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書法欣賞的楷書
楷書,代表人物顏真卿。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堅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准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㈡ 查 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登鸛雀樓簡體
「登鸛雀樓」的楷書簡體:
㈢ 楷書書法作品欣賞天道酬勤2016年
天道酬勤
㈣ 對聯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書法對聯作品欣賞
楷書書法對聯作品欣賞圖片4
楷書的獨特魅力
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特徵,令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很難與此相提並論。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也是一種抒情的過程。人們對書法作品的審美過程也應該是一個綜合的、立體的過程,而不應滿足於表層的視覺感受,而必須是一種包括文辭內容、文化含量的內在的深層文化信息的全面體驗過程。可以說,「文化是書法的核心」,書法就其技法層面,如間架結構、章法布局、筆墨技巧等而言,已在幾百年前就走過了它的鼎盛時期,成為高度完善、程式化極強的認知體系;對後來者而言,王羲之、顏真卿等代表人物至今無法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已終結,只剩下「書以載道」了。這個「道」的延續和張揚,就是文化的延續和張揚。書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與當代文化相互交織,以其自身悠久的傳統、豐富的內涵,在縱向、橫向上對其他類別的藝術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它如同一顆明珠,使中國傳統文化散發出魅力與靈光。
書法本身負載著歷史沉澱下來的深厚文化內涵。書法之所以在中國的藝術和文化中獨領風騷、永葆青春,不是在於它的表層藝術,而是在於它內部蘊涵著的深邃的文化。對書法的審美必須把它放到中國哲學觀的層面。可以說,書法是一個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藝術概念。書法應該是藝術而不是技術,這無論從它的產生、發展,還是從它所承載的內涵來講,都是毋庸置疑的。書法與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是不可分的,傳統文化與書法有著一種無法拆解的因緣,所以說書法因文化而具有了靈魂。反過來,書法又以其形式美讓文化放射出光彩。因此可以說,只有當文化作為書法的內涵時,書法才能夠感人。比如說《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傳頌,不是簡單地因為顏真卿的筆墨技巧打動人心,而更重要的是在於其背後的愛國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可以說,書法是以文化精神打動人心,又以書法的形式美令人賞心悅目。古代的大書法家無一不是大文學家、大政治家、大文人或者大學者。古代的文人可以不是大書法家,但是從歷史上看,如果不是一個大學問家,絕對也成不了大書法家。
㈤ 楷書對聯書法作品欣賞6篇
楷書書法對聯作品欣賞
楷書書法對聯作品欣賞圖片4
楷書的獨特魅力
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特徵,令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很難與此相提並論。書法藝術的創作過程也是一種抒情的過程。人們對書法作品的審美過程也應該是一個綜合的、立體的過程,而不應滿足於表層的視覺感受,而必須是一種包括文辭內容、文化含量的內在的深層文化信息的全面體驗過程。可以說,「文化是書法的核心」,書法就其技法層面,如間架結構、章法布局、筆墨技巧等而言,已在幾百年前就走過了它的鼎盛時期,成為高度完善、程式化極強的認知體系;對後來者而言,王羲之、顏真卿等代表人物至今無法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已終結,只剩下「書以載道」了。這個「道」的延續和張揚,就是文化的延續和張揚。書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與當代文化相互交織,以其自身悠久的傳統、豐富的內涵,在縱向、橫向上對其他類別的藝術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它如同一顆明珠,使中國傳統文化散發出魅力與靈光。
