一個小金圓頂,仿如四個金甲武士護衛著頭戴金冠的威嚴帝王,通體鍍滿了100多公斤的黃金。聖殿造型像一朵倒放的蓮花,蓮花反插於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錫克教對人世間苦難的關心。如果信徒餓了寺方會提供齋食,累了還可躺在平台上休息,睡至天亮也無人打擾。
參觀金寺雖然免費,但有一些規矩,所有來客必須脫鞋,赤腳從門口的水池趟過,以表示對錫克教上師的敬意。而且無論男女老幼,不能光著頭,不是戴帽,就是要用頭巾裹著頭。
寺內共分12個區域,除聖殿外,還有香客休息室、誦經堂、法師起居室、修道殿、膳廳、儲藏和陳列室等。一條長約50米的大理石橋將聖殿與湖邊平台相連,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橋上摩肩接踵。踏著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邊,人在各個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頂聖殿。 哈爾曼地爾寺是錫克教聖地之一。最早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佛陀曾在此第一次向弟子說法。錫克教創始人那諾曾在此建造了華麗的住所,取名為沙利斯萊約赫里。第九代上師氐戈·巴訶杜爾也在這里居住過。1839年被大火毀滅,隨後上師蘭吉特辛格進行重建,但於1934年地震時倒塌,1954年再次重建,歷時3年完成。寺院為一座兩層長方形建築,數扇拱形門組成了一條寬闊的內廓,房頂有數座方底鏤空圓塔,另散布一些小塔。整座建築朴實大方。寺內現存有一些聖物,重要的有上師戈賓德出生時睡過的四腿金葉搖籃、上師用過的4隻箭簇、刺刀、一雙拖鞋、一些經典。按照錫克教的規定,教徒必須到大聖地巡禮朝拜,故每年來此的國內外錫克教徒有成千上萬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