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群體
擴展閱讀
看股票六個屏幕都看什麼 2025-07-15 23:28:11
天能動力股票價格 2025-07-15 23:24:16
中國銀行買石油股票 2025-07-15 23:22:48

群體

發布時間: 2021-06-20 14:50:47

A. 群體和團隊的區別是

1、在期望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團隊的成員在參與、貢獻、合作和支持方面有著比群體成員更高的期望值。

2、在溝通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團隊成員對溝通框架的要求比群體成員更高,並且團隊成員也需要更快捷的溝通效果。

3、在過程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團隊成員的相互依賴性更強,但是在管理上的要求卻要低於群體中的成員。

4、在親密程度這一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比較群體中的成員而言,團隊成員間的親密程度更高,雖然較高的親密程度並不一定能夠保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結果。

(1)群體擴展閱讀

盡管群體之間在類型、大小、性質、規模等方面千差萬別,但所有群體都有下面幾個特徵:

1、各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群體目標與利益。任何一個群體必須具有群體目標(group aim),群體內有相互協作與配合的組織保證,群體內每一個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並為實現群體目標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通常,群體的目標是單個個體無法獨自實現的。

2、各個成員都具有群體意識( group consciousness)。群體中每個成個成員都意識到自己是群體的一員,意識到其他成員的存在,並與他們相互影響,建立起相互依存的關系與情感,群體成員之間經常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

B. 群體是什麼意思

群體
(也稱為社群,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同類人或物種,人類雖有各種不同人種,但仍可以組成一個群體。又如在大海有許多種類的魚,但是可以歸類為魚的群體(簡稱為魚群)。在社會學中,對於群體的內涵曾有很大的爭議,社會學家尚未對群體的定義達成共識。在1950年中期,關於群體就有49種不同的定義,而群體的傳統定義是一群彼此有互動且住在共同區域的人。
群體是指由許多同種生物的個體組成的整體或同類人或事物組成的整體。群體通常由一個個體以無性生殖的方式產生多數不與母體脫離的子體而形成。即同種生物在特定環境空間內和特定時間內的所有個體的集群。
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
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范的特殊性和標准化的程度。群體規范具有維持群體、評價和導向成員思想和行為以及限製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功能。在群體中,與正式規范同時存在的還有非正式規范。
當非正式規范與正式規范一一致時,人們往往按照非正式規范行為。群體規范對個體行為的制約表現為服從和從眾。群體規范通過內化-外化的機制影響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管理上通過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群體規范培養師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據。

C. 群體有哪些特徵

群體也被稱為社群或者是共同體,是指因為共享共同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的社會單位。雖然絕大部分群體是由同類人或物種面對面後才能夠組成較小的團體,但是也有針對民族、國際社會、虛擬社群等較大或者由多個共同組成之群體進行之研究。其中群體傳統定義是一群彼此有互動且居住在共同區域的人,而今常用來指具有共同價值觀或者因有共同地域關系而產生團體凝聚力的一群人。
特徵表現為:

(一)成員們的目標共同性

群體之所以能夠形成,它是以若幹人的共同的活動目標為基礎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標,他們才能走到一起並彼此合作,以己之長,補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長,彌合自己之短,使群體爆發出超出單個個體之和的能量。群體的這一特性,也是群體建立和維系的基本條件。

(二)群體自身的相對獨立性

群體雖然是由一個個的個體所構成的,但一個群體,又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一面。它有著自身的行為規范、行動計劃,有自己的輿論,而這些規范、計劃和輿論,不會因為個別成員的去留而改變。

(三)群體成員的群體意識性 作為一個群體,它之所以能對各個成員發生影響,並能產生出巨大的動力,就是因為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意識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個群體里,在這個群體中,成員之間在行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響,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在心理上,彼此之間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也意識到自己是群體中的成員。

(四)群體的有機組合性

群體不是一個個個體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成員都在這個群體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職務,負一定的責任,並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動,使群體成為一個聚集著強大動力的活動體。

