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柴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577年。
但根據記載當前認為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當時後妃和一班宮女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當前記載中原始的火柴。
在歐洲,火柴出現於古羅馬時期。當時一些小販,將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這種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並不起火,而是可以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讓濺出的火星落在這些木柴上,就能獲得火種。
(1)火柴擴展閱讀
早期生產的火柴有兩個非常致命的缺點:
(1)白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熱容易自燃,非常危險;
(2)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
在1852年經過瑞典人距塔斯脫倫姆的改進,發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為發火物,必須在塗上紅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但在安全火柴發明之前,人們可是經歷了一代代不停的探索。
② 火柴是如何分類的
根據用途和葯頭成分,火柴可分為日用火柴(普通火柴)和特種火柴兩大類。
日用火柴,按包裝外形和所用原料有木梗火柴、蠟紙梗火柴和書式火柴3種。木梗火柴:用質地比較松軟的木材製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蠟和葯漿,乾燥後裝於木片或紙板製成的小盒中,盒側面塗以磷層。最普通的火柴是蠟紙梗火柴,簡稱蠟梗火柴。用薄紙浸以熔融的石蠟後擠縮成截面為圓形或方形的長梗條,再經切斷製成火柴梗。適合於缺乏木材的地區。因梗枝含蠟量大,引燃性能比較好,燃燒時間也比同樣規格的木梗長2~3倍,適用於航海、漁獵、勘探等野外作業的環境。但是石蠟在較高溫度下易軟化,使梗枝的剛度降低,影響使用,故不適用於熱帶地區。書式火柴:因其包裝外形扁薄且似書冊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紙板沖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為一組,一端基部相連,呈梳齒狀,梗尖一端沾石蠟及葯漿。製成火柴後,用卡紙封面裝訂成冊。磷層塗刷於封面裝訂處。使用時逐根撕下擦劃。這種火柴外形美觀、攜帶方便。
特種火柴:採用特種的葯頭配方,以產生不同的特殊功能。它主要分為抗風防水火柴、高溫火柴、信號火柴、多次燃燒火柴及感光火柴。
③ 火柴的原理是什麼
火柴是根據物體摩擦生熱的原理,利用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學活性,製造出的一種能摩擦發火的取火工具。
十八世紀的下半葉主要是利用黃磷為發火劑。由於黃磷有毒,後來又逐漸為硫化磷火柴取代。後者雖然無毒,但隨時都有自燃的可能, 很不安全。1855年,世界上在瑞典建立的火柴廠研製成功安全火柴,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採用。
火柴分類
日用火柴又稱普通火柴 ,按包裝外形和所用原料有木梗火柴、蠟紙梗火柴和書式火柴3種。
①木梗火柴:用質地比較松軟的木材製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蠟和葯漿,乾燥後裝於木片或紙板製成的小盒中,盒側面塗以磷層。為最普通的火柴。
②蠟紙梗火柴:簡稱蠟梗火柴。用薄紙浸以熔融的石蠟後擠縮成截面為圓形或方形的長梗條,再經切斷製成火柴梗。適合於缺乏木材的地區。因梗枝含蠟量大,引燃性能比較好。
③書式火柴:因其包裝外形扁薄且似書冊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紙板沖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為一組,一端基部相連,呈梳齒狀,梗尖一端沾石蠟及葯漿。製成火柴後,用卡紙封面裝訂成冊。磷層塗刷於封面裝訂處。使用時逐根撕下擦劃。這種火柴外形美觀、攜帶方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火柴
④ 舊時中國的火柴叫做洋火,當時的中國真連火柴都造不出來嗎
舊時代的中國雖然很多技術都很落後,但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落後,要知道中國再不濟也是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火柴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早有出現,最早的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人民就已經很聰明的將硫磺沾到木棍上,利用火種或者火石,就能輕松的將火柴點燃,這是中國歷史上對火柴最早的記載。
到了1900年的時候,中國的火柴廠已經高達19家,因為是從國外引進的設備,所以當時火柴還叫『洋火』。等到了1949年中國的火柴廠已經開始步入正軌,甚至有了機械化的生產車間,這種設備就是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非常出眾的。所以,永遠不要小瞧古代人的智慧,他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明。
⑤ 火柴利用了什麼原理
火柴棒前端的燃料團中,含有氯酸鉀等易燃物質,它一旦被打濕,氯酸鉀等就會溶解失效。同時,火柴打濕後,燃燒葯團會變軟,它不能與火柴盒上的葯紙形成有力的摩擦,無法擦出火花,所以就擦不出火來。
原始時代,人類需要生火時,只有鑽木取火或敲擊石塊、鐵片,打出火花來。這種方法既笨拙又費時。
