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鰣魚已經滅絕了,怎麼市場上還有鰣魚賣
中國鰣魚是滅絕了,現在市場上見的鰣魚是引進的養殖的美國鰣魚。中國鰣魚的學名為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美國鰣魚的學名為Alosa sapidissima。中國鰣魚的生物學分類地位為:鯡形目,鯡科,鰣亞科,鰣屬;美國鰣魚的生物學分類地位為:鯡形目,鯡科,鰣亞科,西鯡屬。同屬一個亞科。DNA結構經鑒定很相似。美國鰣魚和中國鰣魚在外形上、生活習性上、營養價值和口味上、DNA結構上都很近似,作為中國鰣魚的替代品種進行養殖、推廣和食用。但這兩種魚並不完全一樣,是同屬一個亞科、但不同屬的兩個種,在分類地位上十分接近。在美洲大陸和亞洲大陸未分離時,同在一個大陸的淡水中生活,美亞大陸斷裂後,才分開生活,實際上是同宗同祖。
⑵ 我是湖南人,記得小時候常吃一種魚,方言叫「木乃乃」,不知學名應該叫什麼
剛好昨天在一家湘菜館子吃到平鍋木乃魚 在網路各種搜索找了一圈 發現網路知道里好些回答的鰣魚根本不是同一種魚 對照圖片感覺應該是這個「沙塘鱧(li)」 搜這個學名網路有詞條的~裡面這種魚的別名就有「木奶奶」
⑶ 有一張圖片,是海洋第一層是海洋表層是什麼魚,然後幾十米下是什麼生物,以此類推到最底下的時候是一個大
海底深不見陽光 食物也較少 還問冰冷,巨形生物沒有海水表層來的多
⑷ 長江魚類圖片大全
全?是不可能的了,找幾個吧。長江的魚太多了,這是最具代表性的幾種,從上到下依次是:翹嘴紅鮊、河豚、團頭魴、長江刀魚、黃顙魚、中華鱘、鰣魚、胭脂魚、裂峽䰾
⑸ 鰣魚是什麼樣子的
【名稱】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i
地方名:
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
[編輯本段]【科屬】
鯡科
[編輯本段]【形態】
鰣魚,江海洄遊型魚類,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分布我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體呈長橢圓形,較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頜稍長於上頜。上頜骨正中有一顯著凹陷,上下兩頜均無齒。脂眼瞼發達,幾乎遮蓋眼的一半。腮孔大。鱗片大而圓薄,上有細紋。無側線。腹部有大型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腹鰭極小;背鰭、臀鰭各一個,背鰭條14~15,臀鰭條16~18;尾鰭深叉形,被有小鱗。體背和頭部為灰色,略帶藍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綠色。
[編輯本段]【產地】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編輯本段]【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編輯本段]【性味】
甘,平。
①《食療本草》:"平。"
②《綱目》:"甘,平,無毒。"
[編輯本段]【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肺。"
[編輯本段]【功能】
①《食療本草》:"補虛勞。"
②《日用本草》:"快胃氣。"
③《本經逢原》:"性補,溫中益虛。"
[編輯本段]【宜忌】
①《食療本草》:"稍發疳痼。"
②《本草求原》:"發疥癩。"
[編輯本段]【營養】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⑹ 紅燒鰣魚要去魚鱗片嗎
魚鱗是可以吃的。魚鱗中含有非常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有效地促進局部皮膚的水合度,可以美白皮膚。適量的吃一些魚鱗,還可以吸收其中的鈣離子,從而增加骨骼內鈣離子的含量,增加骨骼的強度,延緩骨質疏鬆發生的概率。魚鱗之中的膳食纖維和磷元素也比較高。不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並且可以保證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看自己口感自行取決。
配料:鰣魚中段1.2公斤,水發冬菇25克,凈冬筍50克,豬板油70克 熟大油50克,整蔥、姜各10克,醬油25克,白糖10克,料酒50克,味精5克,鹽6克。
特色:魚色金紅,鮮嫩適口。
操作:(1)將鰣魚一割兩半,除去兩鰓、內臟和黑色腹膜,洗凈下炒勺,用熱大油煎成黃色後,取出。冬菇、筍切成長片,板油切成似蠶豆大小的丁
(2)把炒勺燒熱,放入板油丁,與筍片、冬菇片、整蔥、姜一起煸炒後,放入鰣魚加入醬油、料酒、鹽、糖、味精和適量的清水,用旺火燒開,再轉小火燜15分鍾,收濃汁即成。
⑺ 請問這魚是鰣魚嗎桂林市龍勝縣釣的
從你的圖片上看,你這個不是鰣魚。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
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
⑻ 什麼是海鰣魚
以下來源於網路:
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
頭: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
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
腹: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
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1]
