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楊彪
擴展閱讀
同花順融字股票買不進 2025-07-17 05:38:03
2015年華東科技股票價格 2025-07-17 05:36:33

楊彪

發布時間: 2021-06-20 03:20:09

Ⅰ 楊彪的介紹

楊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末年名臣,太尉楊賜之子、楊修之父,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楊彪少年時受家學熏陶,初舉孝廉,並被州里舉為茂才。後被征拜為議郎,遷侍中、京兆尹,在任內揭發了黃門令王甫讓門生勒索各郡的財物七千餘萬的貪污行為,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王甫,國人無不拍手稱快。歷任侍中、五官中郎將、穎川、南陽太守,經三次升遷後任永樂少府、太僕和衛尉。其後歷任三公,在董卓打算遷都時據理力爭。漢獻帝東遷時楊彪盡節護主。獻帝定都許縣,楊彪被曹操誣陷下獄,後被釋出,又任太常。見漢室衰微,便詐稱腳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禪,欲以楊彪為太尉,遭推辭,拜光祿大夫,待以客禮。黃初六年(225年),楊彪逝世,享年八十四歲。其著作很少見,現僅有《答曹公書》一篇。概述圖片來源:

Ⅱ 川軍楊彪祖籍原型人物是誰

《壯士出川》中楊彪的原型楊幹才。

楊幹才(1900—1949),原名楊臣棟,四川省廣安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戰期間,楊幹才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1混成旅副旅長兼3團團長、134師師長、20軍軍長、第10兵團司令官等職。國共內戰期間,於1949年在蕪湖之戰中兵敗,自殺身亡。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2)楊彪擴展閱讀

1935年任第20軍第1混成旅副旅長兼3團團長,參加追堵長征紅軍,1936年任第20軍134師402旅旅長,抗戰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10月任第20軍134師師長,1939年4月10日敘任陸軍少將。

1942年7月任第20軍副軍長,1944年9月任第20軍軍長,1948年6月兼任第10兵團司令官,8月兼任第14兵團副司令官,9月22日晉階陸軍中將。1949年兼任南京衛戍總司令滁縣指揮所主任,同年4月24日在抵抗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中於安徽蕪湖兵敗自殺身亡,7月26日追贈陸軍上將。

Ⅲ 什麼電視劇里有個國軍叫楊彪

《壯士出川之鐵血征途》

Ⅳ 三國里的楊彪有幾個兒女

楊彪在《後漢書》中有記載的子嗣,就只有楊修。

楊彪後代:
兒子
楊修,字德祖。漢末文學家,仕至丞相主簿。為曹操所殺。
孫子
楊囂,楊修之子,西晉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軍將軍,早卒。
曾孫
楊准,字始丘,楊囂之子,晉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玄孫
楊嶠,字國彥,楊准之子。
楊髦,字士彥,楊准之子。
楊俊,字惠彥,楊准之子,楊嶠之弟,官至太傅掾屬。

Ⅳ 壯士出川楊彪的大伯是誰

楊森

《壯士出川》劇情簡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川軍在四川省主席劉湘的感召下,請纓出川抗日。這支川軍知恥後勇,以「失地不復,決不回川」的決心,以三百萬壯士出征,六十萬軍人傷亡的代價,打出了「無川不成軍」的威名。

通過戰爭的洗禮,張抗與眾川軍將士結下生死之誼,其與夏之悅的愛情也在血與火的烘托中得以升華。張抗屬下士兵楊得貴、黑娃等人,雖出身不同、性格迥異,但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殊途同歸,最終為了掩護張抗脫險,紛紛慷慨就義,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盪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5)楊彪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張抗