公元577年,戰火紛飛,北齊腹背受敵,物資非常短缺,因為缺少火種,士兵煮飯都成問題。怎麼辦昵?當時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這種火柴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算不上是真正的火柴。直至19世紀,歐洲才有人發明引火盒,盒子裡面裝有浸過硫酸的石棉,接著拿一根木條,沾上硫磺、氯酸鉀和糖,當木條碰到硫磺,便會發生化學作用,產生火花。
但這種火柴仍不完善,直至1826年,英國葯劑師沃克才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根摩擦火柴來。為了紀念沃克在火柴發明上的傑出貢獻,世界上第一枚火花(即火柴商標)就是「約翰?沃克」牌的,火花上印有他的頭像。1833年世界第一家火柴廠在瑞典誕生。
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膾炙人口的童話就是寫於1848年,當時摩擦火柴發明只不過是二十幾年的功夫。
可是早期生產的火柴容易自燃,非常危險;而且,所用的原料黃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在1852年瑞典人發明了安全火柴,從此,火柴開始進入到尋常百姓生活中。盡管它是那樣的不起眼,但它成了人們離不開的生火工具。
一直到了近代,打火機及電子打火器出現後,火柴才逐漸退出主要的點火工具市場,但火柴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它所產生的火焰顏色成為世上最美的火焰,令人難以忘懷。
⑥ 火柴有哪些種類
據說,世界上最早的火柴,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於1680年製成的。當時的火柴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在木質細棒一端粘上硫黃顆粒,另一部分是在粗糙的紙上塗上一層磷。取火時只要用細棒中有硫黃的一端在磷紙上擦劃一下,木棒就會被點燃。
從此,各種各樣的火柴紛紛出現。到1872年,一位名叫華爾克的英國葯劑師用氯酸鉀、硫化銻和樹膠製成了第一根摩擦火柴。使用時只要在砂紙上一擦就燃。1855年瑞典人倫茲托姆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火柴——引火材料一部分在火柴梗上,一部分在火柴盒的砂紙上,形狀雖然與今天的火柴差不多,但那時的火柴梗在牆壁上也能擦著,是不安全的。
現在的火柴是一種安全火柴。雖然在火柴的身上都是容易著火的東西,但是只有在火柴頭同火柴紙擦劃著,才能著火,這種火柴是用三硫化二銻和氯酸鉀製成的,本身不會著火。火柴盒邊上塗有紅磷。當火柴梗在火柴盒邊上一擦,火柴頭上就沾上了紅磷,紅磷一經摩擦就會受熱著火,它使火柴頭上的氯酸鉀也受熱,放出氧氣,同時放熱並引燃三硫化二銻,於是,「嗤」的一聲,火柴就點燃了。
火柴桿是預先用石蠟和松香的混合物浸過的。所以火柴頭點燃後,火柴桿就一直能燒到底。
現在已有各種特種用途的火柴。有的能在十級以上的大風中燃燒而不熄滅,稱為防風火柴;有的在水中浸上幾小時,也能繼續燃燒,叫做防水火柴;有的用鋼針代替火柴桿,只要在鋼針上插上一顆火葯球,再在磷層上一擦就能燃著,又叫無梗火柴;有的在遇險求救時能放出紅色信號;有的能告訴人們缺乏淡水而發出綠色信號,它們都叫信號火柴。
⑦ 火柴的火柴的由來
火柴是由誰發明的呢?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國人在公元577年發明的(一種引火的材料,不是火柴),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當時後妃和一班宮女神奇地發明了火柴,不過中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中國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可是早期生產的火柴有兩個非常致命的缺點:(1)白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熱容易自燃,非常危險,(2)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在1852年經過瑞典人距塔斯脫倫姆的改進,發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為發火物,必須在塗上紅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但在安全火柴發明之前,人們可是經歷了一代代不停的探索呢。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別是:火柴頭主要由氧化劑(KClO3)、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劑等組成。火柴盒側面主要由紅磷、三硫化二銻、粘合劑組成。當劃火柴時,火柴頭和火柴盒側面摩擦發熱,放出的熱量使KClO3分解,產生少量氧氣,使紅磷發火,從而引起火柴頭上易燃物(如硫)燃燒,這樣火柴便劃著了。
安全火柴的優點在於把紅磷與氧化劑分開,不僅較為安全,而且所用化學物質無毒性。所以也被稱為安全火柴。火柴頭上主要含有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磺和玻璃粉等。火柴桿上塗有少量的石蠟。火柴盒兩邊的摩擦層是由紅磷和玻璃粉調和而成的。火柴著火的主要過程是:(l)火柴頭在火柴盒上劃動時,產生的熱量使磷燃燒;(2)磷燃燒放出的熱量使氯酸鉀分解;(3)氯酸鉀分解放出的氧氣與硫反應;(4)硫與氧氣反應放出的熱量引燃石蠟,最終使火柴桿著火。
既然火柴在南北時期才發明,那麼前人是怎樣生火呢?原來古人是利用兩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繼後使用打火石及鐵片,但生火需時比較長,需要一、兩分鍾。火柴的出現令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機與及電子打火器已逐漸取代傳統火柴的地位,但火柴還有其獨特的一面是無可取替的,就是它所產生的火焰顏色是最美的。
⑧ 火柴的來歷
來歷如下:
1669年,德國人H.布蘭德提煉出了黃磷。人們利用黃磷極易氧化發火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後再沾黃磷而發光。
1805年,法國人錢斯爾將氯酸鉀和糖用樹膠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發火。
1816年,法國巴黎的F.德魯森製成了黃磷火柴,1828年,英國倫敦的S.
