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漢的別稱
武漢別名:東方芝加哥、九省通衢、大武漢、江城。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1)武漢別稱擴展閱讀:
武漢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交通部定點的水鐵聯運主樞紐港,武漢還是中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
武漢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是長江中上游地區首條通江達海的優質航線,陽邏港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試行啟運港退稅政策的長江沿線港口。
此外,武漢還是在長江流域和瀾滄江以西(含瀾滄江)區域內行使水行政主管職能的派出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總部所在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船舶生產基地。
『貳』 武漢的別稱
武漢--江城
各大城市別稱
杭州--杭城
寧波--甬城
溫州--鹿城
紹興--越城
嘉興--秀城
湖州--湖城
金華--婺城
衢州--柯城
麗水--蓮城
舟山--島城
濟南--泉城
大慶/東營--油城
南京--石城
常州--龍城
徐州--彭城
潮州--鳳城
上海--申城
成都--蓉城
平頂山--鷹城
蚌埠--珠城
福州--榕城
廣州--羊城 花城
深圳--鵬城
東莞--莞城
哈爾濱--冰城
長春--春城
吉林市--江城
樟城--南昌
十堰--車城
青島—島城
煙台—港城
重慶--山城
武漢--江城
長沙-星城
湘潭-蓮城
洛陽-花城
鄭州-綠城
安慶--宜城
太原--龍城
柳州--龍城
南昌--洪城
南寧 ——邕城
西安--古城 唐城 漢城
常德---柳城
北京--首都
鞍山-鋼都
自貢-鹽都
撫順-煤都
重慶-霧都
景德鎮--瓷都
『叄』 武漢的別稱是什麼
武漢的別名叫江城,武漢市被長江和漢江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跨江鼎立的格局。長江武漢江段江面寬闊,兩江交匯處,涇渭分明,巍為壯觀,這也是武漢被稱為江城的重要原因。
武漢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
武漢市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67.07平方千米。
(3)武漢別稱擴展閱讀: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
『肆』 武漢都有些什麼別名
武漢,簡稱「漢」,俗稱「江城」,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交匯處,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湖北省省會。
長江、漢江縱橫交匯通過市區,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通稱武漢三鎮。
(4)武漢別稱擴展閱讀
武漢市歷史:
黃陂區盤龍湖畔的盤龍城,築於商代,距今約有3500年的歷史。東漢末年,江北先後稱曲陽縣、沌陽縣、漢津縣、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稱汝南縣、江夏縣(589年)。
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由漢陽龜山之南入江的漢江主道改由山北入江,由此而形成漢口新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
明末清初,漢口以商業大鎮卓立華中,與北京、蘇州、佛州 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 第一繁盛處」。
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在漢陽門外白鱔廟下設「常關」,徵收國內商貨通過稅。清咸豐七年 (1857年),湖廣總督官文又分設宗關(今漢口上茶庵)、漢關(今漢口下茶庵)等10個征稅關卡。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漢口正式對外開埠。漢口對外開放後,湖廣總督官文上奏清政府於1862年1月1日設立江漢關,並於次年正式徵收關稅。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
1889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後,在漢施行洋務「新政」,興辦工廠和學校,編練新軍,民族工業乘勢得到發展,為武漢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武漢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建立了湖北軍政府,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927年1月,漢口、武昌合並為武漢市,劃為京兆區。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武漢市正式建置。三鎮合並建制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
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劃單列市。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2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伍』 武漢被稱為什麼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構成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
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5)武漢別稱擴展閱讀:
武漢又有「大武漢」美稱。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辛亥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驚嘆:「武漢一呼,四方響應」,道出了武漢扼控四方的重要戰略地位。
武漢會戰時期,全國各地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20世紀初期,武漢一度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武漢是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武漢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
大武漢確有其大。登上黃鶴樓,極目楚天,武漢之大氣大勢盡收眼底:兩江交匯,龜蛇相望,三鎮鼎立,大江東去。武漢市域之浩盪,氣勢之磅礴,不可不謂之大。
『陸』 湖北武漢市的別稱是什麼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1-2]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之一[3-4] 。截至2015年末,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萬,城鎮化率79.3%[5-6] 。
『柒』 武漢名稱的來歷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7)武漢別稱擴展閱讀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萬人。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0年改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中南軍政委員會駐漢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並為其駐地。1954年改湖北省轄市,為省人民政府駐地。
參考資料:網路:武漢
『捌』 武漢的簡稱是什麼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
『玖』 武漢市美稱是什麼
「大武漢」是湖北武漢的美稱。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辛亥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驚嘆:「武漢一呼,四方響應」,道出了武漢扼控四方的重要戰略地位。武漢會戰時期,全國各地響起「保衛大武漢」的口號,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20世紀初期,武漢一度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9)武漢別稱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
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於1927年合並而成的武漢市,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被稱為「九省通衢」。武漢一度成為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