軍校尚未畢業就奔赴前線,參與鏖戰無數,從1937年的淞滬會戰一直打到1945年的老河口保衛戰。

楊彪

從德國留學回來的,處事非常嚴謹,他的戰爭嗅覺非常靈敏也非常機智,除此之外,自己在這些基礎上還加了點瀟灑。

葛薇

政訓隊長葛薇,是上尉,後被俘虜強暴,被張抗所救,互生情愫。

Ⅵ 楊彪的歷史評價

孔融: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
袁紹:故太尉楊彪,歷典二司,元綱極位。
滿寵:此人有名海內。
曹丕:公故漢宰臣,乃祖以來世著名節,年過七十,行不逾矩,可謂老成人矣。
傅玄:是後劉珍、朱穆、盧植、楊彪之徒,又踵而成之,豈亦各拘於時而不得自盡乎?何其益陋也!
袁宏:王室大亂,彪流離播越,經歷艱難,以身衛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范曄: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脩雖才子,渝我淳則。
裴松之:楊公積德之門,身為名臣,縱有愆負,猶宜保佑,況淫刑所濫,而可加其楚掠乎?
洪邁:夫曹氏篡漢,忠臣義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縱力不能討,忍復仕其朝為公卿乎?歆、群為一世之賢,所立不過如是。彪遜辭以免禍,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蓋自黨錮禍起,天下賢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盡,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胡三省:楊彪有愧於龔勝多矣,通鑒輯覽曰:楊彪以漢三公不受魏爵,托於大義自持,則何不罵賊而死乎?觀其於光祿大夫之拜,賜幾杖、施行馬,恬不知恥,十萬而受萬尚得謂無垢全節耶,既貪生復好名,千秋以下正論難逃,終於進退無據而已。
郝經:①楊氏世濟忠貞,累葉公輔,大臣鉅室,朝廷倚賴,不幸主防時屯,顛沛流離,間關險阻,防涉勤勞,可謂共矣,天子已入操手,大事已去,不能閑居衛國,猶以元老自處,一旦幾為操所殺,而竟殺其子,折辱之餘靦面偷生,褫漢三公而受丕偽爵,賢大夫也,欠漢家一死耳。 ②鉅臣宗儒,四楊八荀。黃髪兩翁,終以失身。
王夫之:袁隗、楊彪以德望世臣,且無以自靖。
趙翼:按彪雖辭太尉,仍授光祿大夫,亦未免有玷。
沈欽韓:彪之苦節幽貞,始終如一,在魏代欲飾美談以掩篡跡耳。
湯鵬:自漢已降,弟靡波流,以至於魏晉六朝,所謂名材碩德非無一二之存,所謂媚世亂德則更仆悉數而不能終焉。爾乃楊彪就秩於曹氏,王導釣譽於江左,崔光取容於拓拔,謝朏屑屑於齊、梁,何其恥也!

Ⅶ 誰和楊彪向漢帝離間李催

東漢末年,董卓擾亂朝政,後來大臣王允採用美人計將其誅殺,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催、郭汜繼續作亂,再次攻進長安,將王允殺死,並縱兵大肆掠奪,其罪行超過了董卓。
太尉楊彪等大臣迫於無奈,只好裝作順從的樣子,暗地裡卻在思索著怎樣除去這兩個禍害。
經過多方打聽,楊彪得知,郭汜之妻狹隘多疑,嫉妒心極強,而郭汜與李催往來議事,一般選擇在夜間,因此,可以從這兩件事里做一做文章。
於是楊彪派人私下裡去告訴郭汜的妻子,說郭汜與李催夫人有染,所以經常夜裡到李催家去。
郭汜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惱怒,大發雷霆,再不準郭汜到李催的府中去。
郭汜非常了解妻子的脾氣,但李催卻被蒙在鼓裡。
有一次,李催在府中擺下酒席,准備請郭汜到府中飲酒,見郭汜不到,為表誠意,就讓人將酒菜送到郭府。
郭汜的妻子受嫉恨的驅使,同時也為了阻止郭汜與李催往來,乘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在李催送來的菜中下了毒葯,等郭汜准備暢飲時,郭妻又忙加阻止,說為了小心起見,把飯菜先給狗吃,狗吃後立刻倒地而死。
郭汜非常吃驚,認為李催想要害死他,但轉過頭來一想,不知是否有人在送酒菜時暗做手腳,不敢貿然行事,但對李催多了一層戒備。
幾天以後,李催又請郭汜飲酒,郭汜本來心存疑竇,偏巧喝完酒後剛到家中又腹痛不止,多虧郭妻給他灌了一陣糞湯,使他大嘔了一陣,才止住了疼痛。
其實李催並沒有下毒,可能是郭汜的心理作用,也可能食物不幹凈,產生腸道過敏反應,這下子他便深信李催要加害於他。
於是,郭汜帶兵直撲李催家中,李催以為郭汜是來殺人奪權,於是兩人便撕殺起來,雖然後經人勸阻,未釀成嚴重後果,但兩人的矛盾越積越深,李郭之間的聯盟隨之瓦解。
後來,諸侯之間又發生了混戰,李催與郭汜均被除掉。
溫馨感悟:楊彪設下的計策非常巧妙,就是利用了李催與郭汜貌合神離的關系,借用他們親人之手,用離間計使他們反目成仇,再利用別人的力量,將他們一舉消滅,這比他親自出手要有效得多。