瓊斯製成了普魯米辛火柴,接著巴黎人G. E.
梅凱爾和奧地利人J.西格爾等人發明了無磷火柴。為了增加火柴的穩定性和易燃性,法國人C.索利亞利用白磷和黃磷作為配方,於1831年革新了火柴配方的設計。
1830年,法國的索利亞和德國的坎默洛對火柴進行了革新,用黃磷、硫磺和氯酸鉀混合原料製成現代的火柴。
1845年,奧地利化學家A.施勒特爾研製出赤磷(也稱紅磷),它是黃磷的同素異形體,採用赤磷作為火柴頭,性能比較穩定,且無毒。
1898年,法國人H.塞弗納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黃磷製成火柴,稱為硫化磷火柴。這種火柴與黃磷火柴一樣隨處可以擦燃而沒有黃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8)火柴擴展閱讀:
火柴的分類:
1、木梗火柴:用質地比較松軟的木材製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蠟和葯漿,乾燥後裝於木片或紙板製成的小盒中,盒側面塗以磷層。為最普通的火柴。
2、蠟紙梗火柴:簡稱蠟梗火柴。用薄紙浸以熔融的石蠟後擠縮成截面為圓形或方形的長梗條,再經切斷製成火柴梗。適合於缺乏木材的地區。因梗枝含蠟量大,引燃性能比較好,燃燒時間也比同樣規格的木梗長2~3倍,適用於航海、漁獵、勘探等野外作業的環境。
3、書式火柴:因其包裝外形扁薄且似書冊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紙板沖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為一組,一端基部相連,呈梳齒狀,梗尖一端沾石蠟及葯漿。製成火柴後,用卡紙封面裝訂成冊。磷層塗刷於封面裝訂處。使用時逐根撕下擦劃。這種火柴外形美觀、攜帶方便。
⑨ 火柴又叫什麼
據考證,「發燭」是火柴最早的稱呼。按元代陶宋儀《輟耕錄》說:「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業。」原來南北朝時,北周聯合陳滅掉北齊,北齊後妃無以為生,便以製作火柴為業,也有說火柴是他們發明的,當時稱火柴為發燭,含引發蠟燭之意。「引光奴」也是較早產生的火柴的另一種別名,宋初學士陶谷的《清異錄·器具》中說:「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劈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火奴。」 明清時代,火柴的別名主要有「取燈兒」、「淬兒」。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說》中有「忘帶個取燈兒去了」一語。這「取燈兒」就是火柴。清初高士奇在《天祿識余》一書中有「淬兒」的記載:「餘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名曰條燭,又曰淬兒,用於發火。」 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國家「安全火柴」的引進,火柴被稱為「洋火」或「自來火」。1839年,近代火柴隨同鴉片由英國傳入中國,成為皇宮里的珍貴貢品,因為它是外國來的,理所當然地冠以「洋」字。清人李鏡儂在《說味》中記載:「洋人削木如燭骨木,長約寸許,搗硝磺為末塗其上,磨之爆燃作響而火自發,名『自來火』。」至於火柴的叫法,則是出現在近代民族火柴工業以後的事了。
⑩ 火柴的原理是
火柴的原理為:
摩擦火柴葯頭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鉀和三硫化四磷,稍在粗糙表面摩擦、產生的熱足以使這兩種物質起化學反應而發火。
安全火柴葯頭中以硫磺取代三硫化四磷。一般的摩擦熱不足以使葯頭起反應,只有在火柴盒側面的磷層上擦劃時,摩擦熱先使硫與氯酸鉀發生反應,放出較多的熱能,促使葯頭中的化學物質產生反應而發火。
為了控制發火速度,葯頭中還需加入一些石英粉等填充劑,使葯頭發火緩和、穩定;此外,還加入重鉻酸鉀和顏料等,以改善抗潮性能和外觀。
(10)火柴擴展閱讀:
火柴的主要分類:
1、木梗火柴:用質地比較松軟的木材製成方形截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蠟和葯漿,乾燥後裝於木片或紙板製成的小盒中,盒側面塗以磷層。為最普通的火柴。
2、蠟紙梗火柴:簡稱蠟梗火柴。用薄紙浸以熔融的石蠟後擠縮成截面為圓形或方形的長梗條,再經切斷製成火柴梗。適合於缺乏木材的地區。因梗枝含蠟量大,引燃性能比較好,燃燒時間也比同樣規格的木梗長2~3倍,適用於航海、漁獵、勘探等野外作業的環境。
3、書式火柴:因其包裝外形扁薄且似書冊而得名。其梗枝是用木片或紙板沖切而成,每10支或15支為一組,一端基部相連,呈梳齒狀,梗尖一端沾石蠟及葯漿。製成火柴後,用卡紙封面裝訂成冊。磷層塗刷於封面裝訂處。使用時逐根撕下擦劃。這種火柴外形美觀、攜帶方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