D. 群體概念的含義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群體與個體相對,是個體的共同體。不同個體按某種特徵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體。個體往往通過群體活動達到參加社會生活並成為社會成員的目的,並在群體中獲得安全感、責任感、親情、友情、關心和支持。
群體特徵
盡管群體之間在類型、大小、性質、規模等方面千差萬別,但所有群體都有下面幾個特徵:
首先,各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群體目標與利益。任何一個群體必須具有群體目標(group aim),群體內有相互協作與配合的組織保證,群體內每一個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並為實現群體目標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通常,群體的目標是單個個體無法獨自實現的。
其次,各個成員都具有群體意識( group consciousness)。群體中每個成個成員都意識到自己是群體的一員,意識到其他成員的存在,並與他們相互影響,建立起相互依存的關系與情感,群體成員之間經常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群體的成員資格有助於建立積極的社會認同,有利於形成一體化的自我感覺。幾個人或更多人集合在一起,若彼此在心理上沒有多大聯系,那麼這幾個人就稱不上是群體,只能把這幾個人說成是一堆人或一群人。
再次,各成員之間能夠密切協作和配合:即群體內部要有群體分工,有一定的組織結構。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群體內佔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執行一定的任務,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即群體分工(group devision)。例如,一個公司群體有董事長、總經理、供銷、技術、宣傳等分工,做到各司其職。
最後,群體要滿足各成員的歸屬感需要。這是個體自覺歸屬於所屬群體的一種情感,在心理上有依存關系和共同感。有了這種情感,個體就會以這個群體的目標為准則,進行自己的活動、認知和評價,自覺地維護群體的利益,並與群體內其他成員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群體的作用方式
群體究竟是怎樣影響其成員的?這涉及群體的作用方式。我們從群體本身的角色、地位、規范及凝聚力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群體角色
這主要指群體內的職能差異。在一個群體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同樣的事情,起著相同的作用;而是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任務,扮演不同的角色。無論角色是如何獲得的,人們都傾向於使之內化,並把所扮演的角色與自我概念相聯系,無論他或她是否在該群體內,都會在行為中體現角色的期望和特徵。
群體地位
它主要指群體中的位置和等級。在一個學校中,當校長走進教室,學生都會起立,直到他入座,學生才坐下。為什麼會這樣?其中一個解釋就是群體中存在著地位差異。地位不同,他們的權利也不相同。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對個體的影響很大,所以人們往往對它極其敏感,擁有較高地位就意味著擁有更多權利。主張進化論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在生存和繁衍上,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更容易獲得食物或配偶。簡言之;地位實際上是群體給成員的一種獎勵,也是群體影響的一種表現。
群體規范
群體對個體施加影響的第三個因素是群體規范,這些規范告訴成員如何行事。遵守這些規范往往是獲得在群體中的地位和其他利益的必要條件。
群體凝聚力
凝聚力不同,群體對成員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力也不相同。凝聚力高的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更大。
總之,群體的角色、地位、規范和凝聚力四個要素一起發揮作用,共同決定了群體成員的各種心理與行為。
群體的類型
群體是多種多樣的。每種群體的性質、結構、作用和活動方式各不相同。根據群體的目的、聯系的機制、影響群體成員的方式、群體成員問的交往特點等,可以對群體進行不同的分類。
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
根據群體內各成員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質,可以把群體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這種劃分最早由心理學家梅約(E. Mayo,1931)在霍桑實驗中提出。
正式群體(formal group)是指根據成員編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體。正式群體結構明確,它們規定好成員的地位和角色,明確提出各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並具有良好的群體規范,有清晰的信息溝通路線和權力控制機制,所要完成的任務也有詳細的規定。政府、企業、工廠、學校班級等都是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informal group)是指那些無正式規定的、自發形成的、成員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權利和義務都不明確、也無固定編制的群體,它主要用於滿足人們某種生活需要,並且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即以個人的好感為基礎。形成非正式群體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某種利益或觀點的一致性;二是由於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興趣、愛好;三是由於有相似的生活經歷或背景,如集郵愛好者、自發的釣魚隊、旅遊同伴、同學會同鄉會等。由於非正式群體以情感為紐帶,以興趣愛好為基礎,所以有著較強的內聚力和對成員的吸引力。
社會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在正式群體中總會存在著各種非正式群體(陳景春,2002),非正式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正式群體,其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如果非正式群體本身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就史能促進止瓦群體的鞏固。當正式群體的目標和規范與其成員的個人需要不一致時,兩個群體就會發生沖突,成為正式群體發揮作用的障礙。
大型群體與小型群體
根據群體的規模和溝通方式,可把群體分為大型群體與小型群體。這樣的劃分界限比較模糊,因為群體的大小是相對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群體大小規模的劃分是有標準的,即群體成員是否處於面對面的聯系和接觸情境中。
大型群體(large group)指群體成員人數眾多以間接方式取得聯系的群體,如通過群體的共同目標、通過各層組織機構等,使成員建立間接的聯系。大型群體還可以進一步分為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群體。如可分為鄉鎮、街道、居民村等群體;也可分為社會職業群體或人口群體等;還可以分為政治群體、工作群體、娛樂群體等。這些大型群體沒有直接的社會交往和社會互動,都可以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專門研究對象,但更多的時候是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小型群體(small group)指相對穩定、人數不多、為共同目標而結合起來的、各個成員直接接觸的聯合體。它有共同的目標,全體成員為此目標做共同努力。小型群體成員問相互熟悉,往往面對面交往溝通,心理感受也較明顯。其規模不能少於2人,但一般也不超過30人。夫妻、家庭、親戚和小組、班級等都可以視為小型群體。一個人可以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也可以同時作為幾個小型群體的成員,可根據自己的願望與需要與他人直接交往。在人數較多的小群體中,由於各種原因,某些人的交往活動較多,溝通較頻繁,交往更加帶有親密的性質,可以稱為「小集團」。「小集團」人數不多,一般為2-7人。「小集團」可能是一個正式群體也可能是非正式群體,同時還屬於某個小群體。小型群體歷來是社會心理學家很感興趣的研究對象。如奧爾波特、梅約、勒溫、謝里夫、里帕等都曾對小群體進行過系統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E. 什麼是群體

