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馬太受難曲
擴展閱讀
清明高速免費嗎 2025-07-23 23:34:21
股票怎麼買首到大財優配 2025-07-23 23:04:57
股票如何看凈資產 2025-07-23 23:01:49

馬太受難曲

發布時間: 2021-06-18 16:37:25

1. 馬太受難曲屬於什麼音樂

屬於古典音中的巴洛克時期音樂

巴赫死後默默無聞 僅僅以作曲家(C.P.E Bach)的父親被人所回憶

後因著名作曲家門德爾松上演馬太受難曲後被復興

所以該作品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

受難曲 本身就是題材

馬太受難曲的唱詞 全部取材於聖經馬太福音(新教譯) / 瑪竇福音(天主教譯)

講述了耶穌受難全過程

曲中含眾贊歌(合唱)、宣敘調(獨唱)、詠嘆調(獨唱)

PS.推薦唱片 指揮Karl richer於1958年的立體聲版本

2. 馬太受難曲的特點是神馬

巴赫這部受難曲,不僅繼承了中世紀後受難曲的傳統,還和當時音樂的各種嶄新技法和要素相溶合,使這部受難曲擁有了永恆的藝術生命,成為聖樂作品中的精品、經典之作。作品的特殊編制,兩個合唱團和管弦樂隊產生出非常特殊的音響效果,兩個合唱團會進行對話,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馬太受難曲中,巴赫用到了音樂象徵手法。《 馬太受難曲》另一個特點是 巴哈 所運用的復調音樂和對位式的和聲 , 由曲調 交織起來...

3. 有誰知道巴赫馬太受難曲的那個版本最好

個人覺得卡爾李希特1958年版本最好,庄嚴,宏大,氣勢磅礴,聽起來很有感覺
其他版本要稍微輕快一些,比如Ton Koopman和Nicolaus Harnoncourt的,感覺不出來宗教音樂的氣氛
這些Verycd上都能搜到,可以試聽一下

4. 巴赫《馬太受難曲》為什麼在音樂史上地位這么高

《馬太受難曲》共78首,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724年至1727年間創作,其音樂風格為浪漫派。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猶太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一提到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人們自然就會想到19世紀浪漫派音樂家門德爾松,是門德爾松使這部湮沒一個世紀的名作重見天日的。據門德爾松傳記作者所寫,門德爾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鋪買肉,肉鋪老闆娘用來包香腸的是舊得發黃的樂譜手稿,回家以後門德爾松仔細讀了譜子的內容,發現非常不俗,於是跑回肉店,買下了全部包裝紙,這就是遺失的《馬太受難曲》總譜。經研究,才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於是門德爾松克服重重困難,指揮上演了這部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

5. 馬太受難曲的簡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於人,勤勤懇懇,死後杳如煙消,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人們常常把他視為最偉大的宗教作曲家。隨著遺體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記。他身無長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宗教作品),也很快散佚無存。他的妻子靠施捨度日,最後死在救濟院里。他八歲的女兒一生顛沛,到晚年得到貝多芬的救助。在他死後很長時間里,只有少數人知道萊比錫曾經有過一個叫巴赫的老管風琴師。他的傳世名作《勃蘭登堡協奏曲》手稿,被估價40芬尼,這只是一堆廢紙的價格。然而,人類的藝術史證明,巴赫是永遠令人難以忘懷的。
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發點,啟蒙精神在他的音樂里表現為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教堂音樂《馬太受難曲》是飽含對人類的熱愛的史詩性作品,代表著巴赫的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們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

6. 巴赫 馬太受難曲 聽後感

巴赫這部受難曲,不僅繼承了中世紀後受難曲的傳統,還和當時音樂的各種嶄新技法和要素相溶合,使這部受難曲擁有了永恆的藝術生命,成為聖樂作品中的精品、經典之作。

這是一部具有內在性格的音樂,縱然也有熱情的場面,但絕不做出表面的誇大。隨著音樂的發展,任何人都會感受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慈愛之情」。
婦女們圍繞著耶穌遺體旁,哭著說的話,能超越時代,深深地 植根於今天人們的心靈深處。婦女們的形象在這首受難曲中有著 突出的意義。這作品中男女平等,曾使當時的萊比錫深受感動。 因為那時,女人們被禁止在宗教儀式中擔任積極角色,連聖詠都由 男童代表女聲。可在《馬太受難曲》中,在基督受苦受難中,表達人 類慈愛與溫暖之情的,全是婦女們。