㈥ 楷書四字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和毛筆字一樣橫式豎式扇面只是尺寸略小可以A4 A3 或者正常的信箋 1.條幅:以長宣紙全開及對開(半截或半折),直書之作品為條幅。 2.楹聯:兩張對開條幅,分別書寫上下聯語者,亦稱對聯、對子或楹帖。 3.中堂:將料紙全開或比全開稍小而單獨或並掛於楹聯間之條幅。 4.斗方:將宣紙裁成八開左右大小(約1尺見方) 之體裁,稱之。 5.匾額:又稱橫披,條幅橫書裝框或刻於木板懸掛於壁上。 6.條屏:以中堂、條幅等尺幅相類之料紙,寫成一組作品,依詩文長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紈扇與摺扇,亦可裝裱或軸成冊。 8.冊頁:將小幅作品裝裱以便翻閱,合之成冊,展開成冊故名冊頁,其內容或相互連貫,或單獨成立。 9.手卷:亦成橫軸,不便懸掛,只適合在書桌上舒展,觀後卷置之橫幅作品。
㈦ 楷書春節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楷書春節對聯書法作品
㈧ 楷體書法字欣賞
漢字形體的演變,主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由商周古文字發展為篆書,由篆書發展為隸書,再由隸書發展為楷書(真書),這是漢字發展的主流。至於隸書通行後的草書和楷書通行後的行書,只是漢字發展的分支。在字體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鄭重場合漢字的使用代表了漢字發展演變的主流。在非鄭重場合漢字的使用則代表了漢字發展演變的分支。蘇軾在談到書法家張旭的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時,針對世俗認為善於寫草書的人不一定能寫楷書、行書的說法,提出了自己對「真」、「行」、「草」三種書體之間關系的看法。蘇軾還在另外一篇書法理論著述《論書》中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庄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更清晰地表述了自己對真行草書體演進的觀點。
蘇軾的這些話,雖是針對一些「大妄」之說而言,但它卻飽含了蘇軾對書法藝術這一系統工程的深層次理解和認識。
一、楷書是書法藝術的基本功,學習書法要從楷書開始。作為一門藝術,博大精深自不必言,認識和掌握它也絕非一件易事,需要有一個認識、理解、加深、掌握的過程。藝術自身都有其自身產生、發展的內在規律,我們若想掌握它就必須弄清這種規律,且遵循這種規律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對它進行研究,探索。書法藝術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楷書以端正莊重為要旨,它的結構與筆法是融合篆、隸、行、草諸長而成。以筆法為例,由篆書的藏鋒、隸書的波磔、行草的鉤連,歸納演變為楷法的撇、捺、點、鉤、挑,字形美觀易識,利於實用,所以楷書一出現,即成為通行的標准字體。我們知道,無論想干成一件什麼事,首先必須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現代人學習書法,也應該首先從實用的角度,從相對簡單的基本功——楷書練起。這樣可以少走彎路,直達目的,有利於以後的發展。這也正像一個人學走路一樣,他首先必須學會站立,能夠站得穩實,然後才能夠學走、學跑。如果一個人連站立都不會,行走或奔跑豈不成了笑話?人生的道理和藝術的道理是相通的。學習書法要從基本功、或者說從楷書抓起,還與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有密切的關系。漢字是由基本的點畫等基本筆劃和筆畫的不同變體構成的,它的外在形態也是呈方形,呈現出一種點畫均勻、布局合理、橫平豎直、重心平穩、左右對稱等特點,而楷書對這些方面的體現最為明顯。並且,偏旁部首作為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字中大量反復出現,這些漢字的組成特點都決定了學習書法首先必須掌握那些最基本的,也是最必要的基本技法,把楷書寫好,然後才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地向行書、向草書發展。書法藝術的發展經歷,書法名家的成名過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得之視為至寶,朝夕臨摹,死後還讓《蘭亭序》真跡殉葬,然他的行書成就正是建立在他那扎實的楷書基本功之上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其縱筆豪放、一瀉千里的氣勢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與他堅實的「顏體」基本功更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狂草大師張旭,他的草書自由奔放,氣勢雄偉,以致張旭之名同「狂草」幾成等號。然張旭的草書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得力於他扎實的楷書基礎。宋《宣和書譜》卷十八雲:「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復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書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者是也。」