鰣魚 - 生活習性
鰣魚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入江而得名。平時生活於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體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遊,在5-7月,當水溫達28℃左右時,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緩流、沙質底的江段繁殖。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後親魚仍游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鰣魚在長江的產卵場,比較集中在鄱陽湖及贛江一帶,少數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極少數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則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產卵,上溯可達廣西桂平。鰣魚為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機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遊期間,親魚很少進食。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
鰣魚 - 地理分布
鰣魚為洄遊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鰣魚 - 物種現狀
鰣魚
鰣魚在溯河產卵過程中,常結成大群。長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產量為500噸左右,1974年高達1500噸。由於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肥育的幼魚,造成補充群體急劇減少。此外,鰣魚的主要產卵場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遊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數種原因,鰣魚的資源急劇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始,鰣魚的種群數量已處於瀕危狀態。
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
鰣魚 - 物種價值
鰣魚營養成分如下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鰣魚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4.鰣魚肉性味甘、溫,有滋體強身之功效,蒸食能補虛勞。將魚蒸出之魚油,塗於水火燙傷處,療效甚佳
葯用如下: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 :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 :鰣魚甘溫,開胃,潤臟,補虛
廣東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 《宋江》 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⑼ 鯽魚、鮒魚、鰣魚之間有什麼關系么
鮒魚的學名為黑鯛,又稱之為海鮒。鯉科.
而鯽魚的俗名也叫鮒魚,鯽瓜,喜頭.鯉科.
鰣魚是長江四鮮之一.鯡科
其味極為鮮美,更宜不刮鱗清燉,為長江魚類中的極品。可惜近年已瀕臨絕跡,其身價愈發昂貴。
鯽魚、鰣魚我見過,若鮒魚為鯽魚,則就是兩種魚.若鮒魚為黑鯛,我剛查了一下圖片,這三種魚體型是極其相似.
我想書中所載被恨多刺(多骨)的魚,應為比喻,就是拿最尋常最常見的東西來打比方,因為不見得鯽魚、鰣魚的刺是最多的.
至於到底是哪一種魚,我認為和你說的 各個版本的「人生五大恨」(以及誤傳的三大恨) 類似,年代久遠的緣故,以訛傳訛,版本一多,寫哪種魚的都有,也不見得哪一種魚的刺最多.
不過你可以做個研究,把三種魚都買來,看到底誰刺最多. 哈哈,不過鯽魚、鮒魚好買,但鰣魚卻是可遇不可求.既然叫鰣魚,它只在每年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它的出現也只有很短的時間,所以名字中有個時字,如君子守時一般准確. 據我所知,它還有個別稱叫小麥魚,意思是麥子黃的時侯它才出現. 前陣子我看電視有人工養殖鰣魚成功的,說不定你能買到.
我只是對魚了解一些,對書本知識知之不多,不到之處,請指正.
⑽ 食用魚的種類及圖片
一、胖頭魚
胖頭魚也叫鱅魚,其味甘、性溫,能起到暖胃、補虛、化痰、平喘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痰多、咳嗽等症狀。
(10)鰣魚圖片擴展閱讀
食用魚,泛指可食用的魚類。有史以來,魚類一直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食用魚的種類有很多大自然裡面不可食用的魚不多。
食用魚能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包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按脂肪含量多少,食用魚可以分為白魚類、油性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