不同個體按某種特徵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體。群體與個體相對,是個體的共同體。個體往往通過群體活動達到參加社會生活並成為社會成員的目的,並在群體中獲得安全感、責任感、親情、友情、關心和支持。

群體的類型有:

1、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根據群體內各成員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質,可以把群體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這種劃分最早由心理學家梅約(E. Mayo,1931)在霍桑實驗中提出。

2、大型群體與小型群體。根據群體的規模和溝通方式,可把群體分為大型群體與小型群體。這樣的劃分界限比較模糊,因為群體的大小是相對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群體大小規模的劃分是有標準的,即群體成員是否處於面對面的聯系和接觸情境中。

3、成員群體與參照群體。按照群體成員對於該群體的心理嚮往程度,可以把群體劃分為成員群體和參照群體。成員群體又稱隸屬群體,是指個體為其正式成員的群體。

4、彼得羅夫斯基的分類。前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在其著作《集體的社會心理學》(盧盛忠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中,根據群體發展的水平和群體成員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把群體分為鬆散群體、聯合群體和集體。

(5)群體擴展閱讀

群體的作用:

群體功能是指群體對組織和個人所起的社會作用。對組織而言,正式群體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組織分配的任務,以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其組織維系功能是次要的。而非正式群體的主要功能是起著一種組織維系的作用。在特定的情況下,它也能發揮工作性的功能。

對個人而言,正式和非正式群體都起著維持性功能,以滿足成員下列需要:獲得安全感;滿足親和需要;滿足自我確認需要;滿足自尊需要;增強自信;增強力量感;增強歸屬感。群體的這兩種功能是相互補充的,對組織和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F. 什麼是群體