此外,從藝術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繫上,楷書是書法藝術成形的基礎,因為任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或實用)都是有密切關系的,所以楷書最主要的特點就體現在它的實用性上。而行書和草書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在楷書的基礎上新的發展或發展中的一個高潮。因此,行書和草書脫離不開作為它的母體的楷書,只有在母體藝術基礎上繼承優良傳統,才能有所創新。歷史上許多舉世稱道的大書法家,無不從前人的書法里吸取營養,進行創新從而成就書法大業。
二、作為從漢字脫穎出來的書法藝術,不同書體呈現著不同的視覺形象,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早為時人世人所稱道,主要是由於自身強烈的審美意韻。西方一些頗為著名的美學家也承認中國的書法是一門罕有的東方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株絢麗奪目的奇葩。書法的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書法藝術的總體設置上,體現在對點線的優化組合上。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給人最大的震撼力首先體現在視覺上,它要求點畫質地。線條姿態、字形結構、篇幅格式、大小布局、落款用英神采氣勢諸方面協調、自然,讓人們能夠透過簡單的線條,黑白的對比,領略出一種超乎異常的審美愉悅。
不同的書體在各自演進發展過程中,通過繼承與創新,在漫長的道路上逐步定型和完善起來。楷書,由實用性這一根本特點。經過幾代書法家的不懈努力。也逐漸向秀雅俊逸、神韻絕俗的藝術性過渡。然而,它的根本屬性還是基於實用這一點的,因此,清晰、通俗、規范應該是其首先必備的。我們欣賞楷書,首先要看它給沒給人一種端正莊重之感看起來要像「站如松」的人,給人以穩實,沉著之感。蘇軾所言「真如立」即是指楷書給人的視覺形象而言的。人之站立是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因此「立」是基於「穩」而言的。所以楷書以穩重、端正為基礎,不能東搖西擺,左動右晃,要給人以清晰的印象。而「行」則是相對於靜止的「立」而言的。這里的行是走動,是相對於靜態的動態,這也是行書在人的視覺產生的動感效果。行書以縱逸流暢為特點,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較之楷書簡易放縱,而又比草書收斂,易於辯識。如果說楷書重在實用的話,那麼行書則是漢字向藝術化道路邁出了重要一步。行書力爭擺脫楷書實用性強的特點,然而又沒有徹底擺脫實用的束縛,當然實際也擺脫不了。這正如一個人在站立的狀態下,想向前行走是很容易的,而想在站立狀態突然奔跑起來,相對是困難的。然行走畢竟不是站立不動,在人的視覺中是一動一靜,這也正如行書和楷書給人的印象一樣。至於「草如走」是說草書給人的印象像一個跑得飛快的人一樣,給人一種飛動之感。草書有一個突出特點,即豪放飛縱。它完全沖破了楷書的格式,比行書更加自由放縱、活潑飛舞。是書法藝術充分走向觀賞性、具有審美意韻的標志。它的「動」不是行書的「動」,而是動中有變,且變幻莫測。也正如人在飛跑狀態下比在行走狀態下頻率、幅度要大得多一樣。
顏真卿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他的楷書寬綽渾厚,氣勢雄偉,論其書法「如似耕牛穩實而利民用」,站在實用角度上,通過感覺和視覺形象總結了顏體楷書的特點。王羲之的《蘭亭序》字勢縱橫變化、成中形外,其中「之」字多至二十餘個,而字字有別,筆法結構變化精妙多變。唐王李世民《王羲之傳論》評之:「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靡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張旭狂草筆勢迅疾,回繞奔放,結構省簡而詭奇多變。這與張旭好看舞劍,並且能將舞劍的連續環繞悟之於運筆之中分不開的。
線條本身是靜止的,然而不同書體卻給人以如此之大的「靜與動」的感受。這也正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三、不同書體呈現出不同的運筆特點,具有不同的運筆速度和節奏。藝術創作是無止境的,對藝術的理解也並非直觀可完成的。蘇軾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論述還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楷、行、草」三種不同書體運筆速度、節奏的變化。