《馬太受難曲》取材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書第26、27兩章的 故事。它的歌詞由三部分組成:一、聖經的原文,它擔負敘述整個 事件過程的任務。其中有以第三人稱的福音史家(男高音)的敘述,也有以第一人稱出現的故事中的角色,如耶穌、猶大、彼得、彼 拉多以及群眾等;二、巴赫友人皮堪達爾創作的詩詞,它以旁觀者 的身份抒發著對眼前發生的事件的種種感觸;三是歷代流傳下來 新教聖詠的原詞,是虔誠信徒們的感嘆和呼聲。巴赫調動了一切 音樂手段描繪耶穌一生中最悲慘的經歷:受難前最後幾天所遭遇 的苦難、屈辱和死亡。它雖然只有幾天,卻是最震撼人心的時刻。

《馬太受難曲》共有七十八曲,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最後的晚餐到被捕前,經文是馬太福音26章l- 56節。第二部分是耶穌被捕到釘十字架,經文是馬太福音26章 57節到27章終了。

共有十六個場面:第一部分:l、序幕;2、陰謀;3、在伯大尼受 膏;4、猶大;5、最後的晚餐;6、橄欖山;7、客西馬尼國的禱告;8、出 賣。第二部分:9、序幕;10、議會受審;11、彼得三次不認主;12、猶 大之死;13、彼拉多審問;14、嗣髏地;15、三點鍾;16、埋葬。

在欣賞《馬太受難曲》時,還需要說明的是:全曲中,十六世紀 由哈斯勒(1564-1612)所作的受難聖詠《充滿鮮血,傷痕累累的頭 顱太經巴赫的改編加工,使這首聖味不僅獲得了新的生命,並且以; 其深刻的悲劇性而激發著每一位信徒的靈性體驗,震顫著每位聽 眾的心靈。巴赫在受難曲中前後五次使用這首聖詠,根據不同情 況,有時改變調性,有時改變合唱織體,有時改變節奏,有時改變速 度和強弱,藉著這崇高感人的聖詠合唱,把全曲連結在一起,浸溶 在悲劇的聖潔的氣氛中,激起人們最強烈的感動。

巴赫在《馬太受難曲》創作中,還做了「立體音響」的試驗。有 兩個合唱隊、兩台管風琴,以十五公尺的距離分在兩邊。巴赫試圖 在作品中著著兩個合唱隊、兩個管弦樂隊、兩台管風琴以及一群唱 「固定旋律」的兒童合唱團,表現出一種巨大的立體式音樂音響。 他使音樂左右移動交替,有時聲音從右移到左,或相反。有時聲音 從兩邊同時出來,這樣使聲音和音響,不停地產生變化。

作品的特殊編制,兩個合唱團和管弦樂隊產生出非常特殊的音響效果,兩個合唱團會進行對話,扮演不同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開頭和結尾兩個大合唱。作品中有大量的長而深沉的詠嘆調,表現了耶穌的受難。在宣敘調,合唱和詠嘆調之間有共14首合唱,是作品的高潮。其中保羅·傑哈德特的詩歌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會用不同的手法再現五次,是全曲的核心。

在馬太受難曲中,巴赫用到了音樂象徵手法。耶穌的宣敘調有弦樂伴奏,象徵其神性。而其他人則只有低音提琴伴奏。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並說出最後一句話時,弦樂器沉默了,巴赫以此象徵耶穌的化身。

有很多研究試圖找出曲中數字命理學意義,但現在認為,其中的一部分現象只是偶然巧合。

7. 馬太受難曲 第1分曲

里希特指揮的速度貌似慢了點,全曲由里希特指揮的我聽過,整整三個多小時;唐·庫普曼的沒聽過,但是知道他是演繹bach的權威。樓主問的這個問題應該是不同風格的指揮造成的時間差別。舉個簡單例子,還以bach來說,他的《哥德堡變奏曲》大多數聽眾應該聽的是圖雷克版的,圖雷克演繹的話一般要一個小時左右,而古爾德的哥德堡時間就短了很多,他55年的sony的錄音不可思議的用了46分鍾,59年的卻又是61分鍾,81年的時候花了51分鍾。
所以我認為這個音樂作品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指揮,不同的演奏家所花的時間不一樣很正常!

8. 馬太受難曲作者

作者是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9. 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 :安息吧 ...
請點擊此鏈接: http://www.fly1003.com/upload/20069/cpb2_200699191334.mp3

聖馬太受難曲第47段:請你 ...
請點擊此鏈接: http://www.cuhkacs.org/~iserlohn/Matpas47.mp3

完整的:
http://lib.verycd.com/2005/08/28/0000062827.html

10. 幫忙介紹一下巴赫的《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是巴赫最偉大的宗教音樂作品。根據巴赫治喪委員們的訃聞,巴赫一生共寫作了5首受難曲,他在自己所寫的文字中(信件),也說過他曾寫過5部受難曲。受難曲是為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而寫的大型套曲。其中,如果主要詞句是按照《聖經》中《馬太福音書》的記載而作的,就叫《馬太受難曲》;按《約翰福音書》的記載而作的,就叫《約翰受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