一、群體的涵義和特徵。
群體作為社會學分析的具體單位,在社會學的先驅者那裡,就已被列人研究的重要內容。但對群體作出明確的定義,還是本世紀初的事。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比恩·W·斯莫爾在1905年將群體定義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間所存在的關系使我們必須把他們作為整體來考慮。」①此後,人們認為這一定義過於寬泛,於是對群體的涵義又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我們認為,群體是人們通過某種社會關系聯結起來,進行共同活動和感情交流的集體。它既同社會和個人相區別,又介於社會和個人之間,並且是聯結二者的中介。
群體大致有以下特徵:
1.有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群體成員至少有兩個人,這是構成群體的主體基礎。在較大的群體中,還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一定的分工協作,並且有權威人物的存在.
2.有一定的為群體成員所接受的目標。群體目標是群體功能的具體體現,也是組織的靈魂。沒有目標的群體是不可能存在的。
3.有明確的成員關系,並形成歸屬感。群體成員之間互相依賴,在心理和行為上互相影響,圍繞群體目標開展活動,具有相對獨特的互動方式。
4.有一定的行為准則。群體規范有些是明文規定的,有些則是約定俗成的,它保證群體有秩序地、協調地開展活動。
5.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任何群體都是現實的社會實體,它不僅佔有一定的空間位置,而且在時間上也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從群體的界定可以看到,群體和我們一般所講的人群是不同的概念。在社會學研究中,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發聚集體,也就是偶然地在同時間同一地方臨時聚集起來的一群人,比如搭乘公共汽車的乘客。商店裡購物的顧客、電影院里觀看電影的觀眾、餐廳里就餐的食客等等。在這些人群的成員之間並不發生具有意義的社會互動,也沒有共同的歸屬感,聚合的時間也十分短暫。因此他們不能算作群體。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鬆散的人群,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化為我們所說的群體。比方說,公共汽車上突然有乘客暈倒,這時乘客們就可能會彼此交換意見,尋求救助的辦法,這時這群人就有了一定的目標,出現了朝向這個目標的社會互動,於是就會形成實際的群體。
我於1980年出生在美麗的西子湖畔。上中學時,老師和同學對我的評價是:看上去柔弱,但社會活動能力挺強。
進人大學後,我參加了學校里一個與我所學專業有關的學生社團——法學會。剛入會的時候,我只是打打雜,跟著高年級同學的指揮棒轉。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從最基礎、最瑣碎的事情做起。寫宣傳海報,向系刊、校刊投稿,籌備學會活動,等等。學會交給我的每一件事,我都很認真、出色地去完成。於是,我獲得了很好的人際關系,遇到什麼難事,我只要一招手,便有同學采幫我。大二下學期,在大家的一致擁護下,我成為法學會會長。
接手法學會的,學校正對學生社團採取優勝劣汰政策。帶著壓力,我和會員一起為法學會的生存和發展努力著。我們走出校門,與學校周圍的居委會聯系,在居民小區內設立了十幾個法律信箱,定期開啟,回答居民的法律問題;還不定期地到社區開展法律咨詢,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我們法學會有一個王牌活動項目——「模擬法庭」。為了使這一活動上一個新台階,我與會員們一起深人社會,到中學、鄉鎮、企業去普及法律知識,進行模擬法庭巡演。所到之處,反響強烈。媒體也對這一活動做了多次報道。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主持的法學會被學校評為優秀甲級社團,並推薦為向幣里申報的「明星社團」。
回顧法學會的活動,我和我的同學們雖然都付出了很多,但同時也得到了很多的鍛煉。這段經歷,將令我們終身難忘。
資料來源:摘編自祝蓓里、杠公卓主編:《愛與成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二、群體的類型
作為人類基本活動形式的群體,有著紛繁復雜的類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將群體劃分為不同類別。有人曾作過統計,目前,對群體已經有近40種分類方法。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分類方法和群體類型。
(一)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
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是以成員的互動關系特徵為標准,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這是社會學群體研究中最經典的分類之一。