楷書是字形方正、一點一畫、一筆不苟的正體字。運筆過程中速度、節奏相對要慢一些,要求每一點畫都要起收有致、點畫到位,交待清楚。其中相同筆劃的變體也要求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力度較小,不影響速度、節奏的變化。如「點」,基本以「側」取勢,其變體也多是方向上的變化。如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等,運筆以沉著、有力為主,速度緩、節奏慢。「橫」以平正為主,「永字八法」稱之為「勒」,是就運筆速度而言的,意為寫橫劃的運筆要同駕馭欲向前奔走的馬一樣,勒著馬的韁繩而不讓它快速前走。「永字八法」還稱長撇為「掠」、短撇為「啄」,也是基於楷書的運筆速度、節奏而言,意為寫長撇要像用梳子梳長發一樣,用力均勻,速度舒緩;而寫短撇要像鳥兒吃食一樣,運筆速度要相對快一點,有力一點。至於「捺」之寫法,「永字八法」稱之為「磔」,更強調了這一筆劃運筆沉穩、緩慢的一面,是說寫捺要像拿刀子切肉一樣,要含有一種深沉的內力。
相比較而言,行書的運筆以流暢、爽利為主,講究縱放得勢,橫宕取妍,四面幅射,虛實結合,筆斷意連。行書的運筆過程中既要注意楷書點畫和體勢的運用,更要注意草書中省略與使轉的借鑒。行書運筆不像楷書運筆那樣沉穩舒緩、節奏分明,也不像草書運筆那樣放縱飛動、隨意而發。行書的運筆基本是邊構思邊揮灑,鋒毫提按頻率增多,線條粗細變化明顯,似人行走中的「閑庭信步」,又如「行雲流水」,線條起伏感,運筆節奏感明顯加強。
草書的出現,按梁武帝蕭衍在《草書狀》中所說,是「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為今草書是也」,由此可知,草書的出現和運用決非偶然之舉,也是基於社會發展現實需要基礎上的。社會發展速度加快,與之相適應的文字運用也勢必要求隨之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包含內容上和形式上兩個方面。蕭衍提出的「篆隸之難」,不僅是指篆隸的辨認難,更重要的是指書寫起來難,速度慢。這顯然同現實的需要產生矛盾。草書書寫的快速度、快節奏迎合了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心理認識,二者形成勾同,為草書的發展奠定認識基礎。書法藝術從篆、隸、楷到行、草書的演進,也是漢字由實用一步步走向藝術的重要標志。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書法藝術),形式上的因素的重要性日趨明顯。草書擺脫了楷書的四平八穩,行書的欲放不能,精熟干練,游刃有餘,不受格式、框框的束縛。懷素的草書氣貫一韻,猶如長江浪滔翻騰,大有一瀉千里之勢。唐呂總《續書評》評之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宣和書譜》稱之草書「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
總之,我們無論想做成任何一件事,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一門藝術的學習、認識、掌握更應該持一種腳踏實地的態度,學會,深刻地領會、深入地研究開始,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這門藝術,進而掌握這門藝術。我們對蘇軾「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論述的認識和理解也不應該基於表層的、或立足於某種角度對其進闡釋,應將其放在藝術的大背景之下,全面、深入地去挖掘它飽含的思想內涵。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蘇軾的偉大,認識到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㈨ 七字楷體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綉千山——春意盎然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辭舊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萬象更新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財源廣進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家和事興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春回大地
紅梅含苞傲冬雪
綠柳吐絮迎新春——歡度春節
春臨大地百花艷
節至人間萬象新——萬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
春光耀輝滿堂春——春意盎然
迎新春江山錦綉
辭舊歲事泰輝煌——春意盎然
舊歲又添幾個喜
新年更上一層樓——辭舊迎新
東風化雨山山翠
政策歸心處處春——春風化雨
㈩ 顏體書法作品欣賞楷書古詩
楷書,代表人物顏真卿。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堅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准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