Ⅷ 楊彪的大伯是誰

楊彪的大伯為楊森,楊森不僅僅是一名軍閥最重要的是和蔣介石早年相識,早年多次幫助蔣介石。1945年前早就和蔣介石是兒女親家,他就把三女兒嫁給了蔣介石的侄兒竺培豐,和蔣介石成為兒女親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貴州省主席。

楊森頗具傳奇色彩,歷經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既有早年討袁護國 ,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又有勾結吳佩孚破壞革命、製造「平江慘案」和積極追隨蔣介石打內戰的斑斑劣跡。



(8)楊彪擴展閱讀:

家庭生活

楊森在國民黨軍閥中,以妻妾成群,兒女眾多而出名,他公開的妻妾有12位,子女共有43人,其荒唐畸形的婚姻分外引人注目,在人世間曾蒙上千古之謎。楊森的第一夫人是其發妻張氏,這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成婚之初,倆人感情甚篤,張氏孝順體貼公公婆婆,善待小叔小姑,又能勤儉持家,在楊家內外口碑甚好。後來,楊森考入成都陸軍速成學堂後,張氏暴病身亡。楊森青年喪妻,很是傷痛,發跡後便讓妻弟張元培來到二十軍,充當了一位軍需官,算是緬懷亡妻的一種補償。

Ⅸ 曹操多次整治楊彪,為何他卻能得以善終

提起曹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老謀深算、生性多疑的經典形象,曹操身邊有很多謀臣,各個身懷錦囊,聰明過人。而作為三國時期的一名謀臣,楊彪的一生都十分剛正,不向權威勢力所屈服。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經常遭受曹操的整治,但是他都以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廣泛的人際關系得以善終,保全自己的性命。並且楊彪的道德人品都是十分高尚的,聲明和威望也比較高,哪怕作為魏國的主公,曹操在整治楊彪方面也是要酌情考慮一下的。

可以說楊彪的一生,在晚年時期受盡坎坷,受到了曹操多次的批判。但是楊彪一直沒有向曹操屈服,一直以自己過人的實力和聰明的才華,使自己一次是化險為夷,憑借著智慧得以善終。他一直懂得朝廷里的潛規則,一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存活了下來!

Ⅹ 成語 分到楊彪怎麼寫

分道揚鑣fēndàoyángbiāo
[釋義]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鑣:驅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語出] 《北史·河間公齊傳》:「(元志)為洛陽令;不避強御;與御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孝文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摺尺量道;各取其半。」
[正音] 鑣;不能讀作「lù」。
[辨形] 揚;不能寫作「楊」;鑣;不能寫作「標」。
[近義] 各奔前程 風流雲散
[反義] 志同道合 並駕齊驅
[用法] 多用於書面。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