初級群體又稱作首屬群體,是社會群體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的基礎群體。如家庭、鄰里、游戲夥伴等,都屬於初級群體。初級群體概念是20世紀初由美國社會學家C·庫利提出來的。他認為,個人總是從一些直接的、人數不多的、親密的交往過程中形成最初的社會關系,由這些初級的社會關系聯結起來的群體就是初級群體。初級群體具有規模較小、面對面交往、認同感強烈等特性。
次級群體又稱作次屬群體,是用來表示與初級群體相對應的各種群體,如學校、職業群體、社團等。次級群體是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的社會目的而建立起來的。一般說來,次級群體規模比初級群體要大,成員較多,有些成員之間不一定有直接的個人接觸,群體內人們的聯系往往通過一些中間環節來建立。次級群體既是個人步人社會所必須加人的群體,也是個人社會活動領域拓展和活動能力增強的標志。
(二)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是以群體的關系結構和組織功能為標准,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
正式群體也就是社會組織,其具體內涵,將在下一章詳細論述。
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不同,它不是由上級社會結構組織起來的,而是在成員個人倡議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一般說來,非正式群體是一種自發形成的、無正式組織結構、無正式章程的群體,如朋友群、遊伴群等。非正式群體既存在於正式群體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體內部形成。非正式群體的主要功能是滿足個人工作之外的一些心理需要,個性特徵、情境和共同興趣,在構成非正式群體中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又把非正式群體稱作心理群體或興趣群體。
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的概念,是在美國學者G·梅約於1927—1932年進行的著名的霍桑實驗以後,才正式成為社會學的術語的。梅約研究發現,在企業中,在正式群體以外,還存在一種自發形成的群體。這種非正式組織起來的群體所產生的「社會輿論」,是每個成員的勞動態度的道德標准,對班組的團結。風氣、績效有著重要影響。
(三)內群體和外群體
內群體和外群體是以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為標准,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
內群體和外群體,又稱作「我群」和「他群」。這兩個概念是由薩姆納在《民俗論》(1907年)一書中最先提出的。薩姆納認為,根據成員對自己與群體關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覺以及對不同群體的態度,可以將群體分為內群體和外群體。凡是成員感到自己與群體關系密切,對群體有強烈歸屬感的,就是內群體。而那些由他人結合而成、與自己沒有什麼關系的群體,就屬於外群體。內群體和外群體是通過「我們」和「他們」的群體界限來劃分和定義的。這些群體界限,有的是有形的,如學校的校徽,就是一種群體界限符號。然而,更多的則是基於群體成員一種感情上的親切和態度上的認同,這種認同促使成員之間親密、團結、協調、台作。因此,內群體和外群體的研究,對於揭示社會倫理問題,有著更顯著的意義。
(四)成員群體和參照群體
參照群體和成員群體是以群體成員的歸屬為標准,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
成員群體也就是內群體,個人屬於該群體的成員,並以本群體的規范作為自己活動的准則,各成員之間在行為上彼此互相影響。
參照群體是指被某一群體成員用來作為某種參照對象並試圖效法的群體。參照群體的概念是借用自然科學中的「參照系」一詞演化而來的,有「目標」、「標准」的含義,所以也叫作「標准群體」或「榜樣群體」。參照群體不是人們所屬的群體,而是個人心目中想要加人或理想中的群體,它的價值觀和規范體系常常是參照者個人的目標或標准。如大學生群體往往是那些想考人大學的高中生的參照群體;某個著名球隊往往成為一些球迷的參照群體,等等。不同性質的參照群體有不同的特點,其權威性和影響力也不盡相同。一個人如果把一個或多個群體看作自己的參照群體,也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參照群體的價值觀和規范來對照自己行為,指導自己的行動。
參照群體的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海曼提出的。後來,一些研究者把參照群體概念擴大到個人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行為和觀點評價的標准等問題上。因此,參照群體既可以指個人所羨慕的群體或他曾是其成員的群體,也可以指他所屬的群體;既可以指小群體,也可以指大群體。有的甚至具體的個人也可能充當參照群體的角色。
(五)大群體和小群體
大群體和小群體是以群體的規模為標准,而進行的一種群體分類。
大群體一般指規模較大、人數較多、人員之間較少直接互動的群體。典型的大群體是如階級群體這樣的利益群體。這類群體人數眾多,活動方式和組合形式有的超出了作為實體的群體范圍,在其中甚至還可以劃分出許多具有實體形式的群體。
小群體則是指那些規模較小、成員之間能夠直接互動的群體。小群體的主要特徵是:成員間有面對面的聯系,行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成員在心理上彼此意識到對方,保持著直接的思想溝通;具有共同認可的群體規范。小群體研究在群體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美國社會學者西奧多·M·米爾斯認為,小群體是更一般的社會系統,它不僅是微觀系統,而且基本上是大社會的縮影。仔細研究這些微觀系統,可以構架理論模型,然後應用到較難直接接觸的社會中去,發展一般社會系統思考方法。
群體除了上述分類之外,還可以按照形成的直接紐帶分為血緣群體、地緣群體、業緣群體、志緣群體和趣緣群體;按照對社會的作用性質分為積極群體和消極群體,等等。同時,這些分類又互相交叉。因此,我們在對具體群體進行研究時,必須選擇好分析的視角,並且注意不同類別群體之間的交互影響。
三、初級群體
(一)初級群體的涵義和特徵
初級群體作為由面對面的互動所形成的、具有親密的人際關系的社會群體,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從總體上分析,初級群體具有以下特徵:一是規模小。初級群體的規模一般在幾人到十幾個或二十幾人之間,在小規模的群體里,成員之間進行著全面深人的交往。二是有長期的、經常的面對面互動。初級群體由於人數少,成員間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中間環節,在直接的。面對面的交往中,成員之間對彼此的音容笑貌、行為舉止都十分熟悉,從而增進了彼此的感情聯系。三是成員的人格特徵可以得到比較全面的表現,初級群體成員之間大都處於一種較為寬松的氛圍,因此可以表現出比較全面的人格特徵。四是成員之間的角色位置難以替代。在初級群體中,由於人們之間有著自然形成而非外部強加的角色關系,具有強烈的感情聯系,所以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具有獨特的地位,難以簡單地替換。五是習慣、倫理道德和感情在維系群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初級群體一般不靠嚴格的規章、制度或法律等正式手段來維護,群體成員能夠很好地處理相互關系,所依靠的是習慣,人們在初級群體中生活,通常感到比較自由,不太受拘束。
(二)初級群體的類型
1.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級群體。對於家庭的分析,我們將在第二節詳細闡述。
2.鄰里。鄰里是在地緣關系基礎上結成的友好往來、守望相助的共同體。鄰里既指左鄰右舍幾戶人家,也指一個小村落或一個居民點等。在傳統社會,鄰里關系往往比較密切,「遠親不如近鄰」就是這種現象的寫照。現代社會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遷移頻繁,加之高樓大廈的興建,使鄰里關系淡化。特別是在大城市的許多新區,傳統的鄰里形式已發生重大變化。但在農村或小城鎮,鄰里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初級群體,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
3.夥伴群體。夥伴群體是指以性格、志向、興趣、感情、個性等因素為紐帶結合而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這類群體對人的社會化,尤其是對於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三)現代社會中的初級群體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初級群體的功能出現了衰退和外移的現象。人們參與初級群體活動越來越少,初級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的聯系減少,彼此的依賴程度降低,交往的時間縮短,造成初級群體成員間的關系變得鬆散。初級群體的這些變化,既有歷史的進步意義,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突出表現在:對老年人的贍養與照顧問題;出現「破損家庭」中兒童的社會化問題;對人們的感情需要等方面帶來的困難。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人們普遍存在孤獨感,精神病患病率增長,酒精中毒與吸毒現象增多,社會上人情淡漠,等等,
些社會不良現象的滋長,與初級群體的衰落有一定的聯系。因此,一些社會學家呼籲,在現代化進程中,要加強初級群體建設,重視其功能的發揮。我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也應該警惕這種現象的發生。

G. 群體和團體,區別是

關於群體和團隊的具體區別,威廉姆斯用了四個維度來進行區分:期望、溝通、過程和親密程度。
1 在期望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團隊的成員在參與、貢獻、合作和支持方面有著比群體成員更高的期望值。
2 在溝通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團隊成員對溝通框架的要求比群體成員更高,並且團隊成員也需要更快捷的溝通效果。
3 在過程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團隊成員的相互依賴性更強,但是在管理上的要求卻要低於群體中的成員。
4 在親密程度這一維度上,威廉姆斯認為比較群體中的成員而言,團隊成員間的親密程度更高,雖然較高的親密程度並不一定能夠保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結果。
根據卡特萊特和贊德的解釋,群體就是互有關系、互相依賴到一定重要程度的人的集合。更精確地講,群體可以定義為: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目標而由兩個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個體結合在一起的集體。關於團隊,威廉姆斯認為,它首先是一個群體,在此基礎上,其成員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賴性和共同性。
國內學者同樣認為,團隊是由更具有自主性、思考性和合作性的個體組成的群體。由此可見,作為同是由個體組成的集體,群體所涵蓋的范圍更廣,而團隊則是建立在群體基礎之上的子集。

H. 群體的定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群體與個體相對,是個體的共同體。不同個體按某種特徵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體。

個體往往通過群體活動達到參加社會生活並成為社會成員的目的,並在群體中獲得安全感、責任感、親情、友情、關心和支持。

盡管群體之間在類型、大小、性質、規模等方面千差萬別,各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群體目標與利益。任何一個群體必須具有群體目標。

(8)群體擴展閱讀:

群體地位

它主要指群體中的位置和等級。在一個學校中,當校長走進教室,學生都會起立,直到他入座,學生才坐下。

其中一個解釋就是群體中存在著地位差異。地位不同,他們的權利也不相同。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對個體的影響很大,所以人們往往對它極其敏感,擁有較高地位就意味著擁有更多權利。

主張進化論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在生存和繁衍上,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更容易獲得食物或配偶。簡言之,地位實際上是群體給成員的一種獎勵,也是群體影響的一種表現。

I. 什麼是群體目標

什麼是群體群體群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群體規范的特殊性和標准化的程度。群體規范具有維持群體、評價和導向成員思想和行為以及限製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功能。在群體中,與正式規范同時存在的還有非正式規范。當非正式規范與正式規范一一致時,人們往往按照非正式規范行為。群體規范對個體行為的制約表現為服從和從眾。群體規范通過內化-外化的機制影響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管理上通過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群體規范培養師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據。
群體通常可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常見的正式群體有命令型群體和任務型群體兩種:
1.命令型群體。由組織結構決定的,它由直接向某個主管人員報告工作的下屬組成;
2.任務型群體。也是由組織結構決定,它是指為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務型群體的界限並不僅僅局限於直接的上下級關系,還可能跨越直接的層級關系。
在任何正式群體中都存在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指成員為了滿足個體需要,以感情為基礎自然結合形成的多樣的、不定型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是既沒有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聯盟,它們是個體為了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環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見的非正式群體也有兩種:
1.利益型群體。為了某個共同關心的特定目標而形成的群體;
2.友誼型群體。是指基於成員共同特點而形成的群體。
工作群體中的非正式群體可能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有消極作用。管理者應善於利用和引導,使其對正式群體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群體情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助長作用和社會阻抑作用、責任分散、去個性化、決策的極端化等方面,管理者應善於建設性地利用這些規律,發揮群體心理的優勢而克服群體情境可能帶來的局限性,從而提高管理效能。
建立有效的工作群體是管理者的共同追求,成員認同群體目標、有較強的工作動機、良好的精神狀態;群體中有良好的意見溝通、有適當的授權和較高的生產性是有效工作群體的特徵。領導者的影響力和工作效率、群體目標完成的情況、群體在組織中的地位、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健康的輿論是影響工作群體有效性的因素。群體凝聚力和士氣是影響群體工作效率的因素,但它們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